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古国金属说文明

姜浴清

<p class="ql-block">  亚洲文明古国金属艺术展览一一一灿烂的记忆是成都博物馆的一个专题展。我当然不会错过。</p> <p class="ql-block">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从石器时代步入金属时代,是一次飞越式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人类最早使用金属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3500年左右,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青铜时代拉开序幕,金属工具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至公元前1200年,铁器时代到来,金属冶造技术进一步提高,金属材料使用范围逐渐从祭祀、礼仪用器物拓展至兵器、农耕用具和生活用具等。及至公元前6世纪叶、人们对复杂造型和装饰性的追求促进了金属装饰工艺的进步。金属留痕、亦留下了一部人类冶金史和工艺美术发展史。</p><p class="ql-block"> 以亚洲各文明古国青铜时代至中世纪的礼器、武器、生活器皿、雕像、印章、饰品等各色金属器为载体、勾勒出金属艺术的起源、发展和传播历程、呈现了古代亚洲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以及互相交流的轨迹。</p><p class="ql-block"> 作为亚洲重要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金属冶造技术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完成技术的创新创造,最终迸发出绚烂的光芒。海不辞细流、故能成其深;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古代亚洲各地之间技术、文化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多元共生、和谐发展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攻金之工</p><p class="ql-block"> 冶金、即人类通过高温从矿石中还原、提取金属、制作物品的技术和工艺。</p><p class="ql-block"> 古代人类冶炼和使用的金属主要有金、银、铜、铁、铅、锡、汞、锌等八种。</p><p class="ql-block"> 其中,金属铜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人类逐渐走出原始状态,进入文明高速发展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此后,随着金属铸造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青铜、铁、金银等各类金属的广泛应用,金属制品成为体现不同时期人类文明发展面貌的重要物质载体。</p> <p class="ql-block">  冶铸金属,冶金技术</p><p class="ql-block"> 金属在自然界多以矿石的形态存在,冶金技术就是通过各种加工方法将金属从矿石中提取出来,制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材料的过程,包括找矿、开采、选矿、冶炼、铸造、锻造、热处理、焊、铆到表面处理等一系列复杂工艺。冶金技术的出现是古代生产技术的一大飞跃。</p> <p class="ql-block">  火法冶金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冶金技术,即通过高温从金属矿石中提炼金属。人类最早的冶金实践,开始于铜、铁等金属的火法冶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冶赋》与《龙泉县志》记载的三种火法炼铜技术工艺流程</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以来,制陶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对高达1000℃的烧陶温度的掌控,标志着完成了铜矿冶炼的技术准备。</p> <p class="ql-block">  创造合金</p><p class="ql-block"> 合金是将几种金属或非金属通过混合熔化、冷却凝固等操作,得到的具备新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固体产物,在铸造方面属于再创造。其中,铜合金是应用最广泛的合金,按照加入金属元素的不同可分为黄铜、白铜、青铜等。</p><p class="ql-block"> 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黄铜制品是出土于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的铜片。</p><p class="ql-block"> 黄铜、 铜锌合金</p><p class="ql-block"> 东晋时期我国云南就生产白铜,色泽如银。唐宋时期开始出口西亚,至17世纪出口欧洲,被称为"中国银"。</p><p class="ql-block"> 白铜 铜镍合金</p><p class="ql-block"> 铜锡合金</p><p class="ql-block"> 铜铅合金</p><p class="ql-block"> 铜锡铅合金</p><p class="ql-block"> 青铜的发明及其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应用,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铸造工艺</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进程中,青铜铸造工艺的发明、发展,是古人对技艺不懈追求的成果,也是古代文明向前迈进的强劲动力。</p><p class="ql-block"> 范铸法 (制模 制范 浇铸 修整)</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制作工艺,又称模范法。制作流程大致分为制模、制范、浇铸和修整四个步骤,是中国特有的铸造工艺,也是应用最普遍的工艺。</p><p class="ql-block"> 失蜡法 </p><p class="ql-block"> 又称熔模法。先制蜡模,再涂上专用的泥浆做出泥模,待泥膜干燥后烘烤使蜡熔化流出形成器范,再浇铸青铜液可得成品。战国、秦汉以后,尤其是隋唐至明清期间,青铜器的铸造多用失蜡法,西方青铜的制造也多用此法。</p><p class="ql-block"> 分铸法</p><p class="ql-block"> 又称铸合法、焊接法。是指器物主体与附件(如耳、足、柱等)分开铸造,或一件青铜器物分几次铸成,然后焊接组合成整体。多用于大型或工艺复杂的青铜器的制作。</p><p class="ql-block"> 错金银</p><p class="ql-block"> 一种镶嵌工艺,先铸出勾槽,再将金或银丝锤打或挤压入槽,使之密合,最后抛光完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金银作为贵金属,硬度适中,易锤打成形,色泽亮丽且不易氧化变色,是制作金属器的良好材料。自从人类发现、认识了金银之后,就将其加工成为各种金银制品。古代金银器不仅类型多样,而且工艺复杂精细。</p><p class="ql-block"> 金银器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鎏金</span></p><p class="ql-block"> 将金熔于水银之中,形成金泥,再涂于器物表面,加温使水银蒸发,使金泥附着于器表,谓之鎏金。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鎏金器物是二里头文化三期所出铜刀,以后历朝各代均使用鎏金技术增强器物美感。</p><p class="ql-block"> 锤探</p><p class="ql-block"> 通过锤击、敲打等方式使金银延展,制成各种器形和纹饰,是基本技法之一,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掐丝 </p><p class="ql-block"> 将金银细丝,按照纹样弯曲折成图案,焊接在器物上。</p><p class="ql-block"> 累丝 </p><p class="ql-block"> 将金银拉成细丝,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在器物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炸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将金银溶液滴入温水中形成大小不等的圆珠。多焊接在金、银器物上以作装饰,如联珠纹,鱼子纹等。</p><p class="ql-block"> 錾刻</p><p class="ql-block"> 用各种大小、纹理不同的錾子敲击金属表面,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达到装饰器物的目的。中国錾刻工艺出现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此后历朝各代均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冶金</p><p class="ql-block"> 早期交流</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铜冶金术开始在欧亚草原发展。公元前2000年左右,以亚洲中部的阿尔泰山区域为中心形成了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一种广布欧亚大陆北部草原的青铜时代跨文化综合体)。中国北方草原、长城地带和河西走廊也有相关器物发现,或可证明早在夏代以前,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就已与中国产生交流。</p><p class="ql-block"> 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00年左右青海西宁沈那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千纪初欧亚草原各地早期金属遗存与中国北方金属遗存地点分布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0年 </p><p class="ql-block"> 伊朗出现自然铜小件装饰物</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早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000年 </p><p class="ql-block"> 小亚细亚查塔尔萤克遗址发现含有金属小粒的炉渣</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200年 美索不达米亚出现最早的青铜铸件</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出现小件铜器</p><p class="ql-block"> 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出现人造铁片;</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 商代青铜文明</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500年 出现锻打铁制品</p><p class="ql-block"> 出现生铁制品(山西天马曲村墓地)</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00年</p><p class="ql-block"> 出现铸造铁犁铧</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33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发明石范铸造武器和工具</span></p> <p class="ql-block">  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与西亚地区相比,古代中国使用铜、铁等金属的年代相对较晚。但是,由于中国在冶铸技术方面的发明和创新,很快就后来居上,跃升于世界的前列,并为古代中国文明的高度发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 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距今约5000年的铜刀以及在其他一些新石器晚期遗址中相继发现的早期铜器和铜渣等,标志着中国冶金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 中国冶金诞生</p><p class="ql-block"> 夏代至商代早期</p><p class="ql-block"> 中国工匠充分认识了青铜合金的性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原料配比制成礼器、兵器、乐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各类青铜器,并创造性地发明了青铜容器铸造技术。在当时的亚洲大陆上,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时期</p><p class="ql-block"> 商代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冶铁技术突飞猛进</p><p class="ql-block"> 生铁技术至迟于春秋早期(公元前700年左右)出现,至战国中晚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p><p class="ql-block"> 战国中晚期</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至魏晋南北朝</p><p class="ql-block"> 铁器成为主流</p><p class="ql-block"> 钢铁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p><p class="ql-block"> 西汉时,应用铁器的地区更广,铁器器类增多、质量提高,出现了炒钢技术、百炼钢技术等世界领先的钢铁冶炼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钢铁生产技术的体系完善,并广泛使用灌钢法制钢。