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br>—— 老六军后人延安行感怀<br><br><br> 六军老兵张志宽女儿 张 红<br> <br><br> 总有一种思念让你永远都放不下。如今的我虽然已年过花甲,却对父亲的怀念与日俱增。<br> </h3> <h3> 父亲张志宽出生于陕西富县阳泉乡曲南村一个农民的家庭。1943年10月参军,入伍到三五九旅教导队。先后担任见习参谋、排长、连长、指导员、政治处副处长(副营级),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参加了20多次战斗,其中最著名的是参加了保卫延安战役和解放兰州战役。在数次战斗中负重伤两次、轻伤四次。父亲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冲锋陷阵,多次受到部队的通报嘉奖,并获得抗日战争胜利奖章和西北解放功臣奖。后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军)参加到和平解放新疆的伟大进程中,在新疆剿匪和新疆的经济建设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2018年12月15日,96岁的父亲在新疆哈密去世,永远长眠在了天山脚下。</h3> <h3> 今年是父亲的百年诞辰,心中怀念父亲的思绪一直挥之不去。5月初,当我得知在新疆的“老六军的后代”群群主张鲁新等人将组织大家重走父辈路的活动时,我就感觉到这是一次功德无量的行动。居住在北京的我一直注视着他们从新疆到兰州再到陕西等的行动踪迹。在得知他们于5月25日到达延安时,我立即与张鲁新联系。同是六军后人,他非常理解我的思父之情。随后我毫不犹豫地买了“北京——延安”的飞机票,迫不及待地加入到“六军后人”赴延安的“寻根”行程。<br> 当飞机于5月26日下午降落延安“南泥湾机场”,在机场大厅里听到熟悉而亲切的《南泥湾》歌声时,我知道自己终于有机会亲吻父亲曾经战斗过的这片土地,止不住地泪水盈目,内心非常激动。<br> 此时距父亲离开故乡挺进西域已整整的七十五周年。</h3> <h3> <br>在延安 相逢教导旅的丰功与父辈们的忠魂<br> <br> 看到了令无数革命前辈魂牵梦萦的宝塔山和延河水,仿佛能感受到父亲的青春气息。在我心中,这像是一次与父亲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相逢。<br> 5月27 日,延安细雨濛濛,很像我们的沉重的心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原六军的十五位后人们从北京、珠海、徐州、成都、西安、新疆等地奔赴延安,我跟随他们拜访了“保卫延安”最著名三场战役的原址及祭祀了烈士墓。我们的父辈都参加过“保卫延安战”,重走父辈们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内心澎湃,深受教育。<br> 我们这次活动得到了延安市政府的关注与支持,相关部门派出了专车专人及电视台记者同行。青化砭、蟠龙、瓦子街等保卫延安战战斗遗址所在地的镇政府也提供了很好的参观条件和方便。这次行程 400多公里,我们在两天的濛濛细雨中行走了延安七天七夜保卫战、青化砭、蟠龙、瓦子街等战斗遗址及烈士陵园。<br> 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人们都可以阅读到对“延安保卫战”的清晰记载,这是进入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经典历史瞬间。但当你亲自踏上这片土地上时,你的内心仍然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动。因为延安保卫战是真正的人民革命战争,因为在延安保卫战中有父亲和战友们义无反顾赴汤蹈火的身影。</h3> <h3>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3月初,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军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在处于敌众我寡,武器差距悬殊艰苦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歼灭比我方多数倍的敌人,力挽狂澜,取得了胜利。 历史清晰地镌刻着这样的史料:“1947年3月初,蒋介石命令胡宗南整编第1军、第29军在董钊和刘戡的统率下发动了向陕甘宁边区重点进攻。