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夏游襄阳米公祠

古城樵夫

2023初夏游襄阳米公祠 <p class="ql-block">在2023年初夏,我们兄弟二人及友人一起在炎热的夏初,来到了襄阳米公祠,穿越悠悠岁月,信步深深庭院,去追寻这座古祠及其主人风泽清旷的往事。(图片为百度上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米公祠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汉江之畔,与襄阳古城隔江对望,风水极佳。它原名米家庵,是纪念中国古代,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米公祠始建于元朝,扩建于明朝,明朝时曾遭破坏,清朝又多次重建。清朝光绪元年,文渊阁著名学者单懋谦为拱门题写米公祠前额。</p> <p class="ql-block">米公祠内亭台廊榭错落有致,五百年银杏巍峨参天。画廊里陈列着米苏黄蔡遗墨石刻100多块,其书法艺术韵味生动,炉火纯青。米公祠可谓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米公祠是纪念北宋大书法家,鉴赏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帖45碣,其它碑刻145碣。《米公祠及其石刻》2006年05月25日,米公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米公祠进行大规模的修复。不仅将仅存的牌楼过厅和宝晋斋修复一新。而且依据米公祠记石碑文等史料,增设了一进院,内有大屏风、半壁厅、怪山石、墨池;二进院通过“墨园觅胜”门,有洁亭、曲径通幽、米氏故里碑;三进院为石林、四百余岁的银杏树,树下矗立着五通记事碑;《重修米公祠碑记》、《米南宫志林序》、《净明斋记》《米氏宗谱序》、《米氏世系序》。园两侧建有碑廊,计16间,朱红廊柱,饰以雕刻,美观大方,内嵌砌米氏父子、黄庭坚、蔡襄、赵孟頫等人的石刻,珠玑满壁,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在拜殿门前,银杏树下,专门搭建有一方小小的"洁亭",来纪念米芾著名的好洁成癖。这一时节,最与细秀古拙的洁亭相映成趣的,当然不过两棵八百年雄性古银杏了。</p> <p class="ql-block">装癫索砚。米芾对砚台的喜爱,更是达到了癫狂的状态。为了一台砚,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顾大雅。一次,同为大书法家,创造了“瘦金体”的宋徽宗让米芾以两韵诗草书御屏,实际上也想见识一下米芾的书法。米芾毫不谦虚,横笔走龙蛇,上下直如线。一番好秀之后,让宋徽宗龙心大悦,大加赞赏。米芾看到皇上高兴,一时性起,将他早已看中的砚台装入怀中,任砚中墨汁飞溅,并向皇帝耍起赖皮:此砚臣已用过,皇上不能再用,请赐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爱此砚,又爱惜其书法,便欣然允之赐之。幸得好砚的米芾,竟然抱着这方所爱之砚同枕共眠数日。</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的三进院落,主体为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这些殿堂与廊亭里,珍藏陈列着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迹和石刻。</p> <p class="ql-block">进入拜殿,抬眼就看到“颠不可及”四个字,立刻让我想起了米芾装癫索砚的典故,不由会心一笑。匾额下面的据说是米芾的自画像,由当年的米家祠工作人员在桂林一处石刻上拓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因为米芾写字与众不同,潇洒不凡,放荡不羁,又因为人坦荡直率,神情旷达,宠辱不惊,所以人们又送他一个流传千古的形象雅号"米颠"。襄阳京剧团曾专门编排大型古装戏《襄阳米颠》,在2011年11月间,把米芾为字而颠为砚而颠颠不可及的狂放形象再现于舞台。</p> <p class="ql-block">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年。其母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著《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米芾书法宋代以来,为后世所景仰。其作书谓“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p> <p class="ql-block">与宝晋斋中丰富的书画典藏相映成趣的,应是斋前簇拥着米芾石雕像的桂花树与海桐树。它们仿佛也沾染了主人的书风雅韵,长势秀润茂丽,葱郁欲滴。那两棵寓意今生富贵的金桂银桂,虽已过花期,“玉阶桂影秋绰约”,这玉色阶前的植桂,满树枝繁叶茂,带给眼睛的是一次纯粹的绿色洗礼。那株海桐的完美造型,则与它的名字一起,诗一般的存在,让我陶醉其中,迷离流连。</p> <p class="ql-block">米芾书法得王羲之笔意,博取众长,不守陈规,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大书家”。其习书时自称“集古字”,史上有溢美之词如是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苏轼也不吝美誉赞其“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p> <p class="ql-block">就到了宝晋斋门前,我听说里面有米芾的真迹墨宝。二进院里的宝晋斋,一个四合院式的古式建筑,是米芾的书房。一个晋字,既表明了主人的藉贯所在,又阐明了他研习书画,推崇晋代二王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宝晋斋,就看到整个米公祠的微观模型,两侧就是陈列室,后面则是“苏黄米蔡”作品展。</p> <p class="ql-block">陈列室里既有石刻,也有纸制品。既有米芾的作品,也有苏轼等人的作品,让我大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在米芾的这座书房中,收藏着丰富的书画艺术作品。我犹爱其中的一幅谐趣诗,无论诗文内容,无论书法形式,皆喜。这是苏东坡的一首藏头回文诗,14个字,七言律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那种骑马赏花的全过程,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好似策马扬鞭一般洒脱畅快。</p><p class="ql-block">当然最为震撼人心的是东厢房里的一幅《砚山铭》拓片。听陪同的小熊讲述它前世今生跌宕起伏的多舛命运,一时间让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研山铭》因“灵璧研山”而作。“灵璧研山”既为奇石,亦是珍砚,旧主为有名的亡国之君李煜。南唐消亡后,“灵璧研山”落入李煜第五代孙即米芾之妻李氏手中。新婚之夜,深知米芾爱石如命的李氏夫人,将“灵璧研山”馈赠夫君。</p><p class="ql-block">米芾如获至宝,珍爱无比,却不慎泄与同样酷爱奇石的宋徽宗,终被强占。