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公园一日游图集

穗生

2017-12-23 <p class="ql-block">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发源于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东淝河”古名“淝水”,位于长江与淮河分水岭的北侧,为淮河右岸的一级支流及重要的水运要道。</p><p class="ql-block">该河源于合肥市肥西县大潜山北麓的椿树岗,汇流至淮南市寿县白洋店的瓦埠湖,全长152公里。其末段流经的八公山南侧为古战略要地“淝口”,亦是秦晋“淝水之战”的决战地点</p> <p class="ql-block">“南淝河”古名“施水”,为长江流域巢湖的支流。源于合肥西北部江淮分水岭东南侧,经鸡鸣山向东南于施口注入巢湖,全长70公里,流域面积170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因该河穿过合肥城,自古即是合肥的重要航道,加之其上游董铺水库是合肥市的主要水源地,故素有“合肥的母亲河”之称</p> <p class="ql-block">作为千年古城,合肥还是北宋名臣、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及开封府尹包拯的故里,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p> <p class="ql-block">在今合肥市包河区包河畔之古洲“香花墩”上,有一座与逍遥津、明教寺并称合肥三大名胜古迹的园林——始建于北宋嘉佑七年(1063年)的“包公园”(简称“包园”)。</p><p class="ql-block">该园原名“包河公园”,占地面积34.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5公顷),总体布局为开放式。全园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p> <p class="ql-block">相传当年仁宗皇在敕封包拯龙图阁大学士时,还欲将半个庐州城赐给他。包拯不愿接受但又不好回绝,遂要了城垣外一段护城河为家族宅地。此后该河段便得名“包河”</p> <p class="ql-block">“包公祠”山门前立有一白底黑框墙青荷图照壁,喻意着包拯一生廉洁奉公、出污泥而不染</p> <p class="ql-block">“包公祠”山门</p> <p class="ql-block">“包公祠”全名“包孝肃公祠”,是纪念包拯的专祠,明弘治元年(1488年)由时任庐州(合肥古名)知府宋克明修建“包公书院”,供包氏后裔暨官宦子弟修学。</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御史杨瞻重修书院后易名“包公祠”。此后数次修缮增制,至太平天国时遭焚。</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八年(1882年),朝臣李鸿章斥资2,800两白银,按原祠规模重建并增建了正殿东西两厢房</p> <p class="ql-block">现“包公祠”由一幢隐于碧水绿荫的古典四合院式“正殿”、“东西两厢房”、“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包公故事蜡像馆”等建筑组成,并保存有大量包拯及其家族的珍贵文物史料</p> <p class="ql-block">“正殿”又称“享堂”,为一幢高约10米,极具宋代风格的木结构九脊五开间三进深殿宇,飞檐翘脚、灰瓦彤柱,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享堂”是专供举行大型祭祀包公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央龛上一尊高约8尺、浓眉长髯,一手执笏一手握笔的鎏金包公坐像,其上方高悬之“色正芒寒”匾为李鸿章之兄李翰章手书</p> <p class="ql-block">包公像两侧分别站立传说中他的四大忠诚护卫王朝、马汉、张龙和赵虎。只见四人均腰挎佩刀,怒目圆瞪直视前方,虎虎生威</p> <p class="ql-block">包公像左侧陈列着一组名“青天三铡”(又名“御赐三刀”)的铡刀。相传当年包拯陈州查赈前,仁宗皇赵祯亲赐其御札三道。授权其无论谁阻拦办案可自主处置。</p><p class="ql-block">包拯回府后,即命军师公孙策持御札打造了三口开封府最高刑具——铡刀,并由仁宗钦点刀名,即可铡皇亲国戚凤子龙孙的“龙头铡”、可铡贪官污吏祸国奸臣的“虎头铡”和可铡土豪劣绅恶霸无赖的“狗头铡”</p> <p class="ql-block">殿外东壁旁立有《包拯家训》石碑(见图),西壁旁立有包拯的《乞不用赃吏疏》及其诗作碑文</p> <p class="ql-block">“享堂”背门额“峻节风清”匾为国家一级画师唐云手书</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厢房”位于“包公祠”后院,为1882年李鸿章修复正殿时增建,现被辟为展览室。