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浪之書-終極指南》(3)

胡刚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rwz9kvr"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衝浪之書-終極指南》(1)</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sdylb7d"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衝浪之書-終極指南》(2)</a></p> <p class="ql-block"><b>◼️如何舉辦一場完美的海灘派對</b></p><p class="ql-block">向晚的微風撫過,棕櫚葉隨著風輕輕搖曳,滑音吉他慵懶的和弦聲彌漫在空氣中,烤架上正烤著讓人垂涎三尺的鬼頭刀魚...你正身處一場夏威夷式的完美海灘派對。</p><p class="ql-block">夏威夷當地的宴會(luau)傳統是1819年國王卡美哈梅哈二世,在來自英國與葡萄牙殖民者的壓力下,宣布在宗教與文化傳統上,對於貴族和平民用餐、飲酒以及慶祝時必須分開的命令是違法的。連衝浪運動甚至也曾經遭受相同的隔離待遇。卡美哈梅哈國王民主化的命令將這一切永遠改變了。這是有史以來,夏威夷的貴族成員和平民後代可以聚會、一起衝浪、參加宴會和跳舞。</p><p class="ql-block"><b>夏威夷人的花環 Thelei</b></p><p class="ql-block">要歡迎你的客人,當然花環 - 象徵夏威夷文化的傳統花冠是絶不可少的。要製作一個完美的花環,你會需要細線、幾朶盛開的大花(木槿或蘭花最理想),及一大根針。準備一條一百公分的細線,在一端打上一個大結。將細線穿入針眼,然後穿過花的萼片(用來保護花瓣、有很多綠色葉狀薄片的部份)。繼續上述動作直到到達線的末端。你的客人抵達時,在他們每個人的脖子上戴上一串花環吧。</p> <p class="ql-block">模仿這個傳統草裙舞舞者描繪太陽的動作,讓你的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b>樂音 Soundz</b></p><p class="ql-block">若要創造出完美的海浪和夏威夷群島上濕熱的微風可能性大概很低,真可惜,不過要拼凑出一個完美的夏威夷式的海灘派對,氣氛一定要對。將你的iPod灌滿各種夏威夷的傳統樂音,其中再以幾首布萊恩·威爾森(Brian Wilson)晚期的作品做點綴、加上一點歐胡島最出名的年輕人傑克·強森(Jack Johnson)柔美的樂音,這樣準沒錯。來點撩撥四弦琴的簡單聲音 - 只需要認識幾個簡單的和弦 - 就可以做得很好。</p> <p class="ql-block">這裡有三個四弦琴的和弦,現在來組一個樂團吧。</p> <p class="ql-block"><b>卡魯瓦烤豬 Kalua Pig</b></p><p class="ql-block">每一場夏威夷傳統盛宴都有烤魚,不過整場宴會的主要菜餚是烤乳豬。</p><p class="ql-block">材料:</p><p class="ql-block">一整頭豬(各種大小皆可)</p><p class="ql-block">香蕉葉</p><p class="ql-block">鹽巴</p><p class="ql-block">➊ 挖一個符合豬的體型大小的坑 (imu)。➋ 在坑底排上光滑的石頭。</p><p class="ql-block">➌ 在坑内升火讓它燒成灰。</p><p class="ql-block">➍ 把豬準備好。將豬的身上從裡到外都抹上鹽巴。把已加熱的石頭放進豬的體内,然後把豬的腿綁在一起。</p><p class="ql-block">➎ 用耙子將灰集中然後用香蕉葉將石頭覆蓋住。將整頭豬放入坑裡,再覆蓋更多香蕉葉、熱熱的灰和土。</p><p class="ql-block">➏ 整頭豬要烤五個小時。</p><p class="ql-block"><b>雞尾酒時間 Cocktail Hour</b></p><p class="ql-block">食物消化了以後就是雞尾酒時間了:海灘派對中沒有什麼比來一杯經典的邁泰(Mai Tai)更好了。邁泰的原創者是偉客餐廳(Trader Vic's)連鎖店的創辦人維特·布吉朗(Victor Bergeron)。</p><p class="ql-block">材料:</p><p class="ql-block">2份牙買加蘭姆酒</p><p class="ql-block">1份白柑橘香甜酒</p><p class="ql-block">1份新鮮萊姆汁</p><p class="ql-block">杏仁糖漿少許</p><p class="ql-block">薄荷</p><p class="ql-block">➊ 將所有材料倒入一個調酒器中。</p><p class="ql-block">➋ 搖動後倒入一只滿是碎冰的高杯裡。</p><p class="ql-block">➌ 再加上新鮮薄荷的春意做裝飾。</p><p class="ql-block"><b>草裙舞 TheHula</b></p><p class="ql-block">一旦邁泰酒下肚之後,就是該跳草裙舞、呼拉一下的時間了。夏威夷有各種不同的傳統舞蹈,從基本旋轉輕柔的hula、說故事般的hula ala apapa,到激烈扭腰擺臀的hula hue - 舞者隨著鼓手的節奏快速搖動,鼓聲有多快,舞者的動速度就有多快。當你必須跳輕柔旋轉的舞步時,絶對不要跳成hula hue。你可能會引起不同派別人的紛爭。因此對當地文化有所認識是相當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經典衝浪電影</p><p class="ql-block"><b>◼️BIG WEDNESDAY《偉大的星期三》</b></p><p class="ql-block">雖然1978年這部電影上映時票房慘澹,但《偉大的星期三》從那時候起便成為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衝浪電影之一。</p><p class="ql-block">這是導演作家約翰·米遼士(John Milius)的故事,由詹麥可·文生(Jan-Michael Vincent)、威廉·凯特(William Katt)以及蓋瑞·巴席(Gary Busey)主演,是透過1960年代初期,幾個在加洲一起玩小浪、一起開派對的朋友所描述的故事。十年之後,越戰徵兵而帶走了許多衝浪成員,而酗酒問題毀了一些成員。戰爭肆虐,那些留下來的人仍然固守舊日的生活方式,日漸衰老而且越來越與世事脫節。1970年代初期,短板風潮與嬉皮文化一同出現,衝浪成員中的核心人物大多難以忍受。因此這些衝浪夥伴不再碰衝浪運動,彼此漸漸疏遠。主角們在《偉大的星期三》所指的那天早晨再次相聚,當完美好浪又出現在他們經常衝浪的地方。這一天他們將以衝浪者、朋友以及平常人的身分面對自己。電影所傳達的訊息就是 - 波浪是永恆的,但悲哀的是,衝浪人的生命轉瞬即逝。</p><p class="ql-block">影片公式化的架構與充滿衝浪情懷對比的矛盾可以追溯其創作者們大相逕庭的生活經歷。約翰·米遼士1960年代初期至中期在马里布,蓝斯·卡森(Lance Carson)和米基·朶拉(Miki Dora)這些名人的庇蔭下衝浪長大。他顯現用玩笑式地方式並以長板世紀風格的觀點來檢視這個世界。很快地就在好萊塢成名,他的名謦包括為1973年的劇情片《緊急搜捕令》(Magnum Force)編劇,並參與《現代啓示錄》(Apocalypse Now),這部擁有「查理的岬角」著名的衝浪鏡頭電影的共同編劇。後來電影中虛構的名衝浪手「藍斯·強森」下士是以傑出的衝浪手藍斯·卡森(LanceCarson)命名,而《偉大的星期三》的主角麥特·强森(Matt Johnson)是由詹麥可·文生(Jan-Michael Vincent)飾演。另一方面,聯合编劇丹尼·艾伯格(Denny Aaberg)则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衝浪團體的資深成員,而且曾為多種衝浪雜誌執筆寫過許多有關馬里布衝浪手們怪異行徑的故事。也曾為喬治·格林諾夫(George Greenough)1972年那部具開創性的電影《純粹娛樂的極限深處》(The Innermost Limits of Pure Fun)譜曲。</p><p class="ql-block">米遼士召集了一個優秀的團隊將整部電影匯總起來。水中攝影是由喬治·格林諾夫、巴德·布朗恩(Bud Browne)、丹·梅克爾(Dan Merkel)所拍攝,這些人全都是攝影界的要角,而葛瑞格·麥吉利瑞(Greg MacGillivray)以絶妙的手法製作出步調完美的連續鏡頭。儘管這個團體的成員都極富創意且頗具威信,但最終的電影成品,傳達在海洋中建立起的永恆友誼,這種過於簡單的訊息,卻遭到觀衆們的否定。</p><p class="ql-block">然而經過多年之後,這部電影出乎意料的成為衝浪文化中的檢驗標準之一。其中的可能原因就是电影中談論的衝浪世代已經衰老、變胖而且更緬懷過去。這段期間,新世代的衝浪人在擁擠的海浪中崛起,因而憧憬更為純樸、單純、寬闊舒適的海上時光 - 以及這部電影傳達出的去試試衝浪運動的理念。事實上,《偉大的星期三》永遠是加洲衝浪文化史中,一部敘事生動、拍得極好的經典作品。只是這部電影上映時,那些衝浪人太好挑剔批評,以致於看不到這一點。</p> <p class="ql-block">約翰·米遼士的《偉大的星期三》上映時是衝浪人和評論家口中的笑柄,現在卻是受人尊崇的經典作品。</p> <p class="ql-block">經典衝浪之旅</p><p class="ql-block"><b>◼️康瓦爾北部海岸(NORTH COAST CORNWALL)</b></p><p class="ql-block">從康瓦爾最西邊古代的崎嶇地勢往北移動到戴文(Devon)的邊界,那是一段充滿崎嶇之美的衝浪之旅。</p><p class="ql-block">北大西洋在不列顚群島和愛爾蘭抛出了無止境的湧浪。這個鋸齒狀的群島海岸線有部份地區仍保有著未開墾的荒野氣氛,像是克爾特邊境那強勁而有型的波浪至今還未有人前往駕乘。其他地區,例如康瓦爾北部海岸的居中带状地區,擁有成熟的衝浪文化,由於大西洋與無數的礁脈、岬角與海灘相連,你將可以在這個地區親身體驗許多有高品質好浪的浪點。要在這緯度的地區獲得完美的衝浪旅遊經驗,其秘訣在於選擇適當的季節(秋天或是春天)前往,使用合適的浪板(長板和魚板及輕薄的短板)以及確實適用的防寒衣(一定要厚、很厚、非常厚)。</p> <p class="ql-block"><b>森南(Sennen)到紐奎(Newquay)</b></p><p class="ql-block">森南灣(Sennen Cove)是位於康瓦爾最前端、英國最西邊的海中懸崖,也是不列顚群島之中景色最優美的海濱。森南灣是一個致力於用靈魂深處、全心衝浪的衝浪社群發源地。這個地區的湧浪比康瓦爾其他海岸的湧浪都來的多。森南和關弗(Gwenver)在退潮至中潮期間尤其吸引人,當地盛行的西南湧浪和風向總能帶來値得駕乘的波浪。去關弗比去森南還要多費一點功夫,所以關弗是個可以避開人潮的地方。開門見山的說 - 高品質、稍微傾斜的好浪及身處英格蘭邊界外的感受,是康瓦爾最主要的特質。</p><p class="ql-block">越過霧濛濛的涇地向北走到風景如畫的聖艾維斯(St lves)漁村,儘管英國的旅游業發展蓬勃,任何的商機都不會放過,但來到這個地方你將會注意到它與世隔絶的特質。波爾斯米爾(Porthmeor)海濱正對著西方,具有優質的沙壩並能產生形狀完美的西向湧浪。聖艾維斯港的城牆在巨大的西南暴風影響下可以製造出世界級的左跑浪,也可以阻擋受到風的侵襲。聖艾維斯北方的卡碧斯灣(Carbis Bay)就近提供了庇護,而且衝浪人潮通常比聖艾維斯地區少了許多。谷西恩托恩斯(Gwithian Towans)巨大的弧形沙灘一直到戈綴唯(Godrevy)岬角的燈塔這個區域,最近興起成為康瓦爾西部最繁忙的浪點之一,這裡結構良好的海岸可以製造出好玩又容易起乘的波浪。</p><p class="ql-block">如果顚簸劇烈的浪比戈綴唯(Godrevy)那種和緩但起伏很大的浪更合你的胃口,那麼往北方幾英里遠的波特里思海港(Portreath Harbour)前進。防波堤的背風面會爆出最適合趴板玩家和跪板玩家玩的右跑管浪。再向前面不遠處會看到一個以前稱為貝德蘭斯(Badlands)的地區,大片的海灣與海灘擁有全英國浪況最好、最具競爭性的浪。雖然那邊另人畏怯的在地主義以現在來說有些不合時宜,不過某些在貝德蘭斯衝浪的浪人卻是全英國最優秀的衝浪手,所以那裡有著過度保護地方的情況產生也不難理解了。只要特別注意衝浪規矩和禮節,不要獨佔海浪並且態度友善,這樣的話就不會有問題了。波爾士圖文(Porthtowan)的浪時有厚實又強勁的海浪,它有著難以捉摸的迴流與結實的海岸俱以會斷板而聞名,也同時會摧毀來訪的衝浪高手自尊。查普爾波思(Chapel Porth)是另一個景色怡人的僻靜海灣,在漲潮時會有很好的浪頭。</p> <p class="ql-block">康瓦爾的菁華可以在森南灣找到。</p> <p class="ql-block">波爾士圖文(Porthtown)的沙壩創造出康瓦爾最強勁的波浪。</p> <p class="ql-block">卡碧斯灣(Carbis Bay)擁有美麗的聖艾維斯(St Ives)為背景。但是別分心啊,在某個大好日子裡,這個浪點會創造出世界級的波浪。</p> <p class="ql-block">在聖阿格妮絲(St Agnes)的特里沃南斯灣(Trevaunance Cove),它棘手又猛烈的浪頭多為當地人所掌控,儘管它是這片海岸線最美的小浪點之一,卻不是個適合初學者衝浪的地方。當貝德蘭斯之旅完成後就該前往佩倫沙地(Perran Sands)了,這大片的弧形沙地是沙丘向北邊回填而形成,而且北邊還有一個軍事地區。</p><p class="ql-block">北部的這個地區擁有最一致的海岸,所以多走一點路是絶對値得的。繞過岬角就是紐奎(Newquay)最南端的荷里威爾灣(Holywell Bay),這裡有連串猛烈而不定的浪頭。</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是在最佳的時間點到訪,而且不介意亂推亂擠的情況,那麼英國的衝浪城(Surf City)會是能讓你立足的好地方。這個地區最重要的地方是菲斯卓(Fistral),浪況最好的時候會有真正世界級的右跑浪出現,即使是一般的情況下也可以抛出值得品味的浪牆及快速且有力的浪頭。克倫塔克(Crantock)這個地區的浪較和緩但波浪力道依然強勁,尤其是在退潮的時候,而且這裡算是些許受益於西南邊往北向的風所帶來的屏障。紐奎灣(Newquay Bay)比菲斯卓(Fistral)更好,它提供左跑好浪而且在漲潮較滿的期間會不固定地產生速度更快的右跑浪。總而言之,紐奎是個可以享受體驗形形色色波浪的地方,若你能好不容易穿過那些用盡全力破壞衝浪城美好氣氛、不停喧鬧的衝浪男女身邊之後。</p><p class="ql-block">理想浪況:西向-西南向</p><p class="ql-block">理想風向:東風-西南風</p><p class="ql-block">有趣之處:關弗寬闊的沙灘浪點</p><p class="ql-block">無趣之處:盛夏的紐奎</p> <p class="ql-block">克倫塔克的退潮浪跟任何康瓦爾北部海岸浪點的浪一樣具挑戰性。</p> <p class="ql-block">擁有高品質沙灘浪型的菲斯卓是紐奎最棒的沙灘浪點。英國主要的衝浪比赛大多在這裡舉行。</p> <p class="ql-block"><b>水門(Watergate)到巴德(Bude)</b></p><p class="ql-block">只要冒險向紐奎北邊前進就可以逃離喧鬧和騷動。你會找到水門灣(Water Bay),一個景色壯麗驚人並提供許多衝浪空間的必訪浪區。再往北邊稍微過去一點的地方,康斯坦丁(Constantine)及布彼灣(Booby's Bay)附近的海灘,受到崔佛斯岬(Trevose Head)屏障保護,具持續並多樣選擇性的海浪。當強勁的湧浪產生及西南風呼嘯時,哈爾林灣(Harlyn Bay)的岬角附近将變得繁忙,因為它面向北方而且興起的是離岸風。如果你用的是六呎長或不到六呎的浪板,它那快又短的波浪衝起來很過瘾。</p><p class="ql-block">這個地區還有許多受到保護仍未有出名的浪點,所以把它們給找出來吧。向前走,越過駱駝河(CamelRiver)的帕兹托(Padstow)是個高品質的海鮮天堂,多虧有瑞克·史坦(Rick Stein)這位料理達人。