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青甘线 大美西北行(上)

凌云

<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人说,有生之年,一定要去大西北走一次大环线。这里有雪山,草原,湖泊,沙漠,戈壁,丹霞,等各种美景,还有心里一直惦念的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和塔尔寺。</p><p class="ql-block">三年前就一直在策划去一趟青甘线,却被疫情耽搁三年。4月在乐悠团活动中大家又议起,一致决定出行。</p> 范范前期认真询价和联系下,我们一行10人,于2023年5月20日早晨7:40乘坐飞往西宁的飞机,开始了我们8天7夜的2800公里的青甘大环线之行。 飞上云端,蓝天白云,向着1700多公里外的目的地。 11点抵达西宁,下飞机后立刻感觉温度降了许多,好像从夏天倒回初春。 接送去下榻的饭店后,同学从家里和先生、朋友开了三辆车过来,去当地特色的牛肉面馆吃中饭。 在同学的安排下,第一站,参观藏文化博物馆。青海藏文化博物馆是位于西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全面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藏文化的综合型、非国有博物馆,包括藏族书法展、藏医药展、彩绘大观展、藏族民俗展等展厅。 <p class="ql-block">我和同学,大学后第三次见面。</p> 藏文化馆分为南北馆,我们参观的是北馆,北馆是藏医药博物馆,主要是藏医相关的藏品,馆内陈列的了6000多部藏医药古籍文献、80幅藏医唐卡、200多件古代藏医医疗器械、3000多种藏药药材标本。 藏医学、印度吠陀医学、中医学、西方传统医学被称为世界四大传统医学。医学理念和中医区别大。 很多的图像绘制人体结构、病因分析和治疗办法。古代藏医对人体结构的了解,远远高于其它医学,这和藏族特殊的丧葬风俗“天葬”有关。藏药是神奇的,大量使用如金银汞铜宝石等重金属和矿物质,却没有中毒的记载。 第二站,东关清真大寺。东关清真寺是西宁古城著名的建筑,位于西宁东关大街路南一侧。寺院占地面积1.194万平方米,大殿本体占地面积1102平方米,南北楼各363平方米。由于门头的维修,没看到真面貌。<div>进去后被花园里盛开的牡丹吸引了,这是今年第二次再见盛开的牡丹</div> 东关清真大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该寺主体建筑是可以容纳3000人进行礼拜的大殿,面积约1102平方米。大殿上装饰有金光灿灿的藏式馏金宝瓶。据说,这只宝瓶是大殿修成后,由甘肃拉卜楞寺的僧众集资捐送的,为国内清真寺所仅有。 整个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描金涂彩,显得艳丽华贵,蔚为壮观。解说员说上面写着清真阿拉伯文,拍了下来,真心不知道哪里是文字。 寺里讲解员是义务的,很有特色的帅哥,姓马,不允许拍正面。问他有啥禁忌,他说肖像权。清真二字的意思是“洁净无染、纯净洁朴”。他认真地介绍清真教教义。 东关清真大寺不仅是广大穆斯林群众宗教活动场所,而且也是伊斯兰经学研究的最高学府。民国以来,伊斯兰教伊赫瓦尼教派的创始人及其继承人,将该寺作为海乙寺(即中心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伊斯兰教学者。 <p class="ql-block">微雨中我们离开清真寺,同学先生备了特色的清真菜,欢迎我们的西北之行。</p> 5月21日,因为说好的旅游大巴9:00来西宁接我们,也担心同行的人员不适应高原。早晨没约其他人,自己6:20出门,却碰到一样早起出去转转的周会长。 于是一起去了一个小山坡。这里一路开着黄色的蔷薇 吃过早餐,在导游打来电话说堵车中,我们等到10点左右,离开西宁。刚出西宁,发现白雪皑皑,前两天刚下的雪未消融。 途经门源,这原来应该是车览油菜花的地方,没到时间,油菜还是小小的。 继续往前,褐色的地面上浮着一层很立体的雾气,应该是热空气遇到潮湿的冷地面,水升华雾。 祁连山大草原,车览。《中国国家地理》评出的中国六大最美草原之一,辽远无垠、纯净无染,碧草千里、美丽富饶、充满生机。远远能看到一条条河流淌在里面,远处的雪山是积雪的祁连山。 <p class="ql-block">下午5:30左右,到达第三站,张掖七彩丹霞地质公园。