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天狼星下——记画家刘新民

弦月之美

<p class="ql-block">  当代著名诗人杨牧在他的长篇自传体纪实文学《天狼星下》中曾自称,这是"中国第一百万零一个盲流从盲流到农工再到诗人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杨牧谱写了一曲"炼狱、苦头、风流"的三部曲。</p><p class="ql-block"> 这种经历和刘新民先生何其相似,他就是从苦难中拖出一支饱蘸血汗的狼毫,书写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描给他钟爱的绘画艺术的。</p> <p class="ql-block">  刘新民先生现年73岁,他的人生已历经了太多太多的坎坷。1959年,刘新民在汉中师范教书的父亲被扣上"历反"帽子,送回老家劳动改造。当时只有8岁的刘新民便不得不放下他心爱的书本,跟回老家当了一名"公社小社员",由于是"历反"子女刘新民稚嫩的肩膀一直扛着重活,而且备受精神上的折磨。但繁重的体力劳动从未熄灭过他对知识的追求,每到晚上,借一盏煤油灯读几本烂熟的小说,那时,他甚至可以将《水浒传》背下来,书籍,是他心灵上的最大安慰。</p> <p class="ql-block">  1972年,20岁的刘新民忍受不了那种单调、重复、压抑的生活环境。拿着积攒了很久的5元钱北上新疆,想到那里换一种活法,他趴火车、流落街头,曾被收容站收容了两个月。那种流浪和近乎铁窗般的生活重重地锻打着他柔韧的心。在这前后,他又曾闯过两次新疆,到陕西赶过三次麦场,那种麦客的生活想来是大部分陇东人都了解的。几番折腾,毫无结果。他再也不能回老家,因为回来就要挨斗。刘新民有家难归,有苦难言。只好拿着仅有的1元钱盘缠走向了去陇南的路,其间跋涉的辛苦、食宿的困顿,使他体验了常人所未体验过的东西,他终于徒步500多公里路到达了成县,在堂兄的帮助下,寄住在了当地的一个生产队里。那里缺少识字人,而刘新民靠小学二年级的程度和自学的知识。竟然成了该队的文化人。给他们当记工员、会计。住的是生产队的场房,吃的是自己做的疏食淡饭。开始在异乡过起了正常人的日子。后来,该队见这小伙子能吃苦、有文化,便将他的户口也迁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  1973年春天,成县红川中学缺一名兼烧水、打铃、看门、收发四职的员工,刘新民争取到了这份工作。虽然也是一桩苦差,但对刘新民来说毕竟离文化更近了。他在那里一天三次30担水,其它工作也干得井井有条。而且还入了团。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学校又推荐他代小学五年级语文。一个只有小学二年级程度的人代小学五年级的课,这究竟是时代的不幸,还是刘新民的幸运?刘新民自学的劲头更大了。那时刘新民教学已游刃有余,他便利用晚上时间学习美术。当时。红川农民画驰名全省,天资聪颖的刘新民拜农民为师,尊自然为师,开始了绘画生涯,而且进步很快、出手不凡。其中有一幅作品参加画展还在陇南地区巡回展出。</p> <p class="ql-block">  1975年10月,刘新民时来运转,被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推荐上成县师范,在众多的工农兵学员中,刘新民以其美术、音乐、书法的特长,很快成为全校引人瞩目的人物,他深知自己文化基础薄弱,就抓紧时间自学,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觉,其余时间不是钻在书堆里,就是致力于个人专长,系统学习文化课和正规的美术训练。这期间,成为学校里“最勤快”的艺术分子。</p> <p class="ql-block">  至此,这棵艺术的幼芽才算顶破厚重的土皮发芽了,而且不久就遇上了文艺的春天,他享阳光、承雨露,吸取艺术的养料,迅速地成长了起来,刘新民毕业后即被配到兰化公司职工大学总工会任美术干事。这时,他有机会接触省上著名画家如韩不言、李云山、杨志印等,聆听他们的教诲,眼界更为广阔。他常常陶醉在绘画艺术的海洋中,他要把失去的岁月捡寻回来。那时,他就有作品被评为兰州市职工书画三等奖。1981年,这个在外漂泊近10年的游子才回到了故乡静宁。先后在威戎中学和静宁二中当美术教师。为了教书育人,他闻鸡起舞,苦练内功、工笔写意得到很大的提高。</p> <p class="ql-block">  在绘画的探索路上,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全县历届书画展他屡屡获奖、并在各级书画大赛中荣获20多次奖励,还在省地级报刊发表美术作品40多篇,在自己业余创作的同时,他还为社会和高等院校培养了许多美术人才,被连续三年评为全县"优秀教师"。</p> <p class="ql-block">  回顾刘新民先生的这一路走来,庆幸他没有被苦难击倒,同时也没有被生活辜负,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最后的繁花似锦,印证了诗人杨牧曾说过的那句话:"不是苦难的苦难,不是风流的风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