位於潘泰爾岬角(Pentire)的背風處,帕茲托北方的海爾灣(Hayle Bay)是個湧浪製造機。</p><p class="ql-block">朝海爾灣西邊走會到北康瓦爾(North Cornwall)一大片陰森森、與世隔絶,有著亞瑟王傳奇氣息的地區。崔爾巴威斯海岸(Trebarwith Strand)、廷塔哲(Tintagel)、博斯卡索(Boscastle)及博西尼港(Bossiney Haven)這些地方可能都藏有足以縱情肆意衝浪的機會,但是要找到正確轉進去的小路就像是大海撈針一般。幾世紀以來,這個地區一直與亞瑟王傳奇故事連在一起,其具戲劇性的懸崖以及與世隔絶、人煙稀少的環境創造出一種能與克爾特英雄傳說匹配的氣氛。這附近一帶都是那種讓人神經錯亂、密密麻麻的小巷和小徑,而其中某些小徑可以通到寂靜又無人打擾的浪點。在700多英尺的高崖(High Cliff)向下俯瞰具不祥之兆的斯传苟司(Strangles),這塊由巨礫和石板構成的危險地帶,航海時代有許多水手在此付出了寶貴的性命。海岸附近約數英里外的克拉金頓港(Crackington Haven),擁有趣味盎然且生氣勃勃的海浪,儘管這裡受歡迎的程度不断上升,但仍保有一種神秘感。沿著這一大片地區走,會發現更多形形色色的偏僻角落、海灣、海港及海濱。夏季的巴德海濱始終是繁忙的浪點,但随著康瓦爾被戴文郡較為柔和的景觀給取代,要在北部各浪點找到無人駕乘的浪並不困難。</p><p class="ql-block">理想浪況:西向-西南向</p><p class="ql-block">理想風向:東風-西南風</p><p class="ql-block">有趣之處:持續的康士坦丁波浪及康瓦爾北部的秘密礁脈</p><p class="ql-block">無趣之處:會破壞湧浪的風</p> <p class="ql-block">潮汐與天氣狀況動不動就會改變,使得在康瓦爾衝浪成為最自然的體驗。</p> <p class="ql-block">讓人聯想到亞瑟王傳奇的崔爾巴威斯,是康瓦爾北部最戲劇性的浪點之一。</p> <p class="ql-block">儘管康瓦爾的衝浪運動盛行,秘密浪點仍然存在。</p> <p class="ql-block">“I'M EXTREMELY INTERESTED IN FINDING A NEW WAY TO LIVE AND I THINK THAT SURFING COULD POSSIBLY BE THE ANSWER. I FEEL THAT SURFERS REALLY HAVE A HEALTHY ATTITUDE THEY'RE AGAINST THE CAPITALISTIC STYLE OF LIVING THEY'RE MORE INVOLVED AND INTO THE OCEAN AND JUST THE WAVES, THE WAVES MEAN EVERYTHING. I'M SEEKING OUT A WAY TO LIVE AND IF IT'S SURFING, THAT'S THE WAY I'LL DO IT. I'LL BE A SURFER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p><p class="ql-block">Andy Warnot</p><p class="ql-block">「我極感興趣找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我想衝浪可能會是我要的答案。我覺得浪人們抱持的態度確實都很健康。他們都反對資本主義式的生活,他們投身海洋而且只追尋海浪,海浪就是一切。我在尋找一種生活方式而如果答案就是衝浪,那就是我將會做的方式,我將會是衝浪人,終其一生。」</p><p class="ql-block">安迪·沃荷 (Andy Warhol)</p> <p class="ql-block"><b>◼️湯姆·克倫 TOM CURREN</b></p> <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964年7月3日</p><p class="ql-block">出生地:加州新港海灘</p><p class="ql-block">關鍵之浪:霖康、貝爾斯海灘</p> <p class="ql-block">湯姆·克倫在1980年代交織利用優雅的應用力學與對波浪超乎常人的精準判斷力,將高水準的動作派衝浪運動(Performance surfing)作重新定義。他與生俱來的天賦為其他的衝浪者設立了新的基準。</p><p class="ql-block">一直有人謠傳湯姆·克倫在馬爾地夫的樂活法西島(Lhohifushi)參加了2005年「歐尼爾蔚藍海洋公開賽」(O'Neill Deep Blue Open)。傳言說他以四十五歲的年紀開始再度參加「世界衝浪資格巡迴賽」(World Qualifying Series)。這曾是個美好的傳奇。生於1964年,三屆「衝浪職業好手協會(ASP)世界錦標賽」冠軍,日漸衰老的衝浪指標性人物,拍掉他的莫利克衝浪板(Merrick)上的灰塵辛苦的再與一群小毛頭一回合又一回合地奮戰;當1985年他第一次奪冠時,這群小毛頭都還沒出生咧(他在1986年和1990年這兩年又分別奪得錦標賽冠軍)。接下來這個舞台成為一群衝浪明星,在世界上最完美的波浪上進行一連串英雄式地交戰的場所。而後來他也有了和勁敵 - 跟自己同一世代的競技鬥士馬克·歐奇璐波(Mark Occhilupo)較勁的機會。這場衝浪賽事就像是拳王阿里(Ali)退休後重出江湖,擺好姿勢對抗重量級拳王喬治·福爾曼(George Foreman)。</p><p class="ql-block">資格賽中,年輕一代的衝浪職業選手很少有人知道1980年代中期,克倫第一次赢得冠軍頭銜之前,美國人未曾想過在世界衝浪賽中將參賽者分級。早期的「ASP 衝浪世界巡迴賽」始終由一群到處作案的澳洲小流氓所主宰,他們以自己獨特的形象創造出職業性的衝浪運動。克倫的出現,運用他那混合了優雅激進思想、平穩的姿勢、與時間點的掌控,一起創造出動作派衝浪的新方式,重挫澳洲小子的驕傲與自負。湯姆的天賦得以發揮是由於他的出身(他是夏威夷北岸衝浪先鋒、削板師英雄帕特·克倫(Pat Curren)的兒子)、他與生俱來的衝浪基因、年少時迎戰聖塔芭芭拉(Santa Barbara)附近的定點浪點,以及有抱負的衝浪手夢寐以求的培育環境,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他。定期接觸平穩又一致的定點浪型,促使他對波浪能有精準的判断,有助這位具有天份的衝浪者在可看性高的右跑浪衝浪賽地 - 例如南非的傑佛瑞(J-Bay)和澳洲維多利亞省的貝爾斯海灘(Bells Beach) - 做好了萬全的準備,而這種比賽的常勝軍最終往往即是赢得世界錦標賽的冠軍。</p><p class="ql-block">湯姆·克倫在1980年代初期所呈現的衝浪風格,以傳承了1970年代流暢、以駕乘管浪為導向、及對單舵板的體驗,再結合新興未來風格的垂直浪頂轉向、激進式二次下浪(re-entries)、轉向時濺灑水花、及利用板緣誇張地側滑 - 那是一種衝浪精神與力量的混合體,並為衝浪運動鋪設未來新局。克倫的衝浪風格可用他的浪底轉向動作來轉述,他在進行浪底轉向時掌控了整個下浪的速度,將其轉换成驚人的向前投射動力。他站姿穩固並藉勢透過上半身釋放出向心力的力量,並且在轉向時能比前人要更可咬住波頂。克倫比賽時使用的是艾爾·莫利克(Al Merrick)削製的三舵式推進器型衝浪短板,他在浪上所畫出創意十足的線條是前所未見 - 將浪頭和浪底連接於極為順暢的轉換過程之中。</p><p class="ql-block">衝浪雜誌與主流媒體對於克倫喜歡孤獨的孤僻個性,有過無數篇專欄報導並進行分析討論。他在《滾石》雜誌中被認為是謎樣般的衝浪代表人物第一名。雜誌中討論的内容包括:父親不在身旁;母親熱衷於傳福音;不穩定亦不受世俗束縛的童年生活,曾在有許多性格古怪衝浪奇葩的環境中居住;年輕時濫用毒品和酒精;十幾歲就結婚成為年輕的小爸爸;最後終於因為發覺基督教信仰而結束四處遊蕩的成年生活。他健康、傑出、不凡的才能和教僧般的特性常常混在一起。其他人認為像克倫這類天賦異稟的人,就某部分來說,沒有將自己的天賦轉變成與傳統社會進行互動的能力,因而造成「湯姆·克倫之謎」這是種必然的結果。但是關於克倫還有其他讓人困惑的評論 - 沒有一位衝浪手能在其他的衝浪者之間獲得這樣多的讃嘆聲。即使是經驗豐富、好挑剔的職業衝浪老手在克倫划水出海時往往也是默不作聲。</p><p class="ql-block">不幸的是2005年那場偉大的东山再起赛事並未實現,而他也沒能符合資格展開「夢幻之旅」。儘管如此,克倫已為年輕浪人展現了一種引人入勝的衝浪風格與讀浪品味,那是身為摩登世代最偉大的衝浪者具備的特質之一。</p> <p class="ql-block">將激進式的應用力學與貌似輕鬆的衝浪風格結合,全球衝浪者都為之懾服。</p> <p class="ql-block">從不畏懼拓展衝浪板設計的界線。湯姆·克倫始終是靈魂衝浪者首選的的世界冠軍。</p> <p class="ql-block"><b>◼️蠟塊</b></p><p class="ql-block">用來塗抹平滑的衝浪板板面以增加摩擦力的蠟塊,在衡浪者生活中所佔的地位低微,但卻是不可或缺的東西。</p><p class="ql-block">對旁人而言,浪者看來好像跟他們的衝浪板有一種奇特又密不可分的關係。看我們小心撫觸新買衝浪板的板緣造型,用手舉起感覺浪板的重量。我們甚至可以聞到裡頭薄片的氣味而且可以盯著它一直看,珍愛地看著玻璃纖維層就像在請示神諭一樣。願意瞭解一塊新衝浪板的線條和凹槽是如何與移動的浪牆互動,而就是這樣的動機能激發出自内心建立的關係。這樣的夥伴關係一旦形成,進行上蠟工作的時間就到了。在新浪板的板面塗上一層蠟增加摩擦力,整件事就可以推展到下一個層級。</p><p class="ql-block">經過層壓製作(laminated)的衝浪板在表面弄濕的時候就會很滑,這是個簡單的事實,因此創造出製作蠟塊這種與衆不同的行業 - 蠟塊的成分是業界的機密,製造業者小心謹慎、保密到家。蠟塊的成分是採用美國與澳洲的媽媽們用來封住盛裝加工食物罐子的一種石蠟油製成物質,這種曾經屬於在自家後院經營的事業,最後竟演變成高度差異性的產業,蠟塊產品的行銷組合區分其味道、包裝和化學製品嚴格的憑證規定且一直在發展進步中。由於蠟是從石油提煉出來的產品,所以生產毒害較少、更為環保的相關產品動作是越來越多。現在已有部分蠟塊的成分是以蜜蠟和蔬菜油所製成。</p><p class="ql-block">當1980年代一大堆黏貼式「防滑墊」產品湧入市場時,蠟塊工廠的風險成本急劇上升也預告著蠟塊成了過時的商品。蠟塊產業以增加其使用範圍的多樣性及為市場推出不同黏性的蠟塊予以反擊。「底蠟」一般為較為堅硬的混合物,蠟塊另分有為冰水、冷水和暖水域等各式的設計和選擇。現在全球市場上約有三十家的蠟塊公司,而蠟塊產業也比以往健全得多。加州的弗雷德利克·赫薩格(Frederick Herzog)1972年創立的品牌,「薩格先生的性感蠟塊」(Mr Zog's Sex Wax),始終是這種軟膏藝術的主要代表。澳洲品牌「龐莫爾太太」(Mrs Palmer)(和她五個可愛的女兒)則是那個加州蠟塊巨獸的商場勁敵。為建立少年們的忠誠度,有時蠟塊的設計會充滿不雅的意象;蠟塊同時也會被當地的有心人士用來當作對付外來客車子擋風玻璃的武器。</p><p class="ql-block">由於這項產品具有破壞汽車烤漆、座椅及衣物的方便性,它也是在許多衝浪人相處關係中造成口角和決裂的原因。</p><p class="ql-block">蠟塊還有另外一件値得一提的事,那就是它的味道超好聞,這是生意人極聰明的行銷手法。「薩格先生」的產品有四種不同的味道,業者被迫在產品上貼上「本品不得嚼食」的警語。不過蠟塊受歡迎程度不斷增加,而蠟塊的接受度能勝過別種止滑商品的秘訣就是 - 為浪板上蠟時可以擁有的那種親密接觸時刻。因為對衝浪人而言,與所愛的物品共度的寶貴時光才是最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性感蠟塊」(Sex Wax)是全世界衝浪止滑商品中最受歡迎的品牌。有四種不同的味道:葡萄、椰子、鳳梨和草莓。</p> <p class="ql-block">🅐 上底蠟 The base layer</p><p class="ql-block">底蠟應該上在全新的浪板上,橫向塗抹。上蠟時最好是用蠟塊的邊緣去上。</p> <p class="ql-block">🅑 上面蠟 The top coat</p><p class="ql-block">一旦打好了底蠟,以畫圓圈方式快速移動蠟塊,將會帶來令人喜愛並典型的「珠狀 beading」上蠟效果。</p> <p class="ql-block"><b>◼️經典式長板衝浪</b></p><p class="ql-block">經典式長板衝浪風格著重於機能上的流暢,以改變手臂揮舞的程度強調動作,祇要世上還有可以衝的浪存在,長版衝浪風格就仍會是等浪區裡的一員。</p><p class="ql-block">1930、1940年代這段時期,衝浪板的體積都很大、笨重、難以駕馭。以前的衝浪人必須有足夠的體力才能將沉甸甸的浪板拖到海邊,還要將它舉起,駕馭沒有腳繩的板子穿過近岸的猛浪及向外前進到等浪區。諷刺的是,對許多人來說衝浪風格的基石卻是一種企及完美修飾而優雅又精巧的技藝。</p><p class="ql-block">平衡(Trim) - 在浪頂的前端處待上一段時間保持不動 - 這個動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迅速成為衝浪者們無與倫比的「聖盃」動作。由於 1950年代末期動感十足、以技巧為主的「熱狗搖擺動作hotdogging」興起,平衡這項技藝失去了許多原有的掌聲,而随著1960年代末期短板風潮的來臨這項技藝更是受到打擊。熱狗搖擺動作主要是在1950年代中期至末期,由衝浪手杜威·韋柏(Dewey Weber)、科奇·卡羅爾(Corky Carroll)及米奇·穆尼奥斯(Mickey Muñoz)(這些人的身高都不高而且腳步都很輕盈),在加州的定點浪點所發展出來的。他們所創並顯赫一時的地方風格包括迅速、重複不斷的激烈轉向動作,配合頭部下垂、旋轉等姿勢,例如以弓著背進行「鐘樓怪人式」以及「棺材式」的駕乘。板頭駕乘(Nose-riding)就是衝浪者站在浪板前面三分之一的地方,試著在板頭上方進行雙腳駕乘或單腳駕乘,這為傳統/搖擺(classich hotdog)動作分界之間搭起了橋樑,而且在短板風潮來臨之前的那些年,板頭駕乘動作本身就是衝浪運動的次文化。</p><p class="ql-block">經典長板衝浪藝術的當代傑出代表人物 - 像是裘爾·杜朶(Joel Tudor)、吉米·甘博瓦(Gimmy Gamboa)以及丹·彼得森(Dan Peterson) - 透過優雅的方式操弄有蛋型板緣、單片舵的巨大衝浪板,展現精巧、得來不易的技能,就能將他們駕乘的所有海浪「點浪成金」。優良的長板衝浪緊扣著傳統,它將美學形式與動作機能融合,雖然受到短板的全面襲擊,使得長板衝浪的光芒在雜誌頁面中消失已久 - 長板衝浪依然像我們親眼所見的一樣美好動人,但要精通長板衝浪也像以前一樣具挑戰。</p> <p class="ql-block">交叉步是將重量前後移轉的時尚衝浪方式,一隻腳在另一隻腳前跨出,讓雙腿呈現出X型的交叉姿勢。</p> <p class="ql-block">單腳屈膝轉向是使用厚重浪板衝浪的日子所留下、風格獨具的姿勢,在厚重的浪板上轉向比用現代的長板要困難的多。</p> <p class="ql-block">進行板頭駕乘時,幾個向前的交叉步就能將長板玩家帶到衝浪板前端的部份,玩家可在浪板邊緣進行單腳或雙腳板頭駕乘。</p> <p class="ql-block">🅐 上半身</p><p class="ql-block">放鬆上半身是找到自己的平衡點的關鍵。這種站立姿勢也可以使你能夠慢慢做出順暢而連貫的動作。</p><p class="ql-block">🅑 雙腿</p><p class="ql-block">雙腿只能保持微微的彎曲,而且打開時最好不要超過肩膀的寬度。彎腰的姿勢會讓身體重心降低,這將可讓你飛過浪頂,然而要是雙腳站得太開則會導致無法俐落完成動作。</p><p class="ql-block">🅒 雙腳</p><p class="ql-block">在正面駕乘(面向波浪的浪牆,如圖所示)</p><p class="ql-block">的时候若要能完成平衡動作,首先必須將你的重量朝腳趾移動,將浪板固定在浪牆上。</p> <p class="ql-block">經典衝浪電影</p><p class="ql-block"><b>◼️LITMUS《藍色染料》</b></p><p class="ql-block">《藍色染料》是1990年代衝浪電影製作上一個關鍵性的時刻 - 這部電影促使寬廣的衝浪觀點成形,如今依然熱烈發展。