</p><p class="ql-block">东厢房陈列有《包拯生平简介》、嘉庆八年版的《合肥县傅郭城图》、《香花墩图》、《宋史》、《包公办案图》、记载包拯事迹的地方志及包拯手书“齐山”真迹;</p><p class="ql-block">西厢房则陈列包氏家族上溯35代,后续37代,近2800余年的宗谱、《故宫南薰包公画像》、包公生前好友吴奎所撰《包拯墓志铭》及大兴集出土的包氏族人文物等</p> <p class="ql-block">在东厢房的“包公故事蜡像馆”主要陈列有《怒弹国丈》、《打龙袍》和《铡美案》三组故事蜡像</p> <p class="ql-block">《怒弹国丈》故事说的是:宋仁宗时,国丈张祐佐为人钻营讨好皇帝,以致其备受皇帝宠幸并一手独揽四项军政要职。</p><p class="ql-block">包拯认为仁宗皇此举属“私于后宫”,遂先后六次朝圣弹劾国丈,最终促成张的宣徽南院使和景灵宫使两个要职被削去</p> <p class="ql-block">《打龙袍》故事说的是:宋仁宗时包拯奉旨赴陈州(今河南周口)放粮,途中遇一盲妇向其历数当年宫中秘事,经辨认盲妇出示的黄绫诗帕得知其乃真宗之妃仁宗之母李后。</p><p class="ql-block">回京后,包拯便借元宵赏灯之际直陈天子不孝。仁宗闻后大怒欲斩包,后经老太监道破当年狸猫换太子事方赦免。李后还朝后即命包拯责打仁宗,而包只是将皇帝脱下的龙袍象征性地打了一通</p> <p class="ql-block">《铡美案》故事说的是:家境寒微的书生陈世美娶妻秦香莲后发奋苦读,10年后进京赶考得中状元,并被宋仁宗招为驸马。</p><p class="ql-block">此时,尽享爵禄的陈世美早将曾与其同甘苦的家室忘弃。当妻儿进京寻他后竟然拒绝相认甚至还遣高手截杀……。最终包拯在调查取证后将忘恩负义的陈送上了龙头铡</p> <p class="ql-block">位于正殿东隅的这口井系包拯家人所掘。本为一口极为普通的家用水井,后来却因包拯一生清廉而被赋予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相传朝官但凡饮用该井之水便可立判其贪廉。后人更于井上建起顶有龙雕的六角亭并取名“廉泉”。</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李鸿章侄孙举人李国蘅又为该亭亲题《香花墩井亭记》</p> <p class="ql-block">位于正殿西隅的歇山顶建筑“流芳亭”三面临空雕梁画栋,据传是包拯幼年读书和玩耍处</p> <p class="ql-block">穿过“享堂”沿着神道直行,便来到整座园林的核心区域“包公墓园”。</p><p class="ql-block">1985年,包拯及其家人后裔的遗骸被迁葬包园,并按宋代《营造法式》建成“包孝肃公墓园”</p> <p class="ql-block">包公暨包氏家族墓原在合肥郊区大兴集一高坡上。1973年因肥东征用土地需迁移所有墓葬,故包氏后裔即配合安徽省博物馆等部门对葬在这里的12座先人墓冢进行了迁葬前的发掘。</p><p class="ql-block">在四个月里,发掘人员共出土了包拯、包夫人董氏、包的长媳崔氏、次子包绶、次媳文氏、长孙包永年等人的墓志6方及珍贵的文物文献一大批。</p><p class="ql-block">(图为发掘前的包拯墓)</p> <p class="ql-block">墓园门楼前的这堵高4.2米,宽10.2米的大型照壁为安徽省迄今最大的照壁,壁上“包孝肃公墓园”几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方绍武手书</p> <p class="ql-block">照壁后即墓门“子母双石阙”。“阙”为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肃穆处的外部建筑,以石砌成,通常左右各一,大阙旁建小阙即称作“子母双石阙”。</p><p class="ql-block">阙的建筑形式始于春秋时代,初为城门,而墓地建阙则始于西汉。现今国内古阙甚多但大都残缺不全,唯有“包公墓”这组高6.4米的母阙和高4.5米的子阙保存最为完整</p> <p class="ql-block">“包拯墓园”南临芜湖路,北濒包河,东傍亚明艺术馆,西接清风阁,由著名建筑家潘谷西先生设计建成,占地3公顷,建筑群总面积约1,500平米。</p><p class="ql-block">原大兴集包氏墓群1956年被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取消;新墓于2004年12月31日被列入合肥市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三开间两进深的“神门”即神灵所走之门</p> <p class="ql-block">“神门”背面的“弊绝风清”匾额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题</p> <p class="ql-block">从“神门”一直通往墓葬区的“神道”(墓道)</p> <p class="ql-block">穿过神门即步入一条通向包氏家族墓群的神道。神道右侧立有这尊龟趺螭首、上镌有包拯的生平事迹的“神道碑”</p> <p class="ql-block">包拯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生于庐州(今合肥)。1027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开封知府、中丞御史、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p><p class="ql-block">包拯在为官期间廉洁奉公、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为民申冤,深得朝廷上下及黎民百姓尊崇爱戴。