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上世纪初的旧照片,清楚看到协和医院住宅群位于外交街北侧,那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外交部街和北极阁三条买下地皮修建了两座别墅群供学院内的高级教授、学者居住,其中外交部街的别墅区坐北朝南,院落呈中轴线布局,每栋别墅沿中轴线左右修建,建筑风格为美国近代折衷式,虽然风格统一,但具体到每座别墅的造型上又有所差异,采用美国独立式别墅,四周绿树成荫,与周边的平房相比,有明显差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具有一百年的协和医学院住宅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依旧使用,门口有保安,外人禁止入内,我们通过文保老师联系并带入,仔细观看每一栋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1年,随着协和医学院竣工,花园别墅的协和大院也同时交付使用,这里16栋小洋楼就像把美国小镇搬到了北平市中心。入住第一批都是协和聘请的外国医学专家,以美、英为主,当时规定大院里不准骑自行车,不准大声喧哗,不准摘花折草等,还有不许佣人随意在大院甬道上大摇大摆,洋楼后面有专门让他们行走的通道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小洛克菲勒访问北京的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来到外交部街59号院,整个住宅群坐北朝南,有一座三个并排拱形门洞的大门,旁边有「</span><i style="font-size:20px;"><u>协和医院住宅群</u></i><span style="font-size:20px;">」铭牌,大门为四柱三拱券四面坡形式, 在门外已经可以看到小洋楼的身影,各种立面的组合,显出它的不同凡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协和医院住宅区铭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协和医院住宅区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外一个协和医院住宅群铭牌,书写:「</span><i style="font-size:20px;"><u>原协和医院高级住宅区。建于20世纪20年代。院内布局规则,道路、花坛等井然有序。由多栋美国乡村独立别墅形式的住宅组成,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建筑造型多样,大门处用突出的三角门罩装饰。每栋建筑与中轴线基太对称,但又相对灵活有所变化。2003年公布为北京市市及文物保护单位。</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北京市文物局制</u></i><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门里侧有圆拱门,里面是老干部活动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东华图志》中协和医院住宅区平面图,其中文字介绍为「</span><i style="font-size:20px;"><u>位于外交部街59号院,西临东单北大街。院落在外交部街北侧,坐北朝南,约建于1920年前后,为原协和医院高级住宅区。院内建筑布局规则,道路、花坛、绿地等井然有序,与坡顶石板屋面和灰色砖墙的美式建筑构成了幽静的居住环境。</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该住宅区主要由两层半的美国近代折衷式独立住宅组成,院落南北长约一百二十七米,东西长约一百四十米。中轴线南端为入口门房。中轴线北端为两层半连排式住宅,形成了本院的风景,该建筑与中轴线对称处是一拱形穿过式门洞,与中轴线南端入口门房的拱形门洞相呼应。院落南区由围绕中轴线对称的三组独立住宅组成,每组住宅的形状与中轴线基本对称,但又有所变化。南区中轴线中部为一圆形环路与花坛,形成南区住宅的控制中心。</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北区的住宅布局相对灵活,不求绝对对称。此院东侧布置有一栋与本院落建筑风格不一致的西洋式建筑,建造年代早于院内建筑。</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独立式住宅建筑平面布局灵活,均为矩形平面组合,每幢建筑面积约为六百平方米。首层地坪高出室外约六十厘米,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住宅内部除设有客厅、厨房、餐厅、卧室、卫生间等主要房间外,还设有辅助用房、小储藏室多处。厨房与卫生间均较大,厨房内可放置餐桌。卫生间内设有洗浴设施。设有一部楼梯,楼梯直接与门厅或过厅相连,房间大多围绕楼梯或过厅布置。首层入口常结合单层坡顶的拱形门廊处理,使建筑形象生动而亲切。</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目前本院的建筑虽有局部改建修缮,但原有院落与建筑风格仍保存原状。现仍为该院宿舍。</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2003年11月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u></i><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院里宣传栏也有一个小区住宅平面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入大门,有一条大道直通北侧的楼门洞,其门洞与大门正中拱门是一条平行线,形成中轴线。从建筑结构看,中轴线南端为大门,以突出的三角门罩装饰,而中轴线北端为两层半连排式住宅,形成了本院的特色,该建筑与中轴线对称处是一拱形穿过式门洞,与中轴线南端入口门房的拱形门洞相呼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侧布局规则有序,有花坛和绿树簇拥,与坡顶石板屋面和灰色砖墙的美式建筑共同构成了幽静的居住环境。</span></p> 1) 别墅28号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进大门,其东侧有一栋别墅,编号是28楼,这是被誉为「</span><i style="font-size:20px;"><u>万婴之母</u></i><span style="font-size:20px;">」的林巧稚教授的住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一位女性副院长,被誉为「</span><i style="font-size:20px;"><u>中国医学圣母</u></i><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4年,在北平中和医院工作的协和妇产科同仁合影。前排右起:王文彬、林巧稚、葛秦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2年,林巧稚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打开“协和”窗户看祖国》一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韩小蕙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span><i style="font-size:20px;"><u>林奶奶一生爱花,她居住的28号楼在大院门口东侧,从细碎灰白点的花岗石台阶下面,到小楼南、北、西三面周边,从春到秋,三季鲜花不断,都是她率领着家人亲手栽种的,有海棠、月季、蔷薇、美人蕉、太阳花和一串红。最美丽的,还属伸出半尺长白色大花颈的玉簪花,那白瓷似的大花纤尘不染,似乎就是为衬托她的冰清玉洁而绽放的。