</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 冶金业繁荣 金属加工工艺精湛,生产的金银器受到世界赞誉。</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p><p class="ql-block"> 各种金属产量,规模稳步增长</p><p class="ql-block"> 各色金属的生产规模和产量都稳步增长。</p> <p class="ql-block">  点石成金</p><p class="ql-block"> 神衹信仰下的原始之美</p><p class="ql-block"> 两河流域(今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和科威特的部分地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一地区开始进行青铜器的制作与生产。作为人类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发明,青铜器及其制作工艺通过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传播至中亚、南亚等地区,对当地文明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出土于西亚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南亚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以及中亚阿姆河文明各遗址的金属制品,集中展现了青铜时代的金属冶铸工艺,映射出这时期人们对神灵和自然的信奉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  青铜立像</p><p class="ql-block"> 苏美尔文明最早的铜像出现在早王朝时期(公元前2900﹣前2300年左右),青铜立像是其中具代表性的一类器物,人物原型多为国王或神,为更好地雕刻出细部特征,一般采用失蜡法制作。印度河流域文明受苏美尔文明影响也流行使用失蜡法制造青铜像。</p><p class="ql-block">雕像用失蜡法铸造而成,全身裸体,佩有颈饰和精巧的臂镯,右臂支于腰际,左臂自然前垂,左腿稍稍抬起,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刻画自然生动。</p><p class="ql-block"> 青铜舞女像公元前3000﹣前2000年左右 </p><p class="ql-block"> 巴基斯坦摩亭佐.达罗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苏美尔文明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今伊拉克东南南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的苏美美尔文明(公元前3500年一前2000年左右)是迄今所听知世界上最</p><p class="ql-block">早的城邦文明。</p><p class="ql-block"> 苏美尔人制作的泥泥板浮雕、陶器、玻璃、青铜器、金银器等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手工艺水平,是西亚早期文明之光。由于当时金属资源的稀缺,这一时期金属器主要供王室室使用,装饰主题以图腾、神像、祈拜者、王权等为主。</p> <p class="ql-block">  跪姿女性铜像</p><p class="ql-block"> 哈拉帕文明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500年一前17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这件女性青铜像呈跪姿,面容细节已模糊不清,可能与当地流行的某种女神崇拜有关。</p> <p class="ql-block">  小羊护身铜符</p><p class="ql-block"> 古巴比伦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p><p class="ql-block"> 这件以羊为造型的护身符,应该是作随身佩戴驱邪之用。</p><p class="ql-block"> 东方文明中常见以牛羊以及鸟、鹿、兔子,甚至狮子等动物为造型的小型饰品,目的是借用动物所体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丰富形象来驱魔辟邪。</p> <p class="ql-block">  银神像</p><p class="ql-block"> 古巴比伦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899年一前16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p><p class="ql-block"> 这座小型银制神像,头戴角冠象征着神明印记,身着长袍,手持长条状神杖。一般认为是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天神安努,在苏美尔时代早期,安努是地位最高的神,地位凌于其他诸神之上。</p> <p class="ql-block">  铜牛</p><p class="ql-block"> 哈拉帕文明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500年一前17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文明中,公牛具有神性,代表力量、伟大、强壮和男性力量,主持献祭仪式的主祭司也被认为是公牛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7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伊拉克泰尔阿斯玛尔出土</p><p class="ql-block"> 受材料限制,使用石灰石、雪花石膏或石膏等材质制作祈祷像更为普遍。这组大小不同的雕像每个人双手抱十,做出向天神祈祷的模样。最有特色的是每个雕像都有一双奇大无比的眼睛,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强调凡人与神进行精神交流时所流露出来的惊异表情。</p> <p class="ql-block">  苏美尔文明地理位置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 宗教是苏美尔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且最复杂的部分。苏美尔城邦时期,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和专为其建造的神庙,这种塔庙既象征着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利,同时也满足了统治者希望"沟通天地"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供奉乌尔月神南纳的塔庙公元前2100年左右巨型塔庙作为一个城市中最高的建筑物,由1-7层高台和建在高台上的神庙组成。这座供奉乌尔月神南纳的塔庙,是两河流域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塔庙建筑。</p> <p class="ql-block">  铜牛车</p><p class="ql-block"> 苏美尔早期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500﹣前20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土耳其</p><p class="ql-block"> 两头大角公牛拉着一辆四轮车,车轮由木板拼接成圆盘状,尚未出现辐条,略显笨重,多用于宗教场合祭祀物品的运输。公元前25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墓中也出土了仿制该类型牛车的青铜制随葬品。</p> <p class="ql-block">  新亚述王国(约公元前900年﹣前612年)兴起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带),是亚述人第三次复兴所建立的庞大帝国。新亚述王国金属制造技艺先进,生产了大量装饰精美的青铜制品和铁制品。金属装饰技术也发展迅速,出现了贵金属首饰和专供祭祀等特殊场合使用的金银器。在两河流域文明数千年的历史上,亚述王国金属制品的艺术风格既影响着同时期周边王国,也被后来的犹太文明和波斯文明所继承,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金耳饰</p><p class="ql-block"> 新亚述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年一前6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p><p class="ql-block"> 叙利亚</p><p class="ql-block"> 呈不封闭圆环状,两端较粗,向中间逐渐变细。</p><p class="ql-block"> 主体中间粗、两头细,形如新月,有三个鼓钉状的凸起装饰。这对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耳饰体现了从苏美尔人开始,金银主要用于华贵的首饰。</p> <p class="ql-block">  铜神像</p><p class="ql-block"> 新亚述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800年一前6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p><p class="ql-block">神像呈坐姿,蓄着长须,头戴牛角冠,左手握拳,右手伸展,呈祝福姿势。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传说中的神明众多,不仅仅存在主宰天地的神明,还有众多不知名讳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  银护身符</p><p class="ql-block"> 新亚述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00年一前600年左右叙利亚</p><p class="ql-block"> 银质薄板,装饰有守护神和人物雕像等内容,推断为贴身佩戴的</p> <p class="ql-block">  铜人物像</p><p class="ql-block"> 新亚述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年一前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伊朗</p><p class="ql-block"> 女性裸体立像,面带笑容,双臂张开,肘部弯曲向上举起。此类人物像有一定宗教意义,常放置于宗教场所,或是家中神龛内。</p> <p class="ql-block">  狮首式手镯</p><p class="ql-block"> 公元25-50年阿富汗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双兽首装饰的非闭环式手镯,盛行于西亚、中亚和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常用作象征身份和王权,在古波斯和古希腊得到继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篚簾( fei lian )</p><p class="ql-block"> 公元25-50年阿富汗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筐簾( fei lian )是一种圆盘状的容器,又称帕特拉( Patera ),象征虔诚的品质、宗教责任或表达崇敬,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常用于祭祀。</p> <p class="ql-block">  裂瓣纹铜筐簾</p><p class="ql-block"> 新亚述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年﹣前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美索不达米亚</p><p class="ql-block"> 圆盘浅口,边缘处略向外翻,盘底中心凸起的圆形犹如花心,周围紧密整齐地排布着形如花瓣的装饰。敞口处镌刻着持有者留下的文字:"美杜拉雅的儿子,马尔多克·休姆·利布西的儿子,麦多那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  阿达德.尼拉里王 铭文权杖头</p><p class="ql-block"> 新亚述时期</p><p class="ql-block"> 900年一的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权杖的顶部装饰,将于纲插人其中,既可以作武器,也可以用于祭祀,上体为青钢,膨胀呈球体,外表包铁,顶落有三个突起,下开请刻楔形文字)信文:"……,是他的主人,一切皆奉献给全知之王、亚述之王﹣﹣阿达德.尼拉里"。阿达德 尼铃里是亚述时代的国王,由于同名的帝王众多,该权校属于哪一位阿达德.尼拉里王并不明确,如属于初代帝王(公元前12世纪),则是年代极早的铁精品,同类型的物品在尼姆鲁德的西北宫殿也有出上。</p> <p class="ql-block">  羊头装饰银手镯</p><p class="ql-block"> 新亚述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年一前6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伊朗</p><p class="ql-block"> 银质手镯,呈环形,末端装饰相对的兽头,从双角形状推断应该是羊头。此类手镯常用于身份和王权的象征,多以贵金属打造。</p> <p class="ql-block">  战争艺术</p><p class="ql-block"> 亚述人是尚武的民族,战争和武力是亚述艺术作品中永恒的主题,通过这些"战争艺术",我们可以领略到亚述人的尚武精神。</p><p class="ql-block"> 铁质头盔公元前8世纪</p><p class="ql-block"> 亚述尼姆鲁德王宫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攻城场面浮雕</p><p class="ql-block"> 战争表达了一种"残酷的喜悦",其用意是鼓舞亚述君王,并威慑百姓。