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日记之八:关于徐仲佰同志

陈慰庭

<p class="ql-block">徐仲佰,男,1930年生,初中文化。籍贯:四川省长宁县,1949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6月起,在八路军二野骑兵团 战士;</p><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在皖北军区骑兵排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54年11月 西安空军通信营副连长;</p><p class="ql-block">1958年4月, 八五四农场 机务队长;</p><p class="ql-block">1963年5月,调任红五月农场机关总务科管理员 ;<br></p><p class="ql-block">1965年被调到粮总队任指导员;</p><p class="ql-block">1967年被调到八连任指导员;</p><p class="ql-block">1969年秋被调到六连任指导员;</p><p class="ql-block">1970年5月被调到二连任指导员;</p><p class="ql-block">1974年6月---1980年12月红五月农场基建科第一副科长,后升任科长;行政18级,离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5年4月20日被授予副连级;</p><p class="ql-block"> 1956年5月16日被授予中尉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担任过的主要技术工作:</p><p class="ql-block">1958年4月---1963年开荒新建连队,改装农机具;</p><p class="ql-block">1974年---1976年去大小兴安岭林业局;</p><p class="ql-block">1980年3月, 组建青年瓦厂;</p><p class="ql-block">1981年,开辟第三产业,落实养殖项目;</p><p class="ql-block">1984年----1986年安排场至首批分离人员就业;</p><p class="ql-block">1989年8月4日被评为经济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徐仲佰曾在红五月农场二连担任指导员。我们通过在二连工作的上海知青,我们的好朋友方琤的介绍,与远在本溪生活的徐仲佰取得了联系,于是就有了2016年10月29日的电话采访。<div><br>徐仲佰口述:</div><div>我到854农场是20多岁,现在90多岁了。部队成建制的到854农场时,我28岁。59年成家,是种缘分。</div><div><br> 在854当连长,854原是牡丹江地区的一个农场,为了屯垦戍边,去了四十多个干部,在总场呆了几天,分到三分场。有三栋木壳房,地上铺了杨木杆,上面放了些草,就这样睡。冬天更遭罪,五十多人采伐木头,没电锯,人工抬,住在挖的山洞内,炕上用石头码平了。冬天没有取暖,穿着棉衣裤,戴着狗皮帽睡,被子都冻冰了。</div><div><br>59年开荒自给。没有肥料,把草皮做肥料。去查哈阳修水渠,住草夹子,搭个炕,铺上草,西北风,人受不了,发个棉手套。地里吃馒头,冻得刚刚的,没有人埋怨。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因为当过兵,打过仗,大伙儿很团结,互相帮助。</div><div><br>冬天采伐,59年秋天以后开荒,荒无人烟那,野鸡满天飞。我在部队是汽车学校毕业,干了一年当领导,当开荒队长,三台拖拉机,连队好几个干部,我是连长,还有当过营长的。那时候真累真苦,住草夹子,杨木多,砍下来搭草棚子,把原始森林开发出来。吃饭,都是咸菜。有一次拉肚子,拉了十一天,也得坚持干。吃了一些草药。不管干部不干部都一样干。大家最怕晚上作业,小咬蚊子多,满身咬的不行,就用泥巴往头上凃来防咬。没人有怨言。成家了,盖的小房子,两米宽不到,脱的土坯码墙。</div><div><br>自然灾害时,百分子三十的人浮肿,没有一个职工、家属叫苦。一个月十八斤粮,早上打稀饭,吃不饱,也是该干啥就干啥。没有一个人跑回家。</div><div><br>我到了红五月,也受了不少挫折。我这个人比较正直,对同志们要求非常严,对自己更严。带头干,从不拿东西回家,从不当甩手掌柜。处理问题比较宽。</div><div><br>老郝也是58年转业的。他很正直,在群众中威信很高,能吃苦,有部队作风,认真。黄国喜调局工会。廖贵江和史忠仁从854农场和我一起调红五月。<br><br></div> 徐仲佰女儿写父亲在红五月任职期间典型事迹:<div><br>徐仲佰1931年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1945年加入八路军,1960年11月年正式加入共产党,曾参加淮海战役,立下三等功。1958年4月徐仲佰随十万官兵转业到黑龙江省854农场三分场一队任机务队长。