</p><p class="ql-block">由澳洲導演安德魯·基曼(Andrew Kidman)與電影攝影師約翰·法蘭克(JohnFrank)和藝術家馬克·薩瑟蘭(Mark Sutherland)創作的電影,《藍色染料》誘發了一場衝浪文化的美學革命。這部電影在澳洲、南非、愛爾蘭、美國的加州和夏威夷等地拍攝,以衝浪板設計大師德瑞克·海因德(Dereck Hynd)和重量級衝浪板削板師韋恩·林屈(Wayne Lynch)(以及湯姆·克倫和米基·朶拉的演出)為賣點。電影在1996年上映,它完全欠缺那個時代強烈驅動、放縱的精神。《藍色染料》協助敲醒衝浪世界並且面對一個事實 - 新穎又流暢的衝浪運動並沒有隨著三舵短板的出現消逝,而衝浪行為的本身,遠比一堆老掉牙的廣告行銷詞語來得豐富多了。這部電影所展示的信條真理被貼上「復古派」的衝浪標籤,一群先鋒將其付諸實行,而這個真理很快地遍佈了全球各地。據基曼表示:「電影攝影師約翰·法蘭克和我原本只想製作一部电影,展现韋恩·林屈和瑞克·海因德這兩個四十多歲衝浪手依然了得的衝浪功力,以及他們是如何透過探索設計浪板以達到這種境界。在這期間發生了別的事情,例如愛爾蘭的海浪。我們只是將時間放進主題與地點當中,直到我們覺得已將它們真誠的表現出來為止。」</p><p class="ql-block">這部電影喚起一種衝浪類型,那種類型與主流衝浪產業銷售的 - 將衝浪生活塑造成一股讓年輕人狂熱崇拜的要素,幾乎沒有任何關聯。如果衝浪真是一種狂熱,透過《藍色染料》的電影鏡頭,這項運動被重新定義為永恆青春 - 由一大群形形色色的衝浪者,和各式衝浪板流體力學的潛力所展現。除了這部電影創意十足的表現手法,愛爾蘭冰冷、強勁的優質海浪也第一次被基曼呈現在衝浪大衆的面前。他藉著電影將重點擺在泰瑞·費茲傑羅 (Terry Fitzgerald)的兒子裘爾(Joel)以激進風格在祖先曾經經歷過的海岸上衝浪,以搭起兩代之間的橋樑並表現出衝浪在演進中,家族傳承所扮演著重要的部分。電影裡包括法蘭克以柔焦技法拍攝、幾近完美的光影鏡頭、馬克·薩瑟蘭的反海洛英動畫片《夢想(Dream)》、「The Val Dusty Experiment」(基曼法蘭克和薩瑟蘭)的電影配樂、以及不怕受人議論的訊息:《藍色染料》觸動了那一代衝浪者内心的共鳴,他們曾被視作外星人一般,只因媒體曲解放大了他們對衝浪所付出的真性情。</p><p class="ql-block">現代的衝浪者可以用各式各樣的衝浪板衝浪,一般而言,他們的選擇能夠受到尊重應該要好好感謝基曼對於各種可能性的探索。不過《藍色染料》真正持久不變的影響可能是基曼在製作衝浪電影時運用的環境氛圍、高潔基調、及沉思冥想的手法。基曼最終的任務是要將衝浪者們承襲的美感展現至世人面前。基曼說:「我們製作《藍色染料》時,並沒有想試圖改變這個世界,我們只是想試著展現出人類所擁有的是多麼富足。我們有一扇窗口通往引導世界運作而每當我們划水出去即可進入的那個深不可測力量中,所以我們當然應將那股力量攜回並注入生活之中將它反映出來。」</p> <p class="ql-block">電影《蓝色染料》中展現了各式衝浪板和各種衝浪風格。照片中德瑞克·海因德駕乘的是一塊五呎八吋的史基普佛莱雙龍骨魚板(Skip Frye twin-keeled fish)。</p> <p class="ql-block">《蓝色染料》的強烈感情與沉思默想,促成衝浪文化新世紀的開始</p> <p class="ql-block"><b>◼️基本的衝浪食物</b></p><p class="ql-block">説到能量的消耗,進行一個小時衝浪運動就等於六公里的跑步。如果你想要持續享受衝浪很high的感覺,在衝浪之前吃的東西,跟你是否有做好下水衝浪的準備,是一樣重要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不要相信衝浪人就是要徹夜狂歡奉行享樂主義的那種誇大宣傳。當然衝浪人常常會放縱自己而且會在深夜裡充分享受邪惡的物質,將衝浪生活無止盡的愉悦感更加擴大。然而,要使衝浪生活持續不斷,照顧好自己變得相當重要 - 且要注意加進體内衝浪之火的燃料。</p><p class="ql-block"><b>早晨前一天的晚上</b></p><p class="ql-block">你下午五點看了一下氣壓圖,一個暴風正在地平線上方施展魔法。你計書要去做一趟拂曉巡查。現在就是該開始思考你的體能等級的時間。清晨五點鐘醒來,你一定不想這麼做, 吃下一堆高脂肪的油膩早餐,一邊想著趕快多吃一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才可以追到浪。要是你吃下豐盛油膩的早餐,即使是在衝浪前兩個小時進食,等到一下水你不但很有可能會覺得想吐,而且為了消化所有的食物,你的身體也還會消耗寶貴的能量。這裡有個訣竅就是前一天晚上吃一些較低脂、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晚餐的主食應該要是通心粉、米飯和穀類等複合式碳水化合物。而目要避免將這些碳水化合物與過多的奶油或起司等飽和脂肪結合在一起。複合式碳水化合物會漸漸、持續不斷地釋放能量,避免去碰脂肪類的食物,以免衝浪時突然感到體力不足或渴望補充糖分。馬拉松選手會在比賽的前一天晚上對著一大碗通心麵詛咒,當你要去參加自己的水上奧運,你就該考慮效法他們的作法。晚餐早點吃,而且時間一到就上床睡覺。</p><p class="ql-block"><b>義大利麵拌紅辣椒、大蒜和橄欖油</b></p><p class="ql-block">一道義式經典菜餚:快速、營養、美味</p><p class="ql-block">材料 (2人份)</p><p class="ql-block">義大利麵 400 公克</p><p class="ql-block">1 支紅辣椒(切碎)</p><p class="ql-block">2 顆蒜瓣(切碎)</p><p class="ql-block">6 大匙特級橄欖油</p><p class="ql-block">2 大匙帕馬森乾酪</p><p class="ql-block">新鮮香菜一把(切碎)</p><p class="ql-block">➊ 拿一個大平底鍋裡頭加水,灑上少許鹽巴將水煮滾後加入義大利麵。煮義大利麵的時間要比包裝上所指示的時間少一分鐘。煮好之後的麵條還是很細緻、很堅,把麵瀝乾放在一旁。</p><p class="ql-block">➋ 將油、紅辣椒和大蒜放入平底鍋裡,然後開最小火。大蒜和紅辣椒要稍微煎一下,把它們的味道逼出來,讓味道進到油中。兩分鐘後,把火開大,將義大利麵倒回平底鍋裡,將麵和已浸透大蒜與辣椒味道的油充分攪拌均匀。</p><p class="ql-block">➌ 用大碗裝盛,在義大利麵上方鋪上磨碎的帕馬森乾酪、切碎的香菜,並斟酌個人口味灑上少許鹽巴和胡椒。佐以一盤新鮮的蔬菜沙拉,上頭加上檸檬、萊姆和少許橄欖油等簡單醬汁。</p><p class="ql-block"><b>晚上後一天的早晨</b></p><p class="ql-block">之前說過你不會想要在衝浪之前吃一頓大餐。事實上,最好堅持早餐只吃一點點就好。衝浪前一刻攝取的任何碳水化合物或醣類將會被變成阻礙你衝浪的害蟲。你應該前一晚就吃的飽飽的,不過如果你一定得吃,就吃一根香蕉、一碗麥片粥或五穀粥。這裡有一個非常好的秘訣就是做一份可以帶去海邊、下完浪後馬上就能喝的新鮮水果昔。天然果糖和其他營養物在衝浪後用來迅速補充體力最好;你很快地就能回到水裡進行當天第二回合的衝浪。</p><p class="ql-block"><b>香蕉莓果水果泥(Banaberry Smoothie)</b></p><p class="ql-block">這是我個人最喜愛的配方,加進燕麥粥這個秘密成分當作衝浪後喝的主要水果泥。這個構想來自於一本當地衝浪指南及水果泥喝上瘾的漁夫德瑞克·柯伊利(Derek Coili),他是在三月一個寒冷的早晨,蘇格蘭島的外赫布里底群島(Outer Hebrides) 上得到靈感。你可以在前一晚做好水果泥,然後在放入膳魔師隨身瓶保冷之前,先冰在冰箱裡。</p><p class="ql-block">成份</p><p class="ql-block">2 大根香蕉</p><p class="ql-block">草莓、藍莓和覆盆子各一大把</p><p class="ql-block">200 毫升蘋果汁</p><p class="ql-block">2 大匙燕麥粥</p><p class="ql-block">一小撮鹽</p><p class="ql-block">➊ 將所有材料放進製作水果泥的冰沙機中。</p><p class="ql-block">➋ 混合攪拌直到食材看起來平滑為止。</p><p class="ql-block"><b>早晨同一天的夜晚</b></p><p class="ql-block">待在水裡六個小時並追了無數道浪之後,喝幾杯健力士啤酒,加上一條魚和薯條當晚餐犒賞自己是很合理的事。如果你沒辦法和一起分享衝浪愉悦感的夥伴們聊聊啤酒和美食,那麼你的體力再好、衝得再好也沒用。這種喝酒的聚會當然也會有機會品嚐當地美食。在加州沒有什麼比得上超大墨西哥捲餅配上一副冰鎭的 cervecas 啤酒;在法國西南部就算你差點就把肋眼牛排和一大壶紅葡萄酒吐出來,也會得到原諒。無論如何,品嚐當地的食物,多吃一點。那是你應得的。</p> <p class="ql-block"><b>◼️THE WIPEOUT 歪爆</b></p><p class="ql-block">歪爆是衝浪文化中稀鬆平常的事。有衝浪經驗的任何人 - 從湯姆·克倫到湯姆、狄克和哈利 - 摔下浪板的次數一定比完成漂亮駕乘的次數還要多。</p><p class="ql-block">由於歪爆太常見,所以這個辭彙在衝浪用語中,從「taking gas」到「getting ragged」有一堆俚語。最糟糕的歪爆情境,從浪板摔下的衝浪者可能會被浪峰擊中擲出,而後在狂亂的浪中翻滚,再被隨後而來的波浪力道壓入海裡。這種歪爆情形又稱為「going over the falls」(卡在浪底)。它可能會因撞擊而導致昏迷、嚴重喪失判斷力、以及最危險的例子 - 溺斃。</p><p class="ql-block">另外一種常見的景象就是衝浪者被「caught inside」(困在裡面)。這情況發生在正划水出海的衝浪者被困在一連串接近中的波浪,在海浪朝向海灘的一側。被困在内側仍可能會像卡在浪底下一樣造成劇烈搖晃,這要視海浪的大小和力道而定。保持輕鬆,不要對抗大自然的力量是擺脫這種情況的關鍵。在絶大多數的例子中,衝浪者會在影響區(impact zone) 被推走(滚滚白浪花的位置即是大浪崩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雖然衝浪運動中溺死的情況相當罕見,當它真的發生時就是在提醒大家,划水出海進入波浪之中,其危險性是永遠存在。除非你準備好去冒這種險,不然你永遠都無法成為夠格的衝浪人。一旦你有一點衝浪經驗,歪爆就會成為你衝浪經驗中必然發生之事。甚至學會愛上「卡在浪底」的刺激感都是有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➊ Over the Falls 卡在浪底</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起乘失敗從浪板上摔下,你可能會被波浪的浪峰給擲出去。</p> <p class="ql-block">➋ Back up the Face 回到浪壁</p><p class="ql-block">在強勁的空心浪管中你可能會被吸回至波浪的浪壁上,再次被擲出去。衝浪者會變成像波浪裡的水分子一樣。</p><p class="ql-block">➌ Hold-down 被水壓制</p><p class="ql-block">在被水壓制期間,上方水的力量可能會押著你朝向海床。你的腳繩會將你和浪板連在一起,而那種景象看起來可能會像浪面上的墓碑一樣。</p><p class="ql-block">➍ Recovery 回復</p><p class="ql-block">一旦你找到方法回到水面上,把自己、浪板和呼吸集合起來調整好。但是心裡還是做好準備承受更多道浪會來到你的頭上!</p><p class="ql-block">圖:(下一頁)在萬歲管浪區裡歪爆。</p> <p class="ql-block"><b>◼️該選哪一種浪板?第三部</b></p><p class="ql-block"><b>The boogie board 趴板</b></p><p class="ql-block">玩趴板衝浪的人經常會被站在衝浪板上的衝浪者嘲笑和愚弄,不過目前為止趴板衝浪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衝浪方式。</p><p class="ql-block">在木質腹式衝浪板上趴著的衝浪歷史由來已久,可以回溯古波里尼西亞到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海邊甚至更久以前。現代的第一塊趴板是加州的湯姆·莫瑞(Tom Morey)所创造 - 根本只是一塊短短、寬寬的彩色泡棉。價格便宜、製造簡單而且適合小孩使用,「莫瑞的趴板」在1973年問世。這項產品立即造成轟動,而且很快的在全球各地都能買到,成為大部分人的衝浪初體驗。趴板不只是供一般人玩樂的物品而已,1970年代末期,首次舉辦競爭性的趴板衝浪比賽,而趴板玩家開始大膽進入管浪深處進行「管浪滚翻barel rolls」。1980年代和1990年代期间,專心致力趴板的玩家開始探索世界上最極端的駕乘方式。今天,麥可·史都華(Mike Stewart)等這些玩家,具有一身好本領,能在萬歲管浪區進行空中特技以及駕乘強勁的管浪,他們已將這項運動帶進新的制高點。</p> <p class="ql-block">湯姆·莫瑞(Tom Morey)的趴板比其他任何一種浪板更能讓初學者體驗衝浪的樂趣。</p> <p class="ql-block"><b>The gun 槍板</b></p><p class="ql-block">「槍板」是一塊專為划水進入大浪而設計的浪板;其基本形狀過去四十多年來僅有些許的改變。</p><p class="ql-block">長形、似矛一般、外觀雄偉,經典的大浪專用衝浪板其設計的目的有兩個:獲得和維持前進的划水速度以利追到快速移動的大浪;然後用夠快的速度「追過」大浪駭人的浪峰。槍板除了比每天用的衝浪板更長,它的弧度也更明顯(衝浪板從板頭到板尾彎曲的幅度),尤其是浪板前端的區域。槍板大部分都有一個「内收型drawn-in」尖尾,能夠讓衝浪者以斜角牢牢卡進速度飛快的大浪浪壁上。由喬治·道寧(George Downing)和帕特·克倫(Pat Curren),在瑪卡哈與威美亞灣的這兩位衝浪先鋒所削製的早期槍板都是單舵板。這種低阻設計隨處可見,直到賽門·安德生(Simon Anderson)在1981年展示了三舵式浪板的優越性為止。強烈而會威脅生命安全的夏威夷北岸海浪支配了經典大浪專用的浪板設計,而威美亞灣仍舊是以划水進入進行衝大浪活動的故鄕。</p> <p class="ql-block">三片舵式槍板與質地輕巧的環氧樹脂結構結合,已將槍板的表現帶入另一個層級。</p> <p class="ql-block"><b>◼️麗莎·安德生 LISAANDERSEN</b></p> <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969年3月8日</p><p class="ql-block">出生地:紐約</p><p class="ql-block">關鍵之浪:佛羅里達州奥蒙德海漢(Ormond Beach)</p> <p class="ql-block">雖然那純粹只是因為對衝浪的投入而且具有天賦,拿過四次世界冠軍的麗莎·安德生證明了衝浪運動不必要有雄性激素的驅動才可進行。</p><p class="ql-block">麗莎·安德生的家人快把她逼瘋了,那股不斷增強的壓力已經好幾年了。從紐約州的長島搬到佛羅里達州奧蒙德海灘(Ormond Beach),當時十三歲的麗莎的一切理當是安定的。還好,佛州有海浪,這讓家門外的所有事情變得更為輕鬆自在了。然而當太陽下山、無浪可衝、朋友生病或離開到外地去了,總還是得應付家庭的生活。麗莎的家人將衝浪運動與毒品和生活放縱畫上等號,而且厭惡她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跟像是毒蟲那類的衝浪人在海邊混。某天,她用潦草的字跡寫了一張字條,上頭寫著她要「離開家裡並贏得世界衝浪冠軍」,然後她就帶著一張單程機票跳上一班飛往加州的飛機。</p><p class="ql-block">麗莎一抵達杭廷頓(Huntington)海灘,她生命中嶄新但混亂的重要階段就此展開。雖然麗莎有時候在戶外隨便找個地方睡覺,不斷的划水使她的肌肉呈現美麗的線條、漂亮的金髮以及全身充滿著海灘生活所給予她的自然活力。