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龙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吕梁山脉,东魏大丞相高欢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开凿石窟,从此拉开了天龙山近1500年人文历史的序幕。</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游览路线:数字博物馆——佛首展览馆——天龙寺——七松坪——东峰石窟——白龙庙——漫山阁——西峰石窟——高欢避暑宫</p> <p class="ql-block">在天龙山我们看到一尊完整的石窟造像非常不易,深深浅浅的刻痕之上,是西方盗掘者百年前留下的罪证。</p><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通过数字科技手段,以数字长卷、3D投影、沉浸式立体影院等展示形式,让流失海外百年、天各一方的石窟造像数字回归,虚拟合体,重现精美绝伦的石窟艺术。</p> <p class="ql-block">关于天龙山,明嘉靖《太原县志》载:“此山松柏苍翠、林木葱茂,既具天然之生成,复有人工之修饰。胜境之佳,在环省诸山中实属罕见,且峰峦秀美、泉声淙淙,气候清爽,优雅绝俗,游者于此,辄有不忍即返者。”</p><p class="ql-block">天龙山的美是人文与自然交织的美,葱郁的林,清冽的泉,灵秀的洞,古老的寺,环境幽雅,风光旖旎。</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包括位于半山腰的洞窟主区和位于山脚溪谷旁的千佛洞区两个区域。</p><p class="ql-block">洞窟主区位于东峰和西峰陡峭的山腰之间,绵延500米,共有25个洞窟,500余尊造像。</p><p class="ql-block">千佛洞区位于天龙山脚下,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溪旁满布乔木、灌木,两侧则陡壁峭立。4个洞窟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距离地面约20米,远望犹如空中楼阁。</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开凿于东魏、北齐、隋唐时期(534-720),形成25座洞窟、500余尊造像,浮雕、藻井、画像1000余幅(尊)。以精美的石刻艺术和鲜明的地域风格闻名于世,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以娴熟的雕刻技法、细腻的表现形式、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生活气息著称于世,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其中的唐代造像,神态高雅、体态优美、丰满圆润、飘逸多姿,是我国现存最精美的唐代石刻造像之一,世称"天龙山样式",在世界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2014年以来、在国家、省、市文物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合作、历时5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阪市立美术馆等10个国家的30余座博物馆,采集到90余件天龙山流失造像的三维数据、实现了11个洞窟的专业数字复原。</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是一座山。</p><p class="ql-block">天龙山不止是一座山。</p><p class="ql-block">这座山,曾以精美的石刻艺术和鲜明的地域风格闻名于世。东魏、北齐、隋唐,跨越近200年光阴,山崖上敲击声不绝于耳。历朝历代,顶尖的匠人在这里创造出璀璨的瑰宝,独具魅力的"天龙山样式"见证中华文明谱系中石窟艺术的巅峰。</p><p class="ql-block">这座山,百年前起遭人觊觎、历经中国石窟寺史上最为惨烈的劫掠。山河破碎,佛首四散、珍宝蒙尘,是民族之痛,亦是文明之殇。</p><p class="ql-block">百年峥嵘,百年聚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天,佛首含笑而归。</span>愿佛首不变的微笑,抚慰天龙山百年沧桑的伤痛。</p> <p class="ql-block">第8窟是天龙山唯一的隋代石窟,凿成于隋开皇四年(584)。当时,隋文帝杨坚即将灭掉南朝陈叔宝,统一全国,结束自西晋以后中国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总结民族大融合的政治文化成果,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创建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和文化繁荣的盛世,史称"开皇之治"。第8窟的凿建,反映了那个生机勃勃的时代风貌。</p> <p class="ql-block">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列强诸诸国中一些人以探险考察之名,频频染指我国历史文化化遗产。</p><p class="ql-block">上世纪20年代,深蔵山林间的天龙山石石窟,被重新“发现”,震惊世界。然而,一些不法之徒伸出贪婪的黑手。他们内外勾结,石窟富精华被洗劫殆尽,几乎所有的造像头部被凿,部分造像甚至全身被盗。