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自由行之龙虎山(一)

一片蓝天

<p class="ql-block">一行人用三天时间穿越了驴界圣地武功山,体力消耗不小,迫切需要进行休整。从发云界走龙山村下山的大宋已开车奔波八十公里与大家会合,还有一台车存放于堎头村随缘客栈,晚餐饭前安排好大宋阿米尔还有因事要赶往浙江绍兴的秋千醉,次日再次返回随缘客栈,开回剩余的一台车,其余的人可以在次日进行休整,缓解一下长途跋涉的疲劳。当晚觥筹交错,美酒佳肴自不必说,次日下午两点多大宋和阿米尔回到幸福港湾民宿,一行人告别幸福港湾老板平安刘,向此次江西自由行的预定目的地之一龙虎山景区行进。傍晚十分抵达龙虎山景区龙虎山镇,镇上客栈餐馆林立,安排好住宿餐后一行人先行夜游距住宿宾馆两百米的龙虎山风景区游客中心地带,对龙虎山景区有个大概的了解,为接下来的游览积累更多的前期准备。</p> <p class="ql-block">夜晚龙虎山景区游客中心花灯璀璨</p> <p class="ql-block">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其中天门山最高,海拔1300米。龙虎山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龙虎山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发祥地,2007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龙虎山的丹霞地貌,是二座发育在中国东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缘由晚白垩世陆相山麓洪—冲积扇块状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丹霞山体。</p><p class="ql-block">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p><p class="ql-block">2010年8月2日,龙虎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设计新颖,造型优美,颇具汉代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一轮明月照湖面</p> <p class="ql-block">龙虎山游客中心建筑恢宏</p> <p class="ql-block">通往景区的通道长廊</p> <p class="ql-block">一轮明月高悬,大红灯笼高挂,景色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进入龙虎山风景区游客主通道</p> <p class="ql-block">张道陵(34—156)道教创始人,一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本太学生,博通五经。曾任江州令。顺帝时入鹄鸣山(一作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内)修道。著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谓逢“天人”,授以正一明威之道,创立道派。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自号“天师”(一说系道徒对他的尊称),亦称“天师道”。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教人思过,从者户至数万。建二十四治,立祭酒分领其户。“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后裔继承道法,世居龙虎山,称“张天师”。</p><p class="ql-block">张道陵为天师派第一代天师,所以在道教中被尊为祖天师。天师职位的继承采用世袭嗣教制度,祖天师化去后,由儿子张衡接任,史称嗣天师。张衡化去后,又由子张鲁接任,是为系天师。到了第四代孙张盛时,回归迁居江西鹰潭龙虎山,子孙世传其业,一般称第几代天师,统称张天师。</p> <p class="ql-block">张道陵,沛同丰(今江苏丰县)人,传为张良后裔。因是东汉道教——“五斗米道”(即“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创始人,所以他被道教徒尊奉为“张天师”。</p><p class="ql-block">年轻时喜爱阅读河图、洛书、谶纬、天文、地理一类图书。他曾经入太学学习,通达《五经》,义好“黄老之学”。永元十年(98),乘舟游江西鄱阳湖,然后登上云锦山。相传黄帝在云锦山上授予他“九鼎丹法”。从此,他开始修炼外丹黄白术,三年之后炼成了“龙虎大丹”,云锦山也因此显现出龙虎之形,依此改名为龙虎山。</p><p class="ql-block">汉明帝时,张道陵曾经担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令,后来隐居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炼长生之道。东汉顺帝时,修道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撰写《道书》21篇,创立了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言》《太平洞极经》为经典,奉老子为教祖并尊称太上老君,还以鹤鸣山为中心设立了二十四治,各治内部设立有名为“祭酒”的道官用来统治道教信徒。后来为了与二十八宿相配,便增加为二十八治,渐渐形成了正一道的基层组织结构。在道教治理方面,高举“廉耻”大旗,依此教导信徒。</p><p class="ql-block">南朝的道士都尊称他为“正一真人三天法师”。他曾经被唐玄宗加封为“太师”,唐中和四年( 884)僖宗加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熙宁年间(1068-1077)神宗加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加封为“真君”,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加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等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加封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四周环绕浅水人工水面</p> <p class="ql-block">一轮明月高悬于天空</p> <p class="ql-block">龙虎山观光车站,龙虎山风景区面积达几百平方公里,各景点之间相距很远,只能乘坐景区公交方能在两天之内粗略浏览完景区。