最重要的是,她參加比賽,每個星期都在地區性的比賽當中拿下高分。她從當地的報紙剪下自己在賽事中排名的相關剪報,然後以匿名的方式將這些剪報快遞寄給佛羅里達的家人。她什麼都沒寫,而且總是略過寄件人的地址欄位不填。她只是要讓家人知道她很平安,而且靠自己的力量憑藉衝浪而成功。</p><p class="ql-block">麗莎的衝浪風格流暢、激進且令人驚艷。即使是在橘郡(Orange County)的温室環境,她很快地就嶄露頭角。1986年她意識到自己正在前往英國紐奎参加世界業餘衝浪手錦標賽的旅途上,這是她首次出國旅行,她的腦海中隱約出現一種想法,就是她也許可以達成在佛羅里達情緒激動中所潦草寫下的承諾。</p><p class="ql-block">1992年完成巡迴赛,世界排名第四的麗莎,接受了「Quiksilver」新成立女性運動服飾品牌「Roxy」的第一份贊助廣告契約。那個時間點正好。儘管頂尖的女性衝浪手例如喬伊絲·霍夫曼(Joyce Hoffman)、麗莎·班森(Lisa Benson)、瑪歌·欧柏格(Margo Oberg)、芮爾·桑恩(Rell Sunn)、潘·伯利吉(Pam Burridge)和芙莱達·桑巴(Frieda Zamba)等人在衝浪運動上都有成就,但女性衝浪運動一直以來總是處於社會邊緣受到忽視,而且蒙受令人尷尬又陳腔濫調的批評影響。1994年麗莎贏得她四次連續世界冠軍頭銜中的第一個冠軍,開始為女性衝浪運動應受到正視而鋪路。兩年後,她甚至登上了《衝浪客》雜誌的封面。那是《衝浪客》雜誌史上第二個登上封面的女性。封面標題還以挑撥的語氣寫道:「麗莎·安德生衝得比你好」。</p><p class="ql-block">安德生做Roxv的品牌代言人,是影響力極大的動作,它改變了一般人對女性衝浪運動的認知。雖然麗莎的故事證明了衝浪可以培養女性的獨立性,也能讓她看起來很酷,但是這項運動從一開始就是高度商業化、以柔美粉紅色打造的女性力量革命。女性衝浪品牌的產品設計依然受制於滿是木槿花、充滿椰香、柔美、陽光照耀的「衝浪女孩」的典型概念。不過毫無疑問的,麗莎·安德生嫻熟的衝浪功力與「Roxy 女孩」的行銷結合,已助長將所有新世代女性帶進衝浪世界的風氣。</p> <p class="ql-block">1995年麗莎·安德生在歐胡島的布布齊雅(Pupukea)以正向快轉而濺起海水 - 這一年是她四次奪冠中的第二屆世界冠軍。</p> <p class="ql-block">“WHEN l SURF I DANCE FOR KRISHNA. ”</p><p class="ql-block">Ted Spencer</p><p class="ql-block">「當我衝浪的時候,我是在為克裡希納神起舞。」</p><p class="ql-block">泰德·史班瑟 Ted Spencer</p><p class="ql-block">(Krishna,克裡希納;印度教“黑天”大神;意喻傳道、救世者)</p> <p class="ql-block"><b>◼️在地主義(LOCALISM)</b></p><p class="ql-block">衡浪的地盤佔領意識,又稱為在地主義,是一種對不斷增多又曾被衝浪臭蟲咬過的人的惡劣回應。</p><p class="ql-block">那位仁兄只是在海上漂浮著。他是個塊頭大、蒼白、手臂毛茸茸的德國人,他搖搖晃晃的跨立在一塊已用舊了的長板上。這是1986年的邦迪海灘(Bondi):湧浪的浪況很優,而且這裡有好多年都沒看到長板了。海岸上一切都完美,所有常在這裡衝浪的玩家都在外側較遠的地方。這裡興起相當罕見的管浪,忽然間空氣中一股濃濃的雄性激素,像病毒般穿過人群激起陣陣漣漪。那個德國仁兄看到一群穿著 Day Glo螢光色衝浪服的當地年輕人開始向外側划水,也跟上前去。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德國仁兄是個大塊頭,那塊巨大的浪板讓他在划水出海時能夠全速前進。當那一組浪開始展現威力的時候,他已很快地將那群年輕人遠遠抛在後面。無預警出現的浪,是從龍捲風的能量中產生出來的,形成黑壓壓、頗具威脅性的浪列並填滿了地平線。德國仁兄絶對無法過越浪頂,所以實在應該趁勢離開以減少傷害才對。但是他真是太無知了,當那組浪中的第一道浪開始飄散,他還是直挺挺地繼續划水衝向浪峰。當地衝浪人預見到即將發生的事情時就像是詛咒一般,他們趕快潛入水中能多深就多深。當浪峰開始抛擲,那位整個人有200磅重的仁兄、他那10呎長又硬又厚的長板、及如短柄斧般的10吋板舵向後飛過去,以快速又致命地方是穿過人群。待那組浪一過去,那位德國仁兄回到水面上一邊大笑,一邊看著四周其他正在滚滾波濤中划水的衝浪者。沒有人知道他在笑什麼。果不其然,等到受滚滚海水影響的區域平息之後,有一個小個頭的年輕混混向前划水並朝德國仁兄的方向而去,開始對他大聲吼叫。年輕人的臉頰被板舵畫了一道長傷口。過了不久,另一個人也加入了,而後又有一個人加入,那群人像食人魚一樣將他團團圍住,當又快又猛的拳頭像雨點般落在德國仁兄的頭上時,他臉上的笑容很快地悄悄消失了。那真是讓人不快的畫面。真是悲慘。而這樣的畫面一直在全球各地的等浪區,以不同版本形式重複播放。但是用不著害怕。因為不管別人怎麼想,海浪是不屬於任何人的。</p><p class="ql-block">在地主義的概念很簡單。就是某些特定人士認為在某個特定區域崩潰的浪,只有他們自己才有下浪駕乘的權力。這是高品質海浪所擁有短暫而又難以捉摸的特質,以及浪質好卻又人口多的偏遠地區常有的小鼻子、小眼睛心態下所產生的副產品。雖然有時候地方主義會被歸咎為人潮帶來的壓力,但是在人潮沒那麼擁擠的地區還是可以發現在地主義大剌剌的存在。根據紀錄報導中因在地主義作祟所發生過最糟糕的情況,是在澳洲南部偏遠荒涼的區域,無辜的衝浪者、業界攝影師和記者,都曾在那裡遭到肢體攻撃。</p><p class="ql-block">世界各地以不同的方式評斷當地暴力團體的行為。他們可能是在某特定地區衝浪長大,所以會將那個地區的浪視為他們自己人專屬的浪。他們也許會自認為是等浪區中最厲害的衝浪人,因此可能會宣稱最讃的浪是他們的(雖然真正有本事的衝浪人很少會去傷害外地來的人,或技術比較差的衝浪人)。</p><p class="ql-block">在地主義形成的某部份原因也應歸咎於漫無止境的衝浪生活型態行銷結果。在地主義可能會出現在非衝浪地點,也就是說你只要去買件T恤、一塊浪板、還有那本書,就是衝浪人了,你相信嗎?然而,有一派人將衝浪運動視為永無休止的入會儀式,由一群年紀較長的衝浪老手管轄主持,不僅宣稱他們有完美好浪的浪權,還有權授予浪權給組織中層級較低的人。</p><p class="ql-block">在地主義超過限度的極端行為可以依不成文的衝浪人守則予以避免。不要去超過你的衝浪能力太多的地方衝浪;不要搶浪;在適當的地方划水出海,並觀察等浪區的自然律動;用正面、追根究底的熊度跟別人聊天,要是氣氛太沉,並不是很讓人愉快,那麼入海划水等著氣氛改變吧。不過,杜克·卡哈那莫庫說的這一句忠告最好:「好浪很多而且會一直出現,所以用不著擔心。不要急,慢慢等 - 浪就會來。」</p> <p class="ql-block">哪一種浪?</p><p class="ql-block"><b>◼️RIVERMOUTH 河口浪型</b></p><p class="ql-block">由於河口通向大海,上游區域流動沖刷下來的沉積物會在河口製造出浪點。這些沉積物形成沙堆或岩堆,而波浪就沿著其上崩潰成形。</p><p class="ql-block">河口浪型的結構和外觀與定點浪型類似,它常會在入海口源頭附近圍繞並形成狹長而逐漸縮小的浪牆,向著河口方向崩潰。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Basque Country)的蒙達卡所擁有的河口浪,浪質好、力道強是最著名的例子。蒙達卡的浪移動速度快且很厚重,對所有造訪的衝浪人來說都是挑戰,但是並非所有的河口浪都是動作派浪人的斷板殺手。因為河口所在的位置暴露在兩種水文體的匯流處,會特別受海流及風吹拂的影響,所以河口浪通常不適合衝浪初學者。河口浪可能變幻不定而且形状不一致,它們的結構容易受到週期性風向改變,及退潮和漲潮時間的影響而導致浪點關閉。既使像蒙達卡那相對較為一致持續及穩固的沙壩於2005年開始浪質降低,顯然是受鄰近蓄水池疏浚工程遵致。污染也是河口常見的問題,因為廢棄物與農業區逕流常會流向下游河口三角洲,那是污染物與其他沉積物沿著河岸聚集的地方。河口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有鲨魚出沒這項惡名,許多海洋生物會聚集在河口附近以便進食,河口因而成為海洋中高等掠食動物的最佳航行區。然而對於喜歡探索、愛冒險的衝浪人來說,這種刺激的元素使得河口浪更顯特別:相較稀少、荒涼、呈現尖尖的有趣形狀。河口浪點是可以避開人潮的好地方,著名的蒙達卡除外。</p> <p class="ql-block">墨西哥拉提克拉(La Ticla)的河口浪。</p> <p class="ql-block">🅐 沉積物</p><p class="ql-block">例如沙子、土壤、卵石和其他土團等沖積物流向下游,在河口附近形成堤岸。</p><p class="ql-block">🅑 波浪</p><p class="ql-block">湧浪駛入較淺的水域。其所產生的浪會沿著河岸逐漸變小。</p><p class="ql-block">🅒 危險因素</p><p class="ql-block">有毒的廢水和其他污染物質會沿著河岸和等浪區集中,製造出具有重重挑戰的環境。</p> <p class="ql-block"><b>◼️萊爾德·漢彌爾頓 LAIRD HAMILTON</b></p><p class="ql-block">萊爾德·漢彌爾頓對駕乘範圍的遠見已清楚標示出衝浪運動的邊界極限。</p> <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964年3月2日</p><p class="ql-block">出生地:舊金山</p><p class="ql-block">關鍵之浪:丕希(Peahi)、裘瀑(Teahupoo)</p> <p class="ql-block">攝影師和導演們集結在小型船隊上,正在觀赏像是直接從舊約聖經畫中擷取下來的景象。那道波浪看起來似乎帶起了整片海洋的重量,不論是它浪牆還是礁岩的部份。你必须要有摩西的能耐,才有辦法将自己置身在那道浪的極致質量之中。有個人影以流暢又近乎漫不經心地移動方式,出現在衆人的視線上。萊爾德·漢彌爾頓丢下拖曳繩纜,他將浪板板緣和板舵深深地嵌入浪壁中。他在轉換角度時,右腿開始越來越彎,而當他要駕乘的浪面變得陡峭、移轉的動能也接近極限時,他將左腿打直。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他看起來似乎是漩渦裡沉静的中心點;霎時,他像是要往反方向移動,而那道浪開始向上拱起然後在珊瑚礁上炸開,發出雷鳴般的劈啪聲,轟隆轟隆地片片剥落。從任何角度看那道浪都顯的非常巨大 - 它厚實、寬廣、深邃而且高聳。然後,莱爾德消失了,他深深地被吸入在浪管爆裂時所噴出的薄霧中。在船隊上大聲喊叫的人頓時寂靜無聲,過了不久駕乘這頭巨獸的衝浪者出現了 - 雙臂張開,從霧氣中激射而出,滑行到安全的浪肩地帶。如果萊爾德·漢彌爾頓所駕乘的浪不是史上最大的,那麼他所駕乘的可能是史上最厚重、最駭人、力道最強勁的海浪。</p><p class="ql-block">2000年8月17日,那道穿過大溪地裘瀑(Teahupoo)在珊瑚礁上崩潰的巨浪,其影像隨即登上全球各地的媒體並大放光芒。漢彌爾頓2007年跟一個採訪記者說:「那是令人極為感動的情況。你在一生之中不斷的做準備,只為了讓自己能適應這一刻,突然之間你得到親身體驗它的機會。」他繼續說:「由於成功的駕乘那道巨浪,使我往後要做的其他事情變得容易多了。那就像是飛機突破音障,或者四分鐘跑完一英哩的紀錄。」</p><p class="ql-block">對萊爾德·漢彌爾頓來說,他的人生中充滿著關鍵時刻。第一次是他四歲的時候,拉著衝浪傳奇人物比利·漢彌爾頓(Billy Hamilton)到海邊認識自己的母親。之後萊爾德的母親和比利墜如情網結婚。比利成為小萊爾德的繼父,並且扎扎實實的讓他成為高貴的衝浪世家成員。第二次關鍵點在他十六歲時來臨,當時的他輟學逃離可愛島,經由加州再回到歐胡島的北岸 - 他繼父那一代人的衝浪競技場。1992年還有一個關鍵時刻,那年他決定要讓巴茲·柯爾巴克斯 (Buzzy Kerbox)用Zodiac橡皮艇將他拖進茂宜島北岸的巨浪裡 - 創造了新類型的衝大浪運動。</p><p class="ql-block">他最新的探索行動是參與向世人重新引介立式單槳衝浪板。萊爾德·漢彌爾頓再次展現出使衝浪運動演進的創造力,而且他比任何一個現代衝浪者還要有遠見。</p> <p class="ql-block">2000年8月17日Teahupoo(發“裘瀑”的音)的浪,讓身高6呎3、體重220磅的莱爾德·漢彌爾頓相形變小了,他在那裡掀起了一陣浪潮。那則相關新聞甚至登上了洛杉磯時報的頭版。</p> <p class="ql-block"><b>◼️衝浪攝影簡介</b></p><p class="ql-block">擁有完整的裝備只是身為一個成功衝浪攝影師的部分秘訣。對海洋有深入的了解才是這項技藝最不可缺的元素。</p><p class="ql-block">你正游過岸邊的捲浪,推進並越過浪花區。你的相機潛水箱牢牢的綁在潛水配重帶上,但是你一直不斷檢查,確定東西還在。你很快地到達浪花區外較為平穩的水域。當你游泳出海時,跟你一起工作的衝浪者已經在暖身了。這麼多年來你已經培養出對這群衝浪者駕乘海浪方式的通盤瞭解。你移動到内側,找好位置,然後等待被拍的對象下浪。</p><p class="ql-block">捕捉那極為重要、難以捉摸、凝結的瞬間,需要對海洋環境有詳盡和成熟的認知,以及特殊的裝備(對開頁有某些裝備的圖示)。如果你要從事衝浪照片的拍攝工作,大部分的專家建議一開始用大鏡頭,先在海灘上拍攝以培養對所有變化無窮又持續不斷的浪況掌握力。從海灘上開始拍攝也會在處理更具挑戰性、不甚寬容的海洋環境之前,對於使構圖技術精進有所幫助。別忘了,經驗豐富且成功的攝影師會花好幾年的時間和他們所拍攝的衝浪者建立好關係。</p> <p class="ql-block">🅐 相機和三腳架</p><p class="ql-block">要從海灘上熟悉了解衝浪動作,用介於400厘米到600厘米之間的鏡頭最爲理想。堅固的三腳架與望遠鏡頭都是岸上攝影的必備物品。</p><p class="ql-block">🅑 安全帽</p><p class="ql-block">在海中,當你接近衝浪者或他們的浪板時,這項保命裝備可以保護你的頭部。</p><p class="ql-block">🅒 救生器材</p><p class="ql-block">救生衣/浮筏會讓攝影師保有浮力保護其人身安全。你在攝影時只會想專注於重要的關鍵時刻,而不是在想是否能夠持續在水上漂浮。</p><p class="ql-block">🅓 防寒衣</p><p class="ql-block">即使是在溫暖的水域,許多水中攝影師都會穿防寒衣。有些專家待在水裡一次就是三個小時,即便是在熱帶地區,待在水裡幾小時後肌肉就會開始喪失肌耐力了。</p><p class="ql-block">🅔 蛙鞋</p><p class="ql-block">特製的硬式橡膠蛙鞋可另外提供動能使游泳能更快速、更有效率。</p><p class="ql-block">🅕 相機防水盒</p><p class="ql-block">相機裝在一個壓克力與玻璃纖維製、附橡膠塗層的防水潛水盒裡。在防水盒前面有個十分高檔的玻璃圆罩保護鏡頭。</p><p class="ql-block">🅖 真塘鹅氣密箱(Pelicam Case)</p><p class="ql-block">塘鵝氣密箱是業界的標準配備,防水、防震、難以破壤,而且上山下海都沒問题。除了收藏像機與鏡頭,它包含一個防水的閃光燈(左上方)、繫鏈、多功能工具鉗及鉤環(左下方)。這個鉤環的作用是攝影師游泳出海到進行拍攝的地點時,將相機栓在腰間以連結潛水員的配重帶(中間上方)並減輕重量。</p><p class="ql-block">🅗 相機</p><p class="ql-block">快門速度、光圈以及其他的操控装置可以在防水盒外部控制。快門也可由手柄上連接的扳機式開關所觸動。在防水盒上加裝長桿連接裝置可讓攝影師更方便延伸操控。</p> <p class="ql-block"><b>◼️比爾·莫里斯 BILL MORRIS</b></p><p class="ql-block">過去三十多年,雪梨消防隊員比爾·莫里斯,一直將自己的空閒時間花在捕捉巨浪鏡頭上,那些浪是目前世人所知最巨大的浪。</p><p class="ql-block">很可惜,庫克船長不玩衝浪。1770年這個探險家登陸並宣稱新南威爾斯是英王統治地的地點就在索蘭德岬角(Solander Point)附近,那裡也是瘋狗浪崩潰在懸崖腳下珊瑚礁岩的地點。