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儿时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眨眼已经年过半百。50岁,要在过去,自己或别人都会当成老年人了,即使在当今,也感觉是记性越来越差,大有眼前的事情记不住、过去的事情忘不了之势。很多时候,儿时的记忆常常会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令人有一种淡淡的乡愁。最近听过一首歌叫做《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我想,再不记录点什么我们就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打开电脑,查看过去自己瞎写的一些东西,有一篇文章叫《难忘儿时游戏》,写下儿时玩过的游戏。因此对于游戏的章节今天不再赘述,另文发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除了有玩游戏的记忆,还有着对周围山山水水的记忆,有着对同学和小伙伴的记忆,有着一些经历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一个儿童应该从几岁开始有清楚的记忆,我只记得自己生活的环境是一个乡镇小学,上小学在这里,居住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最后也是从这里走了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学设有一到六年级的小学部,还有戴帽初中三个年级,学生主要是乡镇所辖的农村学生和乡镇上的单位子女,占地面积不太大,四周有几排平房教室,后来修了一栋楼房,综合了教室和住房,另有几排平房住房。学校住着十几户教师家庭,每家的子女最少两个,最多五个,以三个居多。因为大家年龄相近,故姊妹与姊妹之间不仅是同学,也是玩伴。围墙处还有一片菜地和果园,都是大家共同经营,成熟后大家分享。菜地种过土豆和玉米,果园里有梨子和桃子等水果,梨子果实很大,水分很多,味道甜美。围墙边还有一排花椒树,成熟时各家各户自己采摘,按重量向学校交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有一个里操场一个外操场,里操场用来做广播体操,边上有几个用水泥做成的乒乓桌,我的乒乓技术就是在这里练成;外操场有蓝球架,还有一个台子,供开会和表演节目用。校园有树木很多,靠围墙有些槐树,白白的花很甜但是有些闷头,经常掉毛毛虫下来让我很害怕;中心的两棵木瓜树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以至后来每次回去都要去看看它们。它们的树龄比我年龄大得多,可能有一层楼房高,形状像编织出来的盆景,美观大方,自然协调。小时候我们常常攀爬上去,有一个地方像一把靠椅,靠在上面被树枝密密的挡住很隐蔽,闭目养神非常惬意。春天开满了粉红的花,吸引了很多蜜蜂团团围绕,花蕊里有很多蜂蜜,我们常常去摘来吸吮。花谢后,慢慢长成青涩的小果,在这过程中,几乎会被嘴馋的小孩子们摘来沾上盐、辣椒、花椒粉吃光,酸的程度令我今天想起来也会流口水。有幸躲过劫难为数不多的小果,会长成拳头大的果实,表面绿中带黄,放在家里满屋飘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从其他小学调入这所小学,我还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当时已有一个大我一岁多的哥哥,还有一个在乡镇管水利的父亲,全家居住在小学一间平房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我七岁多时弟弟才出生,记忆中的住房是一大间通房。门后横着铺了一张床,是父亲和哥哥睡的,往里走的通道上竖着铺有一间小床,是我睡的,再往里就是窗台,窗台下有一张桌子,那是母亲改作业和三兄妹做作业的地方,旁边竖着铺了一张床,那是母亲带着弟弟睡的。厨房是搭建在房屋旁边的一个简易土房,后来学校统一在对面修建了一排厨房才被拆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房子里的用具除了三间床,一进门有一张长条课桌,现在只记得上面有几个搪瓷水杯,其中有一个容量很大、军绿色但是已经掉了一些瓷的大水盅,感觉杯口都有我脑袋大了,它的历史应该比我年龄都大,大家都喜欢这个杯子,母亲在里面一直晾有冷开水,当放学回家,口干舌燥时,端起它咕噜噜地一阵狂饮,真是爽极了。房间中间靠墙有一张大方桌,方桌上用来堆放东西,有装衣服的箱子,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对这张方桌更深的记忆是来自它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可以躲地震。我生长的地方是一个地震带,从我记事起,就感觉经常在躲地震。平时没有放假时,各家各户就在自己家里想办法躲地震。家里没有更多的空间,也没有更合适的地方,这张方桌下面就是我和哥哥睡觉的地方(当时弟弟还没有出生),每天晚上我们睡进去后,母亲都要提一壶水放在旁边,有时候还会放上一点糕点,以备地震真的发生时被困里面救急,父母首先想到的都是儿女的安危。家里的另外一张桌子就是书桌了,记忆中上面总是堆满了妈妈抱回家的一大摞一大摞的作业本,但是一尘不染。窗台上也是学生的作业本,而我们三兄妹的作业一般都是放学后就在自己的教室里做完才回来,因为我们知道,回家也没有我们做作业的地方。屋里还有一张斜靠的软椅子,这张椅子应该是家里最奢华的一件家具了,它的奢华并不是在于价值有多高,而是它的做工、舒服程度都是今天的很多家具不及的。它是木质结构,由几个框架组成,斜靠的这块是主体,用牛皮绷成,后面活动的架子有几个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斜靠的程度。头枕的地方用棉枕头固定,大人的头正好靠在上面,小孩子的头只能靠在靠背的牛皮上。这张椅子的使用权一般是依长幼而定,但是,排在第一位的父母经常因忙碌而无法使用,母亲一般都在书桌前的凳子上,要不改作业,要不给孩子们做针线活,几乎从来没有好好坐在这个舒适的软椅上休息一会。它就成了三兄妹的用具,谁先占着那个时段就归谁享受。旁边还有一张木椅,类似于旧社会地主家里摆在正堂的那种椅子。全家五口人,休息区域就是椅子或者床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天父母忙工作,孩子忙学习,只有吃了晚饭后,是全家最放松的时候。