<br>1963年5月调任红五月农场机关总务科管理员;<br>1965年被调到粮总队任指导员;<br>1967年被调到八连任指导员;<br>1969年秋被调到六连任指导员;<br>1970年5月被调到二连任指导员;<br>1974年6月被调到基建科任第一副科长,后升任科长;<br>1990年7月离休。</div><div><br>一、查哈阳水利大会战,四好连队是模范<br>徐仲佰1969年秋由八连调到六连工作。当年10月份带领一排二排人员去查哈阳修水库,参加水利会战。张玉坤副团长带队,三连和七连各两个排组成一个连队,六连和八连各两个排组成一个连队。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刨土,修水渠。天寒地冻,工作非常辛苦。住的条件更艰苦,女职工住小屋子里相对暖和一点,男职工住在非常大的仓库里,房上没有瓦,就是用木头搭的架子,上面钉的板,然后再铺上苫布,晚上住在里面,空间虽然宽敞,但不聚热气。黑龙江的冬天非常冷,晚上冻的睡不着,就起来在地上蹦、跳,取暖完全靠抖。针对这样艰苦的条件,徐仲伯采取三步式管理:首先抓好职工思想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其次干部时时处处以身作则;最后做好职工的后勤生活保障。三管齐下,干部和职工团结一心,高效奋斗了两个多月。这期间没有一个职工有怨言、说坏话、开小差。在水利会战期间,由于六连工作突出,效率高,提前完成任务。被评为四好连队。</div><div><br>11月份工期快结束时,大部分连队陆续撤离,因六连工作突出,工程整齐,张玉坤副团长不让六连回去,又坚持了一个星期,直到工程全部结束才撤回53团。</div><div><br>徐仲佰爱人11月份即将生产,家里的孩子还都小,大的10岁,小的才5岁,急需要他在家里照顾。但责任在肩,任务大于天,军人的品质和作风让他以大局为重,先顾大家再顾小家,只好让爱人自己辛苦,等他参加完水利会战回来时,小儿子已经满月10来天了。看着可爱的儿子,心疼的对妻子说对不起,让你辛苦了。</div><div><br>二、巧记不舍好领导,大局为重事事前<br>修水库回来后,团领导考虑到六连徐仲佰指导员和齐福山连长工作能力都很强,集中在一个连部屈才,决定将徐仲佰调到二连工作。</div><div><br>六连连队同志舍不得这么好的领导调走,谋划一出妙招,日日让徐指导员带领他们上山,打柴火、砍杨树枝,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让场领导找到徐指导员,这样徐指导员就不会离开他们。刘长发团长知道后,亲自找徐仲佰谈话,希望他能够接任二连工作,带动整体提升,顾全大局。</div><div><br>就这样,1970年5月份徐仲佰正式到二连工作。二连职工听说这个未曾谋面的领导很严厉,抵触情绪蔓延,甚至有个副指导员想要调走,以此来躲开新领导的严苛。</div><div><br>徐仲佰上任后以身作则,工作冲在前面:夏天和职工一样铲地,拿一根垄干的又快又好;秋天,在麦场和职工收小麦,扛起180斤麻袋,装车、卸车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作风非常正派,职工也越来越喜欢这位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的好领导。那位副指导也非常喜欢这位严厉又平易近人、以身作则的好带头人。</div><div><br>三、粮食抢收重如山,既快又好才是先<br>1972年是个大灾之年,雨水过重严重影响庄稼收割。8月份收小麦时,连续下了三天雨,大部份小麦都收回来了,但二连有40响小麦地在南阳河对面,由于连日下雨,小麦地周围都是水,不利于收割。徐仲佰召开支部会议,研究成立小麦抢收突击队,自己任队长,排长王振英任副队长。突击队成立后,徐仲佰带领职工手拉手淌过齐腰深的河水,到麦地进行抢收,经过4、5 天紧张收割,小麦全部割倒。考虑到水深运输困难,将割好的小麦放在高地上避水,水退后安全地将小麦全部收回来,挽回了二连可能造成的损失。</div><div><br>10月下旬是黄豆收获的季节,风雨连绵,下了一周的雨,地里都是水,人根本下不去,机器更无法到地里收割,眼看职工辛苦一年的庄稼就要损失了。团党委召开全团各连连长、指导员会议,要求大家回去人工收割,务必把粮食抢回来。</div><div><br>徐仲佰回来后召开会议,研究抢收方案,决定自己先带领一排,人工到地里收割黄豆,看能否将黄豆收回来。<br>由于多日下雨,人到地里,脚就陷到泥里,土地泥泞,收割时豆枝会连根带土都割了下来。经过一个小时的人工收割试验,将收割下来的黄豆枝背回麦场,发现脱粒后的黄豆有泥花脸,严重影响黄豆价值,效果非常不理想,人工收割失败,徐仲佰决定放弃人工收割。</div><div><br> 阴雨连绵,面对庄稼无法收割,徐仲佰急的吃不好睡不好,多次召开连部支部会议、排长以上会议,希望能够集思广益,决不能让辛苦耕种了一年的粮食浪费在地里。连长吕利怀,一排长胡香玲,二排长张海仁,三排长刘吉贵,后勤高金都积极发言献策。根据大家的发言,和自己多年的种田经验,徐仲佰决定割冻茬,就是等待地里上冻了再收割,决心大灾之年也要抢丰收。</div><div><br>团里担心抢收失败,损失加重,连连催收,要求务必人工收割把粮食抢回来,徐仲佰将支部会议决定和人工收割试验情况向团党委汇报并立下军令状,以党员党性的身份保证一定把粮食收回来,团党委接受了他的军令状。