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新冠疫情期间读到过一首名为《瀑布联句》的七言绝句,联想到忘记是小学还是初中语文课学过李白所写的《望庐山瀑布》:</p><p class="ql-block">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p><p class="ql-block">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老师讲解李白这首诗意时,直白的理解大致是:阳光照在庐山香炉峰上腾起的一片紫色雾烟,远远望去迷人的瀑布就像你前面的壁川。这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妙景观啊,恍惚之中疑惑是来自银河九重之天。这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用神话传说驰骋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来刻划大自然的奇妙景色,是在用景语摹写出庐山瀑布的壮丽奇姿,看到的全是景色和想象。因而在我的潜意识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以为描写瀑布的诗词都是以大自然雄伟壮观或各种多姿多彩的特色为主的。于是,在这次新冠疫情期间有闲钻进我的电脑,寻找多年来在“游山玩水”之中游览过的瀑布照片,与《望庐山瀑布》比较,领会各地不同瀑布的风情和特色。</p><p class="ql-block"> 记得1995年7月第二次登泰山时,有机会游览过山上的“黑龙潭瀑布”(如下图:泰山南天门和黑龙潭瀑布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泰山上的黑龙潭瀑布虽然未见有历史名人赋诗流传,无法与李白的庐山瀑布相比较,但从旅游简介中介绍:黑龙潭瀑布在泰山西溪百丈崖上,飞流直下,声若雷鸣,状如千尺银链,分段曲折飞瀑噴出来的小水珠细如烟尘,弥漫于空气之中,成了蒙蒙水雾,给山间林木披上了一层轻轻的薄纱,远观潭上溅起的水花无限,引人生出无限的遐想。用这段文字(而非诗词)景语描述东岳泰山黑龙潭瀑布,我觉得是恰如其分的,但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无法比拟的。</p><p class="ql-block"> * * * </p><p class="ql-block"> 1997年8月23日登井冈山时,曾游览过山上最大的碧玉潭瀑布(又名青龙瀑,如以下二图)。</p> <p class="ql-block"> 瀑布从绝壁涌出,直下67米落入碧玉潭中。在离瀑布远处拍照(如上图)的大石台上,左侧潭边石壁上可见谢觉哉亲笔所题“珍珠”二字及题字日期。</p> <p class="ql-block"> 站在靠近瀑布拍照(如上图)所站的石台壁上,刻有“碧玉”二字。据近日查阅资料,井冈山碧玉潭瀑布也未见有历史名人有关诗词佳作流传,倒是看到近代诗人松涛鹤鸣2018年11月5日曾为碧玉潭瀑布写过一首七言绝句:</p><p class="ql-block"> 青龙瀑布美娇容,碧玉帘挂天九重;</p><p class="ql-block"> 婀娜多姿靓丽女,日光熠熠七彩虹。</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这就是一首用七绝格律和现代用语描写碧玉潭瀑布景色的景语吧。</p><p class="ql-block"> * * *</p><p class="ql-block"> 庐山上除了李白所写《望庐山瀑布》就是指庐山香炉峰的马尾水瀑布外,我2001年11月3日也是第二次上庐山时,曾游览过庐山中乌龙潭上的“乌龙潭瀑布”(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 从直观看乌龙潭瀑布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比较,乌龙潭瀑布的特色是短而且潭水是由潭上石隙缝中分五股飞扬而下,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却像一把银鍛的竖琴在日夜拨动着琴弦。这就是我对乌龙潭瀑布与李白诗中的香炉峰瀑布比较得出的景语吧。庐山上因为有过李白的绝句在先,这个乌龙潭瀑布未见有其他名人墨客的诗作流传。据说过去乌龙潭前曾有过一块写着毛主席登庐山时曾在此潭前留影的标牌。</p><p class="ql-block"> 我很喜欢乌龙潭瀑布的景色,旅游回来后还根据照片画过一幅水粉画(如下图)。我的一位在新冠疫情期间仙逝的大学同学吴志方,曾为这幅画作过一首七绝:《题庐山乌龙潭》。</p><p class="ql-block"> 岭上层林日葱茏,白云无语任西东;</p><p class="ql-block"> 多情最是龙潭水,飞瀑石上作琴声。</p><p class="ql-block"> 或许这首诗应该算是描写这个短小精干瀑布的一段景语吧?