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苦笋贴》美学特点浅析

书画同源

<h3><br> 导言:书法本身的美学特点有哪些?书法学习爱好者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就要弄清楚它的特点所在,方能提高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平。本文通过对怀素《苦笋贴》的美学分析和欣赏,结合作者多年对书法的临池实践和对古人书论的研究得出自己一些美学见解,或许对正在书法学习摸索中的人士起到一些启发和借鉴的作用。<br><br>关键词:书法;笔法;美学特点;用笔;<br><br><br>一、书法线条的美学特点有哪些?<br> 1、节奏美是书法线条审美的重要因素。<br> 书法是以线为核心的造型艺术,唯其用线,才为书法注入了意象性、抽象性与情感性。它不是描摹自然,而是以线写心,以线畅神。线条是书法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核心,其中的节奏感是主体内在生命力在当下的最直接体现。书法中线条的起伏节奏往往能体现书家个性和艺术追求,熔铸了每一位书法家的独特生命价值。如王羲之的线条如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苏轼等书家的线条往往显得比较内敛含蓄、圆润厚实,而王献之、颜真卿、怀素、米芾、黄庭坚、徐浩、李邕等书家的线条就显得比较疏朗奔放,变化多端,他们的书风格和情趣完全不一样,都体现了各自独特的生命价值。为什么呢?<br> 这是因为,节奏感的东西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如人的行走节奏、心跳的节奏、自然山川的起伏高低等无一不具有节奏美,而书法艺术中的线条起伏节奏是最能体现主体生命活力的审美要素之一,可以这么认为,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艺术的存在。因此,节奏是人体本身生命活力的直接体现,那种笔线具有起伏节奏的书法,毫不例外获得观众的喜爱。反之,如果书家的作品体会不到节奏感,或者节奏感不强。那么,可以这么认为书家的水平比较低下,是很难打动观众的。<br>  2、厚实美是书法线条美的决定要素。<br>  线条质量的高低在于笔线是否具有圆润厚实感,没有圆润厚实感的线条是单调无味、扁薄尖刻的,会让人产生枯痿贫瘠、瘦弱多病的不好联想。由于毛笔是柔软的,宣纸是渗水比较厉害的材料,控笔能力强的人写出来的线条是圆润厚实的,控笔能力弱的人画出来的线条是扁薄尖刻的。历览古今书法大家,他们的笔墨线条非常耐人寻味,其质量之高,令后人惊叹!而圆润厚实的特点是他们笔墨线条中最关键审美要素,浑厚的线条会让人感到有很多东西隐藏在里面,隐藏了许多动作技巧,这正是高质量线条的魅力所在,让观众着迷。<br>  3、笔力美是线性笔墨审美的核心要素。<br>  书法线条要不要物理的力量?只要你拿起毛笔写字,就要贯注力量。但它的确又不是一种纯物理的力量,而是在肯定笔力的前提下所表现的一种协调的力量和控制的力量,并不是蛮力。笔力要符合艺术的标准,不论什么人,只要能对毛笔得心应手地进行控制,他就有了较好的素质。书法线条的力包括三部分:一是物理的力量(书法家主体),二是控制的力量(艺术),三是感觉的力量(观众对作品产生的力量感觉)。这三者是互相依靠的,其中感觉的力量比较难以确定,这与感觉的人的素质有关。如果一个人对线条没什么反应,也就谈不上什么感觉的力量。<br></h3> <h3>二、怀素《苦笋贴》的美学特点分析<br> 怀素《苦笋贴》是一则短札,尺寸为24.8cm×12cm,绢本,2行14字。<br>  释文:“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 由于是怀素写给友人的短札,在小幅尺寸的限制下,用笔无法大开大合和大起大落。虽然此贴字数不多,仅14个字,两行,但是完全可以感受得到怀素用笔的精到,细品此帖,有以下几个美学特点值得大家学习:</h3> <h3>  1、怀素《苦笋贴》线条质量极高,是节奏美、厚实美、笔力美的完美体现。<br>  怀素书法的线条质量非常高,中锋行笔,笔力遒劲,厚实苍润,使转如环。<br>  怀素高质量的线条,得益于他长时间的中锋用笔苦练。柔软的笔毫在他手里犹如钢锥,无坚不摧。