</p> 七彩丹霞地貌群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乡南台村,平均海拔1850米,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div>乘坐景交车从北门进入,参观顺序是2-1-5-4平台。首先到达第二平台,七彩仙缘台。眼前的以红色为主的丹霞地貌让我们眼前一亮。</div> 原图拍下,未做任何处理,像极了一幅古代的丹青山水图。 节约时间我们没有往上攀爬,直接去了第一平台七彩云海台,这是参观的平台中做大的。爬到最上面,可以俯瞰周边山峰,是景色最开阔的观景点。 远远看去,对面的山峰,色彩艳丽,场面壮观,气势磅礴,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最典型的丹霞地貌。 夕阳若隐若现的光芒洒在山谷间,山脉上的颜色也绚丽起来。 七彩丹霞也是另一种地貌类型--七彩丘陵,其色彩之缤纷、观赏性之强、面积之大冠绝全国,举世罕见,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游观赏价值,被称作"彩色丘陵中国第一"。 落日的余晖,如同打翻了大地上的调色板。 山脉的颜色丰富起来,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蓝色的,黑色的,发着金属的光泽。 张掖的七彩丹霞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的复合区,被《 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 继续前行,穿过5号平台,七彩锦绣台,这是一个不大的平台,因为不走回头路,直接可以下去乘坐景交车,我们上去以后短暂停留,就往下一个平台走去。<div>两位说晚上还要决战掼蛋,输的一方很是挑衅。</div> 赶往四号平台的途中,看到了升腾的热气球,错位的玩法,让大家不亦乐乎。 4号平台,七彩虹霞台。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色彩最绚丽的平台!上面有着标注最佳摄影点的牌子。这里是人间的落地彩虹。</p> 身边的导游也絮絮地说着,这个平台一定要来,这是整个七彩丹霞的精华。 落日将隐时,我们离开了这七彩绚丽的地方。<div>这是一个地形丰富的奇妙世界。交错的层理、陡峭的岩壁、磅礴的气势,丰富的造型,似物似景似人,栩栩如生,令人称奇,色彩与造型的魔幻组合,演绎大自然的无限可能。<br></div> 晚霞印在仿古的城墙上,这是拍摄《一个不能少》的场地,张导在这里拍了不少西北的情景。 晚上9点,观看《回道张掖》沙秀,整部剧情以张掖历史文化为背景,通过演艺的形式,重现张掖商贸繁荣,古丝路重镇的千年传奇。 之所以称之为“沙秀”,是因为《回道张掖》的演艺舞台以沙漠为底色。序幕拉开时,黄沙漫天,大漠风沙从天而降,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戈壁沙漠之中,瞬间进入情境。在第四幕《炀帝西巡》中,400立方仿真沙粒从12米的高度一泻而下,演员与黄沙相互交融,形成金戈铁马、沙漠戈壁的大漠场景。 5月22日,早晨9点。到达第四站嘉峪关。进入景区,第一眼看到的是这水边的柳树。这个地方的水蒸发量是下雨量的25倍。这些柳树还有一个名字“左公柳”。<div>相传左宗棠在年近七旬,抬棺出征,收复边疆。在途径河西走廊时,左公发现气候干燥,植物稀少,就沿途种植了大量的杨柳,后人为了纪念他取名‘左公柳’。也就有了“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门。”</div>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的美称。 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 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内城西有罗城,呈“凸”字形,长191.3米,通高10.5米。青砖包砌,高与内城相同。罗城中间突出部分开券门,为关城正门,门额上刻“嘉峪关”三字,门上建关楼。 内城墙高9米,加垛墙1.7米,总高10.7米。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 历经六百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 修筑城墙用的黄土,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和加工制作的,首先将选好的黄土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烤晒,将草籽晒死。