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孔子书院诵读《大学》《中庸》游学活动——康百万庄园

许昌市孔子书院

<p class="ql-block">怀着喜悦、期待的心情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康百万庄园⼜名河洛康家,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康⽒家族前后⼗⼆代⼈在这个庄园⽣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共计400余年,庄园也从最初的⼭腰建⾄⼭顶。是全国三⼤庄园(康百万庄园、刘⽂彩庄园、牟⼆⿊庄园)之⼀。与⼭西晋中乔家⼤院、河南安阳马⽒庄园并称"中原三⼤官宅",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典范。</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一路吟诗诵经</p> <p class="ql-block">康家21代孙康华兰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康百万庄园展示着众多的名人字画和古玩珍宝,其中《留余》匾被选为《中国名匾》之一,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匾,有清朝翰林牛暄撰写。不可否认,这个体现着中庸思想的“留余”文化在康家几百年的兴盛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留余匾的内容:“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庭;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即: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而留下一部分还给自然;留有余地,不把俸禄用尽而留下一些还给朝庭;留有余地,不把福分享尽而留给后代子孙……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的道理吗?那就是做事一定要留有余而千万不可把事情做绝做尽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正是康百万世庄园的治家之道,他告诉后人,做任何事都不要走极端,要“留余”。它分体现了康家祖先对我国传统中庸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合理运用。他们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走极端的结果一定是乐极生悲。言至极则生悲,欲至极则生贪,食至极则生胀,性至极则生疾,所以凡事要皆要“留余”,余之天地,余之朝庭,余之黎民,余之子孙。</p><p class="ql-block">今日读来,仍觉受益非浅。“留余”告诉了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做什么事都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把一切风光占尽,而不顾社会及它人的感受,那样必然是短视行为。比如当代社会,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肆意排污,破坏自然环境,损害大众的利益,那这种企业是绝对不能长时间兴旺发达的!近年来,国家关停了一大批污染严重的企业,有例为证,不尽言之。企业的发展只有兼顾了国家、社会、自身等多方面的利益才能最终有所成就,有所发展,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发展是根本不存在的虚幻。说到这儿,让我想起当代的很多名人的“过劳死”。他们为了事业拚命工作,全不顾客观的可能性,因而才造成当今社会所谓精英人士的“过劳死”。我并不否认这些人的优秀和其工作态度,但凡事要有个度,要“留余”,不然无论你如何优秀,如果为了某件事而无止境地透支自己的生命,到头来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那这个人的优秀又体现在何处呢?</p><p class="ql-block">第 4 页</p><p class="ql-block">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又何尝不是如此!凡事都认为认为自己别人强,过分刻薄的人必然没有真正的朋友。建立和谐社会要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理解,相互帮助,而不是互相诋毁,互相撤台,而每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人是不可能事事心心相通的,这也就要求人们交往过程中要“留余”,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设身处地,要懂得包容,懂得放下,同事之间要做到“工作一阵子,感情一辈子”。善待别人的同时,也等于善待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留余”体现的文化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人生苦短,我们能留下些什么呢?如果我们做事时都能想到这两个字,也就真的体会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人生无限美好的风光也就会不知不觉中展现于我们的面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良好的家风、家训让一个家族富庶绵绵近四百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