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年轻时我曾多次来过绛县。因为我公婆一家在69年珍宝岛打仗之后就从天津一家军工厂迁至到绛县直到92年才离开。这次到曲沃离绛县很近了,所以想回那个山沟里再看看。</p> <p class="ql-block">绛县也是古迹非常多的地方,回山沟的途中会路过晋文公墓,决定去看看。导航很快就把我们领到了位于山西省曲沃与绛县交界的安屿镇的下村侧,从公路下来后沿路边小路进去几百米后,一个硕大的土包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土堆旁有一石碑,上刻有“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文公墓 省政府1965年5月24日”等字样。这无疑就是晋文公墓了。</p> <p class="ql-block">沿着小路往里走,前面立着由乾隆年间绛县知县林琅立的"晋文公墓”墓碑。感觉墓地很简陋,四周用砖将下围砌了一圈,墓高约40米,圆形,周长约200米左右。回来上网看了一下,得知墓后岭顶原来建有祠庙,每年在春秋致祭,并列入县祀典之内。庙宇雄伟壮观,但抗战期间被日本侵略者拆毁,树木被砍伐一空,可谓一片废墟。不过现在树木还是很茂密,多是槐树,为解放后当地村民所栽。</p> <p class="ql-block">从墓碑左侧台阶上去,一尊晋文公汉白玉雕像映入眼帘。墓主晋文公(前697 -前628)春秋时晋国国君,名重耳,晋献公之子。被迫在外逃亡19年后归国即位,励精图治,使晋国成为实力强大的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他的故事通过影视早已被人们耳熟能详。2000多年前叱咤风云的晋文公如今静静的躺在这里,只有微风掠过的槐叶清香与他陪伴。</p> <p class="ql-block">伫立着的晋文公塑像远眺着群山。公路蜿蜒曲折伸向远方。曾经开创了150年霸业的春秋五霸霸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你值了。无论怎样的沧海桑田王旗变换,唯天地永恒。</p> <p class="ql-block">告别晋文公后还想去看看他爹晋献公,导航却不可思议的把我们带到一个水库钓鱼的地方。几经周折未果作罢。但也有意外收获,在绛县卫庄镇张上村的路边见到一个叫做“太阴寺”的寺庙。好奇它的名称进去看了,没想到这一看却收获了意外之喜。太阴寺始建于北魏,北周天和三年至清乾隆二十四年,多次修葺。几点印象极为深刻:一是寺庙朝向,鲜有的坐南朝北,背阳面阴。二是竟然与《赵城金藏》联系紧密;三是大殿内的金代木雕和金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寺庙很清静,游人二三。进门后迎面建筑就是北殿。殿内供奉着大肚弥勒佛。不过这座北殿是后来修建的,原大殿在民国五年时,被一个前来烧香还愿的老人不慎烧毁。殿前有左右两个小亭子,里面各有石碑。</p> <p class="ql-block">北殿左侧的石碑十分神奇,上面湿漉漉地挂了一道水迹,仿佛石碑在流泪。碑上未记年代、后面是《续志太阴寺碑记》,为其平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只有碑亭两旁的一副联“佛堂宝雨滋福地,梵院香云庇盛乡”,为其作了很好的概括。</p> <p class="ql-block">而右侧另一块古碑《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更为稀奇和珍贵,它与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赵城金藏》有关。《赵城金藏》从开雕到续雕、补雕、印制,前后长达65年,经历金、元两个朝代,最后25年就是在这里完成的,补雕和后期整理工作由当时的太阴寺住持慈云及其门人法澍、法满等主持。该碑文详细记载了《赵城金藏》雕印的缘起、人物、雕印地和雕印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p> <p class="ql-block">因不是佛门之人,对这方面知识知之甚少,碑旁有对碑文的文字说明。</p> <p class="ql-block">回来后,特意去搜一下了“赵城金藏”,关于它的前世今生有很多的视频,长了知识。