當地人稱那個地方為「我們的地盤」(Ours')。庫克船長親身經歷到的唯一反抗行動是當地原住民們的和平抗議。但二十一世紀時還膽敢在這裡宣稱主權的外地人所面臨的卻是更糟的狀況。索蘭德岬角的浪由雪梨南方名為「麻擾布拉男孩」(Maroubra boys)一個惡名昭彰的衝浪團體所掌控。不論哪一天,每當這浪點的浪頭強勁、有浪可衝的時候,「麻擾布拉」男孩們會用他們的鐵拳监督、管理這個地方的人。攝影師比爾·莫里斯的身影會像海豚般在他們活動的中心穿梭,而且在緊張的戲碼上演時捕捉鏡頭。「我們的地盤」是比爾最愛拍攝的浪點。「在這裡拍攝海浪,真正讓人驚奇。總是有特別的浪。而且這裡什麼都有:巨型管浪、危险礁石、精彩的歪爆事件。真是帥呆了!而且這個浪點就在我家附近。」</p><p class="ql-block">莫里斯第一張被刊登出的衝浪照片,是在25年前一本默默無名的澳洲衝浪雜誌《衝浪寫真》(Surfing Snaps)上,那是一張在印尼的格拉加干(Graiagan,G陸)史畢德礁脈(Speed Reef)所拍攝的跨頁照片。從那時候開始,比爾成為加州最暢銷的衝浪刊物《衝浪運動》(Surfing) 雜誌的攝影师,其地位無可動摇,而且他還投寄摄影作品給全球各地的衝浪雜誌。這些年來他已成為最頂尖的水中攝影師,而他那讓人嘖嘖稱奇的游泳能力,使他能在衝浪活動的中心與衝浪者建立前所未見的親密感。「在海浪中進行攝影工作絶對有獨特之處,尤其進行廣角攝影,實際上是在海浪裡和衝浪者一起游泳。」要能在管浪區和索蘭德岬角等地的巨浪中感到自在愉快,特别需要勇氣、對海浪有深入的了解、及專業技術的高度敏銳度等特性組合。比爾·莫里斯毫無疑問地,具備了這些特性。</p> <p class="ql-block">莫里斯的冥想:索蘭德岬角的浪像是澳洲精神的突變體。</p> <p class="ql-block">熟悉於讓人緊張的各種狀況,那是比爾·莫里斯作品的特色。這張照片中拍攝的是柯比·亞伯頓(Koby Abberton)在索蘭德岬角駕乘管浪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亞伯頓兄弟是雪梨「麻擾布拉男孩」(Maroubra boys)的核心人物。</p> <p class="ql-block">技巧六</p><p class="ql-block"><b>◼️THE CUTBACK 切回轉向</b></p><p class="ql-block">切回轉向是在浪肩進行的轉向動作,是為讓衝浪者回到波浪上更快速與更強勁的部位中。</p> <p class="ql-block">速度和時間點是成功做好切回轉向動作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 上半身</p><p class="ql-block">轉身時,將上半身慢慢轉向左邊,伸出右手臂抓住浪板的板緣。這樣會使你的轉向動作更爲順暢。</p><p class="ql-block">🅑 後腳</p><p class="ql-block">雖然你是以後腳爲中心進行旋轉,但知覺上應該是用前腳導引板頭進行180度轉向。</p><p class="ql-block">🅒 板頭</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已設法保持一定的速度,實際上板頭將會轉回內側的白浪花區。將視線固定在你想撞擊的那一點上。</p> <p class="ql-block">在長長的 roundhouse(大弧度迴旋)動作中,衝浪者會如下圖所示畫出數字8的字型,切回轉向是結合表現形式與功用性的一個賞心悦目組合。切回轉向是以一個浪底轉向動作為起始,接著進行浪頂轉向以供衝浪者做出180度旋轉的組合型動作。雖然切回轉向的動作有著各種表現型式 - 包括長板玩家的經典drop-knee(單腳屈膝轉向),還有360度旋轉動作,衝浪者轉一圈彈回白浪花區 - 其主要目的是藉由回到力量點以維持駕乘的動力感。</p><p class="ql-block">不論是何種形式的切回轉向動作,大約在1930年代就已經開始出現。但是那種大型切割式的特技動作,據知是1960年代的衝浪者菲·艾德華斯(Phil Edwards)等人率先進行的。1980年代後,猛烈地飛濺灑水的大弧度迴旋動作,是所有重力型衝浪者必做的動作。</p> <p class="ql-block">經典衝浪之旅</p><p class="ql-block"><b>◼️法國西南部</b></p><p class="ql-block">法國西南部的美麗海岸是欧洲某些完美好浪的故鄉。到那裡進行衝浪旅行就是對於已在全球傳播的衝浪文化的一場體驗課程,而且是每個歐洲衝浪人極為重要的人生大事。</p><p class="ql-block">位於法國巴斯克地區(Basquecountry)最北邊的比亞里茲(Biarritz)是歐洲第一個接觸到衝浪文化的地方。時間是1956年,好萊塢的編劇衝浪者彼德·維爾德(Peter Viertel)一直在忙著將海明威小說《旭日依舊東昇》(The Sun Also Rises)中的一景改编成電影。維爾德看到波浪推入巴斯克海灘後,他決定派人去加洲拿他的衝浪板。加州的衝浪文化和法國巴斯克的悠閒自在相互碰撞,當地豐富多元的衝浪景象於是產生。比亞里茲(Bianritz)和安格雷(Anglet)有著又快又捲的沙灘浪,歐斯勾禾(Hossesgor)的移動沙壩,強勁的礁岩浪和定點浪緊貼著西班牙邊境附近的蓋撒西(Guéthary),衝浪人很容易就會愛上這個地區。</p> <p class="ql-block">全世界已開化的文明地區很少有像比亞里茲那樣優美的海浪。</p> <p class="ql-block">安格雷有連續又一致的沙灘近浪,比亞里茲北部會產生快速的空心管浪。</p> <p class="ql-block"><b>比亞里兹(Biamtz)舆安格雷(An glet)</b></p><p class="ql-block">海灘圍繞,林隆大道星羅棋布的比亞里茲是拿破時代一個雅緻渡假小鎭,你可以在這個地區享受三樣當地名產:美酒、美食及氣氛。說到衝浪運動,在小鎭中心的賭場前方有個叫大海灘(La Grande Plage)的地方。這個浪點相當擁擠,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年輕浪人、渡假的人、還有推擠追浪的衝浪菜鳥和技巧高超的當地浪人。每當和緩的湧浪出現時,可能就會有很讃的空心管浪。如果你對綿長、平穩、漸漸平息的浪牆有興趣,那麼可以去一下面向巴斯克地區(Cote Des Basgues)的岬角。這個浪點是比亞里茲的長板運動發源地,雖然這裡的浪一般而言比這個地區其他海灘的浪要慢而且更為和緩,但當湧浪興起,若是方向適當、大小適中的時候,海浪力道會更强而且浪型更多樣。巴斯克地區是一年一度舉辦的「比亞里茲衝浪節」(Biarritz Surf Festival)及「Roxy女子衝浪賽」的場所 - 那是歐洲地區最負盛名的兩個衝浪賽事,也吸引頂尖好手每年到訪此地。比亞里茲北邊幾分鐘路程遠的地方就是安格雷,延伸著許多高品質的沙灘浪點,其中包括卡发利耶(Les Cavaliers)有著適合進行動作派衝浪手的浪。其南端是「超急速」(VVF Very VeryFast) - 這裡有個沙壩,可產生快速的空心浪管,適合進行激烈的衝浪活動。沿著這個地方約五公里長的大片沙灘,到處都可以遇到好玩、快速的浪頭,以及岸上那些令人心動的餐廳和酒吧。卡發利耶(Cavaliers)有真正的世界級沙灘浪點,而且常常作為「衝浪世界錦標巡迴賽」法國站的賽事地點。</p><p class="ql-block">理想浪況:西北向</p><p class="ql-block">理想風向:東風</p><p class="ql-block">有趣之處:卡發利耶的完美管浪</p><p class="ql-block">無趣之處:夏季的交通及平坦的湧浪</p> <p class="ql-block">比亚里兹(Biarritz)是巴斯克地區(Cote Des Basques)(上圖)柔軟和緩浪的發源地,也是歐洲首次舉辦「Roxy女子衝浪赛」(Roxy Jam)(下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欧斯勾禾(Hossegor)</b></p><p class="ql-block">開車從比亞里茲往北邊開約三十分鐘的路程,會到達歐斯勾禾附近的小鎭,你將可以在那裡發現歐洲最厚重、最具挑戰性的沙灘浪。每年夏天來自歐洲、澳洲和南非成群結隊的衝浪者會在那個區域附近搭帳篷,享受各式各樣的浪況,從夏季柔軟和緩崩潰的浪,到近似夏威夷那種讓人腎上腺素急速上升的沙灘浪都有。這裡的派對場景也很與衆不同 - 用平價葡萄酒助興而極具夏日海灘氣氛的即興海灘聚會。葛哈薇雷(La Graviere)是歐斯勾禾一連串臭名遠播的沙壩中心位置,其所製造的湧浪可達15英尺以上。可努郁(Les Culs Nuls)和艾斯達尼庸(Les Estagonts)的浪頭力道差不多,不過它們的浪在較小的湧出現時才是最理想的。當湧浪開始出現的時候,全球最頂尖的幾個衝浪手會成群湧向歐斯勾禾的重要浪點,尤其是在九月和十月這兩個主要月份,也就是「世界巡迴錦標賽」(WCT)巡迴賽歐洲站的賽事駐點於歐斯勾禾與蒙達卡之間的時段。這裡夏季和初秋擁擠的人潮確實是個問題,不過如果你並不想試著在致命的管浪中吸引媒體鎂光燈的話,沿著無窮盡的海灘閒晃,你一定可以找到恬靜、獨特的浪頭。海灘上優美及輕鬆的氣氛可以很輕易地將人潮所帶來的任何壓力都給抵消。如果歐洲有可以與強調歡樂的美國南加州匹敵的地方,就非歐斯勾禾莫屬。</p><p class="ql-block">理想浪況:西北向-西向</p><p class="ql-block">理想風向:東風</p><p class="ql-block">有趣之處:雄偉的沙壩和世界級的衝浪動作</p><p class="ql-block">無趣之處:如果你不喜歡露營,就沒有地方可住</p> <p class="ql-block">歐斯勾禾(Hossegor)的海浪以强勁的空心管浪著稱。在夏季月份中,海灘上曾有很棒的派對氣氛。</p> <p class="ql-block"><b>蓋撒西(Guéthary)</b></p><p class="ql-block">要是你對營火、海灘派對和狹長的沙壩不感興趣,那麼你可能會想從比亞里茲往南走,去發掘蓋撒西地區不流於俗的樂趣。在畢達荷特(Bidart)南邊的巴合樂蒙提亞(Parlementia)是個離岸的世界級礁岩浪點。這裡的右跑浪可能是全法國最長與最好玩的浪,滾滾而來又看似可以起乘的浪向陡峭的浪牆區域展開,它繼續向浪壁的彎曲區域前進,而速度更快的浪都在内側移動。但是要知道。這個地方是某些全心致力衝浪運動、技巧純熟、最具競爭力的衝浪手的發源地,而且當地居民甚至包括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衝浪運動老前輩。這裡的浪厚重多了,比從岸上看起來還要難下,真的是專供成年人衝的浪。馬里布的騎士、傳奇人物、到處遊走的米基·朶拉多年來都稱蓋撒西為他的家鄕。再往南走是阿伐隆須(Avalanches)和埃利頌(Les Alcyons),其岬角附近就是擁擠的右跑定點浪點拉芙灘尼亞(Lafitenia)。那裡的天氣不像北邊的歐斯勾禾那樣常常陽光普照。也沒有許多無人駕乘的浪可以享受,當然沒有那麼青春洋溢和歡樂至上的氣氛,但只要多等一下、多點耐心及有禮貌的態度,到法國南部巴斯克地區旅遊的人將可以擁有全世界最棒的海浪和最愉快的氣氛。</p><p class="ql-block">理想浪況:只要夠大的湧浪都是理想的浪</p><p class="ql-block">理想風向:東南風</p><p class="ql-block">有趣之處:五星級海浪、五星級的食物</p><p class="ql-block">無趣之處:可供初學者玩的浪相當稀少</p> <p class="ql-block">運氣好的時候,蓋撒西離岸礁石會製造出可和夏威夷落日海灘匹敵的海浪。</p> <p class="ql-block"><b>◼️該選哪一種浪板?第四部</b></p><p class="ql-block"><b>湯匙板(The spoon)</b></p><p class="ql-block">喬治·格林諾夫(George Greenough)的激进式設計為短板風潮鋪路。</p><p class="ql-block">雖然以跪姿駕乘浪板的歷史與立式衝浪運動的歷史一樣長,以跪姿駕乘浪板一直是主流中頗為特殊的次文化群 - 直到今天仍是如此。至少從現代的衝浪史中,仍可追溯到喬治·格林諾夫以不斷創新、具遠見的方法製作浪板。格林諾夫用短小、輕薄、動力十足的衝浪板做試驗,最後結案於體積小而靈活度高的「湯匙板」設計。格林諾夫1965年製作的原始匙板稱為「Velo」,只有六磅重。其舵尾及中間部分是由玻璃纖維層組成,沒有内芯。板頭邊緣的部分和板緣週圍的聚胺酯泡棉薄薄的内芯提供的浮力只有一點點。雖然要駕乘湯匙板划水出海極為困難,但匙板擴展了衝浪運動的可能性,使格林諾夫能夠進行連續並頻繁的浪頂至浪底轉向。格林諾夫的衝浪方式使鮑伯·麥塔威奇(Bob Mc Tavish)等改革者,直接受到刺激,而用前所末有的方式,以更短的衝浪板做試驗,輕叩波浪的力量。格林諾夫早在短板風潮當道及衝浪界其他浪人趕上之前,就能在湯匙板上以激進又動感十足的方式衝浪。</p> <p class="ql-block">速度快、反應力也很好,但是只有些許的浮力很難划水,以跪姿駕乘的湯匙板一直都只是專家級浪人的專利。</p> <p class="ql-block"><b>排水莢式短板(Displacement Hull)</b></p><p class="ql-block">葛瑞格·里多(Greg Liddle)的中長型衝浪板是衝浪板設計五十年來的高潮。</p><p class="ql-block">這些被稱為「船殼hull」和「矮胖型stubby」,形狀大小為七到八呎、方便衝浪者操作的浪板,是196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中期以馬里布為中心的加州短板革命的支派。葛瑞格·里多(Greg Liddle)是這個事件的中心人物,他於1967年在親眼目睹奈特·楊駕乘那塊又短又粗名為「Keyo」的單舵板之後,他就展開了實驗期的年代。四十年之後,成果呈現出設計相當精緻和成熟的浪板作品,其板緣輪廓、厚度、基本外型及駕乘特性,幾乎是利用了過去五十年衝浪板設計的每一種元素。「stubby」最適合馬里布第三號海角那種激進又流暢的典型海角浪況,讓駕乘者能夠連結以激進的短板風格進行的連串動感十足的轉向動作,其中又帶有長板駕乘的流暢風格。在此過渡期的設計仍對中等大小的衝浪板發展有直接的影響。這些設計稱為「蛋板」(egg)、「混合型板」(hybrids),與「中型板」(mid-ranges)的設計目的均在於增加使用者的衝浪經驗(機會) - 並不是只為已在浪上表演的老練衝浪者。</p> <p class="ql-block">排水莢式短板,例如葛瑞格·里多(Greg Liddle)的式樣,越來越受追求駕乘時能有動感及流暢感的衝浪者歡迎。</p> <p class="ql-block"><b>◼️凱利·史雷特 KELLY SLATER</b></p><p class="ql-block">曾經得到八次世界冠軍的凱利·史雷特是前所未見的超強競賽型衝浪者,同時也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衝浪高手。</p> <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976年8月19日</p><p class="ql-block">出生地:佛羅里達州</p><p class="ql-block">關鍵之浪:可可樹海灘、藍斯的右跑浪(Lance's Right)</p> <p class="ql-block">凱利·史雷特是個怪胎。他在浪裡畫出的線條像是個充滿衝浪喜樂(surf-stoked)的少年在無聊的數學課教室裡所作漫不經心的塗鴉。他弓著身體以閃電般的速度連續做出幾個瑜伽姿勢(asanas),在波浪裡鑽進鑽出、忽前忽後地只銘刻下幾道痕跡,所有的動作交織在一起以思緒般飛快的速度完成。雜誌或電視螢幕所捕捉的史雷特身影的影像,都無法將他衝浪時的力道和流暢感呈現出來。有些技藝超群的衝浪手其衝浪特色是強調力道與激進;有些謎樣般的衝浪者在海上留下的波痕特色是細腻、感性、讓人訝異甚至是晦澀難懂;而少數天賦過人的衝浪者則有把上述特色合併的能耐,甚至能將對波浪超乎常人的認知與超強的競爭力混合在一起。但是沒有人像凱利·史雷特一樣,能將上述所有的衝浪特色結合在駕乘同一道浪時一致且無誤地展現出來。</p><p class="ql-block">看著在南非傑佛瑞灣的史雷特,他沿著浪痕加速前進,後膝微曲、雙臂輕鬆自由的伸展、前腳逗弄著薄薄的衝浪短板,讓人難以想像下一個動作是什麼。