</p><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在那段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天龙山石窟240余尊造像被盗凿,150余尊成为国外博物馆和私人的珍蔵,下落不明者不知凡几。中国石窟寺之劫,以天龙山为最。这是人人类文明的浩劫,更是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p> <p class="ql-block">在2021年7月,曾经流失海外百年之久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佛首成功回归,现在正在展厅内面向公众进行展示。</p><p class="ql-block">第8窟别具一格的窟龛形制和造像风格代表着隋代石窟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洞窟具有前廊主室的结构。宽敞的前廊雕成面宽三间的建筑形式,立柱、额枋、斗拱,精雕细琢,是隋代建筑样式的真实再现和最佳实例。方形的主室充分利用了建筑的空间,窟内三壁各开一龛,中央为一座方形中心塔柱,这种塔庙窟形制是北朝佛寺重视佛塔建置的延续,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天龙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天龙寺现存有北齐石碑亭,隋代石柱,晚唐金刚力士像,北汉、金、明、清时期碑刻,明代塑像、墓塔、铁钟,清代匾额等历史遗存。天龙山是太原地区保存东魏、北齐、隋唐时期文化遗存最丰富、最完整的区域之一,也是反映晋阳文化和东魏霸府、北齐别都弥足珍贵的重要实物载体。</p> <p class="ql-block">山门两侧,两尊唐代残损的泥塑金刚,是守护佛法的护法神,两尊造像比例适度协调,对人体结构解剖进行了合理夸张,骨骼粗犷有力、肌肉饱满圆润、造型雄浑刚健,吸腹鼓胸,气沉丹田,威武雄壮,刚健有力,凸显“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男性阳刚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誉为“中国雕塑的第一坐姿力士”,是我国现存极其珍贵的唐代雕塑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天龙寺门后两侧是佛教中的四大天王,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护持佛法;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利剑,增长善根;西方广目天王,臂缠灵蛇,遍查寰宇;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华盖,威名远播。民间百姓根据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也称其为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药师殿,天龙寺内第二重殿,即过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建筑。正面奉"药师三尊",中间为药师如来,左右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药师三尊"能为众生除生死之病,在东方净土化导众生。两旁的十二药叉协助"药师三尊"普渡众生。背面塑有渡海观音,其左右分别为善财童子和小龙女。</p> <p class="ql-block">据药师仪轨说:一年十二月,每天十二时辰,由一药叉大将轮值守护,与十二生肖一一对应,十二药叉大将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座前管理健康大将,凡人今世之身体健康皆由个人所属生肖之大将所管辖,善信依个人生肖所属祈求远离疾病与恶疾,诚心诚意祈祷庇佑健康,脱离苦难。</p><p class="ql-block">毗羯罗大将——此大将的本地为释迦如来,是子年之守护神。通身青色,现忿怒形,头戴鼠冠,右手下垂持三钴,左手作拉右袖之形态。生肖鼠守护神之招杜罗大将。</p><p class="ql-block">招杜罗大将——此大将的本地为金刚手菩萨,是丑年之守护神。通身赤色,现忿怒形,头戴牛冠,右手把横剑,左手开掌执剑尖。生肖牛守护神之毘羯罗大将。</p><p class="ql-block">真达罗大将——此大将的本地为普贤菩萨,是寅年之守护神。现笑怒容貌,头戴虎冠,右手捧宝珠,左手把宝棒。生肖虎守护神之宫毘罗大将。</p><p class="ql-block">摩虎罗大将——此大将的本地为药师如来,是卯年之守护神。通身青色,稍作忿怒相,头发赤色上耸,头戴兔冠,右手做拳当腰,左手持斧。生肖兔守护神之伐折罗大将。</p><p class="ql-block">波夷罗大将——此大将的本地为文殊菩萨,是辰年之守护神。身呈白肉色,容貌忿怒,头戴龙冠,右手屈臂,作拳携矢,左手持弓。生肖龙守护神之迷企罗大将。</p><p class="ql-block">因达罗大将——此大将的本地为地藏菩萨,是巳年之守护神。通身赤色,头戴蛇冠,右手屈肘开掌,置于胸边,左手执三股戟。生肖蛇守护神之安底罗大将。</p> <p class="ql-block">珊底罗大将——此大将的本地为虚空藏菩萨,是午年之守护神。通身赤色,现忿怒形,头戴马冠,右手把三股戟,左手持螺具。生肖马守护神之頞你罗大将。</p><p class="ql-block">頞你罗大将——此大将的本地为摩利支天,是未年之守护神。