</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这座楼是林奶奶和她的亲侄女林懿铿老师一家人住的。林懿铿毕业于燕京大学,在北京一所中学教英语;她的夫君周华康大夫亦是协和大医,一手创办了协和儿科并担任主任39年。他们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天气好的休息日,林奶奶喜欢带着家里的大小孩子一起打理这些花卉,亲自松土、剪枝、浇水,大院里的其他孩子也帮着接水带、除杂草、收拾垃圾</u></i><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28号楼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望着四周爬满植物的白色木窗,有原来的花玻璃,也有更换的新玻璃,斯人已去,唯有建筑诉说着过去的历史。</span></p> 2) 别墅29号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隔壁别墅是29号楼,曾是著名眼科大夫劳远琇的住处,当年她从美国回国,本是与钱学森同一班轮船,开船后才发现钱学森因为美方的阻挠,没能登船,她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放弃美国优越条件,毅然回国,报效祖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为新中国成立后协和医院眼科的第一位全职医师,又在1954年创建了协和眼科神经视野学专业组,这在全中国也是首创,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成果奖,为中国神经视野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劳远琇,主任医师,教授,1919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中学教师家庭。1944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眼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兼助教。1949年获得美国大学妇女协会奖学金及中美文化基金会奖学金赴美留学。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在国际著名教授F.Adler及H.G.Scheie等导师严格培训下,眼科基础理论及实用知识扎实广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协和医院第一位全职眼科医生。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历任眼科讲师、副教授、教授。</span></p> 3) 别墅30 号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旁边就是别墅30号楼,当年王善源教授住这里,1956年他携荷兰籍夫人回国定居的,带回来40余箱精密仪器,周恩来总理都在百忙之中接见了他,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也多次宴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聘他为一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增聘他为学部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韩小蕙的《协和大院一百年》文章叙述:「</span><i style="font-size:20px;"><u>他精通美、法、德、日、荷兰、意大利、西班牙、马来亚等8国语言,分别毕业于荷兰莱登大学医疗系、法国巴黎大学物理数学系、英国伦敦电子与音乐工业公司学院(EMI College of Electronics)电子仪器系,先后获医学博士、物理学博士、电子工程学学士学位。专长医学、物理学、数学、电子学、化学等,研究工作涉及很多学科领域。</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1948—1956年归国前,先后受聘担任过荷兰生物物理试验所所长、荷兰结核病门诊部主任、荷兰生物物理学会委员、万国生物气象学协会委员等。</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回国后,王善源研究员确定了“流行性感冒、肺结核及肿瘤的发病机制、防治對策及有关基础理论的研究”等的科研课题,对各项实验都亲自参加配液、实际操作、记录整理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始终把握着第一手材料,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u></i><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善源,生于1907年11月11日,故于1981年1月1日,微生物学家,原籍福建福州,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9年毕业于荷兰莱登大学医疗系,1938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物理数学系,1948年毕业于英国伦敦EMI学院电子仪器系,先后分别获医学博士、物理学博士和电子工程学学士学位。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专长医学、物理学、数学、电子学、化学,研究工作涉及很多学科领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楼曾经居住的还有金荫昌教授,他在1930年前后赴南京读高中,与汪道涵先生是同窗。1940年进入协和医科大学药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Dr. H.H.Anderson,后因抗日战争影响而中断。1946年入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继续师从Dr. H.H.Anderson攻读博士学位,于1949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起,担任过协和医学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下辖的药物研究所及基础医学研究所药理研究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药理学室主任、教授,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韩小蕙的《协和大院一百年》文章叙述:「</span><i style="font-size:20px;"><u>他1950年回国,与其他新中国第一代药理学专家共同奠定了国家药理学研究和教学的基础,最神奇的是有大孩子告诉我们说,他是‘美共’,也就是美国共产党员。…,这位大教授矮胖墩墩的,大脑门,发际特别高,戴一副金丝眼镜,经常穿一件灰色格子或咖色格子的呢子大衣,夹个大皮包,来去匆匆,从来不搭理孩子们。</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后来,大家才清楚了,却原来金荫昌教授还是中共,1949年在美国留学时,经华人同胞蔡福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在留学生中间进行党的宣传工作。不幸的是1950年回国后,不知怎么没交接好,他的党组织关系未能得到确认,不但党籍没被承认,此问题还使他在回国后20多年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屡受打击和排挤。