一眨眼間,他倚著抛擲中的浪峰垂直下降,踩弄板尾,在漂過白浪花再順勢重回到浪口深處。當傑佛瑞灣的浪牆敞開時,他在浪面上畫出一道經典的弧形然後向上投入浪壁,同時抽打著水面形成鳳頭鸚鵡頭冠似的扇形水花,其速度之快讓人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雖然凱利·史雷特可能不是以金錢報酬為動機而參加比賽,但他是目前最富有的職業衝浪手。一言蔽之,他是品牌代言人:大小賽事他都赢過,從法國拉卡諾(Lacanau)的涓流小浪到美国夏威夷威美亞灣高聳如山的大浪以及大溪地裘瀑的兇猛深淵之浪。史雷特1990年在泰勒·斯蒂爾(Taylor Steele)劃時代的《動力》(Momentum)系列影片中的表現,為騰空動作開啓了新的派別。而在大約二十年後的今天,史雷特仍蓄勢待發等著奪下第九個世界冠軍頭銜(凱立·史雷特已於2008 年取得第九次世界冠軍。注),並也依舊在為其他的衝浪者立下標準。</p><p class="ql-block">儘管有了名聲和榮耀,史雷特仍是那個眼神如鋼鐵般堅毅的謎樣人物。他所散發的特質從衝浪男孩常有的輕浮善變(還記得他在「海灘游俠Baywatch」當中的角色嗎?)轉變為恬淡寡欲、近乎莊嚴的氣質。畢竟,毫無爭議的,他背負著由杜克(Duke)、布雷克(Blake)、艾德華斯(Edwards)\朶拉(Dora)、克倫(Curren)這些人所傳承下來的衝浪世界之王的沉重責任。就像其他傑出的頂尖運動健將 - 車神艾爾頓·席納、足球王比利及籃球大帝麥可·喬丹一樣,對衆人來說史雷特的天份充滿謎樣的吸引力。史雷特曾在一次專訪提到,他常常在比賽的時候,覺得自己的專注力已完全深入「海洋的某個區域中」,能夠以意志力讓波浪往自己的方向靠攏。設法擺脫困境排除萬難,在最後一分鐘拿下幾近滿分的高分,這是他能贏得那麼多場競爭激烈的衝浪比賽的方法,也似乎能證明他先前的說法。這個佛羅里達州人真的可以成為衝浪界的薩滿教僧(Shaman薩滿教僧,爲多義詞彙,意指北亞一帶宗教信仰並認爲萬物有靈,Shaman亦爲部落中的意見領袖、神喻傳達者、或溝通人與神的媒介。譯註)嗎?或者他單純地只是比世上任何人更能夠深入緊扣海洋的自然節奏?</p> <p class="ql-block">凯利·史雷特身陷於印尼明達威群島不遠處的萊福斯的管浪中。</p> <p class="ql-block"><b>◼️衝浪運動體適能</b></p><p class="ql-block">街浪運動是一種劇烈的身體活動。學習一套經典的瑜伽動作将有助於保持身體的健康、強健和靈活性 - 换句話説,就是要為寶貴的海上時間做好萬全的準備。</p><p class="ql-block">正如常言所說,衝浪本身就是對於進行衝浪運動最好的訓練。這句話很有道理,因為要能成功衝浪所需的那種體能是混合肌力、耐力、核心穩定度和柔軟度的一種特別組合,離開水面後相對很難達成此目標。當然你會想說,那些要素在去衝浪的時候就可以直接鍛鍊,何必這麼麻煩花時間上健身房?雖然從事衝浪運動的人在過去數十年來已呈等比級數迅速成長。三十多歲、四十多歲甚至年紀更長的男性和女性 - 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有工作而且要照顧家庭 - 被迫將許多時間花在陸地上,但是他們仍有熱情投入這項運動。這些不斷增加的廣大群衆需要一種能保持身體健康與靈活的方法,這樣他們才能充分利用寶貴的衝浪時間。</p><p class="ql-block">在印度「瑜伽」已發展數千年之久,是一種包含哲學和心靈的傳統名稱,其實踐目的在於促進個人内在最深層的轉變。</p><p class="ql-block">在西方國家,隨著瑜伽課程越來越普遍,從健身房到學校隨處都有,但重點主要是放在瑜伽的身體姿勢。這些在梵文中稱為「瑜伽式子asanas」(等同於印度的拉丁文)的姿勢,可以依循你吸氣和吐氣的節奏保持同姿勢或重複數次。這些姿勢也可以組成流暢且通常很嚴苛的瑜伽動作,像是阿斯坦加瑜伽。</p><p class="ql-block">練習這種稱為「拜日式」的瑜伽動作,是鍛鍊衝浪體能非常好的起點。各種不同形式的「拜日式」動作都是阿斯坦加瑜伽的基本部份。将身體、呼吸和心靈專注力集中在一個時間點上,可以促進移動時的心靈沉靜 - 正是衝浪者所必須嫻熟的項目,在移動中能夠控制,將週遭正在爆發的混亂元素,整理得井井有條。在學習這個招式並培養肌力和柔軟度的過程中,也可以發展出你所需的、屬於自己的、成功而持久的衝浪運動生活特性。</p> <p class="ql-block">➊ 雙腳併站好,而後打開與肩同寬,雙腳要穩穩的站在地板上。</p><p class="ql-block">➋ 從兩側揮動雙臂向上舉起伸展,直到雙</p><p class="ql-block">手手掌在頭頂相互觸碰,同時吸氣。</p><p class="ql-block">➌ 當你向前彎,將雙手置於地板時要吐</p><p class="ql-block">氣,必要的話就屈膝。</p> <p class="ql-block">➍ 吸氣 - 把頭抬起,背部盡量拉平,可能的話將手掌盡量贴地。</p><p class="ql-block">➎ 吐氣 - 手掌攤平貼地,往後跳或後踩呈向前撲倒的姿(像是做伏地挺身一樣)。</p><p class="ql-block">➏ 吸氣 - 背部拱起脚背打直呈「向上犬式」。要確定頸部不可彎曲,保持臉部朝前,如果會感覺比較舒服的話。</p><p class="ql-block">➐ 吐氣 - 身體呈「向下犬式」。雙腳打開與臀部同寬,手指盡量向前伸展。做五次深呼吸。</p><p class="ql-block">➑ 吸氣 - 退後或向前一步,回到➍的姿勢。</p><p class="ql-block">➒ 吐氣 - 身體向前彎,回到➌的姿勢。</p><p class="ql-block">➓ 吸氣 - 回到➋的姿勢。</p><p class="ql-block">⓫ 吐氣 - 將手臂放回身體的兩側。</p> <p class="ql-block">技巧七</p><p class="ql-block"><b>◼️THE AERIAL 腾空停留</b></p><p class="ql-block">騰空動作,或「空中動作 air」,是一種高難度特技動作,衝浪者在降落回到浪壁之前先從浪峰上飛躍出去。</p><p class="ql-block">騰空動作是從一個帶著一點戲劇性又時髦的結束動作,演變成動作派衝浪的主要元素。基本的正向騰空動作(衝浪者面向波浪作動作)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變化,而這個特技動作當然也可以背向進行(背對著波浪進行)。騰空特技動作大部分的變化型式都源自於滑板運動。例如360度的空中動作,是衝浪者在回到浪壁降落之前做出完整的圆形旋轉動作。就像滑板運動一樣,騰空動作的名稱是以衝浪者在空中抓板的方式來定義。舉例來說「method」是衝浪者一隻手抓住外側板緣的背向騰空動作,而「stalefish」則是衝浪者以位置在後的那隻手,去抓雙腳間内側板緣的位置。「Rodeos」可就更行了,它是由衝浪者整個人做出空翻或扭轉動作後再回到浪壁上。</p><p class="ql-block">技巧高超的衝浪者都能夠在巨大、強勁的海浪中進行所有的空中特技動作,而且世界錦標巡迴賽中的許多頂尖衝浪專家,都具備全套的騰空動作絶招。然而,我們所見的多數騰空動作都是在近乎完美的近岸浪區上進行,柔軟的浪頭和整排蓋下所形成的「斜坡ramps」,最適合進行向上抬升的騰空動作。</p> <p class="ql-block">騰空動作純粹是衝浪運動及滑板運動跨界交流下的產物。</p> <p class="ql-block">🅐 雙手</p><p class="ql-block">前脚膝蓋朝向胸部,然後抓住板緣以阻止浪板無止境地飛向天際。</p><p class="ql-block">🅑 雙腳</p><p class="ql-block">到達浪峰的目標點時,後腳就踏到浪板的板尾上,以利進行空降動作。</p><p class="ql-block">🅒 板頭</p><p class="ql-block">若要將浪板的板頭轉回朝向海灘,抓住板緣之後,你的後腿必須打直。</p><p class="ql-block">🅓 降落</p><p class="ql-block">一旦降落之後,你必須注意重新下浪(re- entry)的位置。除了垂直的浪壁之外,波浪的任何部分都非常適合降落。</p><p class="ql-block">🅔 速度</p><p class="ql-block">速度是成功進行騰空動作的關鍵。在完成浪底轉向之後,你應該儘早瞄準你預備投射出去的浪峰位置。</p> <p class="ql-block"><b>◼️湯瑪斯·坎貝爾</b></p><p class="ql-block">THOMAS CAMPBELL</p><p class="ql-block">導演、畫家、平面藝術者、音樂製作人和攝影師 - 湯瑪斯·坎貝爾豐富創作在多種媒體上,因此無法將他的作品簡單歸類。</p><p class="ql-block">說話輕柔的加州聖塔克魯斯客(Santa Cruz)以2001年所发行的長板衝浪電影《播種》(Seedling),引起了衝浪界的注意。《播種》是他電影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該海報上標明是獻給「長板衝浪」的電影,坎貝爾把電影焦點放在一群思想開放的衝浪者身上。他們對於裝備的選擇反映出導演兼容並蓄的情懷,同時他們所展現的衝浪風格深入探索衝浪運動的歷史,並以當代的質感將它重新詮釋。《播種》是以加州水晶般晶瑩剔透的海浪為特點,其厚重飽滿的色調、分割畫面剪接、少見的構圖、與曝光過度的表現手法,另有幽默的旁白解說(以示對布魯斯·布朗的敬意 - 無盡夏日的導演),展現了坎佩爾與衆不同的審美眼光。他在場景中以一種輕鬆又低音質的配樂處理,與電影本身慵懶自在的氣氛相互穿插。電影《播種》只是輕輕觸碰衝浪議題,就替衝浪電影的製作含意重新下了定義。</p><p class="ql-block">《新芽》(Sprout)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接續《播種》的内容。這部電影展示著樣式溢增的各款浪板、具異國風情的浪點,及多位衝浪者,包括裘爾·杜朶(Joel Tudor)、羅伯·瑪查多(Rob Machado)、德夫·瑞斯特弗(Dave Rastovich)、艾力克斯·納斯特(Alex Knost)、丹·瑪洛依(Dan Malloy)、貝琳達·貝格斯(Belinda Baggs)以及老派的傳奇人物史基普·佛萊(Skip Fyre)和蓋瑞·羅培茲(Gerry Lopez),全都以耀眼的電影技術手法排列結合在一起。《禮物》(The Present)是他現在的計畫方案,也是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初期預告片已使觀衆心裡的期望如巨浪般湧起譯註。</p><p class="ql-block">就如所有引人注目的藝術一樣,坎貝爾的作品引起大衆不同的極端看法。坎貝爾的手法,及這幾部電影本身的出發點是採純藝術的觀點,然而衝浪電影絶大多數都是全然的商業行為,而且穩穩的在業界扎根。有些人認為坎貝爾的作品沒有屬性根基,也正剛好為當代的衝浪運動下了註腳。然而,另一些人則將他作品中的藝術性視作一種混淆不清又操控媒體的手法。</p><p class="ql-block">這個藝術家已經成為迷你型加州衝浪復興運動最重要的一部份,而且已為衝浪電影製片者、藝術家和攝影師鋪路,讓他們的作品能清楚地被日漸增多的衝浪觀衆群看到。《衝浪人日誌》雜誌的影像編輯傑夫·德汎(Jeff Divine)說:「湯瑪斯教育了大家用與衆不同的現代的手法 - 透過電影、藝術及照片影像,來記錄我們的運動。」坎貝爾沒有主流衝浪產業的支持,但他在二十一世紀所確立的以衝浪為導向的創意比任何人都來的多。</p> <p class="ql-block">坎貝爾的藝術作品和電影一般贏得許多讃揚。這件複合媒材的作品是他的縫製作品中的其中一件,這件作品的主角是裘爾·杜朶(Joel Tudor)。</p> <p class="ql-block">右頁:坎貝爾的電影剪影包括《禮物》(左上方),以及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優美的衝浪電影《新芽》。</p> <p class="ql-block"><b>◼️衝浪人的音樂播放表</b></p><p class="ql-block">在開始下水衝浪之前,音樂可以炒熱氣氛,或單純地激起駕乘海浪的感覺。</p><p class="ql-block">播放音樂時所引起的血清素流動的方式,類似於衝浪所引起生化反應的方式,這兩者間可能有某種關聯。不論什麼原因,衝浪運動和音樂的關係長久以來已相互交纏密不可分。這裡精選的音樂播放表,可以幫助你到達衝浪體驗的核心。</p><p class="ql-block"><b>經典衝浪樂音</b></p><p class="ql-block">1960年代早期吉他主旋律的音樂精選</p><p class="ql-block">「Let's Go Trippin」迪克·戴爾(Dick Dale)和戴爾樂團(Del-Tones)(1963年)</p><p class="ql-block">「Pipeline」水手號子(The Chantays)(1962年)</p><p class="ql-block">「Wipe Out」狩獵樂團 (The Safaris)(1963 年)</p><p class="ql-block">「Surfing Bird」垃圾清運工 (The Trashmen)(1964年)</p><p class="ql-block">「Apache」影子樂團 (The Shadows)(1960年)</p><p class="ql-block">「Miserlou」迪克·戴爾(Dick Dale) 和戴爾樂團(Del-Tones)(1962年)</p><p class="ql-block">「Walk Don't Run」投機者樂團 (The Ventures)(1960年)</p><p class="ql-block">「Telstar」龍捲風樂團 (The Tornados)(1960年)</p><p class="ql-block">「Surfer's Stomp」市集樂團(The Marketts)(1962年)</p><p class="ql-block">「Hawaii Five-O」投機者樂團 (The Ventures)(1964年)</p><p class="ql-block"><b>人聲歌曲演唱</b></p><p class="ql-block">為1960年代的衝浪美夢獻聲</p><p class="ql-block">「Surfin」海灘男孩(The Beach Boys)(1961年)</p><p class="ql-block">「Super City」詹與狄恩(Jan &amp; Dean)(1962年)</p><p class="ql-block">「Surfin Safari」海男孩(The Beach Boys)(1962年)</p><p class="ql-block">「Surfer Joe」狩獵樂團(The Safaris)(1962年)</p><p class="ql-block">「The Warmth Of The Sun」海灘男孩 (The Beach Boys)(1964年)</p><p class="ql-block">「Ride the Wild Surf」詹與狄恩(Jan &amp; Dean)(1964年)</p><p class="ql-block">「Surfer Girl」海灘男孩(The Beach Boys)(1963年)</p><p class="ql-block">「Catch A Wave」海灘男孩(The Beach Boys)(1963年)</p><p class="ql-block">「Justin」亞德里恩與落日 (Adrian and The Sunsets)(1963年)</p><p class="ql-block">「Sidewalk Surfin」詹與狄恩(Jan &amp; Dean)(1964年)</p><p class="ql-block"><b>美夢已逝</b></p><p class="ql-block">喚起衝浪文化所喪失的單純本質</p><p class="ql-block">「Surf's Up」海灘男孩 (The Beach Boys)(1971年)</p><p class="ql-block">「All Along The Watchtower」吉米·韓醉克斯 (Jimi Hendrix)(1968年)</p><p class="ql-block">「Good Vibrations」海灘男孩 (The Beach