通身白色,现忿怒形,头发上耸,头戴羊冠,右手执箭羽,左手持矢根,将此箭弯成弓形。生肖羊守护神之珊底罗大将。</p><p class="ql-block">安底罗大将——此大将的本地为观世音菩萨,是申年之守护神。通身赤色,现大忿怒形,头戴猴冠,右手屈肘于右胸前开掌向前,屈左手,开掌,掌上放宝珠。生肖猴守护神之因达罗大将。</p><p class="ql-block">迷企罗大将——此大将的本地为阿弥陀如来,是酉年之守护神。通身赤色,现忿怒形,头戴鸡冠,右手持独钴,左手作拳押下腹部。生肖鸡守护神之波夷罗大将。</p><p class="ql-block">伐折罗大将——此大将的本地为势至菩萨,是戍年之守护神。通身青色,现忿怒形,头发茂盛耸上,头戴狗冠,右手持剑,左手作拳当腰。生肖狗守护神之摩虎罗大将。</p><p class="ql-block">宫毗罗大将——此大将的本地为弥勒菩萨,是亥年之守护神。通身赤色,现忿怒形,头戴猪冠,右手执大刀横于头上,左手开掌当腰。生肖猪守护神之真达罗大将。</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东侧有一颗古松树,站在东侧的第二根柱子旁看松树顶犹如“海马”。站在树下仰望西方,松枝犹如“孔雀开屏”。同一颗松树从不同角度观看,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大雄宝殿前的东配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带前廊,单檐悬山顶建筑。内奉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中国佛教崇奉的四大菩萨之一,尊为诸菩萨上首,坐骑为青狮,为"智"的化身,表智德,即表佛智、菩提,同时表证德、慧德、能信。对联“智慧照十方庄严诸法界 ,大慈念一切无碍如虚空。”</p><p class="ql-block">普贤殿,大雄宝殿前的西配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带前廊,单檐悬山顶建筑。内奉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中国佛教崇奉的四大菩萨之一,坐骑为白象,为"理"的化身,表理德,即表佛法、法身,为世间、出世间之本原,同时表行德、定德、所信。对联“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灵空。”</p> <p class="ql-block">天龙寺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站在关帝庙后侧的长廊中部远观,七松坪的七颗松树形似一条腾空的长龙。</p><p class="ql-block">这七棵松树与天龙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大不相同,整体按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显得分外苍翠挺拔,高耸入云,令人仰视!</p> <p class="ql-block">“江山满词赋,烟月资清真。”清·咸丰帝行书五言联。</p><p class="ql-block">“江山满词赋”出自唐代高适的《酬司空璲少府》。</p><p class="ql-block">“烟月资清真”出自唐朝刘昚虚《寄阎防》。</p> <p class="ql-block">东峰石窟,共有12个洞窟,分上下两层。下层1至8窟自东向西排列。</p><p class="ql-block">东魏(534-550)开凿第2、3窟</p><p class="ql-block">北齐(550-577)开凿第1窟</p><p class="ql-block">隋开皇四年(584)凿成第8窟;</p><p class="ql-block">唐武周时期(684-704),先后开凿第4、5、7、6窟。第2-5窟上层有4个未编号的唐代洞窟。</p><p class="ql-block">“第八窟”天龙山唯一的隋代石窟。前廊后室中心塔柱窟,前廊为面宽三间的仿木构建筑形式,主室三壁各开一龛,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中央为一座方形中心塔柱,四面龛内雕一佛二弟子。造像面相圆润,肌体丰满,体现了北齐至隋代造像的特征,为唐代婀娜丰腴的造像风格开了先河。窟顶壁画二供养飞天,手捧果盘,体态轻盈,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隋代壁画。</p><p class="ql-block">前廊东壁石室铭,是天龙山唯一保存明确纪年的碑刻,记载了像主"仪同三司真定县开国侯刘瑞"为晋王杨广祈福开窟等珍贵信息,史料价值重大。</p> <p class="ql-block">白龙洞又名白龙庙,是天龙山最美的洞,创建于北齐时期,现为明代重修。</p><p class="ql-block">白龙洞是古代祈雨场所,位于东西两峰汇合处,背依主峰,下临深渊,两侧碧树参天。正殿三间,为巨石砌成的窑洞式建筑,前檐有廊,廊下抹八角石柱,形制古朴庄重。殿内西侧有一石洞,洞内有一巨石凿成的池沼,下有清泉,天旱不涸,雨涝不溢,被当地民众视为神泉。传说池内隐蛰一白龙,故称白龙洞。早在明代就被称为天龙八景之"龙潭灵泽"。</p> <p class="ql-block">白龙庙,古时候为了求雨建的,古建筑,简单一座寺庙,里面旁边有一个小房间,里面似乎有水,白龙庙的下面有一个出水口,据说是纯天然的泉水。</p> <p class="ql-block">冯玉祥题词,位于白龙洞西侧崖壁,刻于1930年11月。中原大战结束后,冯玉祥曾在天龙山隐居一月有余。此词为当时所题:穷苦同胞之得救,其路途为革命,根基在知识,吾生惟此二事。