第一天按道观著名景点游览,第二天重点是丹霞地貌。</p> <p class="ql-block">人工水面上的仙鹤雕塑</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龙虎山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全景</p> <p class="ql-block">远眺龙虎山</p> <p class="ql-block">龙虎山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大门</p> <p class="ql-block">游客通道</p> <p class="ql-block">远眺龙虎山</p> <p class="ql-block">正一观山门牌坊</p> <p class="ql-block">道源教宗石刻,标志着正一观的地位,是道教祖师张道陵炼丹处</p> <p class="ql-block">正一观自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多次修缮重建,现存正一观为2000年重建,为仿宋建筑,建筑群包含:牌坊、山门、义门、钟鼓楼、祖师殿、玉皇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紫气东来石刻</p> <p class="ql-block">正一观,道教宫观,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境内的龙虎山张道陵炼丹处。据《龙虎山志》记载: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之后,曾在此建祠祀祖。五代南唐时在此建天师庙;北宋崇宁四年(1105),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奉敕修葺,徽宗时改天师庙为演法观。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世宗赐帑重修,并改演法观为正一观。</p><p class="ql-block">山门楹联:</p><p class="ql-block">道传千载源斯处</p><p class="ql-block">教演万法步此坛</p> <p class="ql-block">仪门,该观建置为正殿五间,祀奉张道陵、王长和赵升三人,俱铜像俗金,左右两庑各三间,正门三间,正殿后玉皇殿五间,东西建钟鼓楼。原是龙虎山是道教著名宫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正一观是正一道祖庭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汉和帝时,张道陵携弟子王长游淮入鄱阳后,溯信江来到这里,建草堂,炼“九天神丹”,初创道教,成为中国道教的鼻祖。第四代天师张盛自蜀回龙虎山祖师正一元坛,遵父命“永宣祖教,以传于世”,立祠祀祖。从此,历代天师在此开坛授彔,龙虎山也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首教传播中心,各种宫观道院林立,规模宏大,龙虎山正一观成了“昼夜长明羽人国”。</p><p class="ql-block">正一观最早的名称为“祖天师庙”,是第四代天师张盛自四川回龙虎山“永宣祖教”,为祭祀祖天师而建的庙宇。同时,天天师张盛还在这里修复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旧址,并在此居住下来,每年三元节时,登坛传彔,各地学道者千余人涌向这里。从此,这里宫观林立,道士云集。</p><p class="ql-block">唐天宝年间(724—755年),道士吴筠曾以一首《龙虎山》对这里的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道士身披鱼鬣衣,向日忽向青天飞。龙虎山中好明月,玉殿珠楼空翠微。”</p> <p class="ql-block">祖师殿正殿五间,中祀老祖天师及王长、赵升二位真人,是浴金铜像</p> <p class="ql-block">赵升真人浴金像</p> <p class="ql-block">特殊的月季品种,花瓣独特</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供奉的玉皇大帝浴金铜像</p> <p class="ql-block">连廊</p> <p class="ql-block">张道陵撰写《道书》21篇,创立了五斗米道,以《道德经》为经典,奉老子为教祖并尊称太上老君。</p> <p class="ql-block">炼丹井</p> <p class="ql-block">正一观最早的名称叫“祖天师庙”,是第四代天师张盛自四川回龙虎山“永宣祖教”,为祭祀祖天师而建的庙宇。宋代时改称演法观。明嘉靖年间称正一观。现在的正一观是2000年在被毁正一观原地上按宋代建筑风格新建的,占地60余亩,座东朝西,南北对称,主要包括七星池、正门、仪门、钟鼓楼、元坛殿、从祀殿、祖师殿、玉皇楼、丹房、红门、廊庑以及生活用房等。整个建筑群灰瓦白墙,古朴典雅,气势雄伟。“正一神观”是龙虎山陆路八大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正一观祖师殿广场</p> <p class="ql-block">仪门两侧门神画像</p> <p class="ql-block">门神</p> <p class="ql-block">门神</p> <p class="ql-block">上清古镇</p> <p class="ql-block">八百余年的香樟树</p> <p class="ql-block">麒麟</p> <p class="ql-block">一千四百余年的香樟树,树干粗壮,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长庆坊门口这棵古香樟树栽种于唐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至今已经历了近1400年的风霜雨雪,依然葱郁挺拔、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长庆坊是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上的清古镇西侧的庙宇,门上方镶有门块,上刻“长庆坊”、“灵钟星岳”等字样,是金元时期四大医学家之一朱丹溪的庙宇。