</p> <p class="ql-block">往后走就是太阴寺南大殿。南大殿是太阴寺的主体建筑,是全寺的精华所在。全殿都是木结构,其梁、柱、枋、斗拱、门全部是原木本色。</p> <p class="ql-block">太阴寺大殿殿门上方悬挂着镌刻有“大雄之殿”四个大字的木匾,是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由端氏县(今沁水县一带)籍的一位骠骑将军题赠,此牌匾是金代原物。经历了千年风吹雨打,字迹早已模糊不清,能保存到今天实属不易。看过很多寺庙,像这样原汁原味的很少见到。</p> <p class="ql-block">跨入殿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中间的卧佛,卧躺在木制佛龛中。走近看,这个呈箱状的佛龛其实很大,被平放在刻有莲花瓣的木台上。这里供奉的是释迦牟尼涅槃卧像,据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尊木雕卧佛。它由整根千年红杨木雕刻而成,中间没有任何衔接的地方,十分罕见,珍贵无比。这可能也是太阴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抬头便可看到大殿顶部的三尊金代彩塑,虽因风雨侵蚀,在昏暗的光线中,略显斑驳,但依然难掩当年精雕细刻的工艺。卧佛和三尊佛像,据碑文记载是金大定二十年(1180)重修太阴寺、补雕《赵城金藏》时而雕刻的,他们镇守着这座古寺近千年,仿佛在娓娓叙说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沧桑。我虽不是佛门之人也不修佛事,但对坚守佛学信仰并表里如一的践行者心存敬意。</p> <p class="ql-block">殿内墙壁上绘有精美壁画,但不是金代原物。重绘的巨幅壁画色彩斑斓、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据考证其绘制手法和永乐宫的绘制手法一模一样,而且年代还要更早,堪称稀世珍品。可惜的是,在民国时期,这些壁画和三尊佛像头被相互勾结的荷兰人与古董商,以三千块大洋的价格买通当地人,偷偷运往国外,至今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我曾看过芮城永乐宫的壁画,这里重绘的壁画还真和那里的壁画神似。万幸的是永乐宫的壁画在国家的保护下没有受到丝毫损伤,因为要修三门峡水电站,原来的永乐宫会被淹没。我们国家动用很大的力量每根木头每块砖每块瓦每寸壁画都做了编号原封不动进行了搬迁。如今我们的国家再不会任人欺辱,别人的我们不要,自己东西别人也休想夺走!</p> <p class="ql-block">从太阴寺出来就奔赴我们今天主要目标沸泉沟。沸泉沟位于绛县南樊镇沸泉村。这里也是绛县的最北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从一九六八年的夏季开始,这荒凉的山沟开始有了生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四三工厂在这里破土动工。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军工和青年人在这里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远远看到山顶上的寺庙,转过弯去,就到了沸泉沟的沟口。3543厂就散落在这条五华里长的沟里,当时整条沟里没有一户老百姓,也没有公路,老百姓都零零散散住在两边山上的窑洞里。为使军需品能快速运出山沟,厂里修建了连接绛县曲沃等地方的公路,打通了军需品运输通道。</p> <p class="ql-block">沟口左边这里有一座九龙庙,是进沟的第一个地标。几十年前这座大庙还是三间大房,大庙前面原来是一大片泥土空地,麦收后当地村民们常在上面晒麦子。大庙现在进行了维修,门口还立了“运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沸泉九龙庙”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沟口右边有一条小支叉叫“蛇沟”,这里是军工厂的家属宿舍区之一。和所有的军工企业一样,从大城市来到山沟沟都是先建厂后建窝,刚来的时候住在山上很简单的土房子里,后来才搬到比较正规点的有院子的砖房或楼房。