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44年2月28号凌晨,国民党当局出动军警包围重庆的中共四川省委和《新华日报》社,迫令全体人员撤回延安。与此同时,在国统区所有中共公开机构和人员也尽遭驱逐。国共和谈彻底破裂,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委和《新华日报》社被迫撤离后,重庆消息闭塞,谣言充斥,政治空气沉闷,白色恐怖加剧。许多人苦闷徬徨,有的人悲观失望。地下党同志和进步群众渴望听到党的声音,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进展情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挺进报》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先是在南方局和四川省委的领导下,重庆有一家“灰皮红心”的杂志《徬徨》,主要工作的人员都是共产党员和党多年培养的积极分子——四川省委和《新华日报》撤走后,《徬徨》失去了领导,正在苦闷之中一天他们突然从信箱中收到一卷从香港寄来的《新华通讯稿》上面大量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取得胜利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他们惊喜已极,如获至宝,认为应该让其他同志也知道这些消息,就把这些消息摘编刻印成油印小报,在熟悉可靠的同志中传阅。以后每收到《新华通讯稿》都如此办理。这份无名小报在地下党和进步群众中不胫而走,深受欢迎引起地下市委的重视,市委委员彭咏梧与他们接上了关系并决定在这份无名小报的基础上创办市委机关报——《挺进报》。</p> <p class="ql-block">根据市委决定,《徬徨》停刊,《挺进报》仍由原来办“无名小报”的几个同志负责:蒋一苇管编辑和刻字;陈然管油印;刘镕铸管发行;吴子见管联络。以后又吸收吕品参加工作。——《挺进报》机关设在南岸野猫溪中国粮食公司机器厂修配车间,也就是陈然的家里。陈然是修配车间的管理员。楼下车间,楼上住家。</p> <p class="ql-block">蒋一苇住在陈然家,专门编报。其他同志仍各有社会职业掩护。几个长期培养的积极分子都发展入党,建立了党的《挺进报》特别支部——为了保证稿源,市委还组织力量,收听新华社广播。随后又建立“电台”特支,专门负责收听新华社的电讯稿,记录下来,由市委转给《挺进报》刊用。具体承担收听记录任务的是成善谋。他和《挺进报》的蒋一苇、刘镕铸都是熟识的朋友,却不知道互相在进行同一个事业。</p> <p class="ql-block">《挺进报》于1947年7月创刊,8开版面,每期一般2至3版,最多出到6版。平均约两周出一期。起先用普通毛边纸,后改用彩色打印纸,每期印数从100多份,200多份,300多份,最高达到1000多份。从创刊到1948年4月被破坏,9个多月内,共出了23期。第23期尚未发行即遭破坏。《挺进报》在地下党和进步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竞相传阅,先睹为快,把它看成是“小新华日报”。</p> <p class="ql-block">1947年10月,中共川东临委成立。临委和市委都很重视《挺进报》,注意发挥它的作用。报纸遵循对内发行的方针,只在党内和可靠同志中传看。除以刊登消息为主外,还经常配有小言论,反映临委和市委的意图,指导川东各地的地下斗争。《挺进报》直接联系了一些同志搞发行,有的也通过邮寄传送,但主要的渠道是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地下交通传递,形成了一个严密庞大的发行网。有的地方,如合川、垫江还有人翻印再版《挺进报》。</p> <p class="ql-block">1948年年节后不久,川东临委间接传达的中共中央上海局委员、分管西南工作的钱瑛指示: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开展对敌人的攻心斗争;根据特殊情况的需要,可以发展“特别党员”。从第十五期起,《挺进报》即通过各种渠道寄给敌人的党政军警宪特大小头目。报纸内容也作相应改变,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开导警告敌特人员的内容。如1948年4月12日出版的第十九期上就发表了《重庆市战犯特务调查委员会严重警告蒋方人员》等文章。</p> <p class="ql-block">它确实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匕首,用以瓦解动摇敌人,起到了教育人民,鼓舞斗志的作用。本来在特务密布的统治区域里,创办发行这样大规模的地下报纸,本身就冒着极大风险。如今火上加油,强烈地刺激敌人,硬捅马蜂窝,这就在完全没有防御能力的情况之下,把自己暴露在了敌人的面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