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曼松

一页

<p class="ql-block">  早就知道曼松这个名字,但真正开始关心她、找寻她、了解她,是从读到桑格格的《喝曼松》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  《喝曼松》,是一位网名叫桑格格的老茶口,于2013年7月撰写的,发表在哪个平台不清楚,但距今已有10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10年前,桑格格和一群老茶人、新茶人,在成都,与普洱茶中的传奇——曼松相遇了,且因为这一泡茶,大家瞬间成了亲人。</p> <p class="ql-block">  跟随她的笔墨,我进入了曼松的奇妙世界:茶气从半空而来,香是一种奇异的带着热量的东西,炸开,瞬间覆盖全身。醇香入口即化,舌根处甜蜜得山路十八弯。人人都像是口衔牡丹,花开满头。最让我惊艳的,还是下面这段话:曼松的奇特不仅是这香,更是这香进入的方式,它让你完全感觉不到攻击性,但那力量却强大到掳获了人,人却并不清楚这一切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  放下手机,我“呆”坐在茶桌旁,似灵魂出窍,自由翱翔,穿越山川、海洋和时空,去与桑格格她们会合,一起感受“空中炸香”、“山路十八弯”和“口衔牡丹、花开满头”,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无尽之美。“游”到这儿,我再也坐不住了,满脑子都是曼松、曼松、曼松,我得赶紧去找,一刻也不想耽搁了。</p> <p class="ql-block">  首先想到的是小姪子,他做普洱茶生意,有自己的门店,尽管不经营曼松,但他人活络、门道广,去弄点儿样茶,应该不是问题。果然,没过几天,他便打电话来,说找到了,让我有时间去品一下。</p> <p class="ql-block">  那是今年的曼松春茶。现成的茶席,主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原国营茶厂质检师。取茶、上秤、烧水、冲泡、出汤,整个过程娴熟精湛、堪称完美。大家迫不及待地端起茶杯,轻呷一口,一缕异香就着浅黄色的茶汤,顺着唇角,悄悄潜进嘴里,并迅速占领整个口腔。这种香气,是我自喝茶以来,从没有接触过的。紧接着,一层浅浅的苦涩,似薄雾般,轻轻地笼罩在我的舌面及口腔上腭,随着汤液的波动,来来往往。这是曼松吗?所有人齐齐地看向质检师,质检师不慌不忙道:我平时跑临沧比较多,对版纳一带的茶不是很熟悉,实在不好作出评判。第一次试茶,就在这种“不明不白”中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心心念念的还是“空中炸香”,就像和魔鬼做了交易一样,不闻其香,绝不罢休。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的“曼松雅趣”。</p> <p class="ql-block">  小师姐带了款2014年的曼松龙珠。虽历经“沧桑”,但她依旧条索隽秀、干净整洁、紧压成团,像极了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端庄优雅,气质出尘。沸水扬扬,茶雾氤氲,空气中渐渐升腾起一丝淡淡的幽香,让这个暑热难耐的夏天,有了一点儿安静之气。一杯入口,我惊叫起来:太化了!仿佛一袭素衣、温婉可人的江南女子,唱着吴侬软语,用柔软的丝线、细密的针脚,将一弧温软的笑意,缝进甜蜜的心思。整个下午,我们都沉浸在浓浓的“柔情蜜意”中,为之感叹,为之欣喜。</p> <p class="ql-block">  听说我“迷恋”曼松,先生的朋友又送来了2023年王子山曼松春茶。这次,我选择了两个时间来品饮初试,一是燥热午后,二是雨后初霁。天气炎热,阳气最盛,最助茶气升腾和香气弥散。我没有即刻送下汤液,而是将它在嘴里左右“晃荡”,然后,咽下张嘴……一种奇异的芳香,瞬间在嘴里“爆棚”,并在唇齿间流转,这大概就是桑格格所说的“空中炸香”吧。雨过天晴,我又再次独啜了这款曼松。细腻柔和,绵密丝滑,与百度的描绘几乎完全吻合,只是天气凉爽了,高扬的香气减了不少,留下的却是满世界的芬芳和美丽。</p> <p class="ql-block">  “追”到这,我倒生出许多感慨。曼松作为昔日贡茶、今日普洱茶中的传奇,具有显著的高香甘醇之风韵,声誉远播,一直受到普洱茶界追捧。无奈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实在难以走上普通茶人的茶桌。此外,现在喝到的茶,究竟是核心产区,还是周边几环,对爱茶人来说,还真是不得而知。再有,茶随心境,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息,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不必苦苦追求某一座山头、某一种味道和某一种质感,自己觉得好喝,便是好茶。茶本草木,自然为上。</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此,衷心感谢独立学者、自由艺术家刘墨先生的鼎力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