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质的中式减脂之①

中式减脂曲则泉

<p class="ql-block">俗话说:“湿气不除,百病缠身”。</p><p class="ql-block">很多人都知道体内一旦湿气重,就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可大家对“湿气”的认识又有多少呢?</p><p class="ql-block">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湿气重?</p><p class="ql-block">夏季高温,湿气会自己蒸发?</p><p class="ql-block">冬季干燥,就不易湿气缠身?</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一直祛湿,湿气却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夏天来了!出汗的季节,出汗vs湿气</p><p class="ql-block">你知道“湿气”是什么吗?</p><p class="ql-block">湿气,又名“湿邪”,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有内湿与外湿、湿热与寒湿之分,只有对症调理,才能祛除湿气。</p><p class="ql-block">内湿,比较好理解,古人讲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就是说脾的运化功能是直接关系到水湿的内生。如果脾运化功能差,水湿就容易产生,导致湿的表现。</p><p class="ql-block">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生活环境潮湿,或者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的,譬如长期在水中工作的人员,或是淋雨、沐浴后未能及时擦干身体等。</p><p class="ql-block">湿热,是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是夏季常见的致病因素。</p><p class="ql-block">湿热的一般表现为:头身困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且身热不扬,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湿热聚结于皮肤容易引起痤疮;聚于脾胃容易发生胃痛胃胀、消化不良、胃炎、腹泻等消化系统的疾病和不适。</p><p class="ql-block">寒湿,多为脾虚导致,若体外空气潮湿寒冷便会导致人体脾虚并且出现湿寒之证。(常出现在冬春之际,但如今随着空调的出现,很多人在夏天也会有寒湿的表现。)</p><p class="ql-block">寒湿的一般表现为:面色发白、发青;舌苔发白;咳嗽时痰是稀白的;流出的汗是凉汗;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畏寒肢冷、腹痛泄泻。</p> <p class="ql-block">如何判断自己“湿气”重?</p><p class="ql-block">起床时,看感觉</p><p class="ql-block">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脑昏重,无精打采,人也懒得动弹,那么,可以肯定体内有湿气。</p><p class="ql-block">入厕时,看大便</p><p class="ql-block">如果大便溏稀不成形,容易粘在马桶上,有时候还便秘,也说明体内有湿。另外,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了。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洗漱时,看舌苔</p><p class="ql-block">“舌为脾之外候”,舌头的一些变化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变化的。如果舌苔厚腻,说明体内有湿。如果是白色的,证明是寒湿;如果是又黄又厚,证明是湿热;如果舌头胖大,有齿痕,说明脾胃运化不好,体内湿气较重。</p><p class="ql-block">小腿肚子发酸发沉</p><p class="ql-block">早晨起来感觉小腿是不是发酸、发沉,特别是不是有浮肿,如果有这样的情况说明体内的湿气是比较重的。</p><p class="ql-block">大家可以对照一下,很容易判断自己是否存在湿气过重的问题,总结一下湿气的主要症状有:</p><p class="ql-block">● 大便不成形,溏稀或者便秘;排便粘稠(不易冲掉)且多便;</p><p class="ql-block">● 舌头边缘有锯齿状;口干,口苦,口臭;</p><p class="ql-block">● 睡觉流口水、打呼噜;</p><p class="ql-block">● 感觉身体沉重不轻松,关节疼痛;</p><p class="ql-block">● 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p><p class="ql-block">● 头发油腻,脱发;</p><p class="ql-block">● 脸上长斑,起痘,满脸油光;</p><p class="ql-block">● 眼袋下垂;</p><p class="ql-block">● 胸口闷,头晕没精神,特别容易疲劳。</p><p class="ql-block">上述症状符合越多,证明湿气越重。</p> <p class="ql-block">日常生活中,如何“祛湿”?</p><p class="ql-block">避免潮湿环境</p><p class="ql-block">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等等,避免外部湿邪侵入身体。</p><p class="ql-block">健脾养胃</p><p class="ql-block">外部环境仅仅是诱因,体内环境太湿才是主因。“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中医认为身体的湿邪是因为脾的运化功能出现问题,所以呵护好脾胃尤其重要,不要吃损伤脾胃的食物比如凉拌食品、冷饮、油腻食品;喜欢暴饮暴食的人也得克制,因为容易损伤脾胃。</p><p class="ql-block">加强运动</p><p class="ql-block">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懒动少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引发一系列的湿病。运动可以缓解压力外,还可以促进身体器官代谢,加速湿气从汗液、小便中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打球、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都是很好的方法。</p><p class="ql-block">妙用祛湿膳食是不错的方法</p><p class="ql-block">葱、姜、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的温性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p><p class="ql-block">中医祛湿的方法有多种,关键原则是健脾养胃,温阳补气,阳气足了,湿气就能化解,脾胃功能好了,水分的代谢能力也会正常。</p> <p class="ql-block">一年四季都要“祛湿”吗?</p><p class="ql-block">在古代,湿气常生在南方的瘴气之地,长期生活于此,容易遭受湿气入体,继而诱发身体各种毛病。但在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环境的感觉越来越不明显,甚至出现“反自然”现象。</p><p class="ql-block">譬如,夏天该出汗时,因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容易引起关节湿重而酸痛;冬天有暖气,衣着单薄还能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黄帝内经》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体在这种“反自然”环境中生活,抵御病邪的能力自然变得越来越差,皮肤的开合功能也逐渐下降,容易导致体内湿气堆积,造成阳气虚衰,引发各类疾病。</p><p class="ql-block">此外,如今许多人的膳食搭配不均,暴饮暴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让人体脾胃运化能力变弱,导致体内湿气难以祛除继而出现浮肿、肥胖等常见病症。</p> <p class="ql-block">一直祛湿,湿气却祛不了?</p><p class="ql-block">湿气重的感觉非常不好受,有些人喜欢煮点薏米水,来祛湿消肿,往往喝了一段时间,湿气一点没去,还觉得身体越来越臃肿,甚至出现了拉稀的情况。</p><p class="ql-block">其实,90%的人,祛湿食材选错了,所以湿气才祛不了!</p><p class="ql-block">■ 虚寒者不适合用生薏米</p><p class="ql-block">薏米属于渗水利湿的良药,祛湿效果较好,但其性偏凉,对于脾胃虚寒的人,如果选用生薏米就会刺激脾胃,加重脾胃的负担,而脾是负责运化水湿的,脾伤了,湿气更加排不出,越祛湿反而身体越湿。</p><p class="ql-block">■ 祛湿,勿忘健脾</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既能运化水谷又能运化水湿。而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就不易产生。因此,祛湿切勿忘记健脾,不然,脾胃虚弱,做太多的祛湿功夫,也是白费力气。</p><p class="ql-block">■ 祛湿要学会辨别不同的性质</p><p class="ql-block">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与风在一起叫风湿。因此要想更有效地祛湿,还得根据湿的不同兼杂,决定祛湿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天方健”是谁?</p><p class="ql-block">天方健是百年李锦记旗下食养滋补品牌,始终坚守“100-1=0”的李锦记品质理念,只为每一个你都能拥有高品质的健康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