然而可贵和可敬的是,金教授始终热爱祖国,对中国共产党忠心耿耿,对共产主义信念矢志不渝,一直坚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直至1996年,他的党籍终于得到党组织正式承认,其中共党龄从1949年算起,并给予其离休干部待遇,金教授补交了从1949—1996年的47年党费</u></i><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7年元旦,金教授在与唐阿姨度过结婚65周年纪念之后,于9月份去世,享年92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栋别墅面积很大,有几处大门可以出入,呈长方形,大屋顶,有天窗,橘黄色墙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是大门之一,台阶通往门口,两侧椭圆形的窗口,白色的门窗,现在被堵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30号别墅的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另一侧观看,大屋顶有天窗,二层有一个窗户,一层并排三个落地式椭圆形的白色窗户,十分通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面向东侧的楼体,同样大屋顶,有天窗,同样落地窗,但大门处用突出的三角门罩装饰,砖木结构小屋,这里又可以是一户人家的门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椭圆形的窗户,橘红色的墙壁,绿色的爬墙虎,白色的窗户,里面同样是白色的百叶窗,四周十分安静。</span></p> 4)别墅4号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后来到别墅4号楼,这栋楼与周边美式小洋楼风格迥然不同,乃英式灰楼,胡懋华大夫生前就一直居住在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外观看,这座灰楼斜坡多棱尖顶,上面有葫芦形的装饰,整体呈长方形箱体式,南侧有木质的走廊,灰色的楼体,棕色的木质走廊与阳台,据说原来是英国宣教会的办公处,建成年代是19世纪末,比大院里的美式小洋楼还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后,这座灰楼被分成从西门进入的4号楼和从东门进入的5号楼两个门牌号,形成外形为一而内部一分为二的两个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胡懋华,女,放射诊断学家,1941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该院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协和医学院教授,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胡懋华教授于1997年11月16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5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侧为棕色的木质走廊和阳台,这里参杂中国元素,前面是花园,绿树成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木质的走廊,灰色的楼体,棕色的木质走廊与阳台,色彩搭配反差很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号楼大门</span></p> 5)7号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四号别墅南侧就是这栋三层楼,橘红色的墙体与四周环境格格不入,反差太大,抬头观看,这也是大屋顶的楼房,应当是刚解放初期修建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门采用中式,有一个类似歇山式屋顶的门洞,大门上方居然还修建两个门簪。</span></p> 6)31-37号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接着就是别墅31号楼,这是联排别墅的最东侧,当年协和高级护校聂毓禅女校长就住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聂毓禅,护理教育家、护理行政管理专家。中国从事高等护理教育领导工作的第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于1903年5月11日,故于1997年8月22日,她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护理师资和护理行政管理人才,建立了完整的护理管理制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协和护校师生在成都合影,前排左七为护校校长聂毓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别墅31号楼的大门,为两层,大屋顶上有天窗,门两侧是爬墙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32号楼联排别墅大门,当年协和医院李克鸿院长住这里,后来改为吴蔚然大夫居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吴蔚然,生于1920年11月24日,故于2016年8月8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著名的外科学专家,长期从事外科医学的临床及研究工作,中国最早开展胰岛移植治疗技术的专家之一,最早在中国开展临床营养学研究的专家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后就是尖顶坡的两层楼,下面是门洞,当年司机和佣人走这个门洞后面的小门,不能走正门出入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入门洞,感觉穿入历史的隧道,有点悠长,里面停放自行车,还看见地下室的小窗与通气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43号联排别墅的大门,当年这里居住王世真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初期,他们大部分三十多岁或四十出头,正值年轻有为的年华,王世真在美国名牌大学得到学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批「</span><i style="font-size:20px;"><u>海归</u></i><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美方软禁了他的夫人,他冲破重重阻碍才回到北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6年5月27日,王世真院士走完了百岁人生。家属遵照他的遗嘱,将遗体捐献给北京协和医学院,这位核医学之父,成为该院第1230位遗体捐献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是世界上最早参与研究放射性核素的科学家之一,也是我国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和掌舵人,被称为「</span><i style="font-size:20px;"><u>中国核医学之父</u></i><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作家韩小蕙一篇文章叙述:「</span><i style="font-size:20px;"><u>王院士的母亲林剑言老人,她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曾孙女,曾东渡日本学医,医术、诗词、书画、酒量俱佳,说话直率爽利。