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作者:萧献群……《在老挝作战的日子》续文(一)

雷达

<p class="ql-block">一个普通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萧 献 群</p><p class="ql-block">在《普通一兵英雄本色》一文中刘晋中曾这样回忆:“‘五•一四'战斗前一天的晚上,是我心里记忆最清晰的一个夜晚。那夜已经很晚了,我和心平,还有段建英在阵地边的空地上支起小马扎,气味相投的聊着天,今天李心平向我们公布了他的她,得意且郑重其事地打开了他的钱包,手电的光亮中看到了一张姑娘的照片。</p><p class="ql-block">“此时,我们打开手电,三道电光齐刷刷的照在那个穿着蒙古服装的姑娘照片上。看看照片,再看看彼此,大家会心开心地笑着聊着……心平讲她并不多,就是一脸陶醉的憨笑看着我们欣赏她的照片,听着我们对她啧啧的赞美。在战斗频繁的前线,知道他和她的秘密,真的就是一种甜蜜的分享啊!确确实实的感觉到了战友情的幸福。我们自然也要段建英‘老实交代',虽然他不置可否的嗯嗯着,他的脸上却泛出了一丝丝含羞的微笑和美好回味时才有的微醺。在我们强烈要求下,段剑英答应:且听明晚分解。</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五•一四'战斗中,他们永远停留在了这天的那一刻,明天的晚上再也见不到他们了,明天的晚上已经不再属于他们了,但是青春芳华却永远伴随着他们。</p><p class="ql-block">虽然再也不知道他的她是谁了,但在我心里她们永远都是我的好嫂子。”</p><p class="ql-block">每当我读到这里,眼泪总会哗哗地流下来,为他们的浪漫而惋惜,为那位尚不知姓名的姑娘而挂心。52年过去了,那位至今未曾谋面的姑娘又怎样了呢?</p><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18日,我们在太原召开了纪念毛主席签发“调高炮部队入老轮战”的命令50周年暨《在老挝作战的日子》首赠仪式。会后,出席会议的李心平的妹妹告诉我,李心平生前恋人张沁征也想要一套《在老挝作战的日子》。作为李心平的老同学、老战友的我,对心平生前恋事早有所闻,但这还是第一次听说了姑娘的大名。半个世纪后,曾经的恋人对援老抗美还这样关注,对英雄这样尊崇,使我很感动,欣然答应。2022年11月,《在老挝作战的日子》续编5~7册出版后,我又托李心平的妹妹李喜平把续编书转交给了张沁征。</p><p class="ql-block">2023年2月,我们开始组织赴老挝祭奠活动,在摸底登记时,李心平的家人告诉我,张沁征和她丈夫也要报名。我对她的举动又一次感动,敬佩、尊崇之心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5月14日中午,我接到弟妹翁冰从老挝发来的视频,完整地再现了战地重返战友,包括张沁征在内的心平亲朋好友在心平坟茔前祭奠活动的真实场景。刘晋中有声有色朗读的祭文,深深地打动着每个人的心。接着一个身着空军训练服,胸前配戴白花的女士站在李心平墓前,三鞠躬后,悲痛地诉说:</p><p class="ql-block">“心平!心平!</p><p class="ql-block">“你给我听好了!</p><p class="ql-block">“我是沁征,我是张沁征。</p><p class="ql-block">“我来看你来了!</p><p class="ql-block">“可惜我来的太晚了,在你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在你身边。</p><p class="ql-block">“对不起!对不起!</p><p class="ql-block">“您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p><p class="ql-block">深情并茂的话语戳庝着在场每个人的心,无不为之落泪。我终于看见了心平追索的姑娘,虽然是在李心平墓前,通过手机录影。她浩然开朗、大方直爽的话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张沁征出生于双军人家庭,父亲是老红军,延安红大(抗大)学员,曾任八路军总参谋部参谋。解放战争时期,跟随毛主席从延安转移到西柏坡,又进入北平。母亲是老抗战。共和国成立后 ,父亲在某部队医院任政委,母亲转业于街道办事处工作。张沁征姊妹三个,她是老大。从小受到父母爱党爱国爱军的传统教育。1969年7月,初中毕业后的她,已报名参军。因父亲把入伍指标让给了生活困难的同志,沁征只能降格以求,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当了一名兵团战士。</p><p class="ql-block">1970年,她参加了六十五军支左;</p><p class="ql-block">1971年,被推荐工农兵学员进入高校深造;</p><p class="ql-block">1974年,分配到铁三局任技术员;</p><p class="ql-block">1981年,调铁道部太原铁路机械学校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直至2007年退休。</p><p class="ql-block">在革命家庭的熏陶下,她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信奉上一代人,爱憎分明,善爱敢恨。