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江津灰千岩岩画的认知与识读(一)

水易

<p class="ql-block">2000年秋季,川大的霍巍教授、重庆市博物馆的刘豫川馆长、三峡办的杨晓刚和我一行四人受邀赴重庆市江津四面山踏察灰千岩岩画。那是刻凿在侏罗纪丹霞红岩崖壁上与真牛一般大小的牛、羊、熊等动物,其形态逼真,造型准确、线条流畅、风格写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灰千岩岩画用线条刻凿在红色砂岩岩荫上。岩荫高25米。画像分布于长20米,高8米的崖壁上,各种动物图像40余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通过站在崖壁前观看岩画的我,可以感觉一下画面的大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完全是自然主义的绘画风格,一个牛头有一米多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重叠的牛头近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正反两个方向的牛头,其上还有叠压和打破的其它动物图像,构成一幅关系复杂的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牛头近景。虽仅线条轮廓,但牛的蛮与壮,跃然石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牛的形象以外,熊的数量最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还有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这是一种叠压风格,一条牛的身体里有一只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牛、熊、羊等多种动物叠压交织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画面两端各一熊,中间是一只羊或一条牛</span></p> <p class="ql-block">但是岩画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呢?记得当时我们一行都觉得此画陌生,与我们考古知识系统里哪个朝代的风格都不相吻合。但根据其线条的制作来看,认为应当是金属器所加工,故将其认定为汉魏时期的艺术作品。至今江津博物馆仍在相关材料中称灰千岩岩画为汉魏时期的作品。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从汉代开始从类型学和风格学的角度检索一下吧,比较乃是考古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西班牙拉斯科洞穴岩画中的牛与马</span></p> <p class="ql-block">其实牛是岩画中最早加以表现的主要动物之一,比如在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的坎特布利安山脉的更新世晚期的洞穴岩画中,野牛就是最常见的主题形象。而且牛与马每每一起出现,组成了某种联系。与曾发掘山顶洞人的法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布日耶齐名的结构主义史前学家安德烈·勒鲁瓦-古尔汉(A.Leroi Gourhan)采用抽象符号的统计学分析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壁画中各种图形的分布和出现规律。他认为,洞穴岩画中的马和野牛的图像象征着雌雄性别关系,将马与雄性相连,而野牛与雌性相联系。牛和马分别象征着一种雌雄、黑暗与光明等对立的二元结构。</p> <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span>早在公元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这样分类了,即阴阳学说。《周易》以马来比喻乾卦(阳,雄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牛来比喻坤卦(阴,雌性),“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唐孔颖达《疏》说:“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也。坤为牛,坤象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唐人赵自勔的《造化权舆》曰:“乾阳为马,坤阴为牛,故马蹄圆,牛蹄坼。”</p><p class="ql-block">这是巧合吗?不过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图腾制度》中,明确将中国的阴阳学说归入到他的结构主义哲学中。</p> <p class="ql-block">关于牛,《尚书·酒诰》有载,殷人“肇牵车牛,远服贾”;《诗经·小雅》也说“我任我辇,我车我牛”。不过这些都是生活中作为物质形态的牛,汉代的牛非常写实,艺术家们对牛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与理解,着重表现出牛的拙实与健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内蒙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中的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考古出土汉代陶牛,风格写实,表现出牛的雄壮与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但我们更关注的是精神领域的牛。青海卡约文化出土的犬斗牛青铜权杖头以及云南晋宁石寨山储贝器上的瘤牛应该是精神领域和文化观念中的牛。</p> <p class="ql-block">灰千岩岩画中除了牛以外,还有几只熊。在古代文献中,熊不仅以负载蹲踞式而被记载,且为吉祥动物。《鲁灵光殿赋》:虬龙腾骧以蜿蟺,颔若动而躨跜。朱鸟舒翼以峙衡,腾蛇蟉虬而绕榱。白鹿孑蜺于欂栌,蟠螭宛转而承楣。狡兔跧伏于柎侧,猨狖攀椽而相追。玄熊舑舕以龂龂,却负载而蹲跠。《穆天子传》:“春山,百兽所聚也,爰有豹熊罴,瑞兽也。”《诗经·小雅》:“吉梦维何,维熊维罴。”</p> <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壁画墓中,出现了很多表现物质意义上的牛,如耕地、耙地、盘车、屠宰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牛耕图》</span></p> <p class="ql-block">无论作为精神层面的的牛,还是作为社会物质层面的牛,在中国(特别是汉族)都应该兴起于唐朝。《周礼月令》中有“出土牛以送寒气”,立春鞭牛,策牛奋进,意图在新的一年里能再接再厉,辛勤耕作,以求四海丰稔,国泰民安。唐代诗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的诗句。宋朝景佑元年,全国颁行《土牛经》。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清康熙《济南府志·岁时》中说:“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义县志·岁时》有“鞭春牛”的唱词:“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这是某种信仰或民间习俗中具有宗教意义的牛。物质层面的牛在唐朝比汉代更普遍,除了牛耕、阉割以及青铜器上的剽牛图形外,还有更多有关牛的画面,比如李寿墓中的出栏牛群壁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唐李寿墓壁画中的各种劳作中的牛</span></p> <p class="ql-block">唐代的牛当然也沿袭了前朝牛的画风与牛的象征,盘车、耕田,主要从事农业耕作。</p> <p class="ql-block">唐代最著名的牛是韩滉的《五牛图》。韩滉笔下的牛笔触细腻,摩画写实,描绘出牛的健壮的生理特征与憨厚的精神气质,正如<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赵孟頫题跋《五牛图》所云:神气磊落,希世名笔。</span>关于《五牛图》的说法很多,主要认为韩滉托物寄情,正如陶弘景借牛辞官一样,韩滉借《五牛图》表达自己不愿做官、向往自由的人生态度。陆游赞曰:“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图画,起辞官归里之望。”在传统的勤劳、奉献等文化意义外,在唐朝,牛开始具有了辞官归隐这一新的文化象征。但唐代牛所驮载着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辞官归隐的文化象征还只是若隐若现,牛的生物意义远远大于它的文化象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