反映出冯将军的人生志向和当时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西峰共计开凿13座洞窟</p><p class="ql-block">北齐(550-577)开凿第10、16窟</p><p class="ql-block">唐中宗至玄宗开元初期(705-720)先后开凿11-15、18-21、17、9窟(漫山阁)。</p><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开凿于东魏、北齐、隋唐时期,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第九窟,唐,摩崖大龛,建漫山阁,为著名天龙八景之"佛阁停云"。龛内上层雕倚坐弥勒佛,像高7.55米,下层为三大士像即十一面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造像既有印度佛像高雅柔和的特点,又有中国传统雕刻的清新韵律和线条,尤其是十一面观音立像,神态高雅、雍容华贵、丰满圆润、婀娜多姿、呈现出"曹衣出水"的塑画风格,堪称唐代石雕造像中最精美的典范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窟、十五窟</p><p class="ql-block">开凿于唐中宗至睿宗时期(公元705--712年),本期造像主要流行三壁三佛的题材,明显沿袭了北朝以来传统的做法,这一时期的菩萨造像婀娜多姿,体态优美,有动态感,是极为罕见的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窟,前廊后室窟。前廊为面阔三间的仿木构建筑,八角形门柱。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和人字形叉手的大额枋,是唐代以前木构建筑结构重要的补充案例,成为研究我国早期木构建筑的珍贵实物例证。主室为三壁三龛形制,龛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门内外有成组合的天王、力士像,极具天龙山特色。</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窟,单室,三壁三龛。各雕一佛二舒坐菩萨二立菩萨。窟内造像雕凿技艺高超,造像肌体丰满圆润、身体比例和谐、衣薄透体、衣褶贴身流畅,神情恬静安详,具有极强的写实主义风格。其中,线条优美的三连弧尖拱龛,潇洒俊逸的坐姿菩萨、造像的宽条带状衣褶在其他石窟寺中绝无仅有,这是天龙山唐窟造像题材及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充分显示出其不拘一格、自信开放、写实传神的艺术魅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窟平面略呈方形,穹窿顶,高210厘米,宽220厘米,深250厘米,三壁设坛,三壁各造像一铺。正壁上部为三连弧尖拱式龛,造一铺五尊像。左壁上部为三连弧尖拱式龛,造一铺五尊像。右壁上部为三连弧尖拱式龛,造一铺三尊像。</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窟,单室、三壁三龛、龛下设低坛基、北、东、西三壁通壁开三连弧尖形窗。化壁雕一佛二尊坐菩萨,东、西壁一佛二立姿菩萨、北型主尊佛保肉高限、面相园间、居线细长、双目微垂、双耳垂病、法相慈思庄严、身着相右式袈裟、薄材贴体,轻柔流畅,自然下垂,双足全跏趺安坐。北壁西侧菩萨像双自含笑、瑞唇微启、神情安详、痛容华贵、顶保项饰,上身斜系帛带,下身穿贴体长裙,呈舒坐坐姿,右病接角,左前保戴背钢,曲线优美、造型匀称、婀娜多姿,妩媚动人。两尊造像雕刻细腻,造型精美,自然生动,堪杯唐代石刻造像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的东魏时期,即公元534年—550年,大丞相高欢进据并州为“别都”,就在这里修筑避暑宫,并开凿石窟。<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欢是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北齐神武帝。</span></p><p class="ql-block">“挂镜台西挂玉龙,半天飞雪舞东风,寒云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暑宫”,这就是山西省太原市天龙山景区天龙八景之一的高欢避暑宫。</p> <p class="ql-block">天龙八景: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从明朝一直留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游走天龙山,漫步山野间,你会惊叹于它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古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厚重的历史</span>气息。</p> <p class="ql-block">太原天龙山网红桥位于天龙山公路,整条公路全长30公里,沿途有四座高架桥和一处隧道,起点与终点的高低落差达350米,从高空俯瞰,整条公路犹如一条飞龙盘旋在群山峻岭之间,被誉为“云端上的公路”。与西山旅游公路相连,打通了太原西山南北两端通道,从这里可以通到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太山龙泉寺、店头古堡、蒙山大佛、晋祠、窖头村等太原知名旅游景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