蛇沟这里的宿舍都是平房。从沟口拐弯上来就是一长溜宿舍。房子外墙还能看出一些原来的样子,但里面原来宽敞的院子里却盖了房子,变得面目全非。</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走就到了蛇沟宿舍区的尽头,这里有一排宿舍,住了七家人,我公婆家就住在这里。我来这里不下20次。儿子从一岁到三岁时我把他放在公婆这里,那时交通闭塞,出来进去就是厂里千百号人,所以沟里的人没有不知道我儿子的,也连带着知道了孩子有个狠心的娘,把个一周岁的孩子从大城市扔到了千里之外的山沟沟。见到几十年前的宿舍,虽然原来所有的门都被老乡们用砖封死重新改建了,但我却一下就仿佛看到当年住在这里的邻居们站在自家门口笑盈盈的和我打着招呼。那时候官兵一致,厂里政委和副厂长的家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军工厂搬迁后,原来的公婆家住进了山上下来的老乡。他们把门朝向改了,原来院子里的苹果树还有屋后菜园早已消失不见。几十年前,住在这里的七户人家之所以不去前面楼房就是因为这里每家窗前都有一块菜地,土质肥沃,根本不施农药,而且浇地的水都是纯净的泉水。每家都种着十几畦不同季节的蔬菜,那顶花带刺黄瓜,沙瓤西红柿,白不老,小葱,茴香、辣椒等应有尽有…那是真正的纯天然无公害绿色蔬菜啊!蹒跚学步的儿子跟着爷爷在菜园子玩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回到沟口来到大庙。大庙这里记载了我太多的记忆。那时大庙前面是很宽敞的一片空地,旁边就是一条厂里修建的公路,大庙那时地势高出公路好几米,山上有个叫何福高的村民在公路边上开了一家烧饼铺,来来往往的车辆还有厂里职工们有时会到这里买烧饼。所以当时这里算是个有点人气的地方。家属们时常会带着孩子们到大庙前的空地来玩,特别是夏季的傍晚,满场院上都是撒着欢奔跑的孩子们。婆家小姑小叔们也常抱着我儿子来玩,常常会有家属大妈们逗他,你爸爸妈妈呢?他晃着脑袋说,我爸爸妈妈死了,大人吼他胡说,他指着公路来来往往的车辆说,"就是的,我爸爸让蓝滴滴压死了,妈妈让红滴滴压死了。”当人们当笑话一样给我学说时,我心里都在淌泪。更加不敢浪费时间,在华南理工学院进修时每天晚上最后走出教学楼的就是我。唯有此才对得起为我带孩子的公婆一家,也才对得起我幼小的儿子。记得一次在乘公交车时坐在后门那里,忽听前门那里有个孩子在大声哭闹,越听声音越像我儿子,我心一下就紧缩起来,是不是在大庙那里玩被过往车辆的坏人拐出来了?明明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我还是不顾满车拥挤的乘客硬是从车尾挤到前面,亲眼见到不是我儿子才松了口气。</p> <p class="ql-block">大庙周围现在已经开发成了旅游区,县城附近的人们时常来此地休闲。顺着石路下去就是竹林和由泉水汇集成的水库。</p> <p class="ql-block">沸泉沟之所以称为“沸泉”完全是因为这里确实有得天独厚的泉水资源。当年绛县闻喜这里云集着多家总后直属军工厂,在闻(喜)绛(县)片四厂一院一库这六家军工单位,流传着一首顺口溜 “八六的山,四三的水;三四的干劲,三一的嘴;九五的姑娘满天飞,零四的小子开车追。”这里的数字都是各军工厂代号,而后面的主语则是工厂的特点,43的水,也就是沸泉沟泉水自古以来丰沛无以复加,沟里大小泉眼有十多处,其实沸泉并非一眼泉,是一个多处出水的群泉,主泉被称“海子”,方圆750平方米。这是沸泉泉眼之一,泉水清澈见底,沁凉逼人,泉眼不大,宽不过一米,长不过三米,最深处不过0.60米。沸泉奇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从山崖石洞中出水,还从地底涌水。雨水大的时候泉水流量随之增大,一串串大泡泡从泉底泥土下不时争先恐后地冒出来,如沸如腾。泉水四季恒温18℃,冬天河里都是冒着热气。这么好的泉水,40多年前老百姓却都需要从山上的羊肠小道下来赶着小驴车小马车去泉边拉水,军工厂进山后在泉边修建了无塔供水池并接通了到厂里的自来水管道,从此村民便直接从厂里的自来水管道接水,方便了很多。还有当时厂里几千人生产生活用水,都靠沸泉水。厂子迁走后,大多数村民才逐渐从山上移民下来,分散住在原来的厂区和生活区内。80年代初,我常常到河边玩,光脚下到河里可以看到无数的小泉眼往外吐着水,一会会儿就感觉脚底板冰凉,而在冬天泉水则冒着热气,手放在里面是温热的,拿出来后却觉得冷。