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书画院《丹青风采》第3期

王彦芬.金牛座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位绘画爱好者:</p><p class="ql-block">关于三立开设《丹青风采》专栏的通知</p><p class="ql-block"> 刘长顺</p><p class="ql-block"> 为了实现三立成为一流书画社团的目标,拟在三立书画微刊的基础上,开设《丹青风采》绘画专栏,为绘画爱好者提供专用舞台,兴来挥笔,尽展风采,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特做如下安排:</p><p class="ql-block"> 一、《丹青风采》专栏的地位和作用。</p><p class="ql-block"> 《丹青风采》专栏与《三立书画微刊》不同。微刊是三立书画印诗文"五子登科"的综合性刊物,是三立的门面品牌,而《丹青风采》专栏是专门为三立绘画爱好者开设的专业性绘画平台,让绘画爱好者在每月为三立微刊投稿的同时,自愿到《丹青风采》栏目投稿,提高画艺。</p><p class="ql-block"> 二、《丹青风采》专栏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1、绘画作品必须传承有根。融汇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术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p><p class="ql-block"> 2、尊重个人绘画爱好和个性。绘画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绘画作品山水、人物、花鸟等均可,风格可多样。要把握住传统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和精髓。大家可以互相交流绘画的知识、技巧和经验。</p><p class="ql-block"> 3、书写内容积极向上。不涉及敏感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4、临摹作品要有标注,尊重前辈的知识产权。</p><p class="ql-block"> 5、每月每人自愿投稿一次/幅。内容自定,每月15日-16日投稿到《三立书画》群,有并写明“投稿”。由主编收稿并视情况作点评。主编也可邀请高手点评。选送作品到三立微刊发表。每月17日出刊。或将绘画体裁用美篇形式刊出。</p><p class="ql-block"> 三、《丹青风采》的组织。《丹青风采》由三立副院长王彦芬担任主编并每月制作《丹青风采》的美篇。刊头由书画名家三立特邀顾问陈继虎老师题写。 </p><p class="ql-block"> 此办法试行,在实践中逐步完善。</p><p class="ql-block"> 三立书画院</p><p class="ql-block"> 2023.3.11</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礼中篆刻作品《紫气东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礼中篆刻作品《素心若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山奇峻,六月芬芳。水墨清韵,锦绣龙城。</p><p class="ql-block">本期三立《丹青风采》绘画栏目目前收到作品10幅,(截止收稿为本月19日18:30。)他们的作品简约取舍、丰厚叠加、温润妍丽、气度浑然,以精妙的笔墨语言和鲜明的视觉图式,为时代画像、为河山立传、为人民讴歌,为三立添彩。显示出每位艺术家的学养、涵养、修养、情怀、功力和对艺术追求的向度,见证了他们专注于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性融合的艺术创新与时代思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勇仁 大写意山水 《红岩》</p> <p class="ql-block">一颗金星绣目央,光芒四射象征党。</p><p class="ql-block">四周小圣围时方,祖国大都得解放。</p><p class="ql-block">杨勇仁老师作品《红岩》刻画入微,使得红岩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等。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示和升华。</p><p class="ql-block">杨勇仁老师作品《红岩》寥寥数笔,用大写意的树木烘托出革命圣地的精神文明。描写出南方局为天地存正气,为个人全人格,以自己青春的热血与宝贵的生命浇灌了红岩精神。不仅让人们去理解表面风景的秀美,更多的是营造出一个绝妙的意境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志华 写意人物画 《书画雅集》</p> <p class="ql-block">“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p><p class="ql-block">王志华老师作品《书画雅集》将中国写意人物的典雅灵动与女性的柔美秀丽融合在一起,以两者的天作之合,画龙点睛之笔,铺开了令人心悦神怡的古典女性画像。