当地人俗称朱老爷庙,庙宇初建于元代,门上方镶有门块,上刻“长庆坊”、“灵钟星岳”等字样。</p> <p class="ql-block">供奉的第一代和第四代天师塑像</p> <p class="ql-block">主殿为朱老爷殿</p><p class="ql-block">供奉金元时期四大医学家之一朱丹溪</p> <p class="ql-block">长庆坊前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上清古镇广场上张道陵雕像</p> <p class="ql-block">古街牌坊,天师故里</p> <p class="ql-block">上清古镇为中国道教第一镇</p> <p class="ql-block">上清古镇街道</p> <p class="ql-block">泸溪河边观景亭</p> <p class="ql-block">泸溪河</p> <p class="ql-block">天师家庙又名留侯家庙,是道教创教者张道陵天师的家祠,内供奉由祖宗张良及张道陵第一代天师至第六十三代张恩溥天师的神位,是道教的祖庙。</p> <p class="ql-block">家庙主神: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p><p class="ql-block">家庙副主神:第一代天师张道陵至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p> <p class="ql-block">晨钟</p> <p class="ql-block">暮鼓</p> <p class="ql-block">天师世系表。张道陵在唐代被玄宗皇帝封为天师。</p><p class="ql-block">张鲁(?-216年、245年,字公祺(《后汉书》作公旗)。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教祖张陵之孙。</p><p class="ql-block">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于东汉末年相继袭杀汉中太守苏固、别部司马张修后割据汉中,并在此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师君”。他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后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张鲁去世,谥号为原。</p><p class="ql-block">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追封“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有观点认为张鲁是《老子想尔注》的作者。</p> <p class="ql-block">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初政治家、军事家,西汉开国元勋,史称“汉初三杰”之一。籍贯河南禹州。</p><p class="ql-block">张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隐居秦岭紫柏山,得道成仙,世称相国神仙,千古流芳。</p> <p class="ql-block">祖庙供奉留候张良和张道陵塑像</p> <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又称龙虎山天师府、相国仙府、天下道庭,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上清镇龙虎山上,地处龙虎山中部,南朝琵琶峰,背靠华山,门临泸溪河;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后屡加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明清建造遗存,为道教第十五洞天第三十二福地、道教正一派兼龙虎宗祖庭。</p><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总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在保持明清建筑格局的基础上,以府门、二门、私第为中轴线,修有玉皇殿、天师殿、玄坛殿、法箓局、提举署、万法宗坛等建筑,是现龙虎山地区唯一的道教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1983年,嗣汉天师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1987年,嗣汉天师府被国务院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p><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府门坐北朝南,高大宽阔,面河而立,有正门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其朱垣碧瓦,金铺铜沓冒。正门上悬“嗣汉天师府”金字直匾,两旁挂有“江西省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江西龙虎山道教协会”、“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管理委员会”三块木牌标志;府门东侧红墙上镶有1983年国务院颁布嗣汉天师府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的黑色大理石牌;府门廊柱上有抱柱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为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书法家董其昌所作;府门前院地面正中有直径3.3米的先天八卦太极图,图的东西两边有一对高大的石麒麟守护大门。</p> <p class="ql-block">天师府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师府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筑群,依山傍水,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府内豫樟成林,荫翳蔽日,鸟栖树顶,环境堪幽。