修筑工程结束后,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在距城墙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不进去,证明城墙坚固合格;如若箭头射入墙体,则证明工程不合格,要进行返工重建。如此严格的工程管理制度,保证了城墙工程的质量。 从城墙的垛口望出,嘉峪关外长城几百年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下了城楼,被告知这位是写关照的网红,书法不错,模仿古代关照给游客书写文书。 嘉峪关西门,柔远门,也是明朝疆土的最西端,当时只要出关后,便是离开国境,正式进入西域了。 踏出柔远门,此刻的我们已经在西域,茫茫的沙漠入眼,仿佛听到了驼铃声声…… 西门上的玉匾额,玉石是和夜光杯一个材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边塞将士的悲壮和旷达在王翰的诗中传颂。 万里长城-嘉峪关。万里长城沿线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的山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而后者经前者犹有过之,所以嘉峪关是长城上的最大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原路返回,走到东门时看到了嘉峪关文创冰淇淋,吃不吃不重要,要有仪式感。 <div style="text-align: left;">出了嘉峪关,第一道门对面镌刻的一首诗,是林则徐在58岁时被贬谪到新疆伊犁,当他从浙江镇海出发,经过千里跋涉,路经嘉峪关时,忽然间心潮澎湃,于是便驻足观赏,同时也赋诗记录了当时的复杂心情。<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嘉峪关感赋》 清代 林则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div><br><br> 下午在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来到第四站,瓜州大地之子。大地之子雕塑坐落在甘肃瓜州,它坐落在沙漠深处,呈现出一个在大地熟睡的婴儿状,大地之子由此得名。<div>见到他的那一眼,感觉来自内心的寂寞,想上去抚慰这个孤独孩子的感觉。</div> 大地之子由来于设计师对于环境的思考,设计师想通过雕塑这一艺术展现形式唤醒公众对于地球的环保意识。这个雕塑寓意着人类和雕塑一样是地球母亲的孩子,它孕育了我们,人类也在地球的怀抱中生长。大地之子雕塑巨大,长约15米,宽约10米,已成为了瓜州地标性的雕塑。 大地之子旁边远远看去有几个白色建筑隐隐约约在戈壁滩的风尘中,这是“海市蜃楼”又叫“无界”,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在瓜州大地上的第二个作品,由六千多个脚手架,三万多个组扣组成。没到近处观看,只远远看了。它将永远屹立在这片戈壁滩中——见证着这片戈壁宇宙的世代变迁。 下午将近6点,抵达此行程第五站,月牙泉鸣沙山。 刚进去就看到驼队行走在沙漠里,这次我们真的到了沙漠了。我们选择景交车直接去了月牙泉。 牙泉是环抱在鸣沙山中的一湾清泉,形如玄月,故名“月牙泉”。来的时候已见太阳西斜,想着等会来拍落日月牙泉。 在月牙泉的月弯里,矗立着一处仿唐建筑群,有楼阁、廊道和亭台,这就是月牙泉庙宇群。庙宇群,结构呈“山”字形,称为“鸣月阁”,整座建筑,雄伟壮观,古色古香。 月牙泉是在具备松散的地质结构, 低洼的地形条件和区域性地下水位较高的条件下形成的,而构造运动、流水及风力地质作用是月牙泉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动力条件。尽管星转斗移,风啸沙鸣,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宛若明镜。沙水共生,山泉相依,成就了“沙漠第一泉”这一世界奇观。 风光总在高峰处,看着月牙泉对面的沙漠。决定用半个小时来个往返,在日落时回到月牙泉旁。 鸣沙山以东是三危山,以南是黑石峰山,以西为戈壁和库姆塔格沙漠。携带沙质较多的西风和北风在这里受到山体的阻拦,使风中的沙粒沉降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鸣沙山。