</p><p class="ql-block">王志华老师作品《书画雅集》其笔墨技法娴熟,用笔、用墨、用色、用水丰富有变,勾染有法度,造型准确,构图精巧,意境幽深,情趣盎然,呈现出秀美、雅致、恬淡的格调和气息。</p><p class="ql-block">王志华老师作品《书画雅集》注重表现出执扇古典女性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放松状态,让观者在画中琢磨出一种细微、和谐、宁静的生活趣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彦芬作品 《花开见佛》</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老师作品《花开见佛》的意思就是采用了泼墨泼彩的画法,托物言志,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和颜悦色以道理行之。在继承张大千先生“泼彩”的艺术追求上,充分运用色墨的对比使彩墨的交融更加趋于和谐,使得画面升腾为一种美妙的诗境,更加显示出彩墨绘画作品的雄浑厚重的神韵之美。</p><p class="ql-block">花开,就是智慧的开展。心柔软、放开、归零,了解生命的意义;了悟生死大事,所有的不安、所有的苦消失,把过去的种种框框、界线不断的破除掉。这样,生命就会不断的开花、开花。见佛,是体悟到了真相、真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琴 </span>纸本水彩墨<span style="font-size:18px;">《德文卷喵》</span></p><p class="ql-block">尺寸:55*75</p> <p class="ql-block">“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p><p class="ql-block">杨晓琴老师作品《德文卷喵》刻画入微,柔软和卷曲的毛发、胡须还有大耳朵使他们看上去非常独特。《德文卷喵》智商很高,听得懂命令,也适合带去户外。其生命力强。它谨慎,果断,聪明。</p><p class="ql-block">杨晓琴老师作品《德文卷喵》兼工带写、工到意至,情景交融,呈现出一派新貌。其作品细密工整、铺陈有致,内容丰富而不显繁冗:笔墨精微,设色清雅,构图饱满而不显拥塞。追求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传递,就要使画面空灵和透彻的精神气息荡存于笔彩墨之间,在色彩的运用上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对《德文卷喵》的精心刻画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彩墨运用表现力的神奇。高质量的《德文卷喵》佳作,一方面显露出画家学习借鉴传统绘画的皴法、构图,意境等方面的修养,亦可看出她细化、幻化了古代传承细密丰富的表现技法、构图样式。学习借鉴了古典与现代的一些笔墨元素,更注意到了学习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情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明山 花鸟作品《蜀葵花》 四尺斗方</p> <p class="ql-block">“浮动暗香熟季开,微风馨蕊粉红腮。”</p><p class="ql-block">韩明山老师作品《蜀葵花》代表的花语是梦想和勇气,寓意着勇敢追梦、无畏坚持、勇往直前。《 蜀葵花》象征特别美好积极向上,也寓意着温和,表达赞扬和喜爱之情。 韩明山老师作品《 蜀葵花》也象征着勇气和坚持,激励人们勇敢地追求梦想。</p><p class="ql-block">韩明山老师作品《蜀葵花》的艺术特色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似与不似,以虚代实,气韵生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通过对画面的整体把握以及细节部分的观察,对构图、造型、线条、色彩等技巧,在表现自然界中的鸟语花香、静谧清幽等场景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法。</p><p class="ql-block">韩明山老师作品《蜀葵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态,其核心在于表现画家所具备的情感内涵,通过画家的笔墨技巧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世界的理解融入到画作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建伟作品 花鸟画 《花开富贵》</p> <p class="ql-block">“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p><p class="ql-block">赵建伟老师作品《花开富贵》是充满思辨与理性精神的写照,是生命的赞歌。