为了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和延安居民安全撤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及警备第3旅第7团由旅长兼政委罗元发指挥受命在延安以南临真镇、金盆湾及牛武、茶坊一带负责防御国民党军空军出动飞机开始轰炸。13日晨,地面战斗打响了,敌整编第27师率先扑向临真镇与我教导旅2团展开激战。整编第1师和整编第90师则采取迂回包抄的方式。扑向南泥湾东侧和金盆湾,打得最激烈的要数金盆湾阻击战。最终我军以5000勇士抗8万之敌,实现了阻敌7天7夜的战略目标。胡宗南3天攻占延安的美梦破灭了。16日下午,彭德怀打电话给罗元发:“罗元发,毛主席要我转告:你们打得很好,打得英勇顽强,给敌人很大的杀伤,掩护了中央和延安人民的转移。你要把毛主席的话传达到每个战士,坚决完成抗击敌人7天的任务!”<br> “兵力比1:14,教导旅血战七天七夜保卫延安”;<br> “延安保卫战:阻敌7天7夜!5000勇士抗8万之敌”的大幅新闻标题出现在当时香港《大公报》等媒体上,教导旅将士们的神勇从此名扬天下,父辈们的忠魂也永远定格在延水之畔。<br> 教导旅是西北野战军六军的前身,罗元发是我们所有六军后人心目中的“战神”,而罗军长的封神之战就是“保卫延安”。之后的六军将士在陕西、兰州等地解放大西北的进程中依旧延续着神勇的美名。</h3> <h3><br>在延安 相逢延安精神的精髓与历史巨变的真容<br><br> 这次六军后人重走父辈路的活动,主题深刻,收获圆满,非常成功。一群花甲古稀的人,仍在锲而不舍地寻找父辈的足迹,仍在父辈战斗过的现场泪水盈目语言哽咽,仍然还能被父辈的故事震撼与感动,仍然还有传承父辈精神的动力。说明什么?说明这次活动非常值得奔赴与参与。<br> 六军后人对教导旅充满敬仰。在延安所有历史博物馆的作战图中,只要看到标有“教导旅”的位置,我们都会感到亲切与感动。因为那就是父辈与战友们曾经浴血奋战与出生入死的地标。“青化砭战役”“三战三捷”“瓦子街战役”等著名战役中都有教导旅的付出与牺牲。青化砭战役,是西北野战军撤出延安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此役沉重打击了胡宗南集团的气焰,极大地鼓舞了陕北解放区军民的斗志。<br> 在“三战三捷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当年战役总指挥时年49岁的彭德怀与时年34岁习仲勋的铜雕英姿。两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六军感情浓厚。当年西北野战军的总司令兼政委亦是彭德怀。<br> 纪念三战三捷的碑文写道:“三战三捷,是彭德怀、习仲勋指挥西北野战兵团,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运用"蘑菇"战术取得的重大胜利;是人民解放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是军民团结、顽强拼搏的丰硕成果。为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配合全国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三战三捷,谱写了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解放军的丰功伟绩,激励着人民军队、中华儿女从胜利走向胜利。”<br> 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瓦子街镇。为缅怀我军在瓦子街战役中壮烈牺牲的西北野战军指战员们,1949年4月在瓦子街修建了占地17亩的瓦子街烈士陵园。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纪念碑碑座为正方形,四面有8级台阶,象征1948年;碑身为2个断面,象征2月,碑高28米,象征28日。王震同志为纪念碑正面题词为“瓦子街战役烈士纪念碑”。习仲勋同志题写了“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5278 名烈士在青山怀抱中长眠,最年轻的烈士才刚满十七岁。<br> 阴雨中站在烈士纪念碑前,泪水止不住的盈眶而出,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中华大地上红色的圣地有很多,如井冈山、西柏坡、韶山等等,但是没有哪一个如延安这样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如此深刻,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印记可以说比哪一处圣地都浓烈。我们这次是怀着朝圣般的信念,来到延安朝拜我们心中的圣地。