因道教兴起于山泽草莽之间,道士追求超凡脱俗、清静无为的境界,因此天师府内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天师府建筑工艺群,整个府弟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书屋、花园、万法宗坛等组成,在布局和风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鲜明特色,是我国私第园林和道教建筑的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总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整体坐北朝南,在保持明清建筑格局的基础上,以府门、二门、私第为中轴线,修有玉皇殿、三省堂、玄坛殿、法箓局和提举署、万法宗坛、授箓院等,宫观与王府建筑合为一体。</p><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为四进前宫后府式古徽派风格建筑群,重檐丹楹,彤壁朱扉;玄坛殿为历代天师登坛授箓旧地,有正殿三间,东西屋各三间,前有院门廊房,呈四合院式,背东朝西,占地492平方米;法箓局曾为掌管道门公事之官署;二进为玉皇殿“宫保第”;三进为天师居室,称“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授箓院与万法宗坛分置两侧,是万法归宗的根基,道门玄风的祖脉;四进为灵芝园、敕书阁,后有百花塘。</p> <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二门有正门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两壁砌上青石版刻的老子《道德经》,六扇门上分别绘有隋唐名将秦琼、尉迟恭、程咬金、单雄信、罗成、杨林的神像,喻示道教对忠、孝、仁、勇、信、义的崇拜;正门两旁有书画家彭友善题书的“道教圣地龙盘虎踞千古胜,人间仙乡鬼斧神工十分奇”门联;门前廊柱上有原上海道教协会会长陈莲笙所书的对联“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p> <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玉皇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殿高19米,是目前天师府内最高的建筑,建筑歇山翘角,朱垣碧瓦,雕梁画栋;殿内供奉有9.99米高的玉皇大帝金身神像,左右有金童、玉女,东西有岳飞、朱彦、苟兴、宠乔、张骄、邓忠、温琼、殷郊、毕环、刘甫、陶荣、辛环等十二天将;殿中,八根大柱上雕塑着八条盘龙;殿门两旁置有钟、鼓,殿门廊柱上有张贵华道长题书对联“金童玉女侍九龙十二天将扬道法,暮鼓晨钟震四海九五仙尊布玄机”。玉皇殿前有平台,平台正中摆有大型看炉与烛台,香炉前斜放有双龙戏珠石雕</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前龙形石刻</p> <p class="ql-block">玉皇大帝塑像</p> <p class="ql-block">天师府内古木参天</p> <p class="ql-block">仁靖碑</p> <p class="ql-block">万法宗坛龙虎山天师府“私邸门”西侧有一座万法宗坛,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是历代天师奉旨祀神演法之所。“万法宗坛”是道教正一派祖庭的重要标志。《道教要义问答大全》记载:“道教原有四大宗坛,龙虎山天师派为正一玄坛,茅山三茅真君派为上清法坛,阁皂山葛仙翁派为灵宝玄坛,西山许旌阳派为净明法坛。后因三山甚少传世,元时天师奉旨领江南道教事,故三山符箓均收归龙虎山天师府,乃改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之”,可见“万法宗坛”乃是道教正一派的共同宗坛。</p><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是道教正一天师道最高的法坛,是万神聚集的地方,为张天师作为道教教主以及掌管天下道教事务的象征。元时第 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赐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包括净明宗坛)符箓,遂改龙虎山的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p><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系明嘉靖五年(1526年)敕建,坐北朝南,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前有门屋,组成四合院;嘉靖皇帝御赐三清四御、三官五老、南北二斗、二十八宿、三十六天将等138尊铜像供奉在坛内。万法宗坛古时是张天师在府中祭神的地方,现在是海内外道教弟子参神谒祖、授箓传箓的圣地。</p><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正殿为三清殿,整体朱垣碧瓦,面阔五间,殿内供奉着三清四御、三官五老共15尊神像,且配有法坛、神幡;殿外正中廊柱上有抱柱对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东配殿为灵官殿,面阔三间,坐东朝西,木质结构,殿内供奉着道教护法神都天灵官王善;殿外廊柱上有篆书对联“慧眼穿射尔肺腑,孽徒莫怪我金鞭”。西配殿为财神殿,建筑与灵官殿相同,方向相对;殿内供奉着骑虎举鞭托宝的财神赵公明,殿外廊柱有对联“莫笑我泥塑偶像许个愿试试,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财神殿南侧有土地庙,庙内供奉着土地公和土地婆;万法宗坛内还保留着清同治年间修建的门屋,上有原中国道协会长黎遇航题书的“万法宗坛”匾。</p> <p class="ql-block">万法宗坛建筑</p> <p class="ql-block">万法宗坛内树龄1700余年的罗汉松</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p> <p class="ql-block">玄坛殿</p> <p class="ql-block">天师府大门全景</p> <p class="ql-block">大元圣旨碑</p> <p class="ql-block">上清古镇</p> <p class="ql-block">大上清宫,又称真仙观、上清宫、上清正一宫,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龙虎山上清镇东部,地处龙虎山下,左拥象山,门对泸溪,面云林,枕台石,为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历经宋、元、明、清,是历代正一道天师阐宗演法、降妖除魔的宗教场所,为中国道教分支正一道原祖庭。