</p><p class="ql-block">儿子读小学时,就要求他读《毛泽东选集》、“老三篇”、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和爸爸传下来的《干部必读》等书籍。</p><p class="ql-block">2021年,中国党史馆开馆便带领全家预约参观,并让五岁的孙子在党旗下宣誓。</p><p class="ql-block">邻居水管漏水,房间受淹,半米的墙壁、家具、被褥受损,折价十余万元。其它受损的住户和物业纷纷起诉法院要求经济赔偿。她却原谅了邻居的失误,没要一分钱的赔偿费。</p><p class="ql-block">她热心公益活动。退休后,积极加入志愿者行列。小区老年人多,高级知识分子多,他们的生活能力弱。她便公示了电话号码,称“有事找我”。她帮小区有困难的居民买电、买水、买气,买粮。有了危重病人她总是带上现款第一时间到场,送医院、挂号、取药、陪伺,甚至帮助料理后事。她帮助送走两位临终老人。她是小区人人称赞的有名的热心肠。</p><p class="ql-block">她低调生活,从不张扬,却感情丰富。</p><p class="ql-block">张沁征和李心平的名字同有一个心字,卜算也会有一定的说法,我们理解为心心相印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用在她们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两个孩子同在一个家属院居住。同在一所小学读书,相互看着长大。李心平健壮的体魄,善良的性格,助人为乐的精神,博得全院人的爱戴和沁征家人的喜欢。沁征姊妹小,有空心平就到他们家帮助干些和煤泥打煤糕等力所能及的体力活,沁征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心平从小像大哥哥一样呵护着沁征,像大树一样为沁征遮风挡雨。</p><p class="ql-block">1968年2月,李心平应征入伍。临行前,到家中告别。沁征父母深切地说,你爸爸妈妈欢送你,我在部队欢迎你,好好干,争取早日入党提干。并给了30元钱,说这是路上给你喝水,照像用的。到部队后,心平没有辜负张伯伯的希望,在连队同年入伍的新兵中,第一个入党,第一个提干。工作再忙给父母写信时也要给他从小尊崇的张伯伯写封信,并在信的最后写上向沁征问好。</p><p class="ql-block">1969年,沁征到了内蒙兵团后通信频繁了。心平的信每封都很长也很幽默,落款:你的心。再忙沁征也会立即回信。</p><p class="ql-block">1970年底,心平来信让沁征看看报纸,多关注下东南亚形势,但始终没有告诉她部队在哪里,执行什么任务,使沁征不解。</p><p class="ql-block">1971年5月的一天,沁征突然收到爸爸让她速回太原的电报。当时爸爸在太原市革委会支左。到家后,告诉她,部队从云南省勐腊县给市革委发来电报,告知李心平因公牺牲。张沁征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下意识地嗯了几声,脑子一片空白……。使她迫切想知道的是,在哪里打仗?怎么牺牲的?待情绪稍稍稳定,她便到心平家了解情况。心平家人被悲痛笼罩着,心平的母亲见她进去哭的更厉害了。喜平说,我哥的战友有的从部队回来了。她俩约伴跑到山西大学、华卫所、党校,凡是有心平战友的地方都去了,无功而返。最后到战友唐延清家去了两趟,第二趟才见到人,一起去看望了心平父母。由于部队保密,他也没说什么!干军人这个职业就会有牺牲。比比那些成婚的有多少能像我们真心相爱过?沁征尽力安慰着自己。</p><p class="ql-block">不久回到兵团,看到心平的照片、信件,触物生情,痛苦再一次笼罩着她。不能想起这件事,不能提起李心平三个字,不能……。整整五年,谁给她介绍对象,她就给谁急。在她心目中,李心平永远是最好的。</p><p class="ql-block">1976年,沁征的爸爸托老战友介绍了一个名叫柳义林的小伙,个子高高大大,黝黑的皮肤显示了健康美。小柳祖上几代人都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是老地下党员,姊妹5个都非常优秀,有的是共和国的第一代刑侦专家,有的是航空航天领域的著名学者。他虽然没有兄长们那样凤毛麟角,但也很优秀。15岁考入铁道部太原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后留校当了专科老师。后又考入大连铁道学院深造,大学毕业后继续回校教学。</p><p class="ql-block">她们相识后,一段时间沁征根本没有心情进入角色,只是应付一二。柳义林的同情理解,无微不至的关心呵护,对爱情的忠贞,使沁征那颗冰冷的心开始回暖。家庭的相仿,道德伦理的相似,脾气性格的互补,又使她看到生活的曙光。最终27岁的她走入了婚姻的殿堂。</p><p class="ql-block">婚后生活是幸福的。她们同在一所学校工作,女主外,男主内。买房置地等大事由沁征负责;针头线脑的家务琐事,义林全部包揽;他关心备之,没让沁征缝过一床被子,订过一个扣子,甚至倒过一次垃圾。</p><p class="ql-block">值得她们骄傲是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从山西大学附中考入北方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考入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在从事人称“地球人”的外贸工作。7岁的小孙子参加钢琴国际比赛也取得不菲的成绩。