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非遗文化保护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经验分享会召开

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5月31日,同江市召开“推进非遗文化保护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经验分享会。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赵佩先出席会议并讲话,同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源秋致辞,同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乔志鹏主持会议,佳木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明刚、同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尤建宏及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上,我市2家“省级非遗就业工坊”代表王建库、杨双艳作了典型发言。 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技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近年来,同江市非遗工坊建设持续提升,非遗事业蓬勃发展,我市立足当地特色,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出了一批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工坊,我市现有省级非遗工坊2家,市级6家,总量位于全省前列,设立非遗工坊以来,实施“传承人+脱贫户”手把手的形式,不断带动脱贫户增收致富,目前,通过建立非遗就业工坊,帮助建档立卡户155户186人,解决创业和就业1500余人,人均月增收1500余元;8家工坊年总订单量达153万单,年收入达4000余万元。我市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加大非遗就业工坊产品线上线下展示和销售力度,建设赫哲族文旅直播间,通过直播带货形式,既扩大非遗就业工坊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又进一步提升工坊产品的知名度。我市突出建档立卡户,发现和培育一批非遗带头人,提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市场竞争力,目前已举行线上线下培训135次,共培养学员4000余人。我市非遗就业工坊建设将继续贯彻国、省、市有关工作精神,充分利用“非遗+乡村振兴”模式的优越性,不断加强非遗技艺传承和非遗文创产品研发,持续推进非遗就业工坊建设工作,以非遗促就业,以非遗促发展,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续航。<br><br><br><br> 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赵佩先在讲话中指出,希望佳木斯市和同江市积极利用好赫哲族特色文化优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非遗工坊实践,推动实现非遗工坊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续航力,助力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会后,赵佩先一行先后来到王家康非遗就业工坊、赫哲族沙陶技艺非遗就业工坊、圆梦技能培训非遗就业工坊、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详细了解各工坊建设情况及非遗保护传承情况。<br><br> 在王家康非遗就业工坊,工坊负责人王建库详细汇报了“王家康保健贴、保健散”非遗项目在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保护利用、积极宣传推广、非遗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设立非遗就业分坊、培训非遗传承人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与努力。赵佩先对王家康非遗就业工坊做出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对“王家康非遗就业工坊”被评选为“黑龙江省级就业工坊”、王建库被评为2022“龙江非遗年度人物”表示祝贺。希望其再接再厉,持续深入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继续推动非遗就业工坊分坊建设,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让非遗全面融入百姓生活,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在赫哲族沙陶技艺非遗就业工坊,赵佩先一行现场观看工坊学员陶艺制作过程,工坊负责人国林,为大家介绍了选用同江特产的江泥江沙为原材制成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在众多文创产品之中,国林着重介绍了赫哲族神偶系列作品,“赫哲神偶”是赫哲族“偶源文化”创意设计的数字产物,作为城市吉祥物IP,“赫哲神偶”能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同江特色非遗文化,同时提升大众对同江非遗旅游品牌的认可度,更容易确立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构建独特的旅游品牌形象。工坊现与学校、社区等单位进行合作定期开展非遗文化推广展览活动,建立淘宝网店、抖音推广,搭建陶制品、木雕、石雕等技能的免费培训平台,在提高居民的劳动技能的同时,也为同江市创业就业提供了强大的技能保障,让更多人认识了解赫哲族沙陶文化使更多人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当中,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范围。赵佩先询问了赫哲族沙陶项目保护传承情况、产品创新研发情况、市场拓展等情况,赵佩先一行对“赫哲族沙陶技艺非遗就业工坊”被评选为“黑龙江省2022年度优秀非遗工坊”表示祝贺,对国林在传承与推广非遗文化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和认可,希望其再接再厉,继续以民族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助力非遗文化振兴发展。 在圆梦技能培训非遗就业工坊,工坊负责人杨双艳,介绍了工坊学员制作剪纸、鱼皮画、刺绣、桦树皮画、手工编织、布艺等非遗手工艺品,通过对非遗传统技艺上的创新研发,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改进工艺,适应当下市场消费需求,在保持民族风格外,还不断吸取其他种类的设计题材,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更具有时代感、立体感和动态感;在工坊一角,是赫哲族文旅直播间,工坊学员正利用抖音平台直播销售鱼皮制品,杨双艳向大家展示了刚做好的鱼皮饰品,精致立体、丰盈饱满,经染色处理后,明艳而不失典雅,她介绍,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张张看似普通的鱼皮,经过精巧的设计、细腻的刀工,变成了精美的鱼皮制品,随着人们对鱼皮技艺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商品的销售渠道日益多元化、数字化,通过线上展播、直播互动、话题讨论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了我们的商品,也伴随同江工商业、旅游业的发展,被越来越多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工坊在不断培养非遗手工制作技艺人才,定期开展非遗手工技艺培训班,让更多妇女群众在空闲时间能够掌握技能。赵佩先对其做出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对“圆梦技能培训非遗就业工坊”被评选为“黑龙江省级就业工坊”表示祝贺,希望其再接再厉,培育更多的优秀非遗手工技艺人才。 在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赵佩先一行查看了非遗数字化档案建设情况,并与非遗工作人员亲切交谈,探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第三届赫哲族非遗文化节活动筹备情况。近年来,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民俗方面的优势,将非遗文化作为文旅融合、文企融合、乡村振兴发展为着力点,全面做好非遗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助力全市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果,保护制度和工作体系更加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稳步增长,非遗项目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非遗保护社会氛围愈加浓厚,非遗文化品牌的传播和影响力日渐深远。 赵佩先对同江非遗工作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强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继续加强非遗传承实践能力建设,不断开拓“非遗”项目与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让非遗项目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埋头苦干、勇毅前行,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走访中,赵佩先表示,要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抓重点、创特色,将传统工艺、传统民俗与创新精神、现代文化相结合,打造自己的新品牌,让“非遗”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要提高非遗手工艺精细度,加强规划引领、人才培养,优化产业结构,突出自身优势和特点,进一步加强非遗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让传统手工艺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拓展市场,带动就业。<br><br><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编辑:郭天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审阅:李鼎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监制:卢源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非遗中心地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江市三江口大街与沿江大道交汇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赫哲族文化中心A馆</div></div>

非遗

工坊

就业

赫哲族

文化

赵佩先

同江市

传承

保护

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