一路参观,远眺从宝塔山到枣园、杨家岭、中央会堂等,近观庄严肃穆耸立在蓝天下的纪念馆,一个个历史的丰碑镌刻下伟人们和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新中国奋斗的足迹。</h3> <h3>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运筹帷幄,做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br> “延安精神”是什么?遥想一群衣衫褴褛的人从长征路上走到延安,他们却怀有高于苍穹的理想,最终征服天下,梦想成真。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精神,靠的是民心,靠的是手中有真理,靠的是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在历史巨变的时刻,我们的领袖深谙历史变革之大道,站在历史的潮头,掌舵中国巨轮。民间盛传,胡宗南占领延安后,蒋介石来到毛主席生活的窑洞前,看到毛泽东在如此寒酸、简陋、偏僻、艰苦的条件下指挥全国军民抗战,并写出篇篇震撼古今的雄文时,他就已经知道自己不是毛泽东的对手。<br> 我们党解放全中国,靠的就是顺民意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七天七夜延安保卫战是可以写入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场恶战,教导旅不愧为劲旅荟萃的英勇队伍,为保卫党中央,保卫延安各界群众立下了大功。在青化砭战役中,毛泽东等军民一万多人就掩藏在敌军几十万人视线的十数公里内。但无论敌军上有飞机盘旋下有对农民的查问,最终就是没有发现我们的军队,这是因为延安的民众绝不贪生怕死,他们对党和毛主席忠心耿耿。这就是民心啊。彭总曾动情地说:青化砭这一仗唯有放在延安才打得赢。<br> 试想父辈及战友们为何能在国运决战千钧一发时振聋发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总能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力挽狂澜转危为安,就是因为有一批信念坚定舍生取义的优秀共产党人。他们胸怀天下,他们心系祖国,他们热爱百姓。正是因为共和国有着像他们这样甘于奉献的许许多多的好儿女,才能在之后70多年里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他们的革命精神永驻人心,随着时间逝去仍然熠熠生辉,永不磨灭。<br> 我们来到了宝塔山下的延河岸边,如今静静流淌着的延河水,依然在我的心目中波涛滚滚,因为她见证了那个热血交织着硝烟的年代。如今又在继续见证着美丽的土地上不再有硝烟。“一寸山河一寸血”,后人们安享地正是先辈们创造的宁静与祥和。<br> 父亲也曾在自述中回忆道“1946年12月敌人偷袭渡河,我带一个侦察排击退了敌人进攻,打死了敌人指挥官郭正堂,在部队和家乡震动很大,我受到部队的嘉奖。1948年西府战役在林友打响,战斗异常激烈,在林友张家坡一个干部排被敌人打散,与部队失去联系,我趁着夜色将失散人员收拢,并乔装成敌人,通过敌人防区,夜行山路,将失散人员无一伤亡的顺利带回部队。同年解放宜川时,地形复杂,部队两次进攻未成,我主动请战,用扔石头声东击西来迷惑敌人,为部队找到了新的进攻点,并顺利攻克敌人堡垒,拿下了据点。在数次战斗中负重伤两次、轻伤四次,还救过四个人。我因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冲锋陷阵,多次受到部队的通报嘉奖,并获得抗日战争胜利奖章和西北解放功臣奖。”<br> 枪林弹雨早己远去,但在延安每到一处,我都想这是父辈战斗过的地方,是父亲流过血负过伤的地方,都情不自禁的潸然泪下。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抚摸生育养育父亲和父亲战斗过的这片土地,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得以洗礼。延安的红色已经注入我的基因,赓续父亲的红色血脉是我余生都要坚守的一件事情。 <br> <br> 5月28日,在回北京的火车上,思绪万千,写下了《回延安有感》。<br> <br> 瓦子街口闻硝烟,<br> 五千忠骨眠青山。<br> 祭拜蟠龙青化砭,<br> 古稀花甲泪潸然。<br> 六军丰功耀西北,<br> 延河泰然天山安。<br> 告慰父辈当含笑,<br> 我自传承责如天。<br><br> 诗言志,诗亦抒情。以此诗作为五月延安行的笔墨,留存给自己。<br><br><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