</p><p class="ql-block">2007年,沁征退休后,随着老伴和儿子落户京城,也移居北京,开始享受退休生活。</p><p class="ql-block">人无完人。一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憾和不幸。李心平的事伴随她半个世纪之多,除为牺牲感到痛心外,对在哪里牺牲,怎么牺牲的至今不知分晓,抱恨终天,死不瞑目。</p> <p class="ql-block">一天她住院手术,突然收到久没联系的李喜平的短信,请求她加入手机私聊。自那以后,他们的联系多了起来。</p><p class="ql-block">沁征不断收到老挝作战的回忆文章。2020年底又收到了《在老挝作战的日子》1-4册。她爱不释手,真想去当面感谢编辑和战友们。她泪水相伴,通读了全书,又反复阅读了《普通一兵英雄本色》《回忆段剑英》《耳朵》《家书》等记述李心平生前活动轨迹的文章。她了解许多,明白了一切。她梦想着能到老挝“五•一四”阵地和李心平墓前看看,为他烧上一炷香,鞠上三个躬,说说心里话。也曾试想联系会开车的闺蜜,驾车到云南边境走走,寻找李心平当年的足迹。</p><p class="ql-block">今年春天,战友们组团赴老挝祭奠李心平等烈士。沁征在老伴的陪同下参加了寻访团,圆了沁征的梦!</p><p class="ql-block">5月11日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援老战士在昆明酒店欢聚一堂,寻访团领导到各桌频频敬酒。秦原平团长走到沁征面前深情地说,我很早就知道你,欢迎你的到来。沁征自到昆明,看到曾和心平一起战斗的战友、功臣和战伤人员,触景生情,不由地想起李心平。见了秦团长这位李心平的老战友、老同学,就像见到兄长,见到了心平。50多年的惆怅、委屈、不幸一起迸发出来,下意识地拥抱着这位亲人,止不住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为不影响同桌人的情绪,她被迫戴上口罩悄悄地离开了会场……。</p><p class="ql-block">5月12日清晨,寻访团乘坐火车沿着李心平和部队当年出国的路线前行。越往南走,沁征的心情越加沉重。中午时分,车厢广播即将到达西双版纳州最南面的县勐腊。勐腊这个名字,对沁征来说半个多世纪前就刻骨铭心。她得知李心平牺牲的噩耗电报就是从这里发往太原市的;深知李心平出国前,曾在这里宣誓、换装,做最后的参战准备。这是他们离开祖国,跨出国门的最后一站,心碎的是他离开了这里,离开了祖国,再没有能回来。他永远地回不来了!想到这里,沁征止不住的泪水又一次哗哗地流下来。同团细心的何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他并不知一二。为安慰她,扶着沁征下车去照相……。</p><p class="ql-block">老挝与我国唇齿相依,山水相连,是人们梦寐以求、心驰神往的地方。但50年前,它却是那样的残酷无情。在“五•一四”阵地,在烈士陵园,烈士们一排排一行行列队接受着祖国亲人的检阅。要告诉亲人的是,他们将在这里永远守卫着祖国的安全,保佑着人民的安康。</p><p class="ql-block">来之不易,离去更难。</p><p class="ql-block">沁征在段剑英、王可武的墓前分别敬了三炷香,表达了对他们尊崇之情,而后又恋恋不舍地返回心平墓前,抚摸着墓碑倾吐半个多世纪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最后说出了50多年想说,而没有机会说出的一句话:“亲爱的,我爱你!”</p><p class="ql-block">重点来了:</p><p class="ql-block">沁征自进入队友的眼帘,身上右肩左斜总背着一个不小的黑色书包,鼓鼓囊囊东西装得满满的。她的老伴柳义林背着两个包,同样装得很满。无论旅游观光还是吃饭、上厕所,沁征很少随意交给他人代管。甚至照集体像,统一不带包时,她也要脱下背带,把包紧紧拿在手中。有时只匆匆交给何军或萧迎迎,再无第三人。可以肯定,她的包内放着贵重物品。出国祭奠旅游能带什么呢?有人私下悄悄议论着。火车上、勐腊站与何军交往后,沁征对何军产生好感。同行几日,发现何军为人正直、诚恳、实在,认为他是可以信的过的。逐日,凡是有事,包就开始交何军保管了,同时也把包内实况告诉了何军姊妹俩。“包内放了六七万和一个手帕,老伴包里还有三四万和一些常用的零钱。这是我们为寻访团救急准备的。团队里的人,都是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的年龄,从国内到国外,这样的气候,这远的路程,备不住会发生啥事,没有钱可不行。紧急情况,还是现金钞票好使。平时凡外出参加活动,都要带足够的现钞,预备紧急情况供大家使用的。同时还准备了老年人常用的药品,如救心丸、丹参滴丸等。有备无患没啥坏处。”一番话说的姊妹俩热泪盈眶,深受教育。再一次体现了张沁征和她丈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心他人关心老人为重的高贵品质。她们把荣誉、地位、待遇看的很淡,自称是普通人、小人物。是的,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却干出不普通的好事,她们是我们心中名副其实的楷模。</p><p class="ql-block">续言</p><p class="ql-block">寻访安全顺利结束,收获满满。我随队家人结识了众多朋友,听取了许多震撼人心的故事,以上就是小妹迎迎讲给我的其中之一,与战友们分享。由于文笔拙劣,条件有限,远不能全貌推出,请谅!</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