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乙类乙管”防护指南</p><p class="ql-block"> 根据国家卫健委《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要求,自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乙类乙管”</p><p class="ql-block"> 根据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情况,以及它的危害情况,法定传染病在我们国家分为甲、乙、丙三类。</p><p class="ql-block"> 1.甲类传染病,也成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p><p class="ql-block"> 2.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新冠、非典、狂犬病、艾滋病等。</p><p class="ql-block"> 3.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p><p class="ql-block"> 最近,多地学校因新冠病毒感染、甲流等发布停课通知。随着多则停课新闻传出,有网友提出疑问:已经进入”乙类乙管“时期,因部分学生生病而全班停课,是否有相应依据?春天呼吸道疾病高发,该如何预防?</p> <p class="ql-block">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综合组制定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中提到,中小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出现感染者后,学校在第一时间向所在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作出报告,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提出并实施防控措施。当感染者占比较大时,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停止线下上课、实施线上教学。实则,麻疹、水痘、流感、诺如、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导致的停课是很常见的疫情应对方式,当学校内出现一定数量的病例后,为避免校园内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学校会采取小范围停课的方式来应对,大众不必因为‘停课’二字而过度恐慌。新冠纳入“乙类乙管”后,也是采取类似的方式来应对新冠疫情。所以,在学校发现聚集性疫情后,大家也不需要过于恐慌,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最新版《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要求进行应急处置即可。疫情解除后,及时恢复正常教育教学。需要提醒的是,新冠“消失”并没有消失,只是目前处于低流行水平,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月18日最新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情况》,新冠感染者虽然已大幅降低,但是新冠感染人数仍然存在,每天新增感染者在5000例以上。所以,日常大家还是尽量做好个人防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春天呼吸道疾病高发,该如何预防?学生及家长应做到:</p><p class="ql-block"> 1.注意天气变化,随气温变化添减衣物,避免着凉;</p><p class="ql-block"> 2.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勤洗手,不共用毛巾、手帕等。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子遮住口、鼻;</p><p class="ql-block"> 3.保持充足睡眠,健康饮食,坚持适量运动;</p><p class="ql-block">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环境卫生;</p><p class="ql-block"> 5.尽量避免接触流感样病例患者,如需接触应佩戴口罩;</p><p class="ql-block"> 6.杜绝带病上课上班,配合做好各项防控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做到</p><p class="ql-block"> 1.患者需佩戴口罩,进行隔离,班主任及时通知患者家长带其就医或回家休息。</p><p class="ql-block"> 2.加强监测。强化晨午检制度、做好因病缺勤登记,新发现的病例及时进行报告。</p><p class="ql-block"> 3.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加强日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清洁。</p><p class="ql-block"> 4.开展健康教育,学校和托幼机构可采用网络、宣传画、板报、折页和告知信等形式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师生的自我保健知识水平</p><p class="ql-block"> 5.及时和患者家长沟通,指导家长配合开展病例居家健康观察、家庭内消毒及按要求采集患者标本等防控工作</p><p class="ql-block"> 6.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学校和托幼机构应避免组织集体活动,减少与发病学生、员工接触,配合卫生部门各项防控措施,及时报告信息,按规定开展消毒工作。</p> <p class="ql-block">来源:穆棱市实验小学</p><p class="ql-block">撰稿:佟杨</p><p class="ql-block">审稿:韩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