Boys)(1966年)</p><p class="ql-block">「Apostrophe」法蘭克·禁帕(Frank Zappa)(1974年)</p><p class="ql-block">「The End」門戶合唱團 (The Doors)(1967年)</p><p class="ql-block">「Ride Of The Valkyries」理察·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70年)</p><p class="ql-block">「Heroes And Villains」海灘男孩(The Beach Boys)(1966年)</p><p class="ql-block">「Horse With No Name」美利堅合唱團 (America)(1971年)</p><p class="ql-block">「Dancing Girl」泰瑞·卡利爾(Terry Callier)(1973年)</p><p class="ql-block">「My Sweet Lord」喬治·哈里遜(George Harrison)(1972年)</p><p class="ql-block"><b>讓人聯想起海洋的和聲</b></p><p class="ql-block">爵士樂喚起海浪的感覺</p><p class="ql-block">「The Creator Hasw A Master Plan」法老王山德斯(Pharoah Sanders)(1968年)</p><p class="ql-block">「Journey In Satchidanada」艾莉絲·柯川(Alice Coltrane)(1971年)</p><p class="ql-block">「Om Mani Padme Hum」薩希·席哈柏(Sahib Shihab)(1965年)</p><p class="ql-block">「Stolen Moments」奥利佛·尼爾森(Oliver Nelson)(1960年)</p><p class="ql-block">「Parker's Mood」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1948年)</p><p class="ql-block">「So What」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1958年)</p><p class="ql-block">「Let's Get Lost」查特·貝克(Chet Baker)(1956年)</p><p class="ql-block">「Brother John」尤瑟夫·拉提夫 (Yusef Lateef)(1963年)</p><p class="ql-block">「Softly As In A Morning Sunrise」約翰 ·柯川 (John Coltrane)(1962年)</p><p class="ql-block">「Celestial Blues」蓋瑞 巴爾茲 (Gary Bartz)(1972年)</p><p class="ql-block"><b>海浪般的節奏律動</b></p><p class="ql-block">到舞池中衝浪</p><p class="ql-block">「Let The Children Play」山塔那樂團 (Santana)(1977年)</p><p class="ql-block">「There But For The Grace of God Go l」機器樂團(Machine)(1979年)</p><p class="ql-block">「M.U.S.I.C」D型列車(D Train)(1985年)</p><p class="ql-block">「Southern Freeze」結凍樂團(Freeze)(1981年)</p><p class="ql-block">「Still A Friend Of Mine」匿名者合唱團(Incognito)(1994年)</p><p class="ql-block">「London Town」世界之光 (Light of the World)(1980年)</p><p class="ql-block">「The Pressure」黑暗之謦 (Sounds of Blackness)(1992年)</p><p class="ql-block">「Harlem River Drive」芭比·韓芙瑞(Bobbi Humphrey)(1973年)</p><p class="ql-block">「Time」石子合唱團(Stone)(1981年)</p><p class="ql-block">「Ordinary Joe」泰瑞·卡利爾(Terry Callier)(1974年)</p><p class="ql-block"><b>當代強拍樂聲</b></p><p class="ql-block">為衝浪增加燃料</p><p class="ql-block">「Pictures」摩哈維三人組(Mojave 3)(1995 年)</p><p class="ql-block">「F-Stop Blues」傑克·強森(Jack Johnson)(2001年)</p><p class="ql-block">「Love Song Of The Buzzard」鐵與酒(lron and Wine)(2007年)</p><p class="ql-block">「No One Knows」阿夏(Asa)(2007年)</p><p class="ql-block">「Andrade」陶奴卡·瑪爾亞 (Taunuka Marya)(2007年)</p><p class="ql-block">「Silver Stallion」貓女魔力(Cat Power)(2007年)</p><p class="ql-block">「New Romantic」蘿拉·曼寧 (Laura Marling)(2007年)</p><p class="ql-block">「The Funeral」馬之樂團 (Band of Horses)(2007年)</p><p class="ql-block">「This Is」莉兹·萊特(Lizz Wright)(2007年)</p><p class="ql-block">「Every Step」泰薇雅(Tawiah)(2008年)</p> <p class="ql-block"><b>◼️裘爾·杜朶 JOEL TUDOR</b></p><p class="ql-block">裘爾·杜朵是一位真正的衝浪煉金術士。他有能夠突顯所有波浪的特性並带出其美感的超凡能力。</p> <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976年1月23日</p><p class="ql-block">出生地:加州聖地牙哥</p><p class="ql-block">關鍵之浪:溫丹席亞、萬歲管浪區</p> <p class="ql-block">看裘爾·杜朶在J氏兄弟的衝浪電影《長板者》(Longer)的表現。電影配樂是艾羅·嘉納(Erroll Garner)的柔和經典鋼琴樂謦「Play Mist For Me」,电影中還有加州及膝的沙灘浪型 - 是展現長板玩家技藝最理想的場景。這名衝浪手的動作中有種完美呈現的優雅,能與波浪的速度和節奏連結。他在浪板上改變方向、踩著交叉步、腳跟縣空、作雙腳板頭駕乘、以單腳屈膝姿勢切回轉向再一路滑回沙灘岸上。全套的經典衝浪技巧穿插在輕鬆的移動中,讓衝浪看起來一點也不難。要仔細看著他些微調整的重心及複雜又絲毫不差的腳下功夫;裘爾即興做出的招牌動作,總是出其不意又有點不合拍子,像是爵士樂家將標準的樂句再以多種不同的方式重新創造。</p><p class="ql-block">現在回到斐濟的塔瓦魯阿(Tavarua)那令人驚謦尖叫的管浪場景。裘爾乘著一塊鑽石尾、6呎8吋長的單舵板直下浪底,在身體傾倒做出浪底轉向動作之前,他在海面上畫出一道連續綿延的線條,並且在消失於下降中的水幕深處之前,已将管浪的形式完整地描繪出來。</p><p class="ql-block">裘爾很小的時候就浸禮於衝浪運動的歷史中。他十二歲的時候,削板師高山唐納(Donald Takayama)在聖地牙哥郡卡爾帝夫礁石(Cardiff Reef)的停車場,將他介紹給奈特·楊;三年之後這個澳洲傳奇人物把杜朶拉進「牛軛隊」(Oxbow)。身為牛軛隊的成員,他們與世上最頂尖的衝浪手,一同在世界各地巡迴,衝世界上最好的浪。而對一個天賦異稟的衝浪新手來說,奈特·楊即是一位跨時代的權威大師。</p><p class="ql-block">雖然裘爾·杜朶的衝浪技藝不僅止於傳統的長板衝浪,但他的名字然是九呎多浪板復興運動的同義詞並盛行於1990年代的衝浪界。1970和1980年代衝浪板的長度縮短,體積也變小,這使得許多衝浪者及想成為衝浪手的人,對於一般衝浪店提供的浪板渐漸失去信心。1980年代末期和1990年代初期時若站在那又薄又翹的三舵式短板上衝浪,如果你沒有像凱利·史雷特那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或雖是個稱職的運動員但體重卻又超過170磅,那麼就不用想能成為真正上手的衝浪手了。全球各地的衝浪者開始領悟到這個事實,而這時一小群核心削板師之間正在進行一個轟轟烈烈的地下活動,這些削板師開始恢復對 1980年代初期的衝浪板設計的興趣。當少年時期的裘爾·杜朶以純真性格駕乘長板的照片,開始在衝浪媒體上出現時,大家看清了一個簡單的事實,那就是使用大型的衝浪板衝浪,比使用短板更能容易進入浪中滑行。那些照片也吸引了在短板風潮之後,覺得自己被衝浪運動拒於門外的那種前朝衝浪人,再回頭進行衝浪運動。重現江湖的長板,最適合在幾近完美的波浪中使用,並與正在興起的衝浪流行復古風美妙地結合在一起。長板確實是維持衝浪運動那股持續不斷喜悦感的絶佳配備 - 而且對這產業也絶對有利。</p><p class="ql-block">1990年代末期不論裘爾·杜朶喜歡與否,他已成為全世界最酷的衝浪手,以及挖掘出先前被視為過時設計的「復古派」(retro-progressive) 衝浪代表人物。杜朶的經典款「Takayama Model-T」(高山T型板),成了衝浪史上最暢銷的特色浪板。而且多虧受他的影響,魚板、邦澤爾板、鳥嘴型板頭的單舵板,以及所有各式各樣的混合式浪板設計,又重回到了全球各地的等浪區。</p><p class="ql-block">1998年終於贏得長板世界錦標賽的冠軍之後,(儘管評審們沮喪又不情願地代表「ASP衝浪世界巡迴賽」接受他那種難以分類的個人風格),杜朶只偶爾參加比賽,他寧願遠離當代衝浪運動的聚光燈,去上巴西柔術課。然而,他的影響力之大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他將現代的所有衝浪風格結合在一起,促使二十一世紀的衝浪者能撇開制式教條而依循自己的路線衝浪。</p> <p class="ql-block">裘爾·杜朶在J氏兄弟2002年的衝浪電影《長板者》展現他超乎自然的優雅與簡潔的衝浪動作。</p> <p class="ql-block">浪點</p><p class="ql-block"><b>◼️萬歲管浪區(BANZAI PIPEINE)</b></p><p class="ql-block">由於許多迷人的元素組合使得萬歲管浪區的海浪成為最多人拍攝,而且可能是全世界最具挑戰性的浪。</p><p class="ql-block">萬歲海灘算是處於衝浪文化搖籃的中心地位,也是為人熟知的夏威夷歐胡島北岸,面向數千平方公里寬廣的太平洋。穿過太平洋的風暴會帶來極為強勁的湧浪,尤其是在每年的十一月到二月這幾個月份間。由於夏威夷群島周圍沒有大陸棚,所以當海浪從深海中湧出襲撃北岸時會很猛烈。這時就是夏威夷的巨浪季節,離萬歲海灘不遠的珊瑚礁即是主要的衝浪競技場。</p><p class="ql-block">事實上萬歲管浪區包含三個獨立的珊瑚礁脈,依大小和湧浪的方向而定,每個礁脈都會製造出劇烈的管狀波浪。坐落於與海灘不遠處的第一礁脈是主要的競技場。這裡最常有力道駭人的波浪,而且可在高達 10呎多的浪上进行短暂而激烈的驾乘。在第一礁脈可得到的衝浪體驗是,幾近垂直的下浪後就直接衝往海灘方向,接著還有狂暴致命的浪底轉向。要是下浪與平衡的動作都能僥倖成功,那麼在被抛至浪肩之前,衝浪者在接下來幾秒鐘,就口以體驗世界上最速度最快、最深邃的管浪。過去稍遠一點的地方就是第二礁脈,那裡的浪在抵達第一礁脈,重新成形之前會在約15到20呎的高度飄散開來。第三礁脈的浪僅供巨浪專家享用。這裡的浪會在更遠的地方崩潰而且鮮少有人下浪。</p> <p class="ql-block">當湧浪從北方和西北方靠近的時候,一個強烈右跑浪在管浪區浪頭不遠的地方成形,此種浪被命名作「後門」(backdoor)。</p> <p class="ql-block">萬歲管浪區令人生畏的名聲就這樣形成,而且都沒有人前去衝浪,直到1961年加州行動派衝浪運動先鋒菲·艾德華斯(Phil Edwards)打破禁忌為止 - 這項英雄事蹟為導演布魯斯·布朗(Bruce Brown)記錄下來,並剪接成短片《衝空心浪的日子》(Surfing Hollow Days)。這裡激烈的海浪很快地讓這個競技場的聲名傳了開來,但不久就又被打破。頂著加州溫丹席亞衝浪俱樂部(Windansea Surf Club)名謦的布屈·范·阿茲達倫(Butch Van Artsdalen)是第一個赢得「管浪先生」名號的人。阿茲達倫在長板上向前猛衝的英姿,在短板風潮來臨後被才華洋溢的衝浪大師蓋瑞·羅培茲所體現的超凡衝浪姿勢所取代。1980年代期間,夏威夷的當地衝浪明星德瑞克·胡(Derek Ho)将深入浪管的駕乘帶入新的層級,而拿下八次世界冠軍的凱利·史雷特在管浪區展現出駕乘技藝,其駕馭浪管的程度已超乎任何先鋒所能想像。</p><p class="ql-block">管浪區這個衝浪競技場的環境,至今仍舊是嚴苛而絶不寬容的,那裡充滿受雄性激素驅動、想成為衝浪文化下受衆人注目焦點的人。而衆人評斷衝浪技術的依據就是管浪。</p> <p class="ql-block">管浪區的礁脈就在海灘附近,因而製造出衝浪運動中最具戲劇性,且最能取悦人群的競技場。</p> <p class="ql-block">湯姆·克倫在「後門管浪區」(Backdoor Pipeline)的壓力下展現優雅姿勢。</p> <p class="ql-block">“PERHAPS, AS SOME HAVE ARGUED, THE WAVE IS THE FUNDAMENTAL FORM OF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IS WAVES, WAVE AFTER MIGHTY WAVE, RISING AND FALLING FOR EVER AND EVER.</p><p class="ql-block">BUT, IN ANOTHER WAY, THE WAVE IS NOTHING, A GHOST, AN EMPTY, EVANESCENT ARCHITECTURE.”</p><p class="ql-block">Andy Martin</p><p class="ql-block">「也許,就如有些人所主張的,波浪是天地萬物的基本形式,所有的一切都是波浪,波浪之後還有更強的波浪,升起落下,永遠和永遠。</p><p class="ql-block">但,另一方面來說,波浪什麼也不是,它是幻影、一個空虚、轉瞬即逝的結構體。」</p><p class="ql-block">安迪·馬丁(Andy Martin)</p> <p class="ql-block"><b>◼️ 小辭典</b></p><p class="ql-block"><b>Aerial 騰空動作</b></p><p class="ql-block">受到滑板運動影響發展的一種衝浪特技,在這特技中衝浪者會從浪頂飛出去。</p><p class="ql-block"><b>A-Frame A字型浪</b></p><p class="ql-block">一道波浪的外形,其兩側各有左向崩潰浪和右向崩潰浪的浪型。</p><p class="ql-block"><b>Aloha 阿囉哈</b></p><p class="ql-block">夏威夷詞語代表愛的精神、熱情和親屬關係等義,也作一般的招呼語用。</p><p class="ql-block"><b>Barrel 管浪</b></p><p class="ql-block">波浪捲動時的空心部份。</p><p class="ql-block"><b>Beachbreak 沙灘浪型</b></p><p class="ql-block">波浪在海灘上崩潰的任一個衝浪地點。</p><p class="ql-block"><b>Big wave 大浪</b></p><p class="ql-block">從浪峰到浪底約三公尺或更高的浪。