国王们一成不变的形象,象征着权势不可改变以及亚述统治的持续性。</p><p class="ql-block"> 新亚述铁制品的流行与军事关系密切。铁农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为长期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给养,锐利的铁兵器则极大程度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加速了王国向外的扩张。</p> <p class="ql-block">  将人和动物组合形成新的生命体是苏美尔文明宗教信仰的又一特色,这是在以多产丰饶为美的早期巫术意识下对生命的新建构。新生命体具有健壮、强悍、灵活的特征,极具力量感。</p><p class="ql-block"> 拉玛苏浮雕</p><p class="ql-block"> 拉玛苏有着野兽的身躯、人类的头颅和面庞,身后还扇动着巨大的双翼,多用于保卫神庙和宫殿。</p> <p class="ql-block">  王者之气</p><p class="ql-block"> 权杖是古代统治阶级昭示权力和地位的一种长棍器具。权杖头多由石头或铜等材料制成,杖柄多为木质。在新亚述王国时期,权杖作为特殊身份、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通常被亚述君王所持,用于仪式也作为武器使用。</p><p class="ql-block"> 亚述国王图库尔蒂.尼努尔塔一世手持权杖,跪拜在地,对神明表达膜拜。</p><p class="ql-block"> 鹰首青铜权杖头公元前1000﹣前500年左右甘肃永登榆树沟村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球形石权杖头公元前3900﹣前34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石权杖头,是迄今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权杖头之一。进入青铜时代后,我国古代权杖头的造型可能受到域外文化的影响,形制发生了演变,体现出了丰富多样的造型特征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羊首形云雷纹铜杖</p><p class="ql-block"> 战国晚期一西汉</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59﹣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 四川盐源老龙头墓地出上</p><p class="ql-block"> 杖身为长条片形,杖首似一对弯角的羊首,下端呈锥形,杖首饰联珠纹,杖身满饰螺旋纹及小三角纹。杖身上部与中部各插有两片左右对称的条形饰片。饰片的两端作回首虎头,饰片上缘有一回首虎纹,下缘有两个半圆形挂孔,饰片上方饰方形云需纹。</p> <p class="ql-block">  蛇尾形铜杖</p><p class="ql-block"> 战国晚期﹣西汉</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59﹣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 四川盐源老龙头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 杖身为长条片形,上宽下窄,杖首如卷曲蛇尾状,杖末端略呈弧状。杖首满饰圆圈纹,杖身中部饰菱形纹,两侧饰折线纹。杖身上部与中部各插有两片左右对称的条形饰片,饰片的两端作回首兽头状。两侧饰片上各有一兽,相对而行,长颈弓背,身体细长,作回头行走状。</p> <p class="ql-block">  铜棺</p><p class="ql-block"> 新亚述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000年一前605年左右 </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p><p class="ql-block"> 棺体两侧各装有两个把手,顶盖也有一个把手,棺盖上装饰有有美杜莎的面部肖像。希腊神话中的美杜莎是一头蛇发的怪女,但作为反弹灾难的驱魔者,在建筑物、家具、家具、首 上被广泛使用。</p> <p class="ql-block">  阿马尔辛铭文铜碗</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45年一前2037年人有美案不达米枢</p><p class="ql-block"> 这件青铜碗上的铭文为:"阿马尔辛,无坚不湿之王,天下四方之十。"</p><p class="ql-block"> 阿马尔辛是乌尔第三工机的第﹣位国工(约公元前2046﹣药2038年在位),他继承了其父寿尔占( Shulgi ,约公元前2094﹣前2047年在位)的王位,建设了巨大神庙、乌尔第二王载(约公元购2112.前2004年)是苏美尔人建立购工朝,他们从阿卡德工霸手中夺国,对关索不达米收的控制权,并以乌尔为中心重新激荣起来。</p><p class="ql-block"> 人物造型铜奠基钉</p><p class="ql-block"> 新苏美尔时期公元前2090年</p><p class="ql-block"> 乌尔纳</p><p class="ql-block"> 这件以苏美尔神阿努的范( Amnond %)为弘型的线钱,人物头粒中做冠,早期坐公葱,双手软着只大锅钱</p> <p class="ql-block">  祀戎合一</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金属材料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制造武器。由于金属资源的稀有性,金属材质的武器更多地被统治阶级掌握,而且兼具实用性和仪式性。</p><p class="ql-block"> 乌尔军旗公元前26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乌尔城皇室墓地出土(今伊拉克巴格达南部)大英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纳拉姆辛浮雕石板公元前2250年左右伊朗苏萨出土卢浮宫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纳拉姆辛是苏美尔文明后期阿卡德时期的国王,在浮雕画面中,纳拉姆辛站在山顶,手拿战斧,右侧是正在求降的敌人,他的军队正崇敬地仰望着他。</p><p class="ql-block"> 军旗画面由贝壳、石灰石、青金石与沥青精心镶嵌而成,两面分别呈现了战争与和平的景象,象征着王权中两个方面,即战争是王者的责任,和平是向神献祭的仪礼。</p> <p class="ql-block">  铜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物造型铜奠基钉</p><p class="ql-block"> 新苏美尔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400年一前225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美索不达米亚</p><p class="ql-block"> 这件奠基钉作神灵形象,头顶两侧生有两只尖角,双手交叠于胸前,呈祈祷姿态。奠基钉是早王朝时期常见的礼器,最早出现在苏美尔时期,用于划定神庙建造的区域,并与奠基碑铭一起埋入地基,后来之人便可知道该神庙的用途和建造神庙的国王。</p> <p class="ql-block">  铜斧</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p><p class="ql-block"> 考古共同体时期公元前20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斧孔两侧雕刻了野猪的眼睛,外侧饰有一层层卷曲的鬃毛装饰,野猪是中亚西部青铜时代最盛行的主题之一,这件圆弧形的斧刃艺术性高于实用性,加之精巧的装饰,推测可能是一件礼器。</p> <p class="ql-block">  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文明)是印度次大陆(今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已知最早的城市文明,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800年左右,鼎盛时期为公元前2500年﹣前1750年左右。与包括古代中国在内的世界早期文明相近,哈拉帕文明的青铜器也多是象征着宗教力量和阶层特权的物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印章,印章上雕刻公牛、瘤牛及组合神兽形象,代表着对自然力量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  哈拉帕文明地理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城市繁荣</p><p class="ql-block"> 哈拉帕文明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就是成熟、发达的城市文化,城市遗址总数可能高达2000多个,其中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知名度最高。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帕的商业盛极一时,国际贸易频繁。城市遗址里发现的大量文物充分证明了它与波斯、两河流域、中亚,甚至缅甸、中国都有贸易往来。</p><p class="ql-block"> 盘状砍砸器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中国青海马家窑文化和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遗址中出土的圆盘砍砸器造型十分相似。</p><p class="ql-block"> 城市建造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宽阔的主要街道环绕长方形的大街区,整体布局呈方格形状。在哈拉帕文化延续的1000年中,城市建设的规则非常稳定,每当遭到洪水等毁灭性的破坏后,重建的新城市始终跟原址保持着一模一样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瘤牛崇拜</p><p class="ql-block"> 哈拉帕文明各遗址最引人注意的出土文物是2000多枚印章,印章图纹中有大量的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动物形象中最多的是因颈背部凸起而得名的瘤牛形象。瘤牛是印度河流域常见的用于农业耕作的牲畜,因其代表着劳作生产、繁衍生息而成为当时的宗教图腾,被广泛崇拜,也对后来的宗教产生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石质印章公元前25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巴基斯坦哈拉帕文明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种石质印章可能是用于泥封或表现身份的印信,在两河流域文明中也有类似器物发现。</p><p class="ql-block"> 印度河流域出土的牛纹彩陶</p><p class="ql-block"> 公牛拉车模型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左</p><p class="ql-block"> 巴基斯坦摩亨佐.达罗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阿姆河文明</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00年﹣前1500年左右,阿姆河上游出现了一个史前城市文明,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化联合体( BMAC )",也称"阿姆河文明"。该文明以阿姆河为中心,分布在今土库曼斯坦大部、阿富汗北部、伊朗东北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和塔吉克斯坦西部。与两河流域相比,其金属制品艺术风格更贴近自然且具有装饰性,多以牛、羊等动物形象、几何图案和植物为主题。</p> <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明区( BMAC )地理位置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阿姆河上游及其周边地区盛产黄金、白银、玛瑙、绿松石、锡、青金石,很早就与两河流域、埃及等地区有商贸往来。</p><p class="ql-block"> 公牛纹碗 几何纹杯</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00﹣前1900年</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法罗尔丘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  高脚银杯</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一马尔吉亚纳考内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件山银板睡擦而成的素向部筒型高脚杯。巴克特里业的贵金属高牌怀的原型为陶器,贵金属的可塑性远远高于陶器,因此造型更加典界,从工艺和形制上透露者和美索不达米亚、埃兰时期金属器皿之 N 的关联性,我们可以猜测这些由贵金属打造而成的器屋,也许是重要仪式上的礼器,或件为身份的象征供统治阶层使用。</p><p class="ql-block"> 鳞纹圆筒银杯</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巧尔吉亚钢考古共同休时期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宫汗或巴克特里业</p><p class="ql-block"> 此器为上小下大的圆鸭形,更底,而身饰有向下的蛇或鱼鳞纹,可能是对蛇点鱼简化的象征性表线。</p> <p class="ql-block">  几何纹银杯</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时期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用银板锤碟的圆筒型杯子,装饰了三层几何纹饰,与阿富汗法罗尔丘地所出金银器纹饰有近似之处。