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春天,社会上传来消息:烟台大学开始招生了!1984年春节,烟台市委书记王济夫在向在烟台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汇报工作时,提出建立烟台大学的构想。1984年3月24日,山东省政府以鲁政发(1984)31号文件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建立烟台大学的请示报告》。1984年11月10日,教育部以(84)教计字219号文件“同意烟台大学正式成立并开始招生”。 烟台大学1984年7月开工建设,1985年9月开始招生,其中中国汉语言文学系面向烟台市招收两个班级的机关干部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烟台大学面向机关干部招生的消息,在我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我1977年参加了全国公开招生考试,1980年师范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分配到了海阳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工作。1984年我在烟台市做了先进典型交流发言之后,因为家庭的原因放弃了到烟台报社工作的机会,在县委主要领导的关心下调进了海阳县委办公室担任县委调研科长,主要负责起草县委文件和撰写县委主要领导讲话材料。要报考烟台大学,我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我当时在县委办公室科级干部中学历最高,报考烟台大学是否合适?二是我当时已经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抛家舍业出去读书家人能否答应?最为关键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在县委办公室工作了不到一年时间,现在提出离职学习领导能否同意?第一个问题我想通了,尽管已经有了中师学历,但还要争取拿到大学学历,过一段真正的大学生活。第二问题也很快有了答案,当时岳父岳母都已离休,答应帮我照顾孩子。第三个问题最关键也最难,领导能同意吗?我找到了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任说你找县委书记吧,书记同意了我没意见。当时的县委书记,在县委宣传部当过部长,是我曾经的领导。他听了我的汇报之后说:从当前考虑,这个学可以不考;从长远着想,你想考就考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5月28日,我抱着感恩的心情,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考前培训。参加培训的同学,我有的熟悉,有的不熟悉,其中最为熟悉的有三位,一位是我曾经的师范同学,来自县政府办公室的周旦;一位是我曾经的同事,来自县委宣传部的曲延纯;还有一位是来自县公安局的袁培华。我曾经的老师建议我和周旦:你们都是师范毕业,不用随堂听课,回家各自复习。我当时已经有了自己的住房,我和周旦商定:我们两个就在我家复习。一方面可以取长补短,另一方面还可以消除孤独。两个月,一个人不好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和周旦,1977年参加高考前都是联中语文老师,1980年师范毕业又一起分配到了县直机关,1984年又都成了副科级干部,我们都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我们根据考试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水平,很快确定了复习计划。我们的语文、数学、政治都有一定基础,复习的重点放在地理和历史上。这两门课程,我们上师范前没有学过,上师范后也没有开过课,要拿下这两门课程具有一定难度,其中难度的最大的是地理。我们过去虽然没有系统学过历史,但还有一定基础。但对地理,尤其是世界地理,却是知之甚少。我们把培训班的地理老师请到家里。老师说学习地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学地图,把地图学好了就掌握了地理知识的绝大部分。我们按照老师要求,把中外地图的大体轮廓勾勒出来,先在中国地图上面填上相应的省份,再在世界地图上填上相应的国家,经过几次反复大致掌握了世界各国和中国各省的地理位置。然后按照概况、气候、土地,山川,矿藏、海峡、港口等专题,依次分别据图学习,经过几个反复大致掌握了世界各国和中国各省的有关地理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老师又辅导我们根据已有的础知识学习综合答题的技巧。这种据图学习法,看起来简单笨拙,实际确是扎实有效。我们按时上课下课,上午下午中间各休息十分钟,有时简单交流一下学习体会,有时还一问一答检查复习效果。晚上回家各自复习,我坚持晚上从七点学到十一点,中间休息十五分钟看一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我那时迷恋香港武打片,一旦看得时间长了,就延长时间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两个月的复习时间过得飞快,成人高考的时间到了!我和海阳的考生乘车到了烟台,住进了烟台市二轻招待所,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考场。语文、政治两科、尤其是语文,是我自己的强项,考试当中顺利过关自信成绩不错。我高中毕业时作文得过满分,师范读书是语文课代表,毕业后当了四年新闻干事,写了一年公文材料,那篇作文凭借势力一挥而就。历史、地理两科、特别是地理,尽管基础不好,但在复习当中下了最大功夫,考试时发挥正常一路过关斩将。当时就一个感觉:复习时间有点短,如果再给半个月的时间,百分考题拿到九十五分应该不成问题。数学考试变数最大,考前多少有些忐忑,不是担心出题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就是害怕临场发挥不尽如人意,我自己鼓励着自己:我有两年师范苦读的优势,怕什么!考卷到手之后,我认真审了一遍考题,顿时吃了一颗定心丸,考题都在自己的知识范围之内!我略微紧张的心情开始安定下来,一题接着一题依次做了下去,做到最后犹如神助,一道大题居然很快拿了下来。我提前一个小时做完了考题,认真检查了半个小时,最后核对了一下卷面总分,通过监考老师确认没有丢题,在监考老师的建议下,提前半个小时交了考卷。我走出考场之后,抬头望了望天,一种莫名的感觉从心头掠过:天那么蓝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考试结束的第二天,我便返回县委办公室,一边工作一边等待考试结果。一天我接到来自县委组织部的电话:组织部王部长叫你到他办公室。王部长在办公室接待了我,简单问了一下复习考试情况,然后开门见山地说:烟台市人事局调你,县上决定放你,主要领导让我征求一下你的意见。事后我才知道,烟台市人事局办公室责文字材料的干部下派到县挂职,单位急需一位能够胜任文字工作的人员,曾在海阳工作过的一位市纪委领导推荐了我,负责考查我的烟台市人事局领导己经到了县上,如此这般才有了王部长征求意见这个事情。说实话,我曾经被烟台市有关单位调过,有的因为家庭原因错过了机会,有的因为领导不放没有去成。现在又有了调到市里的机会,县里同意放人了,我却又面临烟台大学这个选择。王部长见我没有立即表态,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继续说:市人事局的意见,你如果不上大学,他们同意立即调你。你觉得能不能考上? 考上了上不上?我如实回答:根据考试情况,如果不出意外,尽管没来分数,我感觉能考上,如果真考上了就上。王部长看了我,笑了笑,说:好了,回去吧,我把你的意思向领导汇报一下。这时社会传出消息:在报考烟大中文系的干部考生中,全市达到录取分数的只有二十九名,远没有完成两个班级的招生计划。过了一段时间,考试分数下到了县委组织部。数学满分一百分,我考了九十六分;报考烟大中文系干部班的录出分数为总分三百分,我高出录取总分九十八分。入学后班主任周老师告诉我:“在报考烟大中文系的干部考生中,你的分数最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9月9日,我在县委领导的欢送下,乘车奔向了烟台大学。现在是2023年6月10日,今年的高考刚刚结束。熟悉当年情况的朋友问我:你对当年的选择后不后悔?我说,不后悔,真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