孩子们出去找小伙伴玩耍,父母做完家务,有时候搬上小板凳和大方凳,在坝子里和老师们玩玩升级,对输家的惩罚就是在鼻子上、脸上帖上一张张长长的纸条,俗称“贴胡子”,看到家长和老师贴上“胡子”,很是滑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黑了,大人们该收场了,小孩子玩兴正浓时,也会被极不情愿地叫回家。洗了脸脚,上床后,玩会前滚翻、后滚翻,累了,便躺下听父亲念书。至今记得听过的小说有《苦菜花》、《白洋淀》、《欧阳海之歌》等等,基本上是在念书声中进入梦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去老师对学生的家访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老师会经常主动到家里去与学生家长沟通,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告诉家长,请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我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和母亲一起去学生家里家访。近的十多分钟走到,远的就需要个把小时了,我喜欢去远的地方,一路上除了有花花草草采摘,还因为这个镇是远近有名的水果种植地,到了水果成熟的季节,每个学生家都有新鲜甜美的水果,随便你吃个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不久,国家经历了一动大劫难,波及到所有的家庭及生活的所有角落。好在,我们没有被停课,只是经常让给老师写大字报、小字报。那个年代上学与现在相比,除了完成统一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练字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每天要写多少篇小字(铅笔或钢笔),多少篇大字(毛笔字),学生总是一丝不苟地写,老师总是认认真真地教,只可惜,当时练得的一手工整字都用于写大小字报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所有记忆中的文化生活,是由八部现代京剧、当时称作“样板戏”陪伴我成长,以至到现在,只要一听到熟悉的唱段,都倍感亲切。其实,单从演技、唱腔、场景来看,这些京剧都堪称经典,但是因为当时被灌以“革命”、“样板戏”字样,便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后来的清除“文革”残余时,曾在一度时间打入冷宫。但是,经典总是经典,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时光的流转而消弱,现在一些戏曲台也还经常回放这些京剧。我因为对这八部京剧有着难解的情缘,曾经买过CD,也在网上下载重温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文化生活,还有喜欢唱歌的母亲教我识音乐简谱的情景。因为学会了识简谱,为我现在学吹电萨克斯打下了基础。每每此刻,我都会倍加想念因患癌症过世多年的母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睡地震棚也占据着我童年记忆的一角。每年只要一放署假,学校的里操场就会搭建上一排排地震棚,每家一间。用材是竹粑子,虽然轻便但是不隔音,挡不止雷电和风雨,更阻止不了蚊虫的叮咬。我不知道本来就失眠严重的母亲是如果熬过一个个夜晚的,只知道家家户户的小孩子很兴奋,很快乐,玩累了便香香地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儿时记忆深刻的还有一件事情,七十年代末,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实施,那些严重超生的农村妇女再次怀孕后需要做手术,乡镇卫生院没有条件容纳下这么多人,距离不远的学校放假后教室便成了孕妇的临时休息室,校园内到处可见挺着大肚子的妇女。特殊时期行特殊之举,为国家人口协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现在生育政策的调整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记忆中还有小镇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走出校门不远便是田野,远处是群山,近处有一大一小两条河流绕过小镇,还有一条贯穿全镇的堰沟。两条河流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小的河流发源地在山上,常年清澈干净,沿途人家喝水、洗菜、洗衣都靠它提供;大的河流流经整个地区,贯穿南北,被称为母亲河。过去在没有修建电站之前,常年水量充沛,鱼类丰富,我们能经常品尝到父亲捕捞回来的鲜鱼做成的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儿时无论是零星的还是系统的记忆,虽远犹近。我的儿时,学习成绩总是名列班上前茅。论玩耍,跳橡皮筋,同龄小朋友基本也没人能够跳过我跳的高度;“抓子”、“跳房”,因为太投入,经常磨破我的指甲和鞋子;打乒乓球,女性同伴基本不是我的对手,我经常加入大哥哥们的队伍;游泳,先是悄悄跟着农村的同学到水不及腰的河沟胡乱抓刨,在半会不会时,就跳进了流淌的河流,顺河而下就学会了;学校组织学农,我为生产队割过蒿子积肥,插过秧;抓过萤火虫、蚂蚱和青蛙回家喂鸡;还跟着农村同学上山背柴,背过窑洞烧剩下的炭灰,跟堂姐放过牛……我的童年是自由的,因而也是快乐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五岁,我初中毕业考上了外地的中专,只有寒署假才回来。以前的同学和小伙伴已各奔东西,虽然还是熟悉的环境,但已经物是人非。所以,虽然童年的生活是短暂的,但是,童年的记忆是深刻的,童年的经历也是十分珍贵的。单程的人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把走过的路程定格下来,供今后慢慢回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记:此文为几年前写下,今天整理发出。因过去没有留下照片,故下面的图也是现在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