每一个长方形内有四个台阶纹饰,是西亚﹣中亚一带常见的早期通用纹饰,当有其特定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敞口银杯</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占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这件用银板锤碟而成的杯具,口沿呈喇叭形,底部较小,形成了凌空飞翼的平衡之美。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明体考古出上了较多同样造型的陶质和铜质敞口杯。这种贵重金属制器可能被用于仪式,或作为统治精英成员的地位象征。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件同造型银金合金( electrum )的敞口杯,杯沿装饰了8只展翅雄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铜鹿</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分古业纳务古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两2100年﹣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商汁或巴克特更亚</p><p class="ql-block"> 这件鹿与底座一体成型协造的实心造像表现的足中业低地的马鹿形象,风格写实。鹿在中亚地区象征着掉敞</p><p class="ql-block"> 双峰铜骆驼</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一马尔音亚纳考古兵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一的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成巴克特甲亚</p><p class="ql-block"> 这件双拖驼造像尺寸述你,据说这种骆驼原产于巴克特里泰地区,广泛栖总在伊朗到西伯科亚地区,因其耐旱租劳的特质面备受青睐。野生动物迷你选像是小亚金属器中是常见的主题,常出土于青铜时代的监养。</p><p class="ql-block"> 敞性和英雄的质程,北方草旅游牧民族常用施的形象作为权杖头装饰和发饰。</p> <p class="ql-block">  三蛇纹圆筒银杯</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此器用银板锤探而成,亚腰状圆筒形,周身饰有缠绕的三条蛇,蛇身成波浪形,分别装饰了菱格纹、叶脉纹和短条纹。杯沿处有双翼人面装饰。西亚一中亚地区,常见蛇纹圆筒绿泥石杯,可见蛇在东西方早期文明的宗教信仰体系中均有着特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特盾纹银杯</p><p class="ql-block"> 山羊纹银杯 </p><p class="ql-block"> 山羊纹银杯</p> <p class="ql-block">  山羊形铜化妆容器</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平业3.尔吉业纳考古从同体时府</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充特里要</p><p class="ql-block"> 这件化妆厢将山丁身体融合进施身,以羊头做装饰,夸张的羊角和山羊形成的等边﹣角形、带来稳<span style="font-size:18px;">定又华丽的探觉老属,都巴克特业独方的化妆容都造型。</span></p><p class="ql-block"> 铜化妆容器</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一马尔古亚纳考古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一的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化妆棒顶部装饰着三只捻角山芋,面朝斜卜方,泼痕形的羊化向上是躺在顶部相险,他成年丽的"镂空"装饰。瓶启装饰着三只山羊,羊角向后弯曲,羊题包限身融会,似行是或卧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铜化妆容器</p><p class="ql-block"> 巴成特平业一号尔冷量的罗古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的3100名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铜化妆容器</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占业纳考古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的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开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这件化妆容器的瓶身与舰颈诈接处刻一即儿创纹,瓶酸装饰视索纹、根数是石器上,与双蛇缠统纹互通,像还养水波制水流、除心就形化地陈外,是有多事与证。</p> <p class="ql-block">  山羊形铜化妆容器</p><p class="ql-block"> 卧羊形铜化妆容器</p><p class="ql-block"> 羊形钢化妆容器</p> <p class="ql-block">  化妆容器</p><p class="ql-block"> 在阿富汗和中亚地区还流行动物造型的容器瓶,以青铜制成,形状独特,用于盛放化妆品。瓶身多模仿牛、马、山羊、猴子等动物形象,瓶中附有别针,针头亦多模仿山羊、鸟等动物头部。瓶内盛放用铅盐提炼的矿物粉末,加水或油溶解后即变成眼线膏。这种含铅眼线膏发源于埃及,涂抹于眼睑周围,可有效防蚊虫和细菌,保护眼睛免受紫外线伤害。</p> <p class="ql-block">  骆驼形铜化妆容器</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这件双骆驼化妆容器,形态逼真,两只骆驼头交叠在一起,憨态可掬。驼峰为瓶口,与化妆棒配套使用。化妆容器用于盛放用铅盐提炼的矿物粉末,用水或油溶解后形成眼线膏。含铅眼线膏发源于埃及,涂抹于眼睑周围,可有效防蚊虫和细菌,保护眼睛免受紫外线伤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狩猎纹铜化妆容器</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这件以狩猎为主题的化妆瓶、瓶身造型优美,两只山羊(或牛)侧卧在瓶身两侧,营造出对称美,瓶子底座左侧是猎人正用弹弓瞄准其中一只山羊,另一侧是站立的山羊,造型生动活泼。</p> <p class="ql-block">  山羊形铜化妆容器</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化妆瓶定格了母羊哺乳小羊的温馨瞬间,母羊看向右侧,为了保护小羊而保持警觉。虽然没有太多面部细节的描绘,但母羊较为细尖的羊角和体态特征显著,较为写实,羊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伊朗、中亚和阿富汗是重要的艺术创作母题,象征着生育、智慧和灵巧。</p> <p class="ql-block">  牛形铜化妆容器</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类点一马尔青宣纳考古共丽体别原公元的2100年一窟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剪亚</p><p class="ql-block"> 这体牛彤化妆控器整体造型朗察,垃长了年的身体,生梦全有缅长的就画,绵翅的车腿,重心违低、便于平稳放置,夸张处现的动刻身体是可富评和中进的典型制"牌风格、</p><p class="ql-block"> 牛形铜化妆容器</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障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第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业</p><p class="ql-block"> 这件公牛形化妆容器、脂口位于半登上、配合化领梯便间。其中全步、融落和闻想量成烟火,放终轮群流梯,比例待调。</p> <p class="ql-block">  铜化妆容器</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动物</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公元前2阿富汗顶部饰</p><p class="ql-block"> 器物为平底长颈,器肩几乎成碟状。化妆棒顶部装饰坐姿山羊,羊头刻意放大,突出羊角和耳朵,山羊弯曲的四肢隐约可见。巴克特里亚典型化妆容器造型。</p><p class="ql-block"> 山羊头装饰铜化妆棒</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化妆棒顶部装饰羊头,羊角向两侧对称弯曲,底部扁平,方便搅拌化妆瓶中的眼线膏,并涂抹在眼睛周围。</p> <p class="ql-block">  动物装饰铜化妆棒</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顶部饰有正在攀爬的动物形象,因风化较为严重,动物类型已难以辨识。</p><p class="ql-block"> 羊头装饰铜化妆棒</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这支针状化妆棒从顶部向下逐渐变细,顶部装饰羊头,弱化了羊的面部特征,夸张的表现出" C "形羊角,弯曲线条充满几何美感。这种夸张的羊角造型是巴克特里亚的陶罐上常见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山羊头装饰铜化妆棒</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一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化妆棒从上而下逐渐变细,顶部装饰有站立的山羊,造型简约但突出了山羊的形体特征。站立的山羊造型在欧亚大陆盛行,有些游牧民族的头饰和权杖上也常有此类装饰。</p> <p class="ql-block">  铜镜</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这枚铜镜镜面微凸,手柄没有装饰。铜镜是古代巴克特里亚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有的不带手柄</p><p class="ql-block"> 铜镜</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这枚铜镜的手柄处有线刻装饰,可以看出单独铸造和镜面焊接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手镯</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该手镯以抽象化的盘羊头部为造型,将羊角塑造成螺旋同心圆,风格简约。动物双头相对的手镯造型盛行于西亚、中亚和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手镯常作为身份的象征,多以贵金属打造,以格里芬、狮子、羊等动物装饰。</p> <p class="ql-block">  铜化妆容器</p><p class="ql-block"> 玛京持更业﹣马尔青亚纳方古共同体的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朴里业</p><p class="ql-block"> 素而都形化妆容器,化妆校反感较饰人物与行走的动物,总较为罕见的装饰。</p><p class="ql-block"> 狩猎纹装饰铜化妆棒</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一马尔古亚绝考占共同体时购</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0年左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汁或巴克特军管</p><p class="ql-block"> 化妆棒顶部,只公羊站立在榜榈树旁,正在收食磷叶,猎人约在鸡意,隔准山羊本备物弓组茶,城景生活化,虽然尺寸很小,但出羊姿态自然,人物影态清晰。</p> <p class="ql-block">  羊形铜化妆容器</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时期公元前2100年一前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p><p class="ql-block"> 这支化妆瓶整体呈长颈球形,三只突起的山羊头装饰瓶身,山羊头较小,显得精致,面部塑造粗略,突出弯曲的羊角。化妆棒顶部是羊头造型,与瓶身上的羊头造型一致。</p> <p class="ql-block">  装饰铜器盖</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00-1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法件课盖上吸饰合散件气光,动物和人物,前方有一商至人章,鱼片权特狐后一只粒人</p> <p class="ql-block">  镂空印章</p><p class="ql-block"> 纹饰特殊的印章是阿姆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其用途目前说法不一,可能与经济贸易活动有关。印章材质多为铜合金,背面的手柄一般有穿孔,便于悬挂并随身携带。早期多为实心阳文印章,纹饰通常较为简单;后期则多制作成镂空铜印,造型更为精致,体量也更大。与印度河文明的印章一样,阿姆河文明印章上的纹饰反映了当时居民的信仰和日常生活,但因文献资料的匮乏而难以解读,推测可能具有保护财产、驱魔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实用与崇尚的多元发展</p><p class="ql-block"> 走向世俗</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200年左右,西亚安纳托利亚地区的赫梯人开始打造铁器,人类进入铁器时代,金、银、青铜等金属的制作技术亦迅猛发展。金属材料不仅用于制作礼器,更多地被用于制作具有实用价值的工具、武器、首饰等,战争、政治和王权等世俗因素紧密相连。