</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她的朋友梅兰芳、齐白石、何香凝、廖梦醒等,这些大名人曾多次到33号楼造访。</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王院士的两位弟弟说起来也是如雷贯耳:一位是著名文物专家、文物鉴赏家、收藏家、文化学者王世襄先生。另一位是道路工程专家王世锐先生,曾主持了我国及境外多条重要公路和桥梁的测设施工</u></i><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何观清大夫和司徒美媛女士住35号楼,何毕业于美国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学专家,被尊为「</span><i style="font-size:20px;"><u>中国流行病学先驱和奠基人之一</u></i><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说他两次奔赴朝鲜战场,为粉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立下了大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家韩小蕙《大孩子们》一书这样记载:「</span><i style="font-size:20px;"><u>他的夫人司徒美媛阿姨出身广东开平的名门望族,据说其亲戚中有多位美、蒋和民主党派高层人士,比如著名侨领、洪门致公党创始人司徒美堂(开国大典时站在毛泽东身后)和著名旅美画家司徒乔。</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据说当年结为伉俪时,羡煞多少绅士、淑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夫妻二人对腐败的国民党政权深恶痛绝,毅然决然与赴美、赴台的亲友们诀别,留在北京协和医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服务。</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何观清教授因为对苏联专家的错误医学观点提出异议,被打成右派。白天接受批判和劳改,晚上回到家该做什么做什么,不卑不亢,不喜不悲。</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大院的男孩们都是何教授的‘跟屁虫’,一见他出现在大院里,马上就飞奔过来往上腻,这是因为他似乎特别喜欢跟孩子们交往,一点儿也没有大教授的架子。</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他广泛爱好,喜欢玩又会玩,手下摆弄的都是高雅的玩意儿,比如摩托车、桥牌、多项体育运动等,活得丰富多彩,潇洒自在。</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我最佩服的,是老人家那副宠辱不惊的淡然、坦然、漠然、傲然、帅然,真让少年时的我高山仰止,蒙蒙昧昧地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u></i><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何观清,出生1911年,故于1995年。为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学专家,中国流行病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同时做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流行病学教授,他也是为中国医学和公共卫生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教育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35号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年年国庆盛典他都是登上天安门城楼的贵宾,这就是住在36号楼的张鋆教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鋆,生于1890年,故于1977年,字伯鋆,中国解剖学家,医学教育家。曾任河北大学医学部、湖南湘雅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上海东南医学院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教授、系主任、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当选为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理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家韩小蕙这样描述:「</span><i style="font-size:20px;"><u>张教授著名解剖学家、医学教育家张鋆教授的课只要上过一次,就会终生不忘。“张老爷子”住在36号楼,在我印象中,他老人家瘦,高,严峻,腰杆儿老是挺着,头发花白,虽已见稀疏但梳得一丝不乱;走在大院里,既不快,也不慢,从不跟人打招呼,只按照他自己的节奏行事。据说他给学生上课时也是不苟言笑,不怒自威,令人生畏,不但学生怕他,就连助教们也都诺诺。但他语言逻辑严谨,没有废话,又精通中、日、德、英四国语言,讲课时不仅表达自如,而且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把十分枯燥的解剖学等课程讲得妙不可言</u></i><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别墅37号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西侧拍照楼房整体结果,发现大屋顶,二层,每个单元为复式,有独立的大门。</span></p> 7)别墅40号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别墅40号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采用美国乡村独立别墅形式,红砖清水墙,大门处用突出的三角门罩装饰,是完整地保留了西洋风格的别墅群。 </span></p> 8) 别墅41号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别墅41号楼,曾经是协和医学院院长李宗恩的住处,他1911年去英国留学,1923年归国到卢沟桥事变前,一直在协和医院任教授,研究疟疾、丝虫病、黑热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宗恩,生于1894年9月26日,故于1962年,生前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宗恩于1915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医学院,1920年4月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毕业,获得医学学士和化学学士学位,然后赴伦敦大学卫生与热带病学院,担任蠕虫病助理研究员;1922年1月从伦敦大学伦敦卫生和热带病学院毕业,获得热带病学和卫生学硕士学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3年—1937年任职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历任助教、准教授、副教授、襄教授、教授;1948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57年被错划为「</span><i style="font-size:20px;"><u>右派</u></i><span style="font-size:20px;">」发配到昆明后,担任内科门诊医生,成为专职临床医师,1962年病逝于昆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秋,李宗恩(前排左四)筹建国立贵阳医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7年李宗恩院长「</span><i style="font-size:20px;"><u>下放</u></i><span style="font-size:20px;">」云南后,全家搬离协和大院。