嘉佑七年(1062年)逝世后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亦奉其为魁星转世之神明祭拜。</p><p class="ql-block">图为主墓区的包拯墓,该墓封土高约5.2米,15米见方,墓碑镌“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字样</p> <p class="ql-block">沿着“包拯墓”旁的石步道可下到安放包公遗骸的地下墓室</p> <p class="ql-block">进入墓室,要到包拯棺椁室须经过一段根据原墓发掘资料打造的长约50米的圆顶拱道,两侧石壁上分别刻有《二十四孝图》和《接引图》</p> <p class="ql-block">墓室正中石座上安放着敛有包拯遗骨的2.4米长金丝楠木棺椁,棺木两侧按原墓冢布局顺序置放着随葬的12尊神木俑</p> <p class="ql-block">墓室的东端为占地500平米的环形“碑廊园”。这里陈列有历代名人碑刻共计210块,其中包括“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所撰《孝肃包公传》及姬鹏飞、马万祺、袁宝华、廖汉生、刘复之、沈鹏、刘炳森、刘海粟、溥杰、启功等当代名人留下的楹联诗文真迹</p> <p class="ql-block">通往附墓区的“碑廊园”侧门</p> <p class="ql-block">葬于附墓区的董氏是包拯的第二任妻子。有关她的生平记载不多,只知她是包拯原配李氏去世后作为续弦入包家,包拯长子包𫄷之生母。</p><p class="ql-block">董氏生于北宋真宗(赵恒)咸平三年(1000年),来自官宦人家,善诗词文学。熙宁元年(1068年)病故,享年68岁。死后得神宗赵顼赐封“永康郡夫人”</p> <p class="ql-block">此为包拯长媳崔氏之墓。崔生于荆州官宦世家,系北宋曾三朝宰相许国公吕蒙正之外孙女。19岁嫁与包拯长子包𫄷并生下一子包文辅。</p><p class="ql-block">不虞婚后翌年包𫄷暴卒,四年后年仅5岁的独子亦夭折。此后崔氏即一心孝敬公婆。后来又遣陪嫁丫鬟孙氏陪伴包拯并为其生下次子包𫄧(即后来的包绶)。</p><p class="ql-block">此外,崔氏还拒绝娘家说亲,执意寡守包家,以“长嫂当母”将少年时的包𫄧及孤侄包永年抚养成人。包拯夫妇去世后又独掌包氏家业不曾懈怠,深得家族上下尊重。</p><p class="ql-block">崔氏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寿终,时年62岁。死后被哲宗帝封“永嘉郡君”,敕封文书由大文豪苏东坡亲笔撰写,后《宋史》亦为其立传,成为中华五千年历史中之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图为包𫄷与崔氏之合葬墓)</p> <p class="ql-block">此为包拯次子包绶(幼名包𫄧)之墓。包绶生于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为包拯与侍妾孙氏所生。嘉佑七年包拯去世后,5岁的他被仁宗钦封太长寺太祝,于合肥家中接受私教。</p><p class="ql-block">包绶8岁时晋大理评事,不久转晋八品承事郎。成年后娶庐州知州张田女张氏为妻。张氏病逝后转娶宰相文彦博女文氏。</p><p class="ql-block">1085年宋哲宗赵煦继位后,包绶被举荐濠州(今安徽凤阳)团练。3年后晋开封任七品宣义郎兼少府监丞;后又历任国子监丞、宣德郎、六品通直郎、汝州(今河南临汝县)通判和六品朝奉郎。</p><p class="ql-block">宋徽宗(赵佶)崇宁四年(1105年),包绶调任谭州(今湖南长沙)通判,不虞途中染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附近去世。</p><p class="ql-block">包绶为官23年,勤政爱民,两袖清风,死后身上仅余46枚铜钱,连迁葬故乡的钱财都没有,只能就地简葬。直至16年后才由成年次子耆年和四景年凑钱迁葬合肥</p> <p class="ql-block">此为包拯侄孙包永年墓。包永年原名包滨,字延之,1069年生于庐州(合肥),是包拯长兄包播之孙。自幼过继给包拯长媳崔氏并改名永年。宋神宗元丰年入仕途,历任地方小吏终生。</p><p class="ql-block">包永年仕途中始终秉持“孝肃之风”,廉洁自守。1120年去世时未留下任何遗产。三任夫人分别为朝议大夫李庭玉之女李氏、凤翔县县事成抗之女成氏和宝文阁直学士林邵之女林氏,育有一子三女</p> <p class="ql-block">“包拯近裔合葬墓”为当年大兴集发掘的包氏家族12座墓穴之部分,因其中6座无墓志铭或可验明身份的物件无法确认墓主,遂在迁葬时将这几座墓穴的遗骸及随葬物合葬于一穴。经考证,6座墓穴的主人包括包绶之子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与包景年</p> <p class="ql-block">“包公墓园”西端与”包公祠”东面的一片2.2公顷的园区,即包公园另一打卡点“清风阁”景区。</p><p class="ql-block">该景区系1999年合肥市政府为纪念包拯千年诞辰而修建,由功德广场、清风阁与陈列馆区三个部分组成。