两河流域的新亚述王国和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乌拉尔图王国的各类金属制品,生动反映了铁器时代金属器物种类的增多、应用范围的扩大,并体现了对武力和权力的崇尚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  亚述王国及乌拉尔图王国地理位置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铜棺</p><p class="ql-block"> 新亚述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000年一前605年左右阿富汗</p><p class="ql-block"> 棺体两侧各装有两个把手,顶盖也有一个把手,棺盖上装饰有有美杜莎的面部肖像,希精神话中的美杜莎是一头蛇发的怪女,但作为反弹灾难的驱魔者,在建筑物、家具、家具、首饰上被广泛使用</p> <p class="ql-block">  乌拉尔图王国</p><p class="ql-block"> 约公元前1200年,赫梯王国衰落后,安纳托利亚地区先后建立了几个重要文明王国,乌拉尔图王国(公元前900年﹣前500年左右)就是其中之一。全盛时期,其版图向北扩张至叙利亚北部,向东至伊朗西北部扎格罗斯山,是亚欧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乌拉尔图王国拥有精湛的金属工艺,尤以精美的失蜡青铜器物而著称,生产的器物有祭祀器皿、青铜腰带、盾牌、箭袋、头盔以及马具等。</p> <p class="ql-block">  赋神于戎</p><p class="ql-block"> 乌拉尔图王国大多数金属器都有王室铭文和装饰主题,最具代表性的是各种主神形象、组合神兽、狩猎场景等。其中,风暴与战争之神是乌拉尔图万神殿主神之一,也是贡纳板、盔甲、马具和腰带上最频繁出现的守护神,目的是祈求神灵庇佑,或借助神力提升战斗力。</p> <p class="ql-block">  铜头盔</p><p class="ql-block"> 乌拉尔图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年一前600年 右土耳其</p><p class="ql-block"> 锥形头盔,底都边缘缠烧大蛇,正面刻有公牛角,两侧装饰了神兽,头盔是战上的保护工具,所雕刻的动物均具有增强战斗力和获得保护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提手铜容器</p><p class="ql-block"> 乌拉尔图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年一前600年左右土耳其</p><p class="ql-block"> 桶状容器,敞口边缘处衔接半环形提手,躯干部分成面柱彤,中央部分稍稍向内收緊,攜手底那则有铭文,推测用于祭祀仪式.</p> <p class="ql-block">  双牛头铜容器</p><p class="ql-block"> 乌拉尔图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年一前6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土耳其</p><p class="ql-block"> 圆形鼓腹铜容器,敞口处装饰有两只公牛头,原本应该有一个较大的底座,但已遗失。这是一件典型的乌拉尔图器物,多用于祭祀,也可能是随葬品。在意大利(伊特鲁里亚)也出土了同类型的铜器,希腊也有类似的仿制品,由此可见乌拉尔图的文化影响。</p> <p class="ql-block">  铭文铜杯</p><p class="ql-block"> 乌拉尔图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年一前600年左右土耳其</p><p class="ql-block"> 敲口边绿镌刻楔形文字,上面刻有乌拉尔图国王伊什普伊尼(18puini)的字样。伊什普伊尼是乌拉尔图国王(约公元前830﹣前810在位),在位期间、征战扩张了乌拉尔图的版图,将领土扩张至乌</p><p class="ql-block"> 铭文铜杯</p><p class="ql-block"> 乌拉尔图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年一前600年左右土耳其</p><p class="ql-block"> 内部环状镌刻着由楔形文字书写的铭文,大意为"明务亚( Menua )之物"。明努亚( Menua )是伊什普伊尼国王之子,是乌拉尔图的第三代国王(约公元前810﹣前785年在位),据记载,在他统治下的乌拉尔丽王国发展为能与亚述王国分室抗札的中东大国</p> <p class="ql-block">  铭文铜杯</p> <p class="ql-block">  铜贡纳板</p><p class="ql-block"> 乌拉尔图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年﹣前600年左右上耳具</p><p class="ql-block"> 铜装饰板</p><p class="ql-block"> 乌拉尔图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扇形板、部镇对者一位关戴冠冕、长有双翼的神站在公牛</p><p class="ql-block"> 各种保、钟咨:小物还有仪式插员等内有片上,钢板汽顶送每据用品使用有小,排断可以被固定在车板成皮革上,用卡燥的员品,或教作为体,时似前同成利限,人于握手打干样病这样的反相安的,神的国妈的落着几个饰,形如城埠。</p> <p class="ql-block">  莲花纹铜 </p><p class="ql-block"> 莲花纹鎏金铜车轴罩</p><p class="ql-block"> 喝迪视</p><p class="ql-block"> 1 厨马面装饰 </p><p class="ql-block"> 2解铭文马具</p><p class="ql-block"> 3狩猎纹鎏金铜车轴罩</p> <p class="ql-block">  狩猎纹铜腰带</p><p class="ql-block"> 乌拉尔图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年﹣前600年左右伊朗</p><p class="ql-block"> 长条形饰带,排列八个人物,最右侧一人手持弓箭,其余七人排</p> <p class="ql-block">  尾鸟形铜腰带装饰</p><p class="ql-block"> 一对、彩黄用使明的线条对而出彩毛,头上香曲的对毛非常生动,鸟球的造型体现出工艺解节花,鸟鳃讯已损坏,但从过一件鸟形带扣列断,鸟腿应该向后仲展、表现展</p><p class="ql-block"> 圆形铜带饰</p><p class="ql-block"> 战国晚期﹣西汉公元前359﹣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 四川盐源老龙头草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  铜腰带</p><p class="ql-block"> 乌拉尔图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年一前600年左右土耳其</p><p class="ql-block"> 薄薄的铜板上打制出细小的五排纹样,战士们骑马或驾车,向狮子、山羊、鹿等猎物放箭的狩猎情景。边缘部分打孔,推测为可以缝制固定在皮革上。</p> <p class="ql-block">  狮子崇拜</p><p class="ql-block"> 以狮子为原型的艺术形象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并形成狮子本体、斯芬克斯、格里芬三种主要形象,而后向四方传播开来。用以象征王权和其他超自然的力量。例如在袄教和古代印度文化里,狮子与太阳原民族视为神圣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印度早期佛教中,狮子象征佛法</p><p class="ql-block"> 斯芬克斯形柱础公元前7世纪</p><p class="ql-block"> 亚述尼尼微古城出土</p><p class="ql-block"> 迈步行走的斯芬克斯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p><p class="ql-block"> 亚述尼姆鲁德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尽管各个时期的斯芬克斯造型不尽相同,但其形象基础都是由人、狮、牛、鹰共同组成的人兽合体,有时带有翅膀。在苏美尔雕刻、埃及金字塔赫梯城门雕刻、希腊艺术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用以象征王</p><p class="ql-block"> 印度文化里,狮子与太阳</p><p class="ql-block"> 西方格里芬的形象基础是头部如鹫、翼似鹰、躯体如狮子的怪兽。这一艺术造型也被赫梯、亚述、波斯、斯基泰、塞种、阿尔泰等民族沿用,并深刻影响了我国北方草原艺术。</p><p class="ql-block"> 金怪兽战国﹣西汉</p><p class="ql-block"> 陕西神木匈奴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件钩喙蹄足的"金怪兽",整体造型似鹿非鹿、似鹰非鹰,是斯基泰鹿形格里芬向东传播的实物例证。</p> <p class="ql-block">  斯芬克斯铜像</p><p class="ql-block"> 乌拉尔图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年一前600年左右伊明</p><p class="ql-block"> 神话传说中的狮身人而兽,自古以来就在极为广泛的流传。在埃及神话中,名为斯芬克斯的神兽是王室权威的象征,它有着男性的面容以及培脚的躯干:在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则为雌性,女性上半身之下是有着巨大戏翼的狮身,形象经常用于护身符和意地守护者之上,此外,在上年共和西业,斯苏克斯的形象多出现在王言、神殿等场所的立柱、壁画以及日常用品之中,因共象征权威、能够驱邪避魔而备受推崇。</p><p class="ql-block"> 狮子装饰杯</p><p class="ql-block"> 开元870年﹣周100年</p><p class="ql-block"> 双狮纹铜装饰板</p><p class="ql-block"> 乌拉尔图王国时期公元前900年一前600年左右土耳其装饰有狮子,狮子代表工权和力量。侧面各有一个环状提手,另一侧打孔,推断可以被固定在水板成者皮革上,用于缴纳贡品或者祭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格里芬鸟纹铜腰带</p><p class="ql-block"> 铜带</p><p class="ql-block"> 乌拉尔图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年一前600年左右土耳其</p><p class="ql-block"> 分为三层,每层都装饰了相同的内容,有属兽、段上、神钢等纹饰、一篇的距形空间,排列看四只飞奔状肌兽,还期有挂环,铜带的用途说也不一,也作是王侯将相需要盛装出席时候藏的,也许是马民或教做挥装饰的一部分、当并作用于日常佩藏,而是用于重要仪式。</p> <p class="ql-block">  圣树永生</p><p class="ql-block"> 生命树又称永生树、圣树,原型一般为西亚地区的特色农作物﹣﹣枣椰树。作为重要的象征符号,一般以树干为中轴,呈对称形式出现,象征着丰殖、生产、再生。从苏美尔文明开始,"生命树"元素在艺术创作中常常出现在国王或高等级贵族身边,代表治愈、保护与庇佑之力。</p><p class="ql-block"> 生命树浮雕公元前22世纪</p><p class="ql-block"> 画面左侧是乌尔第三王朝君主乌尔﹣﹣纳穆,中间为生命树,右侧是苏美尔月神南纳。</p><p class="ql-block"> 以生命树为中心的装饰手法在萨珊波斯艺术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通常作为动物两两对称时的中心轴。随着丝绸之路交流加深,魏晋南北朝时,生命树图案成为中国织物的典型纹饰,并借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p> <p class="ql-block">  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阙袍(局部纹样) </p><p class="ql-block"> 汉晋</p><p class="ql-block"> 新疆尉犁营盘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 这件本土织造的橱袍,上面有以生命树为中心对称的对牛、对人图案。</p><p class="ql-block"> 绿地对鸟对羊树纹锦(局部纹样)北朝﹣隋</p><p class="ql-block">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铜连枝灯</p><p class="ql-block"> 贵霜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100年﹣300年左右巴基斯坦</p><p class="ql-block"> 圆形镂空底座上立有一只凤鸟,底座中心生出树干,主干两侧装饰有两条长蛇,以树干为中轴,连接四片镂空云气纹枝叶呈对称形式出现,上面个有一个圆形托盘,可能是放置蜡烛的位置。连枝灯始见于河北平山战国中山国墓,海昏侯墓亦有出土。这件中亚出土的连枝灯,器型与酒泉博物馆藏品相同,年代当在东汉时期。</p> <p class="ql-block">  璀璨流光</p><p class="ql-block"> 治造艺术的创新互鉴</p><p class="ql-block"> 至公元前6世纪中叶,人们对金属器的实用性和艺术审美有了更高的要求。鎏金、捶探、錾刻、炸珠、凹雕等各式金属装饰技艺迅猛发展,金银等贵金属被广泛使用,金属器更加贴近生活,甚至成为私人用品和皇室礼品。古波斯帝国、希腊化时期的中亚诸国、贵霜帝国及萨珊波斯帝国等制作精美的金属器,展示了在各国商贸往来频繁、文化交流互鉴的背景下,形成的极富美感的金属艺术。</p> <p class="ql-block">  裂瓣纹银钵</p><p class="ql-block"> 新埃兰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00年一前600年左右伊朗</p><p class="ql-block"> 敲口,钵体下半都有裂瓣纹装饰,精巧华丽。</p><p class="ql-block"> 凸棱纹银篚饰</p><p class="ql-block"> 新埃兰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00年一前600年左右伊朗</p><p class="ql-block"> 盘底中心向上凸起,四周凸起的棱条呈放射状,营造出光芒万丈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  裂瓣纹银篚簾</p><p class="ql-block"> 米底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00一前500年左右伊朗</p><p class="ql-block"> 盘底中心凸起花心,周围敲打出多层水滴形花瓣,第一层紧紧围绕花心呈放射状,第二层稍大一些布满盘底,从各个角度观看,都像盛开的花朵。