米芾悔恨交加,愤而于醉酒之中写下《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p><p class="ql-block">《研山铭》全文三十九字。因是醉酒而书,所以完全张扬了米芾书法的浑然天性,甚至在挥毫而就,愈写愈癫的过程中,遗漏了"厚坤"二字,然后补。</p><p class="ql-block">因为下笔至真,所以遗世至珍。流落日本的国宝《研山铭》手卷,终由国家在2002年以平均每字高达76万余元,总价2999万元定向拍购,辗转回归祖国,现存于故宫博物院。当时,了却夙愿的启功先生见到它时激动不已,老人欣然题笔而书:“羡煞襄阳一支笔,玲珑八百写秋深。”</p><p class="ql-block">宝晋斋中除了这些珍贵极具传奇色彩的墨宝,还有出自米芾笔端,诸如"第一楼"、"第一山"等大气磅礴的书法珍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在我国的名山名楼中,被盛行引用。</p><p class="ql-block">与《砚山铭》共呈于东厢房的还有一幅米点山水画,是米芾非常具有代表的一幅画。米家山水,也称之为米点山水,是用各种大小浓淡不同的墨点点出来的,意欲创作出"平淡天真"山水画的最高境界。这种由最基本的点线重复组合出淡墨、淡色的艺术风格,是为了安静地表达出内心那份简洁而内敛的生命气质。读来心生禅意,超凡脱俗了。</p> <p class="ql-block">米芾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其独创的"米点山水"画风可谓风格独具。他的书法造诣中,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p> <p class="ql-block">他的书法艺术汲取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精髓,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米芾自称自己的创作过程是“刷字”的过程,“刷字”形象地体现了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的风格。他曾自诩作诗一首:“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p> <p class="ql-block">祠内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书法碑刻45碣,另有其它碑刻145碣。这里已成为研究米氏书法绘画艺术及中国书法史的重要资料库,被誉为"千年书家圣地,南派国林典范",属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在宝晋斋欣赏了多时,才转出来往后走,来到仰高堂。此处与祠内别处建筑有区别,它是重檐歇山式建筑,其余均为硬山式。在两棵巨大银杏树的映衬下,显得古朴大方。此时很多学生都在堂前写生,弘扬中国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院落里,两棵数百年的高大银杏树,依然保持米氏家族银杏树的本色,伟岸挺拔,韵度高朗,伫立在风中。至于蕴藉风流的仰高堂和望岳亭,在我看来,也是名符其实成为今人,能够在敬仰之余,物尽其用,尽享先贤遗荫的留存了。如今这里已成为本地乃至全国书画家们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我们步入西宛,迎面的几棵荷花玉兰树在初夏中盛开,花香四溢。吸引我们驻足而观。</p> <p class="ql-block">来嗅荷花玉兰的香气扑鼻。</p> <p class="ql-block">到米公祠内的东、西二苑,则可见亭、台、榭廊高低错落,花、草、盆景色形互补,处处藤蔓攀壁,每每游鱼满塘,即使秋去冬来,霜降寒凉,亦难掩满目怡情别致,令人心神俱爽。廊壁上陈列的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石刻多达百余块,另有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信步其间,会因赏书法而沉静,会缘读文字而叫绝;可以随手抓拍风过的飘逸,也可以驻足定格石化的拙朴,真所谓一步一景,步步动心!</p> <p class="ql-block">盛开的荷花玉兰花朵,香气四溢。</p> <p class="ql-block">米公祠是一座环境幽雅精致的园林建筑,院内银杏参天,群石嶙峋,小桥连榭,上有大树遮阳,小鸟歌唱,下有鱼翔浅底,澄湖喷泉,给人以清静幽深之感。除了参观欣赏书法作品,奇石摆件外,还可游其园林,安坐其中,环顾四周石刻,便自然而然产生一缕怀古思旧之情。</p> <p class="ql-block">祠内西苑的许愿池据说是米芾习书法作诗画的地方,这里清静优雅,不愧是个写生习书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祠内亭台榭廊掩映在绿树丛中,竹风阵阵,游鱼满塘,鸟语花香。就连祠内开设的茶馆也文绉绉的取名为“芾茶居”,人工喷泉“哗——哗”声响使米公祠更显得清幽静谧。玩石头的老板也来沾染米公祠的墨香在祠内开设起奇石馆以“拜石堂”为名,店内店外房前屋后摆满了各种奇石,前来观赏把玩的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好石成痴。米芾一生都非常喜欢异石砚台,甚至到了痴迷的状态。据传,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地人以为此石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动。米芾得见之后,便再不能割舍,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真乃相见恨晚矣。"此事后来传出去,由于失了官方体面,遭人弹劾被罢了官。米芾不以为然,还自作一幅《拜石图》谑趣。</p> <p class="ql-block">米公祠虽说只是一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但我认为,这里的书法精品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对推动襄阳乃至湖北的城市文明建设和旅游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个人觉得,襄阳市政府应该重视米公祠及周边环境的规划与保护,把此处建设得更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走进湖北、走进襄阳,将米公祠打造成襄阳乃至湖北文化旅游的精品景区。</p> <p class="ql-block">走进米公祠,仿佛可以听见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一年一度,一春一秋的岁月流转中,讲述着一点一滴,一笔一画的米氏情怀。</p> <p class="ql-block">新修的大门牌楼综合了鄂西北历史传统建筑风格,与祠宇内的环境相互衬托、相互呼应,把名人文化与传统建筑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一种有形的方式,继续沿续、传承襄阳人纪念和崇敬北宋时期书法家、画家米芾的愿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