</p> <p class="ql-block"> * * *</p><p class="ql-block"> 2006年11月3日,秋高气爽,单位工会组织退休员工秋游,选点是位于广州增城区派潭镇国家4A级旅游景点“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当大巴快到景区时,从车窗就望到远处山顶上一幅貌似“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美景出现在眼前(如下图),那就是白水寨景区里的“白水寨瀑布”。</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的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白水寨的山高828米,故以“天南第一山”为其景区名片。这里山高林密,空气清新,奇峰异石,灵泉飞瀑,属山岳型地貌。其瀑布落差达428.5米,以中国落差最大瀑布而闻名,且这里的负离子含量在广东景区里是最高的,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瑰丽翡翠”。</p><p class="ql-block"> 如下图所示,站在瀑布之下抬头仰望瀑布源头,瀑布似悬挂蓝天,将天河之甘露洒落人间。其形态优美,仿如仙女下凡,像传说八仙之中何仙姑的化身,故而其名又称“白水仙瀑布”。</p> <p class="ql-block"> 白水仙瀑布因落差大,为供游人欣赏瀑布飞瀑而下的美景而建造了全国唯一用海船木造的“亲水栈道”。最具特色的是这“亲水栈道”竟然架空横跨在瀑布之上(如下图是行走在横跨瀑布上的栈道)。</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登山沿路可见的用海船木建造的“亲水栈道”。</p> <p class="ql-block"> 如下图,站在横跨瀑布的栈道上能感受到瀑水溅起的雾气扑面而来,让游人更感受到近距离地“亲水”。</p> <p class="ql-block"> 白水寨景区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因“天南第一山”从山脚到山巅横跨着三座大山,为便于游客游览登山沿路风景和瀑布景色,修建了一条广东省内当年最长的登山步道“天南第一梯”,全长6.6公里,合计9999级石阶。登山步道上每隔100级的石阶上都刻有步道的编码。</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用繁体汉字“第壹零玖玖级”和阿拉伯数字“1099”标记步道石阶上的编码。</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两张图片分别是“第壹壹玖玖级、“1199”和“第壹贰玖玖级”、“1299”标记在步道石阶上的编码。</p> <p class="ql-block"> 因为我们都是退休老人了,登山不宜过于劳累,再就是一日游的时间有限,这次登山未能登顶,虽有遗憾,但也只好点到为止了。</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因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开发得较晚,人们对“隐在深闺人未识”的白水寨瀑布知之甚少,所以未见有名人雅士为它赋诗填词的传世之作,故无从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比较。不过,地处我国纬度最南面的白水仙瀑布以其高山瀑水落差之大、横跨瀑布的亲水栈道和6.6公里长9999级石阶登山步道“天南第一梯”等的特色,却是在我游览过的国内瀑布中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 * *</p><p class="ql-block"> 2012年暑假,我们一家到湖北神农架旅游,曾游览过老君山“天生桥”一个山洞里的瀑布。那是一个集奇洞、奇桥、奇瀑、奇潭、溯溪、速降为一体的神奇瀑布。下图是进入天生桥瀑布洞口前的“天生桥”石碑。</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天生桥”山洞入口。洞口上方有红漆所写“天生桥”三字,下方进洞处隐约可见石壁上的栈道。</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天生桥”奇洞,顺着险峻扼要的石壁栈道拾级而上,到达奇瀑的源头(如以下二图),可见一股清泉从鬼斧神工的天然石桥下的石缝中吐出,形成奇瀑飞流直下,直冲奇潭,水声震耳欲聋,蔚为壮观,组成一组独具匠心的水寨,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瀑布山泉出洞后,泉水其势未减,继续飞瀑速降。</p> <p class="ql-block"> 然后,泉水落入深潭,潺潺流淌,蜕为溯溪(如下图,图中右上角可见从洞中石壁延伸至此的栈道)。</p> <p class="ql-block"> 接着(如下图)奇瀑奇洞泉水蜕为溪流宛然流淌。</p> <p class="ql-block"> 由以上照片足见天生桥瀑布从出水源头,飞瀑深潭,潺潺流淌,迂回曲折,溯溪而下的全过程。试想当年李白如果有幸游览到这个“奇瀑”,是必又会诗兴大发,难不成又会留下一首千古绝唱来。