</p> <p class="ql-block">  羊头装饰铜手镯</p><p class="ql-block"> 狮子装饰银手镯 一</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00年﹣附300年六2的面装部有全陶义,所叉送//.君主权和力量,这样的人子国公司品</p><p class="ql-block"> 狮子形金装饰板</p><p class="ql-block"> 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00年一前400年左右伊朗</p><p class="ql-block"> 一对体型虽小却气势凛然的狮子。推测为装饰品,可以缝在衣服上,或者黏贴在其他物件上。</p> <p class="ql-block">  人形钢容器</p><p class="ql-block"> 铜纺车部件</p> <p class="ql-block">  铭文铜碗</p><p class="ql-block"> 莲花纹铜筐廉</p><p class="ql-block"> 银壶</p> <p class="ql-block">  铭文尖底银杯</p><p class="ql-block"> 新统二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道700年一直600年左右伊朗</p><p class="ql-block"> 素面文虹,11份外侧超有楔形文字徒文。</p><p class="ql-block"> 铭文铜杯</p><p class="ql-block"> 新族兰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00年﹣前500年左右伊朗</p><p class="ql-block"> 1口治外例刻有铭文,杯身有限面纹装饰。</p> <p class="ql-block">  波斯帝国</p><p class="ql-block"> 波熟帝国文称妈契美把德主朝(公元前</p><p class="ql-block">550﹣输330年左右),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榜路效亚北书的帝国,妈契美短德主朝约艺术风格养收兴票,鸡本主装饰手法与各文约艺术特点整合,形成了精致、工程、宽旗约风格,被称为"国主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  卢里斯坦青铜器</p><p class="ql-block"> 卢里斯坦青铜器特指公元前1000年左右,卢里斯坦(今伊朗西部地区)生产的一批风格独特的小型金属制品。与同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青铜器造型风格不同,卢里斯坦青铜器有着明显的游牧民族特色,且大多没有铭文,或许是铁器时代波斯先祖的遗物。器型种类繁多,主要有顶部装饰、马具和别针三类,此外,还有动物造型青铜器、青铜武器等。</p> <p class="ql-block">  铁刃青铜斧</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年﹣前75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伊朗卢里斯坦出土</p><p class="ql-block"> 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青铜杯</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000-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伊朗卢里斯坦出土</p> <p class="ql-block">  顶部装饰</p><p class="ql-block"> 该类装饰器用于祭祀仪式,推测使用时插在杆子或者基台上。根据图像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动物造型,通常设计为两只动物对峙,常见的形象为大角野山羊和猫科动物,也有部分人兽合体形象,如狮身人面像。另一类为"动物之主"主题,即在两只对峙的动物中间加入一个人类形象(多为男性,也发现有女性),双手抓住动物的脖子,象征着人类对万物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马具</p><p class="ql-block"> 马具的发现侧面应证了卢里斯坦青铜器制造者游牧的生活方式,大部分设计元素与顶部装饰相同,也有带翼神兽、骑士等。</p><p class="ql-block"> 别针</p><p class="ql-block"> 设计元素十分丰富,有女神、动物,还有动物之主的图案。其用途至今仍有争议,一说认为是供奉的祭品,另一说则认为有更实际的用途,如用来系衣服。</p> <p class="ql-block">  山羊装饰铜磨刀石柄</p><p class="ql-block"> 狮羊海调磨刀石</p> <p class="ql-block">  翼牛纹铜容器</p><p class="ql-block"> 长柄铜壶</p> <p class="ql-block">  动物纹装饰铜别针(头部)</p><p class="ql-block"> 卢里斯坦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年﹣前700年左右伊期</p><p class="ql-block"> 棕榈树位于正中,左有两侧各站立一只偶蹄类动物,有侧动物的蹄起,头蹭树干,颇具野趣。</p><p class="ql-block"> 牛头装饰铜别针</p><p class="ql-block"> 卢里斯坦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000年一前700年左右伊朗</p><p class="ql-block"> 顶端装饰三只并列的牛头,牛面部圆润,牛角小巧,耳朵张开,憋念可掬,承载牛头的底座两端疑似装饰着野猪头。</p><p class="ql-block"> 圆盘形装饰铜别针</p><p class="ql-block"> 网盘形青铜板士以人而为中心装饰着内容丰富的浮雕,包括带炙人面、格平分、鱼、圆花饰务。</p> <p class="ql-block">  铜鹿形吊坠装饰</p><p class="ql-block"> 鹿形铜吊坠装饰</p><p class="ql-block"> 雄鹿毫角极为突出,由于背部附有圆环,因此推断成为随身佩戴的护身符,此类吊坠盛行于伊朗西北部地区,不同于山羊等动物,鹿被视为神兽,巨大的鹿角象征着强大力量,每年新生的巨角,作为坚强,复活和长生不老的象征而被神化。</p><p class="ql-block"> 铜扣针</p><p class="ql-block"> 三角形别针造型精致,搭扣部位巧妙地塑造成一只手的造型,别针主体上刻出类似圆珠的纹饰、非常精美。</p><p class="ql-block"> 雄狮装饰铜别针 </p><p class="ql-block"> 铜扣针</p><p class="ql-block"> 马形装饰铜别针</p><p class="ql-block"> 有翼神兽形装饰铜别针</p><p class="ql-block"> 顶部装饰头部长角,耳朵校大的鉴翼神兽,柄部装饰有弦纹。</p> <p class="ql-block">  双马俐马衔</p><p class="ql-block"> 动物争斗纹铜马衔</p><p class="ql-block"> 中体为行走的山羊,羊和原本是包裹作马检道免合</p> <p class="ql-block">  物装饰铜纺车部件</p><p class="ql-block"> 卢里斯坦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000年一前700年左右伊朗</p><p class="ql-block"> 一男性伫立在两个圆环之间,身旁两侧是类似山羊的动物像拱卫一般包围着中央站立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人首(马)纹树形铜饰片</p><p class="ql-block"> 战国晚期一一一西汉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59一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 四川盐源老龙头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 人首(马)纹树形铜饰片</p><p class="ql-block"> 战国晚期﹣西汉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59一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 四川盐源老龙头墓地出上</p><p class="ql-block"> 柯形薄片、枝于上有对称的人物、动物图案,树干质端站立一人,身体与树连为一体,肩宽腰细、似男性,双手上举持堤绳,树于两侧各海仲两枝,枝端有两校上下指连的副墅衔接两枝。</p><p class="ql-block"> 树形薄片,枝干上有对称的人物,动物图案。树干顶缩站立一人、身体与辆连为一体,肩宽腰顾,似男性,双手上举持细绳、腰问斜佩一根。树干两侧斜停三枝、枝端有两枚上下相连的圆壁衔接三枝,顶藏两个圆壁上各立有一人一马。</p> <p class="ql-block">  银公牛</p><p class="ql-block"> 卢里斯坦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0年一前700年左右伊朗</p><p class="ql-block"> 银制,内部中空。公牛自古以来就是力量的象征,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也是献给神明的祭品。</p> <p class="ql-block">  神兽装饰铜祭器</p><p class="ql-block"> "主人教赏"式造型,主人由三个人面相费、戴冠,表情平静、站在牛头上,启都有两个牛头、双替张计摘任两侧正开大口的神台、</p><p class="ql-block"> 神兽装饰铜祭器</p><p class="ql-block"> "主人服善"是卢里斯坦青钢器最著名的母题,主人活立正中、失败过,表情肃卷、身体抽染化为长条状、臀部向两恢突出,双腿类扣动物,两手各统一个神告。推测川途是插在杆子或者基台上用于祭祀仪式的整器。</p> <p class="ql-block">  神兽装饰铜祭器</p><p class="ql-block"> 两只公羊面对面,羊角直立上扬,末端微曲,颈部和身体抽象化为长条形,的蹄相交形成圆环用于放置钢针。公羊颈部外侧有一头朝下的小山羊和一只向上爬行类似大类的动物,整体造型优美且华丽。</p><p class="ql-block"> 神兽装饰铜祭器</p><p class="ql-block"> 两只公羊面对面,颈部和身体抽象化为长条形,前蹄相交形成圆环用于放置铜针。</p> <p class="ql-block">  铜剑</p><p class="ql-block"> 四翅管签铜斧 </p><p class="ql-block"> 三翅管钢斧</p> <p class="ql-block">  来通杯</p><p class="ql-block"> 来通杯又称为"来通",起源于古希腊地区,是一种形制特殊的酒杯,形似兽角,底部多以牛、羊、狮等动物的写实形象进行装饰,并在兽首处开有泄水孔,常用于祭祀活动时注酒。来通杯传入西亚的时间应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此后从地中海到西亚、中亚都可以见到它的踪影,并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材质也从早期的陶质发展为金银质、铜质、玻璃质和玛瑙质等。</p><p class="ql-block"> 狮首金来通</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山羊角金来通</p><p class="ql-block"> 华盛顿塞克勒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 玻璃来通</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陶角形器</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p><p class="ql-block"> 浙江长兴鼻子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陶制的角形杯,到商代,这种以牛角(犀牛角)为原型的酒器演变为礼器,称为"兕觥",东汉时"兕觥"作为专用罚酒器已见于史料。与来通杯不同,这类角形杯底部没有开孔,使用时需从杯口饮用。</p> <p class="ql-block">  翟门生石床屏风(线描图)东魏</p><p class="ql-block"> 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刘伶是魏晋时期的名士,该石床屏风上的"刘伶醉酒图"中,刘伶所执酒杯与兕觥不同,与来通杯更为相似,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来通杯已经在汉人士大夫中流传。</p> <p class="ql-block">  围屏石榻饮酒图(线描图)</p><p class="ql-block"> 北齐</p><p class="ql-block"> 河南安阳出土</p><p class="ql-block"> 史君墓石堂外壁浮雕刻绘宴饮图(线描图)</p><p class="ql-block"> 北周</p><p class="ql-block"> 陕西西安出土</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出的一些南北朝时期粟特人墓葬的石棺床或围屏石榻上,发现了刻绘有牛首来通的形象,这些图像反映了粟特贵族使用来通杯的习俗,也证实在南北朝时来通已经通过粟特人传入中原地区。</p> <p class="ql-block">  兽首玛瑙杯唐代</p><p class="ql-block"> 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唐代,丝绸之路的贸易进入鼎盛时期,各种西域异宝纷纷传入。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兽首玛瑙杯是国内发现的罕见的来通实物,兽首处设有流孔,使用时,取下金属帽,酒可以自上而下从流孔处注入饮者口中。</p> <p class="ql-block">  山羊形铜来通</p><p class="ql-block"> 阿贸美尼德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00年一前300年左右伊朗</p><p class="ql-block"> 山羊面容刻画细致,羊角粗大向后弯曲,前腿弯曲跪地,身体两侧能看到羊蹄的形状。