翌年黄家驷教授被从上海调到北京,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全家搬入41号楼居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家驷,生于1906年7月14日,故于1984年5月14日,是中国著名的胸心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家驷193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而后分别在上海医学院工作和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学工作,回国后创建了中国医科大学并且一直从事医学教育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家韩小蕙这样描述:「</span><i style="font-size:20px;"><u>黄院长是著名的胸外科专家,可老爷子和蔼可亲,整天笑眯眯的,看到院子里的各色人等都点点头,有时还童心大发,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们玩上一会儿。</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1943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研修胸腔外科,获美国外科专家和外科学硕士两项证书,成为美国胸腔外科学会创始委员、美国亚历山大胸腔外科学会会员和国际外科学会会员,名列美国《世界名人录》。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他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决然回国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迫不及待搭乘太平洋上第一班通航的美军运输机,颠簸三天三夜,在印度转机时行李丢失,但完整无缺地带回整套开展胸外科手术的器械设备。1950年冬朝鲜战争逼近鸭绿江,他带头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奔赴冰天雪地的东北前线</u></i><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9) 别墅42 号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42号别墅楼,曾经协和医院胡正祥副院长住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胡正详,生于1896年,故于1968年,他是中国第一代著名病理学家、于20世纪30年代证实了白蛉子传染利杜氏体的途径,发现严重贫血可在颅骨内板形成局灶性髓外骨髓增生,证明了一种主要由大单核细胞形成的单核细胞肿瘤,提出了病毒性肝炎的病理诊断标准,恶性淋巴瘤的形态学与预后的关系等。当年孙中山肝癌的病理切片就是他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记载:「</span><i style="font-size:20px;"><u>1966年酷夏的一天,在遭受造反派登门抄家并毒打后,胡大夫用刀片割开腹股沟动脉自杀身亡</u></i><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门</span></p> 10)别墅43号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这里名副其实就是一个欧式风尚的另类世界。1951年的圣诞晚会是在43号楼结核病学家裘祖源教授家举行的,一楼客厅和饭厅的双扇玻璃门被打开,整个一层就成为一个大厅。有人在网上写道:「</span><i style="font-size:20px;"><u>可以想象一下,在刚解放不久的北京,冬天下着大雪,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袄,街上还有人拉的洋车。而在一墙之隔的院子里, 在彩灯装饰的大厅里,一群协和的教授在圣诞音乐中,欢度圣诞节。小孩子们最兴奋,个个都得到了圣诞礼物</u></i><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最开放的年代,可惜后来全颠倒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裘法祖,生于1914年12月6日,故于2008年6月14日,著名医学家,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span><i style="font-size:20px;"><u>中国外科之父</u></i><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1951年外科学系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二:吴德诚,左四:费立民,左五:吴之康,左六:刘国振;第二排左二:徐荫祥,左四:吴英恺,左五:刘瑞华,左六:曾宪九;第三排左三:冯传宜,右一:吴蔚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家韩小蕙这样回忆:「</span><i style="font-size:20px;"><u>吴德诚的三个女儿个个貌美如花,也不怎么在大院里玩。他留给我们大院最美谈的一件事,是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享受到的‘夕阳恋’,其实就是他的初恋,当年这位女子与他痴恋,反正是好事没成,致使这一对情男痴女劳燕分飞;后来又被海峡无情分割,天各一方,到了晚年,吴德诚去台湾讲学,痴女见到媒体报道,毅然前去叙旧,俩人此时皆已单身,旧情轰然复炽,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几年后,吴德诚大夫‘走’了,她伤心欲绝,又返身台湾自己家中,但每年还都会回到43号楼来看看亡夫的家</u></i><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往事如烟,这些别墅的主人是中国现在医学的缩影,绿树成荫的阁楼采用中西合璧风格,许多元素是一种文化的融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这些历史成为过去,只留下断断续续的回忆和片言只语的记载,在这里居住的科学家和医生为新中国做出巨大的贡献,让人们从内心深处铭记着「</span><i style="font-size:20px;"><u>协和精神</u></i><span style="font-size:20px;">」的真谛,从这些建筑印证过去的佳话与历史的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3年6月12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韩小蕙.协和大院一百年.参考网,2019</p><p class="ql-block">「2」百度百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