(图为景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进入“清风阁”门楼即“功德广场”,广场西端中央的“明月亭”为一高8.4米、长宽各4米的宋代风格的重檐碑亭,亭中立有记叙建造“清风阁”过程的2.3米高石碑</p> <p class="ql-block">广场左侧的“廉雨轩”</p> <p class="ql-block">广场右侧的“畅风斋”内的一幅全长9.5米、高3.5米、深1.5米的艺术风光长卷《包公园微缩景观》</p> <p class="ql-block">距离“明月亭”后仅十数米远的仿古石桥“鱼沼飞梁”</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为一座方形呈十字状的荷叶鱼沼桥梁,其建筑形式源自于宋代,也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桥的另一端即景区的主体建筑”清风阁”。该阁坐西朝东,与包公墓园遥相呼应。阁高42米,明5暗4共9层;外檐柱间有花心格子门,每面9扇;顶层为彩绘藻井;门、楞、柱均栗壳色;墙面淡白。</p><p class="ql-block">首层“耿光日月厅”嵌有一幅描述包公生平事迹的大型椴木浮雕《清风赞》;</p><p class="ql-block">二层“庐州宋韵厅”为古绢彩绘壁画《古庐州市井图》;</p><p class="ql-block">三层“江淮奇葩厅”主要展示皖省概况及江淮风情;</p><p class="ql-block">四层“江山明月厅”主要介绍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及长江淮河二水;</p><p class="ql-block">五层“庐州夜话厅”主要介绍合肥的地理与人文;</p><p class="ql-block">六层“梨园揽胜厅”为观景层,站在此处可将包河远近风景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花心格子门</p> <p class="ql-block">顶层的彩绘藻井</p> <p class="ql-block">景区的侧门“悠云门”</p> <p class="ql-block">“回澜轩”又叫“包公历史文化长廊”,是包公祠的网红打卡景点之一。长廊里以瓯塑、碑刻、书画、刺绣、彩绘、木雕和壁画等艺术形式,向游人展示了包公的“忠、孝、廉”一生</p> <p class="ql-block">“包公历史文化长廊”照壁</p> <p class="ql-block">“包拯历史文化长廊”里的大型壁画《包氏家族世家》</p> <p class="ql-block">大型壁画《包拯生平》</p> <p class="ql-block">长廊及壁画</p> <p class="ql-block">位于园内包河一湖心岛上的“浮庄”系1983年合肥市政府在原“包公书院”遗址上依水重建。此为一幢古典园林,由餐饮花园、曲榭亭桥等建筑构成,占地面积约0.53公顷,建筑面积600平米</p> <p class="ql-block">因“浮庄”远远望去形似一片浮于水面的柳叶,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由“包公园”经过跨河曲桥,即来到粉墙青瓦的入庄门楼前,只见门楣上挂有已故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手书之“浮庄”匾额</p> <p class="ql-block">“曲桥”</p> <p class="ql-block">进入门楼,迎面矗立着一尊包拯第28代嫡孙、香港著名爱国人士、企业家、金融家和慈善家包兆龙先生的铜铸立像。</p><p class="ql-block">包兆龙又名大澍,1895年生于浙江宁波。1930年起在湖北办鞋帽厂,1940年转上海开设银号,1949年3月迁居香港,1982年去世,1984年被追封“太平绅士”。</p><p class="ql-block">包兆龙生前热心公益,50年代在香港设立资助贫困学生的包兆龙奖学金,并曾资助香港苏浙公学扩建。育有三子三女,次子包玉刚为世界头号船王,亦是著名的慈善家</p> <p class="ql-block">包兆龙雕像后广场中央的“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门楼右侧形似三合院的“寄畅园”为一幢别墅类园林,占地面积14.85亩,南北长、东西窄,园中布局以假山水池为主。</p><p class="ql-block">假山参照无锡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引”二泉”注入洼地为池,称“八音涧”,池旁有水榭“锦汇漪”;园内大树参天,竹影婆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孝肃园”位于岛上西侧,面积虽不大,但却是个月门花墙、假山曲径、小桥流水,处处尽显苏、扬、徽艺术特色的优雅微缩园林</p> <p class="ql-block">停泊在岛内包河水面上的“莲舫”是一家特色餐馆,以精美的中式菜肴和优雅的环境颇为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又对“包公祠”进行了多次修缮。1961年成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2010年被中纪委授予首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