阿契美尼德王朝用来通象征高贵的身份和强大的财力,当时的人们认为从作为祭品的动物身上流出来的液体(如血液)是神圣的,因此多以动物装饰来通,将其比作佳酿。在举行祭祀典礼或者酒宴的时候,常用大杯接住从来通出水孔流出的葡萄酒,再传递给与会者饮用。</p> <p class="ql-block">  天马形银来通</p><p class="ql-block"> 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00年一前300年左右伊朗</p><p class="ql-block"> 前端是带翼神马(天马)的半身像,马具和马的骨路肌肉清晰,形象写实。</p> <p class="ql-block">  狮子形铜来通</p><p class="ql-block"> 前端是雄狮的半身像,是狮吼状,双服内四,或许曾镶嵌宝石,并用棚线封画出雄狮型毛的质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希腊化王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世纪,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希腊文化、艺术和语言文字也远播各地,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希腊化王国遍布从埃及、西亚、中亚到南亚的广大地区,包括塞琉古帝国、托勒密王朝、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印度﹣﹣希腊王国等。各希腊化地区的金属制品显示出希腊文化进入中亚和印度河流域后,与当地文明彼此交融互鉴、共生发展的文化面貌。</p> <p class="ql-block">  铜烛台柱脚</p><p class="ql-block"> 伊特鲁里亚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00年一前4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意大利</p><p class="ql-block"> 柱脚造型为一棵体青年头顶一根柱状杆,杆顶部有盘状突起,可能是烛台的支柱。</p> <p class="ql-block">  双耳铜杯</p><p class="ql-block"> 长柄铜镜</p><p class="ql-block"> 银杯</p> <p class="ql-block">  铜带饰</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王国时期公元前300年一前1年左右巴基斯坦刻有格里芬和童子的组合图案,可能是某种装饰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铜动物形器</p><p class="ql-block"> 托勒密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05年一前3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键陀罗</p><p class="ql-block"> 造型是埃及艺术品中经常出现的动物﹣﹣獴,探妈妈身下跟着两只幼小的獴宝宝,温馨而富于自然气息,充满了埃及特色。器具底部布满了像刨丝器似的细小凸起,或许是用于刨丝的厨房用品。</p> <p class="ql-block">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张骞在大夏见到蜀布与邛竹杖</p><p class="ql-block"> 张骞是第一个到达大夏,并对当地有深入了解的中国人。在这里,他见到蜀布和邛竹杖,并向当地人调查了由来,得知从蜀(今四川盆地)向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这条路线当时被称为"蜀身毒道",即现在所称的"西南丝绸之路"。这表明至少在公元前2世纪,今四川地区就与阿富汗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商贸往来。</p> <p class="ql-block">  "武士﹣﹣人马"挂毯</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p><p class="ql-block"> 新疆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 该挂毯是一幅大型挂毯的残片,毯上奔驰的半人马图案为希腊艺术风格。此挂毯的发现表明希腊化时代诸王国经中亚地区,已与新疆塔里木盆地区域有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  金王冠</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0年﹣200年左右巴基斯坦</p><p class="ql-block"> 金冠中心镶嵌了阿富汗出产的青金石,使其更为珍贵。早在数千年前,阿富汗青金石就随着贸易被源源不断地运往两河流域和古埃及,被当地的人们视若珍宝。直到现在,阿富汗仍然是青金石的重要产地和出口大国。</p><p class="ql-block"> 金王冠</p><p class="ql-block"> 巴克特里亚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0年一前1年左右巴基斯坦</p><p class="ql-block"> 用金薄板制成的橄榄枝王冠,中央有一"赫拉克勒斯结",是常见的希腊式造型。</p> <p class="ql-block">  贵霜帝国</p><p class="ql-block"> 贵霜帝国(公元1年﹣300年左右)鼎盛时期的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斯坦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恒河流域。贵霜帝国商业发达、城市繁荣,不同的民族文化在此交融。其金属艺术早期延续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的风格,希腊化色彩较重,后由于佛教的发展,融汇印度、希腊、帕提亚、斯基泰等多种风格,开创了别具一格的键陀罗艺术,留下了丰富的反映多元宗教信仰的艺术遗产。</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银壶</p><p class="ql-block"> 萨珊波斯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600年﹣800年左右阿富汗</p><p class="ql-block"> 壶颈、壶身、手柄底座分别由单块银板制作,最后熔接而成。手柄顶部有圆珠,两端有兽头,壶身两侧刻有联珠纹包围的浮雕大鸟图样,大鸟背后环绕巨大光环,尾羽极长。其用途可能是在宫廷宴会和祭祀仪式等场合盛放美酒。</p> <p class="ql-block">  帝王狩猎纹鎏金银板</p><p class="ql-block"> 萨珊波斯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600年﹣700年左右伊朗</p><p class="ql-block"> 描绘出一人头戴王冠,斗篷翻飞,用匕首刺向野兽颈部,将其击倒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帝王狩猎纹鎏金银盘</p><p class="ql-block"> 萨珊波斯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200年﹣400年左右阿富汗</p><p class="ql-block"> 描绘出一位骑着马匹、头戴平顶帽冠的国王,回身用剑刺向从背后突袭而来的猛虎,在他的脚边,已经有一头老虎被打倒横卧在地的场景。萨珊波斯王朝时期,国王与猛兽搏斗画面主要是为表达帝王神武有力,刻画在金银器上,目的是彰显帝王权威。</p> <p class="ql-block">  金项链</p><p class="ql-block"> 由空心全作与周同形会物交替串在阅成,与假回简形金%上都有两层连续的回换线,连接验还有一人形个6号,整体证草箱5M线:</p><p class="ql-block"> 金项链</p> <p class="ql-block">  贵霜帝国地处中亚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与东汉、罗马、帕提亚并立为四大强国,是中国丝绸与漆器、东南亚香料、罗马玻璃制品、麻织品等贸易商品的中转站。</p> <p class="ql-block">  阿富汗贝格拉姆城址出土的中国漆器</p><p class="ql-block"> 今阿富汗喀布尔北部的贝格拉姆是贵霜王朝的夏都,这里发现的大量来自东西方不同地区的手工艺制品,证明了贵霜王朝作为东西文明交汇中心的独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  双牛头手柄铜镜</p><p class="ql-block"> 贵霜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1年﹣300年左右巴基斯坦</p><p class="ql-block"> 兽首手柄铜镜</p><p class="ql-block"> 贵霜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1年﹣300年左右巴基斯坦</p> <p class="ql-block">  贵霜帝国国王迦腻色伽一世统治时期以佛教治国,佛教发展迅速,贵霜帝国一时成为佛教中心。由于贵霜帝国扼丝绸之路要冲,与东汉帝国有密切的商业来往,佛教也由此向东传入中国。</p><p class="ql-block"> 时代 <span style="font-size:18px;">僧人</span></p><p class="ql-block">东汉早期 <span style="font-size:18px;">摄摩腾</span></p><p class="ql-block">东汉早期 <span style="font-size:18px;">竺法兰</span></p><p class="ql-block">东汉中晚期 <span style="font-size:18px;">支楼迦谶</span></p><p class="ql-block">东汉中晚期 <span style="font-size:18px;">竺佛朔</span></p><p class="ql-block">三国魏 <span style="font-size:18px;">昙柯迦罗</span></p><p class="ql-block">三国吴 <span style="font-size:18px;">康僧会</span></p><p class="ql-block">三国吴 <span style="font-size:18px;">支谦</span></p><p class="ql-block">三国吴 维祗难</p><p class="ql-block"> 前往汉地传播佛教的主要贵霜僧人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  萨珊波斯帝国(公元224年651年年左右)又称波斯第二帝国,是西亚地区古代文明的巅峰峰之一,全盛时期的版图从安纳托利亚西部延绵至印度西西北部(今巴基斯坦地区)。</p><p class="ql-block"> 萨珊波斯帝国的文化影响响力极大 ,艺术形式和图案母题向东传播至中亚、印度、突厥和中国,问西传播至叙利亚、小亚细亚、君士坦丁厂堡和埃及。此外它还影响了罗马帝国艺术风格的发展,也为后来的伊斯兰艺术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融合东西</p><p class="ql-block"> 萨珊王朝时期的波斯艺术,继承了古波斯时期的传统并融合古代东方和西方的风格而有所发展。金、银和青铜是这一时期主要的金属原材料,青铜主要用于制作生活用品,金银则主要用于打造皇室用品。</p> <p class="ql-block">  格里芬把手铜香炉</p><p class="ql-block"> 帕提亚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1年﹣100年左右巴基斯坦</p><p class="ql-block"> 翼兽露出獠牙,脖颈弯曲、身体细长,前肢搭在香炉上,后肢蹬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铜狮</p><p class="ql-block">金装饰板</p><p class="ql-block"> 帕提亚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00年﹣100左右</p><p class="ql-block"> 巴基斯坦</p><p class="ql-block"> 叙利亚</p><p class="ql-block"> 一头凛然站立的狮子,眼睛内凹,或许曾镶嵌过宝石,肩部和背部有漩涡状纹样,可能是在表现狮子毛发卷曲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动物形铜把手</p><p class="ql-block"> 帕提亚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0年一前100年左右阿富汗</p><p class="ql-block"> 形似一只奔跑的豹子,可能是青铜容器的把手。</p> <p class="ql-block">  鸟纹浮雕银盘</p><p class="ql-block"> 萨珊波斯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500年﹣700年左右伊朗</p> <p class="ql-block">  六棱形祝宴图鎏金银盘</p><p class="ql-block"> 萨珊波斯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600年﹣800年左右乌兹别克斯坦</p><p class="ql-block"> 花瓣分两层呈环状分布,花心坐着的一对男女,男性手中握着刻有白羊形象的角状杯,里层的六片花瓣内还携刻着或吹笙、或跳着舞的年轻女性,可能描绘的是王侯贵族所追捧的酒宴场景。杯测刻有铭文,记载着所有者的姓名和杯子重量。</p><p class="ql-block"> 高足银杯</p><p class="ql-block"> 萨珊波斯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500年﹣700年左右阿富汗</p><p class="ql-block"> 外表面雕凿有数条纵向凹槽,内表面及底部刻有铭文,流行于萨珊王朝晚期。</p> <p class="ql-block">  人物鎏金银壶</p><p class="ql-block"> 萨珊波斯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500年﹣700年左右伊朗</p><p class="ql-block"> 壶颈部装饰着美玉做成的带子,凸出的壶身部分描绘着四名舞女,舞女们身着轻薄的衣物,或身边围绕着小狗、鸟儿,或牵着幼童,或拿着石榴等水果,或举着酒杯,表现出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是典型的萨珊波斯王朝时期生产的银器。