</p><p class="ql-block"> * * *</p><p class="ql-block"> 2016年暑假,我和家人到贵州旅游,那里地处云贵高原,属卡斯特地貌,山、水、林、洞、瀑、石融为一体,尤其是瀑布比比皆是,在黔南荔波小七孔和黄果树景区,尤为突出。</p><p class="ql-block"> 我们2016年7月23日一天就游览了小七孔不同地点、各具特色的卧龙潭、拉关、拉雅、六十八级跌水瀑布。</p><p class="ql-block"> 其中(如下二图),卧龙潭瀑布源于小七孔一处卡斯特暗河出口处与一道弧弓向内挡水垻之间形成的一个绿水深潭。潭面犹如镜子般平静,那潭水沿着弧形水坝边缘,如同一匹白布倾泻而下,水声轰鸣,薄雾蒙蒙,岸上峰峦、绿树、竹林倒影潭中,色彩斑斓绚丽,如入仙境,让人震撼不已。</p> <p class="ql-block"> * * *</p><p class="ql-block"> 在前往小七孔水上森林的路上,分别游览了拉关瀑布、拉雅瀑布和六十八级跌水瀑布。</p><p class="ql-block"> 以下两图是拉关瀑布。清泉从山上密林中的岩石缝隙中喷薄而出,顺坑洼岩壁散落下来,注入拉关湖中(如以下二图)。远看拉关拉关瀑布的形态,十足中国画里常见的瀑布画法样本。</p> <p class="ql-block"> * * * 下图是拉雅瀑布,与拉关瀑布形态相似,只是拉雅瀑布水源更为丰富。瀑布腾空噴泻,横向坠散落到响水河,顺响水河流向错落的68级跌水瀑布,构成一幅绝妙的立体交叉瀑布群景观。 </p><p class="ql-block"> 拉雅瀑布瀑宽10米,落差30米,如果在瀑下观看瀑布源头,逼近仰视,似见瀑首悬于蓝天,旁缀白云,疑似天河自空而降,与前面看到的“白水寨瀑布”有异曲同工之处。拉雅瀑布势如山倒,吼声状雷,颇为壮观。高原上的拉关、拉雅这两个瀑布正引证了人们常说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 * *</p><p class="ql-block"> 拉雅瀑布的泉水落入响水河后,流向小七孔六十八级跌水瀑布上游狭窄的山谷处,再沿着1.6公里长的河谷,高高低低的河床错落在六十八级瀑布和跌水,最后落入涵碧潭里。也就是说这个瀑布绵延1.6公里,像阶梯一样分成68级,这众多而密集的瀑布、跌水实属全国罕见。</p><p class="ql-block"> 下图就是峡谷之中层层叠叠奔流向下的六十八级跌水瀑布,淙淙哗哗倾泻而下。因河床和两岸景色千变万化,故每一级瀑布都呈现出不同风貌:或似倾珠撒玉,推雪拥云;或如匹练飘逸,似银河泄地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千姿百态的瀑布跌水竞领风骚,争奇斗艳,构成风情万种的动态水景让人目不暇接。游客沿河谷伴梯而上一路见高山流水,绿树红花,但闻泉鸣瀑响,鸟啾虫鸣,更觉眼前诗意盎然,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六十八级跌水瀑布的碧绿泉水最终流入小七孔景区的涵碧潭上。</p> <p class="ql-block"> * * * </p><p class="ql-block"> 2016年7月27日我们在贵阳参加了黄果树瀑布一日游。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其实黄果树瀑布只是黄果树瀑布群中最大的一级瀑布,故又称黄果树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群周围峰峦叠嶂,植被茂密,峡谷、溶洞、石林、石柱比比皆是,属典型喀斯特地貌。</p><p class="ql-block"> 在游览黄果树大瀑布前,我们首先来到了黄果树瀑布群中的“陡坡塘瀑布景区”(如下4图),顺瀑布水流而下可见,该瀑布如同68级跌水瀑布一样,是由一级一级的小瀑布由急至缓组成的。</p> <p class="ql-block"> 继续顺流而下,就来到黄果树大瀑布(别名:白水河瀑布)。黄果树大瀑布是黄果树瀑布群中规模最大、也是亚洲最大、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势浩大著称。瀑布高度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度101米,主瀑顶宽83.3米(如下图)。</p><p class="ql-block"> 黄果树瀑布给我的印象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远望飞流,白水如棉,水落深潭,声如重锤,势如奔马,雄壮柔美,雾里彩虹,如入仙境。</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从正面看到的黄果树大瀑布。</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从水帘洞进洞口一侧看到的黄果树大瀑布。在这个位置的阳光折射下,从瀑布飞流直下的跌水瀑起的水雾中,可以见到美丽的彩虹。