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寻友游<br><br>回家了,终于到家了。<br>53天,将近两个月的自驾旅行,走过了河北,河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湖南等7个省行程6365公里,合12730华里。<br>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妇费劲巴累跑一万二千里路,抽风啦?神经病啦?<br>说来是有点不正常。什么不正常?这个世界不正常了。<br>谁能想到,老了老了会遇上了一场世界性的疫情,我估计人类社会的损失不亚于一场世界大战。逃过了去年2022年底全面放开前后那段黎明前的黑暗,更感觉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怎么办?这几年听的最多的是词“封”。封城,封小区,封楼,封门……封闭,让人从动物变成了植物。放开了,首先就是要恢复人的动物本性——动起来。更何况,我们年过古稀——七十多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今年能干的事明年能不能干?难说!那就别耽误了,说动就动,此时不动,更待何时?今天不动,明天也许就动不了了。问题又来了,往哪儿动?国外还不能去,先在国内走走吧。没说的,往福建!那里有最多的大学同学,最好的朋友,抓紧时间见一面吧!这岁数,见一面少一面了。<br>走吧!虽然,路途遥远;虽然,年龄偏大。真正走起来动起来,这两点恰恰成了我们的优势。路途遥远,正好可以更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遍访多年来想去而未去的名胜古迹。年岁偏大给了我们很多的优惠,70岁以上的人,所有景点都免收门票,我们每个人省了至少1000多块钱。<br>出发—车在雨中行<br>2023年4月4日,我们起了个大早,7点半打火,挂挡,走车,上路……目标——河北邯郸。<br>天越来越阴沉,雨下起来了,越下越大。前面车后面水花飞溅,弄得前玻璃上的水,弄不清是天上落下的还是车轮上飞起来的。疫情闹的,好久不开车了,这雨天开车朦朦胧胧的还真有点紧张,特别是从那些轰轰隆隆的大货车旁边超车的时候,紧张得浑身僵直……雨中有的车亮起了“双蹦灯”。我们也亮起双蹦灯。双蹦灯一般情况下是车有了毛病,或者有什么特殊情况才使用的,我们则不然,我们是“瞎子点灯”——不是白费蜡。瞎子点灯,不是为了为自己照见路,他看不见。瞎子点灯是为了让别人看见自己。大雨中道路灰蒙蒙一片,我们的车恰是灰色,灰色的车融入灰色的路,别的司机很难看清,我们打起双蹦灯,让别的司机能看清我们,减少事故概率。<br>雨,下得挺大。车,开得挺累。下午3点多才到了邯郸。<br><br> 邯郸——土里明珠<br>早就知道邯郸是座古城,可古到什么程度,辉煌到什么地步?是到了这儿才知道。<br>人,是怎么来的?中国人认为是人类始祖女娲创造的。女娲在哪儿创造了人?在邯郸。在邯郸的涉县建有娲皇宫。这里是中国人的创世之地。<br>如果说,女娲只是个传说,那么考古发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就有了农业种植,还饲养了家鸡。邯郸,修正了世界农业史对种植粟年代的认识。是全世界粟、家鸡最早的发现地。<br>邯郸还是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地方。那是战国时期,种地的华夏民族不如放牧的草原民族强悍有力。邯郸是赵国的首都,赵国的国王赵武灵王学习了少数民族骑马射箭的本领和他们方便骑射的服装,华夏文明和草原文明由碰撞而升华,让赵国兵强马壮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br> <br>邯郸还是个感动中国的地方,发生在这里的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今天,邯郸城里还有“回车巷”。相传是蔺相如为避免矛盾,避让廉颇的小巷。<br> <br>邯郸也是个感动世界的地方。战国时期发生在这里《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演出了一代又一代,18世纪传到了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他把《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巴黎各剧院演出,把巴黎的观众感动得鼻涕眼泪一起流。英国谐剧作家默非改编《中国孤儿》,在伦敦演出,英国人的鼻涕眼泪也没少流。他们把《中国孤儿》与本国文豪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相比较。认为“其中有些合理的东西,英国名剧也比不上。” 德国的大文豪歌德也没闲着,他也忙着改编了这个剧本,并给与很高的评价,意大利人不甘落后,意大利歌剧作家塔斯塔齐奥改编《赵氏孤儿》,名为《中国英雄》,意大利人的鼻涕眼泪一定不比法国人流的少……发生在邯郸的故事,感动了世界。今天的邯郸有座“七贤祠”,纪念邯郸历史上的蔺相如,廉颇等7位贤人,其中也包括保护了赵氏孤儿的三位英雄。 <br>邯郸还曾是留学圣地。现在的人抢着上美国留学,2000年前人们都抢着到邯郸留学。学什么?学胡服,学骑射,连走路都学。那时的人都觉得邯郸人走路姿势特别好看,都来这里学走路,叫作学步。我估计,来学步的人有汉人也有胡人。胡人世代骑马骑成罗圈腿。要想走路姿势好看一定先得把腿弄直溜儿,等他们不知用什么方法把腿掰直溜儿了,人走不了路了,残疾了。于是留下了一个成语——邯郸学步。邯郸城里还留下一座“学步桥”。 <br>邯郸的辉煌远不止这些。西汉,邯郸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东汉时,曹操在这里不仅修建了“铜雀春深锁二乔”的铜雀台,还建了金凤台、冰井台。西晋左思所作《魏都赋》,正是描写临漳邺城此时的繁华景象。邺城(今邯郸临漳)是古代都城规划建设肇始地、建安文学发祥地、鬼谷子诞生地、西门豹治邺惠民地。宋朝这里叫北京大名府,读《水浒传》时人们往往以为杨志到过的北京大名府是今天的北京市,其实不然。那时的北京根本没法和当时的邯郸相比。<br>好了,不说了。一篇短文,写不尽一座3000年古城的辉煌。还是说几个数字吧:一座城市能够有三五个全国重点文物,就不错了,邯郸有34个全国重点文物。一座古城,能产生十几个,乃至百八十个成语,已经很了不起。邯郸产生了1584条成语。要把这些成语和邯郸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得写一本书。要写尽邯郸的历史辉煌,得写几本书,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它的辉煌这不是我们走马观花一两天游览的游记所能承载的。<br>邯郸,是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还半埋在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