</p> <p class="ql-block">  传承革新</p><p class="ql-block"> 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均发现了许多先秦至汉初时期古波斯风格的锻造金银器,与中国传统铸造技术制作的金属器形成鲜明对照。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我国各地以喻( tou )石(黄铜)制作的佛教造像,反映了古波斯流行的黄铜技术在中亚及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播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铜双耳瓶</p><p class="ql-block"> 罗马帝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1年﹣300年左右叙利亚</p><p class="ql-block"> 造型精巧,两个把手侧面绘有水鸟,底部刻有驱逐邪魔的美杜莎,常用于储存、运输葡萄酒等酒类。</p> <p class="ql-block">  铜勺</p><p class="ql-block"> 罗马帝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1年﹣300年左右地中海</p><p class="ql-block"> 前端为一小罐,通过较链与长手镇连接,常用于从较深容器中八取液体。</p><p class="ql-block"> 带提手铜容器</p><p class="ql-block"> 罗马帝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1年﹣300年左右地中海。</p><p class="ql-block"> 造型植巧,形位水桶,在祭把典礼上用于行取装萄酒等液体。</p> <p class="ql-block">  中亚地区的钱币</p><p class="ql-block"> 希腊钱币的铸造风格影响到西至地中海东至印度的广大区域,形成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交融的特点。希腊﹣巴克特里亚时期的钱币延续希腊化风格,将大国王胸像、神像和希腊文字结合,反映了希腊、巴克特里亚、印度在文化经济方面的融合交流。贵霜王朝时期的钱币延用希腊币值的同时开始出现佛陀形象。至萨珊波斯时期,钱币装饰呈现浓重的宗教色彩。</p> <p class="ql-block">  早期钱币</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40年左右诞生在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吕底亚王国的金属铸币是世界上早期钱币的代表之一。当时流经吕底亚王国首府的河床中常出现一种自然形成的金银混合矿粒,色泽淡于纯金,近似琥珀,故有淡金或琥珀金之称。琥珀金作为最原始的交易钱币,逐渐遍布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钱币</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腊进入城邦时代,先后在希腊本岛、地中海沿岸的伊比利亚半岛、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小亚细亚西部、塞浦路斯到等地建立殖民联邦,各城邦都打造出带有城邦标志的钱币,奠定了后世西方钱币的基本样式。经过两次希波战争,雅典成为古希腊最富强的城邦,造就了希腊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铸造了大量的四德拉克马银币。其中猫头鹰银币是影响最大的古希腊货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价值印记</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40年前后,吕底亚王国开始铸造金属货币,其后,钱币的金属材质、纹样印记随着政权交替衍生出不同的类型。钱币正反面的纹章戳记代表不同的发行地和时期,彰显出钱币的合法性与价值,也反映出当时的统治者的身份、地域通行语言、行政制度、宗教信仰和经济状况等。</p><p class="ql-block"> 这里精选了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3世纪亚欧大陆的典型钱币,勾勒出钱币在亚欧大陆的发展历程与传播脉络。这些古代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金银货,不仅是各国贸易繁荣的文物,更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融合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  熠熠佛光</p><p class="ql-block"> 希腊文化传播至中亚,也推动了键陀罗佛教造像艺术的产生,这是西方与东方文化交融的结晶。之后,佛教艺术开始传至更广泛的地区,逐步在信仰佛教的地区、国家与当地艺术融合后形成各有特色的艺术形态。</p> <p class="ql-block">  女神像铜牌</p><p class="ql-block"> 萨珊波斯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600-800年左右阿富汗</p><p class="ql-block"> 戴冠冕、装饰华丽,坐于狮背上的娜娜女神形象。娜娜女神崇拜源于古代两河流域,在美索不达米亚与掌管丰收和战胜的伊什塔尔女神结合,后被波斯帝国所继承,并将其与伊朗掌管水、星星和命运的女神阿纳希塔相结合。</p> <p class="ql-block">  铜佛手</p><p class="ql-block"> 素可泰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1300-1400年左右泰国</p><p class="ql-block"> 如来的右手,纤长柔美。捏第一指和第二指,手掌向前。可能是和整个雕像分开铸造,再接合到雕像上。从风格上看,当是素可泰王朝时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铜三宝标(佛教法器)</p><p class="ql-block"> 贵霜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1-300年左右巴基斯坦</p> <p class="ql-block">  金三宝标(佛教法器)</p><p class="ql-block"> 贵霜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1-300年左右巴基斯坦</p><p class="ql-block"> 金质三宝标。三宝标是佛教的常见的一种法器,一般是由莲花、三叉戟、法轮组合而成的图形样式,是用来断烦恼、伏恶魔的一种武器,既具有装饰性,又暗含佛法威力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  犍陀罗</p><p class="ql-block"> 犍陀罗属于古印度十六国之一,在我国汉代古籍史书中称"◇宾国"。《汉书·西域传》载:"蜀宾国,王治循鲜城,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不属都护"。因地处印度半岛的门户地带,从文化、贸易和军事角度考量,其地理位置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  犍陀罗地区以阿富汗喀布尔河中下游及其各支流河谷平原为中心,包括迦毕试、键陀罗、咀叉始罗、乌芪、布路沙布逻等各地。</p> <p class="ql-block">  键陀罗浮雕﹣﹣给孤独长者奉献衹园</p><p class="ql-block"> 巴基斯坦卡拉奇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件巴基斯坦马尔达拿出土的"舍卫城给孤独长者奉施衹园"浮雕,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件出现佛像的键陀罗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佛陀铜立像</p><p class="ql-block"> 统一新罗时代</p><p class="ql-block"> 公元700-800年左右朝鲜半岛</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铜坐像</p><p class="ql-block"> 波罗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900-10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印度尼西亚(爪哇)</p><p class="ql-block"> 虽然由于磨损细节难以辨识,但头部拉长,并装饰了高髻。眼鼻突出,嘴角上扬不明显。溜肩,可以看到从胸部到腹部的凹凸线条,腹部隆起,身体的整体表现是比较常规的。贴胸饰、条帛、臂钏、腰饰等。双臂向前屈,右手落在膝盖上施与愿印,左手执莲茎。结跏趺坐,配置底座和背光。坐像的圆形的华盖、背光、底座是一体成型的。</p><p class="ql-block"> 头部饱满,而相庄严,着通肩式袈裟。手部缺失。4世纪后期,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公元668年,朝鲜半岛进入了统一新罗时代,当时的佛教造像艺术深受唐文化的影响,又有本地特色,例如佛像头部大而圆、身材较短等。</p> <p class="ql-block">佛陀铜立像</p><p class="ql-block">统一新罗时代</p><p class="ql-block">公元700-800年左右朝鲜半岛</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铜像</p><p class="ql-block"> 小勃律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500-700年左右印度</p><p class="ql-block"> 表面镀金,佛像立于莲花座上,螺髻饱满,脸部圆润。右手拈指,左手下垂手掌向内。</p><p class="ql-block"> 菩萨结跏趺坐,带火焰背光,头部戴着宝冠,胸部戴首饰,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拿着状若莲花的花球。</p> <p class="ql-block">  融合希腊文化和印度传统的腱陀罗艺术产生、发展并成熟于贵霜帝国时期,这种艺术的形成是佛教在健陀罗及其周边地区传播的结果。因其在雕塑艺术、石刻技法、佛陀体态等方面,都表现出较为强烈的西方风格,亦被称作罗马式佛教艺术或希腊式佛教艺术。</p> <p class="ql-block">  希腊英雄赫拉克勒斯浮雕</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维纳斯像</p><p class="ql-block"> 塔克西拉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雅典娜像</p><p class="ql-block"> 拉舍尔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居住在键陀罗地区的希腊人在巴基斯坦的塔克西拉、斯瓦特河谷留下了大批古典建筑遗迹和艺术品,希腊人带来的古典艺术与中亚和印度艺术相互影响、结合,最终在公元前1世纪形成举世闻名的键陀罗佛教艺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祈拜形象</p><p class="ql-block"> 早期佛教并没有佛像,而是崇拜代表佛陀的各种象征符号。约在公元1世纪,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但在佛教初传中土的几个世纪里,作为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偶像﹣﹣佛像还没有出现。健陀罗艺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佛像的创造,公元2世纪前半叶,以键陀罗为中心的佛教造像艺术开始兴盛。</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初传入中国的东汉时期,墓葬中出现的与佛教艺术造型有关的遗物,多为小型摇钱树上的小型佛像、画像石上的图案等象征符号,并未出现独立的佛造像。</p><p class="ql-block"> 延光四年砖石墓中摇钱树上的倚坐式佛像</p><p class="ql-block"> 四川丰都出土</p> <p class="ql-block">  该坐像是目前中国已知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独立佛造像。图案丰富、造成熟,双狮座、圆形背光(边缘饰莲花纹)和头光(中央饰莲花纹)等,标志着定型化的单独佛教塑像的出现。</p><p class="ql-block"> 鎏金铜佛坐像后赵建武四年(338年)</p><p class="ql-block"> 美国旧金山亚洲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传播路线</p><p class="ql-block"> 帕提亚王国(公元前247年一公元224年左右)的崛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罗马帝国在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印度地区逐渐开始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中转站。由印度向东南,佛教艺术传播至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等信仰小乘佛教的国家,笈多风格对东南亚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由印度向北,佛教艺术则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阿富汗、中亚、克什米尔、中国西部地区、中原,最终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区域、从时代、从专题……金属活起来诉说亚洲古国的文明,尽管尚有不完备、不到底、不到边处,但是我已经觉得是一个全新的认知和启蒙,普及了亚洲文明古国灿烂辉煌,拍照、释文以记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