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刻板行为的原因和干预方法

平舆县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中心

<p class="ql-block">  刻板行为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孩子的沟通交流、社会交往、极大影响了家庭生活。</p><p class="ql-block"> 因此,减少刻板行为有利于改善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刻板行为的形成原因以及有哪些干预方法?</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造成特殊儿童刻板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p><p class="ql-block">1、感官刺激</p><p class="ql-block">很多特殊儿童都喜欢盯着旋转的物品(比如:风扇和车轮)看或自己旋转,原因很可能是满足感官刺激。这些感官刺激让他们快乐,导致他们沉迷于这些重复刻板性动作中而不能自拔。</p> <p class="ql-block">2、缓解情绪</p><p class="ql-block">特殊儿童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因此,他们经常会为了应对外界的压力和调节自己的紧张情绪,出现不断重复同一句话、重复同一个手势等刻板重复行为。</p><p class="ql-block">3、脑神经机制异常</p><p class="ql-block">脑神经机制结构异常可能是特殊儿童刻板行为的成因之一。研究表明,特殊儿童的刻板言语及重复的身体运动与脑神经机制中的海马区、杏仁核、垂体后叶、颞叶和顶叶皮层功能障碍有关。</p><p class="ql-block">一、前事控制策略</p><p class="ql-block">01 刺激控制</p><p class="ql-block">刺激控制的操作方法是,给儿童呈现两种不同的刺激,在一种刺激下允许儿童出现问题行为,而在另一种刺激下不允许。如孩子喜欢旋转身体,家长准备一张红色卡片和一张绿色卡片。当妈妈出示红色卡片的时候不允许孩子旋转,出示绿色卡片的时候可以允许孩子旋转。其目的是允许孩子的刻板行为出现,没有直接剥夺孩子寻求刺激的机会,但是是设限的,不是无条件放任。</p><p class="ql-block">02无条件强化</p><p class="ql-block">刻板行为是可以带给孩子愉悦的感觉的,在刻板行为干预中,只要当孩子出现刻板行为时,给予无条件强化,运用强化物带来的刺激感和刻板行为的强化相抵抗,从而降低刻板行为。</p><p class="ql-block">03 提供替代活动或刺激</p><p class="ql-block">刻板行为持续产生的主要功能是获取感官刺激,如持续的重复无意义发声行为给儿童带来了听觉上的刺激,家长也可以借助手机或其他工具播放音乐,孩子通过听音乐也同样获得了听觉刺激,则可能较少表现出刻板行为。</p> <p class="ql-block">积极干预策略对问题行为的积极干预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时,采取相对应的方法。其中,有效的一种方法叫做反应中断和转移法,指在儿章出现刻板行为时立即提供与刻板行为不兼容的刺激以打断其发生,并将儿章引导到更为适宜的行为上。</p><p class="ql-block">如当一名儿童出现言语刻板行为时,立即呼唤儿童名字并向儿童提问,如“你叫什么?”或要求儿童执行相应指今,如”把手放在身体两侧”,以阻新刻板行为的继续发生,研究显示,这种方法。有效减轻言语刻板行为。</p><p class="ql-block">三、后果处理策略</p><p class="ql-block">01 区别强化</p><p class="ql-block">区别强化是降低不良行为常用的方法。是指当孩子出现正确行为的时候家长给予强化,出现错误行为的时候不强化。</p><p class="ql-block">家长要避免这两种错误方式:怕孩子哭闹给予强化,觉得孩子很努力了,所以偶尔一次错误行为没关系也给予强化。这两种强化方式都是错误的,不利于塑造孩子好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02 反应代价</p><p class="ql-block">反应代价是指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拿走孩子喜欢的物品,使得行为出现的次数减少。如孩子在看电视时尖叫,家长则把电视关了。下一次孩子看电视时尖叫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因为他还想继续看电视。</p><p class="ql-block">惩罚当下使用的效果可能很好,但要注意使用频率,因为使用不当会出现行为暴增,导致刻板行为更难干预。</p><p class="ql-block">刻板行为的干预不是通过简单的一种方法就能解决的,通常需要几种方法综合使用。干预过程也需要家长理性对待和足够的耐心。</p><p class="ql-block">其实成人其实也会无意间做一些重复无意义的行为,如跷二郎腿,抖腿,开会的时候转笔等等,但是很少人会想着要改变这种习惯。对干孩子也是一样,对于不影响生活,不伤害到自己的刻板行为我们也应该包容,允许它们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