</p><p class="ql-block">大上清宫使用中轴线布局,自南向北依次是龙虎门、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阁;东西两侧为各主殿对应的配殿,由连廊及厢房相连,整体建筑主要由龙虎门、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阁、三官殿、五岳殿、天皇殿、文昌殿、明清碑亭等组成,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道宫之一,被誉为"仙灵都会"、"道家总会"、"百神授职之所"、"昼夜长明羽人国"。</p><p class="ql-block">2018年1月23日,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对外发布考古发掘进展及阶段性成果,大上清宫遗址是中国已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揭露地层关系最清晰、出土遗迹最丰富的具有皇家宫观特征的道教正一教原祖庭遗址。 2018年4月10日,大上清宫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p class="ql-block">福地门是大上清宫的正门,檐下有康熙皇帝御赐的“大上清宫”匾额,青灰瓦顶,青灰砖墙,砖券拱门,门上砖额“福地门”三字,两旁廊柱有对联:“福地哪容凡客到,仙源未许俗人窥”。</p> <p class="ql-block">大上清宫原为道教正一道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时名“天师草堂”。</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道教正一道龙虎宗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改“天师草堂”为“传录坛”。</p><p class="ql-block">唐武宗会昌年间,赐“传录坛”额曰:“真仙观”。</p><p class="ql-block">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敕改真仙观为上清观。</p><p class="ql-block">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8年),升观为宫,称上清正一宫。</p><p class="ql-block">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赐内努,并派太乙宫高士易如刚再次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时共兴建二阁、三馆、六殿及东西道院数百楹,不久又创建门楼,增建紫微阁。</p><p class="ql-block">元武宗时,敕改上清正一宫为“大上清正一万寿宫”。</p><p class="ql-block">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圣祖曾炀帑金修葺。</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九年(1731年),特赐帑银十万两,遣翰林学士占留保,原直隶臬司浦文焯等督工,又命天师府署理大真人张匿昭麟协同监修,重修大上清宫,除将原有殿宇葺修一新外,新建了碑亭、斗姆宫、后堂、库房、厢房、斋堂、厨房、虚靖祠及二十四道院等。</p><p class="ql-block">文革动乱中,大上清宫残存建筑全遭毁坏,仅存有一口元代所铸大钟及部分碑刻藏于嗣汉天师府内。</p><p class="ql-block">2000年,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对大上清宫进行重建修复工作,主要重建建筑有:福地门、下马亭、午朝门、钟鼓楼、东隐院和伏魔殿等,初步恢复了大上清宫鼎盛时期宋代古建筑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大上清宫龙街位于福地门右侧,是一条弯曲的甬道,通往上清宫深处,因形似游龙而得名,长约100米,宽10米,呈S形走向,红石铺地,粉墙蜿蜒,墙壁上镶嵌着四值功曹和六丁六甲神将的神像,曲线走向是道教太极图中阴阳分界线的形状,体现了道家哲学“阴阳和合”、“道法自然”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大上清宫下马亭位于甬道之前,亭前功德碑上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罡踏斗,礼诚神灵”字样,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由28根柱子支撑,分别对应天上二十八星宿,亭中地面镶有九宫八卦阵图。</p> <p class="ql-block">大上清宫棂星门为牌坊式仪门,又名午朝门,由六柱五脊组成,石柱由汉白玉雕刻而成,为元代修建大上清宫时原物遗存,门柱有刻有对联:“玉玺传家,龙虎山中真宰相;金符报国,麒麟阁上活神仙”;柱间五块石坊正中一块题刻“棂星门”,其余四块正反两面都雕刻着龙、凤、仙鹤图案,棂星门内广场中间是一个太极八卦图,两侧鼓楼和钟楼西东对峙,钟楼门联为:“一声响彻云天外;万象回归道德中”。</p> <p class="ql-block">东隐院门口树龄达1700余年的香樟树,传说为第四代天师张盛手植</p> <p class="ql-block">东隐院</p><p class="ql-block">大上清宫东隐院始建于南宋时期,是上清宫高道栖止之所;院门内有吉祥照壁,照壁中间绘一圆形龙凤呈祥图,四角装饰太极图和“福”字,前院里有一个古老的石围栏遗存和一座船式香炉;后厅门口摆放有两口吉祥缸,神龛上供奉的是清代高道娄近垣祖师的塑像,神主上金字题写有:“通议大夫、妙正真人娄近垣神位”。</p> <p class="ql-block">大上清宫伏魔殿建在高台之上,距东隐院100米,为三楹单檐歇山顶建筑,檐下有匾额“伏魔之殿”;门上交叉的封条,由历代天师亲自画符、盖印、封贴;大门两边黄布上的图形传为太上老君赐给张天师的镇妖符;门上对联:“千年归匿风平浪静;一旦现形地动山摇”,是传说中张天师关押妖魔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