临近春节时候,常常看到住在山上的老百姓们拿着大件被面床单的到河里洗涮,先洗好的衣物就摊在河边大石头上晾晒,走的时候基本就都干了。泉水中生长着一种神奇的淡水鱼--虹鳟鱼。虹鳟鱼为世界淡水水产珍品,以高营养、鱼体无污染被誉为“鱼者之尊”,是一种高价值的鱼类。那时候沟里就开始养虹鳟鱼了,活鱼10元钱一斤,在当时工资普遍几十块钱的时候应该算很贵了,刚死掉的鱼卖1元钱一斤,味道不能和活鱼比。</p> <p class="ql-block">现在进入沸泉沟沟口的地标,应该说是这座紫云寺了。紫云寺和大庙就隔着一条公路。当年公婆家刚到沟里没有搬到蛇沟宿舍区的时候,就住在山上紫云寺的位置。据说这座将运城、临汾市隔开的小山脉,因岩石多含金、铜、镁等矿物质,呈绛紫色而得名绛山,又称紫金山,又有考证北魏时期的紫金寺遗址就在这里,和元代的九龙庙是一体的。2000年民间力量投资重建了紫云寺,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处佛教寺庙。没进里面看,但从网上介绍看寺内还是很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在紫云寺外面转了转,从台阶上俯看沸泉水汇成的水库。转过山包后面还有更大的一片水,水库大坝就在那里。夏季厂里年轻人经常们聚在一起从大坝上跳水扎猛子,我还在小叔子们前后保护下横渡水库超近路回家,记得越到水库中间脚底板越凉,肯定水很深吧。</p> <p class="ql-block">出沟之前,往厂区里面走了走。曾经的职工宿舍早已人去楼空。</p> <p class="ql-block">这些房屋基本都空置了,山上的村民们不喜欢单元房鸽子楼,只有极少数人住在里面。</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厂职工俱乐部。二楼是厂图书馆。那时这里可是个热闹地方,每逢周六或节假日都有电影和演出之类的,孩子们撒欢似的早早就聚在门口。</p> <p class="ql-block">底层一楼上了门板的就是原来的供销社,是厂内职工及当时还住在山上的村民们下来购买日常用品的地方。7、80年代初即便是大城市物资还是需要凭票供应,闭塞的山沟里物资就更加非常匮乏了,逢年过节的鱼肉及酱制品甚至糕点糖果、元宵等年货都是车队到天津北京等地去拉回来。</p> <p class="ql-block">职工子弟学校依然还在,但玻璃破碎楼顶也开始坍塌了。旁边是近些年新盖的沸泉村党群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当年军工厂进沟时候尽管沟内没有一户村民,但还是因为修路拉电等基础建设曾和山上老百姓有过矛盾,村子四面皆山,好的耕地很少,多年来靠天吃饭。军工厂留下的这些基础设施还是很大程度惠及当地经济发展。尤其这些年大面积发展连翘种植产业,每年三四月份,金黄的连翘花漫山遍野,形成了一片片壮观的花海。2018年沸泉村入选山西省100个旅游示范村。2019年3月CCTV央视新闻频道还曾以“连翘花开迎春来,助力乡村大发展”为题进行了直播。因土质原因,沸泉村种植的连翘比别处的亮度要好,药用价值也更高。最近几年,随着连翘价格持续上涨,村民每亩地最高收能入达到10000多元,最少也能收入4000多元。因为沸泉冬季从不结冰,十分适合虹鳟鱼、中华鲟等特种鱼类的养殖,从1986年起此处就建有一座特种鱼养殖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逐渐建成为集养殖、观光、销售为一体的标准化养殖场,成为沸泉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带动起当地旅游、餐饮业发展。因空气好、水质好的原因,沸泉村的长寿老人明显比别处多,村里未来康养项目也是沸泉村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这里一天天好起来高兴!</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沸泉沟!曾经的上下班回荡在山谷声声军号,来自天津武汉北京军工人拼搏奉献的身影,天天往返于大山崎岖山路的运输军车早已消失在历史变迁中,只有漫山遍野的金黄色连翘,只有那汩汩流淌的沸泉水,只有那山谷里阵阵清风会记得在68年到97年的三十年里有这样一批共和国的三线可爱可敬的军工建设者曾经来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