提笔犹如铁锥画沙,笔画尖细而能入木三分,并且笔笔送到;顿笔即是印印泥,厚实而不痴肥;枯笔宛如屋漏痕,苍润而不枯燥。</h3> <h3>  如从第一字“苦”字的起笔为藏锋,第一笔及第二笔立马呈现大弧度的线条,犹如一道彩虹快速划过长空,放得非常开,而在第一个字“苦”即将结束时的小圆弧,其速度慢了下来,收紧了,意犹未尽;当写第二字“筍”时又放开了,至“筍”中之“日”时却收紧了。</h3> <h3>  第二行的“乃”字,虽然只有两笔,却极尽放纵,但行笔即将结束时象突然勒住一般,并很快接入下一字“可”字的起笔。<br>  这种“运笔节奏”的特点,如同呼吸开合相间,使欣赏者产生一种特殊的奇妙的感觉。这又颇似音乐中的切分音效果,从而改变了章法及书势的节奏和强弱变化,节奏感和跳跃感加强了。无疑,其节奏是以字为节拍的,但又不同于秦篆、汉隶、唐楷那样“时值”相等,缺乏变化,而是有“时值”长短和“高低音”的变化,因而使作品具有无尽的韵味和魅力。</h3> <h3> 何以有此如此的美学特征?是由于怀素有极强的“纸上调峰”导致,怀素依靠末笔来实现对笔画的中锋表现和调节作用(这又似音乐中的延时作用)。<br>  随着情感的当下表露,字的笔画就实时呈现极为丰富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末笔结束之前来完成了。如“乃”字的大力夸张,“常”字的粗壮劲健,“筍”字的瘦劲婉转,“迳”字的快速回绕等等。这种由“纸上调峰”所造成的视觉效果和审美感受虽不同于那些“不调峰”者的一泻千里完全不一样,具有一种意犹未尽的含蓄之美。尤其是当你与书者那闲适悠然的心境相近或共鸣时,体会将更深刻。<br>  2、线条墨色变化自然,浓淡枯湿恰到好处。<br>  此帖的第二个美学特点是墨色变化自然,节奏感恰到好处。由于怀素蘸墨的原因(舔墨后从每行首字写起,中间不舔墨),每行字自上而下用笔渐重,笔画渐粗,墨色变化自然,同时字形也由长变短,由放而略收。再从整体上看,上轻下重,上疏下密,上虚下实,呈现出矛盾的对比与统一,“违而不犯”。产生这种效果非常值得玩味、思索和借鉴的。</h3> <h3> 3、线条“疾”、“涩”把控的非常到位,让人回味无穷。<br>  此帖第三个美学特点是线条“疾”、“涩”把控的非常到位,让人回味无穷。“疾、涩”之法其实就是黄宾虹“五笔”中的“留”字诀,也就是在行处留,在留处行,且行且留,这是放纵和攒簇的统一,是沉著与痛快的统一。<br></h3> <h3> 三、结语<br>  总而言之,怀素的《苦笋贴》虽然字数也少,但其美学价值之高,是其它字帖所不能比拟的。如果能对其美学特征深思细悟,探得三昧,那么就能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大有裨益。<br></h3> <h3> 元代的赵孟頫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习之,便可名世。”<br><br> 如果把学书法比做攻打一座城池,集中突破就是集中兵力武器,短促突击,打开一个缺口,以最短的时间攻占城池。<br><br> 如果平分兵力,四面进攻,或者今天南面攻一下,明天北面攻一下呢,一个可能是攻不下,第2个可能就是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个道理很清楚。同理,我们要学会一个字的写法,一,一天写100遍,两天的时间就够了。如果把这一个字夹杂在其他字里,可能写100天都不一定能够准确的写出来。<br><br> 因此要想进步快,初学书法就要绝对专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集中突破,万万不可平均用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在一段时间内,专研一个方面,心无旁骛、勤学苦练,直到突破,化帖为我。<br><br>  元代的赵孟頫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习之,便可名世。”清人冯班也说过差不多的话:“贫人不能学书,家无古迹也,然真迹只须数行,即可悟用笔,间架规模只看石刻亦可”。<br><br> 悉心琢磨这两位书家的话,可以洞见一个道理,那就是学好书法不一定要看很多的帖,也不需要临很多的帖,遇有好帖,只要专心的练习几行字便可超越常人,悟得用笔之法,一通百通。<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