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戏剧表演中,几乎都离不开手势语,每个行当的手势都有一定的规范和含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净角:五指张开,谓“虎爪势”,表示雄伟、勇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生:五指并合,搏指微屈,表本稳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生:中指、食指微伸,其余三指皆屈,表示衰老、迟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旦角:中指倒下搭住拇指,食指挺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名指、小指微屈,状若“兰花”,谓“兰花指”,表示温柔、矜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抖手动作也有许多讲究,向外抖手表示厌恶、拒绝;向内抖手表示惊恐、慌张;上下左右抖动即表示喜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手势这种“语言”在表达事物方面有时连快捷的口头言语都比不过它。比如,舞台上没有门,演员却虚拟开、关门的动作。虚拟的手法给戏曲艺术家带来表演上的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手:行当不同云手的位置也不同,如:生行齐眉,武生齐口,小生齐胸,旦角齐乳,丑行齐肚。</p><p class="ql-block">摊手:两胳肘下垂做摊手状,手心向外指尖向下。</p><p class="ql-block">单运手:手心向下,右手指尖朝上,直对面部,再由左方往下绕到上边斜着指出。手要比眉略高,另一只手插腰或背后。</p><p class="ql-block">双运指:手心朝下,两手相距约30毫米,均斜着向后往下绕在指出,前手比眉稍高,后手比眉稍矮,左右均可</p><p class="ql-block">单前指:与单运指相同,但要与肩齐。双指与双运指相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了,戏曲舞台上的手势就列举到这里了,你还知道哪些手势,可以在下方留言与我交流喔!</p> <p class="ql-block">戏曲的基本步型与步法</p><p class="ql-block">花旦常用的步法很多,这些步法怎样区别,怎样走法等等我在这里简单地说一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碎步:一般的台步,走起来腰要挺直,上半身要保持平稳,基本上不能动,只是随着脚步的走动,使上半身相应地微微晃动,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捻步:两只脚的脚尖和脚跟,向横的方向移动。脚尖离地时,用脚跟着地转动;脚跟离地时,用脚尖着地转动。这种步子也叫“云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赶步:一只脚先向横的方向移动,另一只脚就跟着赶上去。脚在移动的时候,都不离地面。走这种步子的时候,一般总是配上[花梆子]音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蹉步:两脚前后交叉着向前移动,步子的距离不超过脚的四分之一长。移动时,脚尖和脚跟也都不离地面。一般走起来用“S”形向前移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倒步:走法和“蹉步”相同,只是倒退着向后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述后面四种步法,走的时候要求脚尖和脚跟都不离地面的原因,是为了控制走动时的步子,使它显得轻巧稳健,不会跨得太大,也不使步子大小不均匀,就是在步子走得很快的时候,上半身也不会摇晃得很厉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般认为走这些步子,只用脚尖走可以走得轻巧,其实不然。因为只用脚尖着地走路,就会产生步子跨得大小不匀的情况。虽然步子的大小相差不多,可是会影响到整个身体,随着步子晃动时,也出现不匀正的摇晃。而且如果走得快了,就必然会使身体摇晃得厉害,也能使台板震响。这样就没有运用整个脚来移动的步子,来得平稳和柔和了。当然整个脚的移动,要比只用脚尖走路来得难,这就需要锻炼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走这种步法的时候,除了要锻炼步子以外,还要掌握住腰的劲头。上半身的微微晃动,和两腿迈步移动之间,全靠用腰来进行调节。其实在走路的时候,上半身本身是不动的,只是随着腿的移动,通过腰部的控制,略微有一些轻微的、很自然地和腿的移动相适应的摇晃,这样才能使走路的步法,显得协调。</p><p class="ql-block"> 当时,舞台上不用跷以后,看到一般花旦演员,都是只用脚尖来走这些步子,总觉得不够要求,我就开始把这个情况和踩了跷的步法进行了一些比较,发现主要的问题,是没有踩跷步法的身段姿态来得轻巧柔和。从研究踩跷走得轻巧柔和的原因,慢慢地找到了现在这样运用整个脚都不离地面移动的步法。我认为这样的步法,是能和花旦行当的表演特点相协调的。当然,这种步法是不是完全适合花旦角色的需要,是不是真正达到了观众所要求的“美”,那还有待于大家的指正,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革新除了上述的几种步法以外,还有“蹋步” “站步”等,那只是脚部的一个单一的动作,不是步法了。“蹋步”就是把一条腿移到另一条腿的后面,在舞台上用的地方很多。一般是用来配合上肢和身体的动作和姿势,使之上下合拍。 “站步”就是在原地跨一步,要慢起快落,略带点跳的成分(这种步子又名“垫步”)。当跨步的脚落地时,另一只脚再跟着提起来,还在原处落地。这个动作要有脆劲和韧劲才好看。一般都是用在动作的接连处,例如要从“碎步”转“蹉步”,那么在接连的时候,要加上个“站步”,就能连得合缝。小“站步”就是比普通“站步”的动作小一些,脚提得低一点,动作柔和一些。还有花旦戏经常用的跑步(有时也叫“快碎步”),就是双手提在胸前,手握虚拳,跑的时候,双手前后摆动,脚步就用普通的“碎步”。这种跑步的姿势,就和运动场上的赛跑运动员的姿势相似。在《拾玉镯》里,孙玉姣跑上去拾镯时,就是采用这种跑步。这种步子,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走得好看却不容易。有的演员往往把劲头用在双肩,或是双臂上,走起来上身晃动得厉害,使下肢、上身和双臂三部分脱了节,双手摆动得不自然,这就不太好看了。要走得好看,一定要把劲头找准,必须运用腰的劲头来带动双肩,双手提在胸前要放松肌肉,手臂只能跟着双肩和腰部的摆动而前后摆动着,手臂不要紧贴身体,也不要离得太远,要让它自然,而腰的摆动又必须和腿的跑步相适应,这样才能使这种步法跑得好看。而且因为上身的肌肉松弛,所以跑起来也不会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而会显得轻巧柔和,观众看起来也会感到舒服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