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江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

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化和自然遗产日</div><br><br>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近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国非遗工作者履行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高质量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事业,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br> 中国非遗薪火相传,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绵延繁盛的活态展示,与世界非遗一道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巨大文化力量。<br> 如果说“境界”一词指个人的精神境界,那么“文化”则是指一种社会,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是代表了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的沧桑与发展的标识,更好地呈现出民族文化影响的深远巨大,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我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br> 2023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展示非遗事业发展成就、人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加强非遗业界交流合作的重要节日。今年适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br>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聚力打造非遗宣传展示的同江样本,6月10日上午,同江市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活动旨在通过宣传图板展出、发放非遗宣传手册、邀请市民游客参观非遗展示馆的形式,为广大市民搭建通向非遗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让观展者在观、赏、读、品中了解非遗、走近非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浓厚氛围,推动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紧密连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求。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非遗宣传聚人心,多彩活动助传承</div><br><br><br> 活动现场,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制作了52个图文并茂的展板,在东北亚广场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宣传展示,本次展览聚焦于新时代下我市非遗精品项目, 展览主题鲜明、题材广泛,涉及非遗九大类别,50个非遗项目,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向市民和游客直观地呈现了同江市民族文化、非遗项目的精彩和保护传承工作取得的成绩,让人印象深刻,驻足观看的游客络绎不绝,连连称赞。<br><br><br><br> 非遗保护中心人员现场讲解非遗知识,让市民对非遗项目渊源、特色、传承情况方面获得全面的认识,又以实物图片加深感官印象,让我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深入人心。<br><br><br><br> “到现场参加活动后非常震撼,很多非遗项目都令我印象深刻,非遗不仅有“技艺之美”,还有“匠心之美”,每一个传承人的精神都让我深受感动。”对非遗文化与民族文化很感兴趣的张女士参加活动后表示,同江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希望有更多人因为它们深入地了解这座城,爱上这座城。<br><br><br><br>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是‘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让群众近距离地去感受非遗的魅力,拓宽文化的视野,增强文化的认同,提升文化的自信,能够更好地去传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江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姜宏图说。<br><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这里,邂逅非遗之美</div><br> 活动当日,也有大批市民和外地游客走进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探索“非遗”的美丽与奥秘。<br><br> 展馆位于同江市沿街大道北与三江口大街西交汇处,总占地面积为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于2014年开始建设,2017年竣工,2018年全面投入使用,正式免费对外开放,2021年被列为国家级3A旅游景区。展馆以赫哲族“木刻楞”式房屋为原型,体现了赫哲族古老的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渔猎民族特色。展示馆集“展示、宣传、研究、交流”为一体,通过静态展示、活态传承、互动参与等独特而生动的形式让非遗“活”起来,目前是中国最大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也是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br><br> 走进展示馆,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推开了一扇厚重的历史大门,凭栏而望,看飞檐花楣雕窗,静静述说着一个个逝去的沧桑岁月。非遗展示馆内精美的展品和古老的手工艺品无不渗透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度,深深吸引着现场每一个来参观的人。展示馆内静态展示与动态展示相结合,集中展示了同江市100余项非遗项目,展品汇集精品力作、制作工具、原材料、珍贵影像等,展现了浓厚的同江地方特色。<br><br> 游客们欣赏着一件件非遗文化展品,聆听着讲解员细致又生动的讲解,赫哲族古老的历史和发展足迹也渐渐明晰起来,馆内声光电等多媒体展陈手段全方位多角度植入,渔猎文化、节庆文化、技艺文化等众多非遗项目,呈现形态各异的展陈形式,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赫哲族桦树皮制作技艺、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等古老文明的瑰宝也变得不再陌生,焕发了新的生机。<br><br> 市民王先生说,同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他非常感谢能够有这样的展示馆将同江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展示,这是给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一个了解同江文化的窗口。现场还有市民带着孩子一起来参观,边走边仔细地给孩子讲述这些展品的历史、用途,解答孩子的疑问,希望孩子能从小了解同江的文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br><br> 本次活动也使更多的朋友了解了同江非遗项目,了解了赫哲民族文化,真正做到“从这片土地生长,就要了解这片土地的文化”,深耕赫哲故里的人文沃土,推进传统文化的自信自强。<br><br> 近年来,同江市非遗文化保护和发展利用日趋完善,赫哲民族文化品牌的传播和影响日渐深远。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充分利用非遗文化、赫哲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产业蓬勃发展。<br><br>“真正把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人民群众当中,让群众了解我们的非遗,促进我们非遗文化的传承,把传承的种子放到人民群众心中,让我们的非遗文化得到传承与保护、发展与利用,能够做得越来越好。”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鼎仁说。 本次活动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重要时间节点和展示平台,发挥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通过展示同江特色非遗项目和非遗保护成果,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共同打造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道路,营造出人人爱非遗,人人知非遗,人人学非遗的良好氛围。<br><br><br><br> “百年口岸,赫哲故里”。勤劳智慧的赫哲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渔猎文化,昔日的拉哈苏苏成就了今天同江的辉煌,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同江市丰富的非遗资源,历史属于过去,今朝开创未来,同江市非遗保护工作在同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所有传承工作者的认真努力下,截至目前,同江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项,佳木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4项,同江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九类308项。<br><br><br><br> 近年来,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民俗方面的优势,在促进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非遗与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果,保护制度和工作体系更加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稳步增长,非遗项目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非遗保护社会氛围愈加浓厚,非遗文化品牌的传播和影响力日渐深远。 <br><br><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辑:郭天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审阅:李鼎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监制:赵鑫</div>

非遗

文化

同江市

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同江

物质

展示

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