在风力作用下,鸣沙山“经宿风吹,辙复如旧”,总是保持着一定的高度和不变的形态。千百年来鸣沙山依旧巍然屹立,鸣沙之声仍然不绝于耳。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敦煌古称沙州即得名于此。 将自己裹得像沙漠大侠。 很累,但造型不能不帅。 走在木桩拦成的道路上,努力上行,尤其最后几十米,木桩没了,有走一步回半步的感觉。收到坡顶只剩喘气的份。 调整体力,留下这风光无限的沙水共生的景观。 站在这山看对面的山,山体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堆积而成,从上面看,山形环弯,错落有致,山脊挺括,宛如刀刃,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明暗相间,层次分明。从下面看,山体则象古埃及的一座座金字塔,金碧辉煌,巍峨壮观。 在人群之中找个角度,登高俯瞰月牙泉的全景。只有这一刻,一切的疲劳是值得的。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 赶着去拍夕阳,我们往下再去月牙泉。遇见王书记和舒老师一起上来。舒老师说本来不想上了,但是书记一直鼓励她……<div>也许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坚持一下,我们就能得见最美的风景。</div> 流沙中下山一步一步很难,感觉沙子很软,将相机交给周会长,直接跑着下山。 <div>短短的几分钟回到月牙泉,人明显比刚到时少好多,“第一泉”旁边开始留影,等待日落。</div> 快晚上八点了,夕阳仍然没有落下去的意思。不耽误团队时间,还是留点遗憾离开了月牙泉。 <p class="ql-block">晚餐的烤全羊。这一夜在敦煌就宿。</p> <p class="ql-block">5月23日,按照约定,和书记,周团到宾馆的附近走走,无意间走到沙洲城遗址。这里是马可波罗来过的沙洲城,经过千年,斯日的繁华绿洲不在,只留下一些断垣残壁。</p> 上午8点多,到达第六站,敦煌莫高窟,这应该此行最早到达景点的一次。换乘景交大巴用了20分钟,到了莫高窟。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 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九层楼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 <p class="ql-block">九层塔内有尊莫高窟最大的彩塑佛像。(图片来自网络下载)</p><p class="ql-block">我们购买的是B类参观游览票,四个石窟,具体石窟号不记得,九层塔是我们参观的第一窟,文物保护的原因禁止拍摄。解说员带着电筒让我们参观壁画和佛像。</p> 148窟里有睡佛,,凿成于唐大历四年。这个窟开凿者很是用心,整个窟的布局如同棺材形状,睡佛是释迦牟尼佛涅槃时。有如来佛、文殊、普贤等等。飞天没有看到,壁画多为供养菩萨。(图片为窟外展板翻拍) <br>洞窟外,墙壁上的彩绘,若隐若无,已是斑驳。应该是现代作品,毕竟原来的洞窟都保护在门后。<br> 已经去过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各有各的不同,其中莫高窟最为神奇,令人向往。下一次会去甘南补上麦积山石窟。 参观完指定的四个石窟后,和小盛同学发现石窟一层的一处走廊,阳光通过石柱照进来。 叫来周团和范范,感受着这砂砾感很强的石柱之间的光和影。 靠在石柱上思索莫高窟艺术的伟大。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年王道士发现的经书和瑰宝,也没有看到张大千临摹的飞天,但四个洞窟依然给我们震撼和遐想。 走过这个走廊,仿佛在千年的时光里穿梭...... 莫高窟就是这样,一次匆匆的游览,带来的是更多的憧憬。也许经年后,会再来,在附近住下来,再慢慢感受。 这就是敦煌莫高窟,一座精美的艺术博物馆,超越自然,成为不朽! 又找到两款莫高窟文创冰淇淋,尝了一点,奶味浓郁,15元的价格还是很好的。 没见到飞天壁画,见到现在按照飞天做的雕塑,在大家的鼓励下,小盛同学再次发挥潜力,摆一个飞天姿势。 离开时,再看一眼那慢慢沙漠中,许多僧人的灵塔,这是造就莫高窟的人还是守护它的人?也许王道士也长眠于此,他到底成就了莫高窟还是毁了莫高窟?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旅程继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