对于中国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原因是中国文化的审美理念中更多流露出一种空玄静谧、虚灵淡泊的美学思想,这恰恰符合华夏民族逐渐形成的中庸哲学观。</p><p class="ql-block">赵建伟老师作品《花开富贵》聚散有致,趋向简洁、素朴空灵之美,画面清雅虚淡,牡丹雍容富贵,典雅大气,富有真正地文人傲岸的精神。在大自然的庇护下怡然自得,相与和谐,是一种难得的生命境界,用画笔描绘和谐的音符,展现和谐的景观,传达心性的智慧,并力求能感染人,打动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丽萍作品 水墨画 《报春图》</p> <p class="ql-block">“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p><p class="ql-block">王丽萍老师作品《报春图》所画的这幅白梅报春图,构图新颖独特,白梅盛开各有各的姿态,惹人怜爱。 白梅寓意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其开于岁末春初,有花魁之誉,雪魄冰魂,铁骨丹心,报春而不争春,喻人骨格嵌崎,品德高尚,坚贞而有气节。同时,这幅画也体现了画家本人的情操。</p><p class="ql-block">梅,花中四君子之一,傲而不俗。画梅以圈花最难,论者以为数十年尚未能入格。圈花用笔要似圆非圆,似方非方,大小相衬,前后左右攒聚。圈瓣之外,又须研究破蕊法。</p><p class="ql-block">王丽萍老师笔下的《报春图》中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梅花的枝干,笔墨精练蕴藉,运笔道劲有力,构图疏密有致,枝条穿插,富有韵味。增添了画面感,让整幅作品活了过来。梅枝横斜而出,枝条简疏。枝节交叉处梅花竞相吐蕊开放,表现了梅花的清绝韵致。这幅画便觉得冷艳寒香扑面而来。梅不畏寒,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郝勇敢作品 写意画 《屈原》</p> <p class="ql-block">“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 class="ql-block">屈原以赤子之心走完一生。滔滔江水流,而他不再孤独。适逢五月初五,原是民间进行图腾祭祀的古老节日,两千年来百姓却为了他,演化成了专门纪念他的,造出一种迷离彷徨的意境。</p><p class="ql-block">郝勇敢老师的写意人物《屈原》中粗细不同,刚柔相间、曲直有别、疏密相对、虚实相衬的线条来刻划形象的技法,笔中有墨,墨中见笔,是传统画对笔墨的基本要求,在《屈原》中各种⽤笔都脱不开墨⾊的变化。清雅不羁,把屈原的气质写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彦平老师作品《兄妹情》</p> <p class="ql-block">“兄妹相依共成长, 情谊深厚伴左右。”</p><p class="ql-block">王彦平老师作品《兄妹情》将中国写意人物的典雅灵动与人物的柔美秀丽融合在一起,以两者的天作之合,画龙点睛之笔,铺开了令人心悦神怡的《兄妹情》画像之卷。如兄妹坐在池塘边学习,两只可爱的小鸭也来凑热闹,有很扎实、全面的传统绘画基础,其笔墨技法娴熟,用笔、用墨、用色、用水丰富有变,勾染有法度,造型准确,构图精巧,意境幽深,情趣盎然,呈现出秀美、雅致、恬淡的格调和气息。</p><p class="ql-block">王彦平老师之所以如此钟情于生活性题材,也是源于对美的追求。在他看来,生活之美,如水般轻柔,如花般娇美,如云般纯洁,如鱼般灵动,使人目悦心怡,值得歌之颂之。王彦平老师注重表现出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放松状态,让观者在《兄妹情》画中琢磨出一种细微、和谐、宁静的生活情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德山 工笔花鸟 荷塘情趣图(70X140)</p> <p class="ql-block">粉红菡萏茎斜逸,翠鸟清歌翠叶旋。</p><p class="ql-block">左德山老师作品《荷塘情趣图》此画绘出了春夏之季池塘的美景。荷叶茂盛葱郁,随风摆动,如海浪般翻滚着,跳动着。一株株莲花,亭亭玉立,竞相开放,有的尽情盛开,随风起舞;有的含苞待放,却又不失优雅。一对鸳鸯站在湖石上,顾盼生姿,充满情趣。</p><p class="ql-block">左德山老师作品《荷塘情趣图》用工笔之法为之,构图既备宏观之形式美感,又寓局部详细之呈现。画面紧凑,富于变化。笔致工谨细腻,造型准确生动,敷彩浓艳雅致,烘染过渡自然。物象无论鸳鸯动静,均鲜活有致。荷花、荷叶,脉络清晰可见,配湖石、鸳鸯、浮萍,横向笔皴,折带状墨线勾勒然后施彩、超拔磊落,造型严谨,中锋收紧之波挑、长捺、抛钩等皆从古人写经体中所取法,老辣不枯,不失沉稳之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编/刘长顺</p><p class="ql-block">副主编/张志江 张燕青</p><p class="ql-block">总监/刘长顺 张志江 张燕青</p><p class="ql-block">执行主编/王彦芬·玉一</p><p class="ql-block">绘画评论/王彦芬·玉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