</p><p class="ql-block"><b>Bottom turn 浪底轉向</b></p><p class="ql-block">在一道浪的底部所進行的轉向動作。</p><p class="ql-block"><b>Bowl 碗型;彎曲的浪壁</b></p><p class="ql-block">一道浪或浪的某一的部份彎曲、傾斜使得浪出現凹面。 </p><p class="ql-block"><b>Close-out 蓋整排</b></p><p class="ql-block">1. 一道浪全面性地同時崩潰,範圍涵蓋本身的全長。</p><p class="ql-block">2. 一道浪的尾端部份,常由浪頂重疊而形成白浪花區的波濤激流。</p><p class="ql-block"><b>Crest 浪緣</b></p><p class="ql-block">波浪崩潰時的最前端。 </p><p class="ql-block"><b>Curl 浪頂</b></p><p class="ql-block">一道浪彎曲、崩潰的部份。</p><p class="ql-block"><b>Cutback 切回轉向</b></p><p class="ql-block">180度的轉向動作,通常是在浪肩进行。</p><p class="ql-block"><b>Dawn patrol 拂曉巡查</b></p><p class="ql-block">衝浪者在曙光中尋找不擁擠的波浪/浪點。 </p><p class="ql-block"><b>Deck 板面</b></p><p class="ql-block">衝浪板上層表面,衝浪者站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Ding 凹洞/撞點</b></p><p class="ql-block">衝浪板上任何損壤的部份。</p><p class="ql-block"><b>Down-rail 上圆下銳型板緣</b></p><p class="ql-block">衝浪板銳利的外側邊緣,通常短板上才看得到。 </p><p class="ql-block"><b>Drop in</b></p><p class="ql-block">1. <b>下浪</b> 起乘之後順著慣性動力下滑至浪壁的開頭動作。</p><p class="ql-block">2. <b>搶浪</b> 在別人已駕乘的浪上起乘。</p><p class="ql-block"><b>Duck dive 潛越</b></p><p class="ql-block">過浪的技巧,衝浪者划水出海時,推著衝浪板的板頭下壓並順勢由下穿過正在靠近的浪面。</p><p class="ql-block"><b>Egg 蛋板</b></p><p class="ql-block">1970年代早期所發明的圓緩造形的衝浪板。</p><p class="ql-block"><b>Face 浪壁</b></p><p class="ql-block">波浪未崩潰的部份,或是意指從浪底到浪峰可進行測量的表面。</p><p class="ql-block"><b>Fetch</b> 海上產生波浪並形成湧浪列的區域。</p><p class="ql-block"><b>Fin 板舵</b></p><p class="ql-block">固定在浪板底部使其稳定的裝置。</p><p class="ql-block"><b>Foil 板厚</b></p><p class="ql-block">衝浪板從板頭到板尾的相對厚度。</p><p class="ql-block"><b>Gnarly</b> 衝浪俚語,表示激烈、混亂或危險的浪況。</p><p class="ql-block"><b>Grom</b> 術語,意指年輕一輩的衝浪者。</p><p class="ql-block"><b>Groundswell 暴湧</b></p><p class="ql-block">離岸暴風所形成的一組浪與局限在某一地區的「風湧 wind swell」成對照。</p><p class="ql-block"><b>Gun 槍板</b></p><p class="ql-block">專為衝大浪設計的衝浪板。</p><p class="ql-block"><b>Hang ten</b> 長板衝浪的代表性動作,衝浪者將雙腳踩在板頭尖端的上方,如此腳趾會懸在浪板的邊緣。</p><p class="ql-block"><b>Haole</b> 夏威夷語中用來稱呼非夏威夷的人(字面的翻譯是「毫無生氣的人」)。</p><p class="ql-block"><b>Hold-down</b> 當衝浪者被許多上方崩潰的浪推擠到水面下時會發生的潛在危險。</p><p class="ql-block"><b>Hotdogging 熱狗式甩尾動作</b></p><p class="ql-block">以特技為主的衝浪風格,通常與1950年代晚期和1960年代晚期這段期間聯想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Hybrid 混合式板型</b></p><p class="ql-block">同時擷取採用長板和短板設計元素的一種衝浪板。</p><p class="ql-block"><b>Kick-out</b> 結束駕乘時的一種時尚動作風格,衝浪者於波浪在其頭頂消失之前,滑離波浪並當越過浪峰上方時輕拍衝浪板的板頭。</p><p class="ql-block"><b>Kook</b> 貶損初學者或技巧不純熟的衝浪者的詞語,其義為衝浪新手。</p><p class="ql-block"><b>Leash 腳繩</b></p><p class="ql-block">用來將衝浪者和衝浪板拴在一起的繩索。</p><p class="ql-block"><b>Left 左跑浪</b></p><p class="ql-block">從海灘上望去從左向右崩潰的浪。</p><p class="ql-block"><b>Line-up 等浪區</b></p><p class="ql-block">靠近浪頭,衝浪者等著追浪的區域,或指波浪崩潰的區域。</p><p class="ql-block"><b>Lip 浪峰</b></p><p class="ql-block">衝浪者描述浪頂的用語。</p><p class="ql-block"><b>Localism 在地主義</b></p><p class="ql-block">衝浪的地盤佔領意識,居住在某個浪點當地的衝浪者,對前往該地的衝浪者,明顯表示出嫌惡的態度。</p><p class="ql-block"><b>Log</b> 衝浪俚語,表示長板之意。</p><p class="ql-block"><b>Longboard 長板</b></p><p class="ql-block">板頭形狀飽滿、長度九呎多的衝浪板。</p><p class="ql-block"><b>Nose ride 板頭駕乘</b></p><p class="ql-block">踩在衝浪板前三分之一的地方進行駕乘。</p><p class="ql-block"><b>Nose 板頭</b></p><p class="ql-block">衝浪板前端三分之一的部位。</p><p class="ql-block"><b>Off-the-lip</b> 在浪頂做出動感十足的轉向動作,衝浪者從浪峰彈回且繼續在浪壁進行駕乘。</p><p class="ql-block"><b>Outside 外側</b></p><p class="ql-block">波浪朝向海洋那側的區域。也稱為「out back」。 </p><p class="ql-block"><b>Overhead 頭頂浪</b></p><p class="ql-block">用來描述浪的尺寸大小(浪壁介於五、六呎之間),其浪峰會在一般衝浪者的頭部上方。</p><p class="ql-block"><b>Paddle out 划水出海</b></p><p class="ql-block">出发至等浪區的動作。</p><p class="ql-block"><b>Peak</b></p><p class="ql-block">1. <b>浪頭</b> 浪開始崩潰,且應該能追到浪的地方。</p><p class="ql-block">2. <b>三角浪型</b> 一種中心部份明顯凸起的浪型,其兩側都是頃斜並緩緩崩潰的浪壁。</p><p class="ql-block"><b>Peeling 和緩崩潰浪型</b></p><p class="ql-block">形容一道從右向左或從左向右均匀並逐漸崩落的浪。是最適合進行衝浪運動的浪型。</p><p class="ql-block"><b>Performance Surfing 動作派衝浪</b></p><p class="ql-block">高度衝勁的衝浪風格,建立在一連串快速並動感十足的轉向動作及其他特技動作之上。</p><p class="ql-block"><b>Plank</b></p><p class="ql-block">1. <b>裸板</b> 自二十世紀初期開始提供、未經加工設計的衝浪板原型。</p><p class="ql-block">2. <b>大板子</b> 衝浪俚語,表長板。</p><p class="ql-block"><b>Pock 浪口</b></p><p class="ql-block">波浪力道最強勁的部份,一般而言浪口是浪壁最陡峭、移動速度最快的區域。</p><p class="ql-block"><b>Pointbreak 定點浪型</b></p><p class="ql-block">任何一個波浪在海中懸崖或岬角岩塊附近崩潰的衝浪地點。</p><p class="ql-block"><b>Popout</b> 表所有量產製造的衝浪板,常做貶意。</p><p class="ql-block"><b>Power surfing 重力型衝浪</b></p><p class="ql-block">衝浪運動形式,以激烈、大弧形轉向及其他大動作以引人注目的動作為中心。</p><p class="ql-block"><b>Radical 激進型衝浪</b></p><p class="ql-block">一直以來很流行的詞語,用來形容引人注目、積極、激進、艱難或危險的衝浪特技動作。</p><p class="ql-block"><b>Rail 板緣</b></p><p class="ql-block">衝浪板的外側邊緣。</p><p class="ql-block"><b>Reefbreak 礁岩浪型</b></p><p class="ql-block">任何一個衝浪地點其波浪在露出水面的岩層上崩潰,這岩層通常是由岩石、熔岩層或珊瑚礁所形成。</p><p class="ql-block"><b>Retro-progressive 復古派運動</b></p><p class="ql-block">舊詞新義,千禧年初杜撰的詞用來形容一種普遍的運動,衝浪者以及從衝浪運動得到創作靈感的藝術家和攝影師,探究之前被認為過時的設計可能性。</p><p class="ql-block"><b>Right 右跑浪</b></p><p class="ql-block">從海灘上望去從右向左崩潰的浪。</p><p class="ql-block"><b>Rip</b></p><p class="ql-block">1. <b>激流</b> 自岸上流回大海的海水所形成的海流。</p><p class="ql-block">2. 以積極、激進方式衝浪。</p><p class="ql-block"><b>Rock 弧度</b></p><p class="ql-block">衝浪板從板頭到板尾彎曲的程度。</p><p class="ql-block"><b>Roundhouse 大弧度迴旋動作</b></p><p class="ql-block">一個完整、畫出數字8的切回轉向動作。</p><p class="ql-block"><b>Section 部位</b></p><p class="ql-block">意指波浪的某一部位,如在「浪管部位」或「整排蓋部位」。</p><p class="ql-block"><b>Set 浪組</b></p><p class="ql-block">正在接近等浪區的浪群。通常由暴湧形成,而且是一個接著一個,浪組會因風平浪靜的停滞期而產生隔段。</p><p class="ql-block"><b>Shaka</b> 全球通用的衝浪人手势,伸出大拇指及小指頭,中間三隻指頭縮在手掌内,(單手比出六的手勢)左右搖動打招呼示意。</p><p class="ql-block"><b>Shaper 削板師</b></p><p class="ql-block">雕塑衝浪板外型、製作衝浪板的人。某些削板師也會一併作衝浪板壓模和「抛光」作業。</p><p class="ql-block"><b>Shortboard 短板</b></p><p class="ql-block">輕巧的衝浪板,其長度通常介於5到7呎之間。</p><p class="ql-block"><b>Shoulder 浪肩</b></p><p class="ql-block">波浪斜的部份,在浪頭的兩側都可以看到。</p><p class="ql-block"><b>Stoke 狂喜感</b></p><p class="ql-block">因衝浪運動刺激而產生的興奮、喜悦的感覺。</p><p class="ql-block"><b>Surf wax&nbsp; 蠟塊</b></p><p class="ql-block">塗在衝浪板上用於增加摩擦力的一種黏性的物質。</p><p class="ql-block"><b>Swell</b></p><p class="ql-block">1. <b>湧浪</b> 由向岸風或離岸暴風所形成的波浪。</p><p class="ql-block">2. <b>湧</b>&nbsp; 一道未崩潰的浪或波浪組。</p><p class="ql-block"><b>Switch-foot</b> 以任何一腳作為前腳並在衝浪板上駕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Tail 板尾</b></p><p class="ql-block">衝浪板後三分之一的部份。</p><p class="ql-block"><b>Take-off 起乘</b></p><p class="ql-block">進行駕乘一開始,衝浪者雙腳躍起並起身下浪的時刻。</p><p class="ql-block"><b>Template 模板</b></p><p class="ql-block">從衝浪板上方看下來的輪廓。也稱為「planshape」。</p><p class="ql-block"><b>Thruster 推進器型短板</b></p><p class="ql-block">有三片大小相同板舵的衝浪板,一片位於中間,另外兩片則置於前述板舵前方接近兩側板緣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Tombstoning</b> 歪爆之後衝浪板的板頭先回到浪面時,景象看似立在海上的墓碑,而衝浪者尚被波浪的力道壓制在海面下。</p><p class="ql-block"><b>Top turn 浪頂轉向</b></p><p class="ql-block">在波浪頂端或靠近浪峰處進行的轉向動作。</p><p class="ql-block"><b>Tow-in suring 拖曳式衝浪運動</b></p><p class="ql-block">一種衝浪運動型式,衝浪者被一輛水上摩托車,或其他個人水中載具拖著,然後進入一道巨大、尚未崩潰的浪中。</p><p class="ql-block"><b>Tube 浪管</b></p><p class="ql-block">管浪barrel的別名。</p><p class="ql-block"><b>Wall 浪牆</b></p><p class="ql-block">一道和緩波浪所揚起、近乎垂直的浪壁。</p><p class="ql-block"><b>Waterman 水中健將</b></p><p class="ql-block">深黯水性的運動員,能顺利完成所有與海洋相關的水上活動,包括游泳、潛水、釣魚及衝浪運動。</p><p class="ql-block"><b>Whitewater 白浪花</b></p><p class="ql-block">波浪崩潰之後留下的泡沫。</p><p class="ql-block"><b>Wipeout 歪爆</b></p><p class="ql-block">從衝浪板上跌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