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好笔,一锋可用

黎德良

<p class="ql-block">——对庄子“支离其形与支离其德”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为堂</p><p class="ql-block"> 所谓笔有四德:尖、齐、圆、键。四德具备视为好用,好用便是好笔。提到好笔,我就想起学生练字时发出的一句感慨,天下无好笔!</p><p class="ql-block"> 字写不好怪笔,从某一角度上看不能说不对。如果换了一支又一支仍然写不好,那就不完全是笔的问题,关键在人。古人云:善书者不择笔!善书者,一是心中有书;二是善于用笔,用笔即用锋。就是说,善书者能将每一支笔的特性与心中之书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达到最好的状态。天下虽无好笔,然终有一锋可用!正如庄子《逍遥游》中所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p><p class="ql-block"> 庄子是古代的大思想家,他的寓言故事寓意深刻,深藏智慧,令人深思,给以启迪。我将其中两则结合起来思考。一是《支离疏》;二是《大葫芦》。</p><p class="ql-block"> 《支离疏》,其大意是:支离疏是一个身体上残缺不全的人。然而他只是通过帮人洗洗衣服,扬扬谷子就能养活一家人。在征兵役的时候,那些健全的人惶恐不安,四处逃避,而他可以大摇大摆的在大街上行走。在发放残疾人补贴的时候,他能领到最多的物资。依此,庄子发出“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 大葫芦》,其大意是:惠子对庄子说,他有一个大葫芦,比水缸还要大。太大做不了瓢反而成了无用的葫芦。庄子则认为葫芦大有大的益处,做不了瓢可以做舟,浮游于江河。借此,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立足于“支离其形”的点性思考。我对“支离其形”基本含义的认识按照深浅的不同大体分三类: 一,残旧破损; 二,散碎分离;三,泯灭遗弃。由此便联想到三类对应的情境:一是质破形存,如残旧之物,但主体完整; 二是形散神全,如破镜,但可以重圆;三是得意忘形,如云烟消散,藏有于无。从文学写作上说,一如记叙文,结构严谨而细腻见质;二如散杂文,形散而神不散;三如诗歌,缥缈仿佛而神光自照。从中国画创作上说,一如工笔;二如半工半写;三如大写意。从书法上说,一如真书;二如行书;三如草书。从书法的大小字创作上说,一如大字;二如中字;三如小字。这里重点说书法的大小字创作。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结密无间就是要求结构上的完整,而在点画上破损,破皮见里质朴灿烈,具有穿透性,惜墨如金。宽绰有余,就是要求在结构上打散,如星光灿烂,而在点画上收紧,用墨凝炼。而中字则得大小之中,变化在其中上下浮动。不仅要有结构的严密,又要保证点画形态的完整;不仅要保有点画之间细微的间隙,又要保持结构上整体性的紧凑;不仅要有点画的凝炼,又要有点画的质感。支离其形,如一者,从细微处见精神;如二者,从神完处见精神;如三者,从凝炼处见精神。总之,三者都以精神为最要!精神最难得,故以难能为贵。</p><p class="ql-block"> 立足于“支离其德”的点性思考。个人认为这里的“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德性,二是指德行。那么“支离其德”,既有分析德性之意,又有忘德无我之意。第一层,分析德性是为了认清自我,发现自己的天性优势,懂得自己的人生使命,从而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第二层,建立在第一层的基础上,从行德到忘德,从小德到大德,从有我到无我。第一层好理解,第二层不太好理解。因此可以结合庄子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来理解“支离其德”的忘德。</p><p class="ql-block"> 从大葫芦看,其本体之大是小德。以之作瓢,因体积太大而盛水难支,故不得一瓢之水。将其当作小舟却可以绝江河,游天下,是其大德!从不得一瓢到得天下之水,就是用无用之用。所以忘德是忘小德于大德,舍小我成大我,就是藏有于无。这是我对“支离其德”最高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天下无好笔,一锋可用!怎样才能将“支离其德”运用到书法创作上呢?第一层,用其德。就是说,首先是自己心中有书,以笔之德与心中之书相结合。这样做总有削足适履的感觉,很难达到完美的意境。第二层,忘其德。就是说自己心中无书,而以笔德为书,因缘而生,因势而形!这样就做到了弃小德成大德,以无用为大用。笔尚如此而况人乎?</p><p class="ql-block"> 生而为人各有精彩,支离其德就是燃烧自己,发出最好的光和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