</div><div><br>10月末,地里开始上冻,徐仲佰每天都到地里查看冻了有多厚。11月5号,天上飘着小雪,他到地里查看,发现上冻厚度大约有10公分以上。徐仲佰立即决定开始抢收,连长吕利怀在前线负责生产收割,徐仲佰负责后勤,职工分黑白两班倒机械作业。最苦的是,下雪时天气过于寒冷,收割机上的帆布不时被冻住,只能通过多次烤火烘干,然后再继续工作。</div><div><br>徐仲佰虽然负责后勤,但他早上6点起来和白班职工到地里一起抢收,跟班作业,到了晚上白班的职工休息了,他再跟着夜班的职工从夜间7点干到12点才休息。由于他不能很好的休息,累的头疼睡不着觉,大家心疼他,司务长杨庭顺把他锁在房间,强逼他休息。庄稼还没收回来,他根本睡不着,从窗户跳出去又到地里和职工一起抢收。</div><div><br>三台收割机,全连的干部职工经过11天的艰苦奋斗,终于将200多晌黄豆全部抢收回来。徐仲佰念出顺口溜:“雪花飘飘满天飞,寒风刺骨结人心,战士们大显身手,把粮食都夺回”以此来表扬、夸赞二连战士。</div><div><br>麦场上金黄金黄的黄豆,没有泥花脸,甚是喜人。收割黄豆豆茬低,粮食损失少,拉下的豆枝少,脱收完的豆秸一垛一垛,像部队排队一样非常整齐。</div><div><br>这一年,53团其他12个连队都减产,收获的黄豆也是泥花脸多导致无法出口,只有二连大丰收,全团的出口黄豆任务也是由二连完成。年终结算二连挣了8万多元,职工分得奖金五、六十元,全连兴奋不已。在70年代职工人均月工资30多元,又是大灾之年,二连能抢得丰收挣上数万元,职工分得奖金是非常不易的。</div><div><br>看到二连将黄豆抢收回来,团长刘长发去二连蹲点,和职工一起捡机器收割后拉下的豆枝,查看新方案的执行效果,给出高度肯定及赞扬。随后在二连召开现场会,让二连向其他连队介绍抢收粮食的经验。</div><div><br>在现场会上,团部为了鼓励徐仲佰再创佳绩,决定给其表彰奖励三等功,物质奖励一床丝被被面。同时让徐仲佰介绍二连为什么能获丰收、能挣到钱?徐仲佰分享道:二连大灾之年能抢收回粮食,业绩突出,一是连队能够贯彻党委政策,以高效抢收粮食为宗旨;二是党支部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干部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冲在前面,提升士气;三是干部和连队的战士(当时是兵团,职工称为战士)团结合作,共同抢收,所以才有今天的大丰收。徐仲佰在全团名声大起。</div><div><br>四、井口遇险一马先,不求回报悄然去<br>1973年夏天,有一次徐仲佰从二连休假回家,走到三连一口井附近发现有好多人围在那儿,不知道在干什么,便走近询问,团卫生队队长李葆玉说有人跳井了,井深口小,谁都不敢下去,大家束手无策。</div><div><br>救人要紧,徐仲佰马上让人找来两根绳子,将一根栓在自己的身上,手拿另一根绳子,让大家将他放到井下。那个年代都是辘轳井,井口上架着轱辘,内里有10多米深,他下去后发现跳井的是个女人,头朝下,而且井里内径狭窄,无法将其调转上下,只好将绳子栓在那人两只脚上,上面的人再将他和跳井之人拽上来。</div><div><br>原来跳井的是三连一位家属,拽上来查看时,头部撞碎,已无生命迹象。三连将这位妇女抬回去时,徐仲佰已经悄悄离开。</div><div><br>五、林业纠纷冲突起,多方协调化危机<br>1974年6月徐仲佰调至基建科任副科长。<br>53团4连东面与讷河镇多年前就发生过林业纠纷,一天晚上,双方又引起争端,张玉坤副团长前去处理,基建科一同前往配合调解。现场气氛非常紧张,双方各自都带着镐把,情绪激动,械斗事件一触即发,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div><div><br>到达现场后,张副团长积极进行安抚调解工作,避免事态恶化。这时,徐仲佰看到对方有一位主任为以前旧识,与其进行沟通劝解,希望大家一起化解矛盾,不要恶化双方关系,各自带各方人员回去,由双方领导进行协商处理。对方同意徐仲佰的意见,带回己方人员,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div><div><br>由于林业纠纷问题双方各抒己见,一直未能得到和解处理。后来,讷河镇政府将53团告到省里,控告53团连队人员到讷河境内滥砍盗伐,并指控团领导支持包庇。省派工作组带着材料和手铐到53团调查处理,一经查实,就要将王团长带到省里进行处理。</div><div><br>省工作组到达团部后,由徐仲佰负责接待,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将准备好的调查材料向工作组进行详细汇报。最后省调查组认为讷河控告53团领导事实不符,不予处理。</div><div><br>临走前,工作组特意对王团长讲:此次调查,幸亏你们有徐仲佰这个好科长,他做了大量详实的工作,为你们团举证,这次不予处理的决定他有很大的功劳。<br><br> 2019年5月<br><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