</p> <p class="ql-block"> 黄果树瀑布在中国出名是始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下图是矗立在黄果树景区票务中心广场上的一尊我国明代伟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徐霞客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已年过半百,只身深入祖国大西南之桂、黔、滇广大岩溶地貌进行考查,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四月廿三日抵达黄果树瀑布,经细微观察之后,给予以高度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黄果树瀑布发现年代较晚,故未见有可与李白《望庐山瀑布》纔美、流芳百世的诗词佳作流传,但还是有一些文人墨客写过一些诗词、题联赞美黄果树大瀑布,比如:</p><p class="ql-block"> 明·谢三秀《叠水上小憩因做短歌》联:</p><p class="ql-block"> 众流赴壑急如梭,泄作层滩千尺波。</p><p class="ql-block"> 清·严遂成《白水岩瀑布》联:</p><p class="ql-block"> 万里水汇一水大,匍匐声闻十里外。</p><p class="ql-block"> 清.周铭先《白水沉樱犀》联:</p><p class="ql-block"> 瀑布图如绘,悬流势不平。</p><p class="ql-block"> 现代诗人·翟培基《黄果树瀑布》:</p><p class="ql-block"> 白水浩荡群山中,骤止断崖跌九重。</p><p class="ql-block"> 声若雷滚撼天地,势如江翻腾蛟龙。</p><p class="ql-block"> 到此为止,从我读到《望庐山瀑布》起,到历年游览上述各地所见大小不同,特色各异的瀑布,和有关这些瀑布或诗词或文字记载,以及我个人的观感,无不都是以景语抒发瀑布其形、其声、其景、其美的特色为主的。但是,近日偶然读到一首也是写瀑布的唐诗,让我这个对诗词一窍不通的过客,对描写瀑布诗词内涵有了新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这首由李忱和黄檗合写的七言绝句,名为《瀑布联句》,诗曰:</p><p class="ql-block">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p><p class="ql-block">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p><p class="ql-block"> 初看这首《瀑布联句》,感觉诗意似平淡无奇,但在了解了写诗人的背景和写诗时的心态来鉴赏,感觉其诗意更为饱满和深远。</p><p class="ql-block"> 这首联句的两位作者,一位是唐代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一位是禅师黄檗。据《庚溪诗话》记载,当时未当上皇帝的李忱与黄檗禅师一天在山中同行,观看瀑布。黄檗禅师远看瀑布飞流直下,于是咏出上联“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然后一时得不出下联,就没有了下文。李忱当时即说,让我给你续上两句,于是接上了“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的下联。于是这首《瀑布联句》就写出了瀑布的景色和其形成过程:涓涓的细流不辞劳苦地穿越千山万壑,汇聚在远处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形成了瀑布,哪些小的溪涧那里能留得住哪些瀑布泉水?它们立志的最终目标是奔向大海,掀起滔天的波涛。</p><p class="ql-block"> 这首七言绝句上下两联,虽然是黄檗和李忱远看瀑布分别吟出的,但全诗的思路却做到了承前启后,珠联璧合,如出一人之笔。而且突显诗词鉴赏中景与情的规律:景在情先,触景生情的默契。上联两句写出了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和瀑布居高临下即将飞流直下的景致,这里是禅师寓意李忱人生道路的波折和志行高远的志向;下联两句是指回归溪涧的流水并非是终结,它最终达到的目标将会是奔向大海掀起波涛的必然结果,隐喻了李忱自己当时平庸待机以实现他“小太宗的大宗之治”,登上皇位以实现晚唐中兴的理想。可见,这是一首咏物诗,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诗歌。</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读《瀑布联句》一诗才认识到,对诗词的鉴赏除了要看诗中描写的景物外,还要学会看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景是指诗歌中描写的景物,就如上述我对游览过的瀑布在文字上的叙述描写,都属景语,情是指人的感情。《瀑布联句》就是景在情先,因景生情的佳作。诗词只有寓情于景,才会让情感显得真挚、深刻、饱满和热烈。这就是我过去往往见到瀑布只会看景舒景,不识联想抒情的原故吧。</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