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居 || 周庄,从历史景深中走来

游渡红尘

<p class="ql-block"><b>唐风子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碧玉周庄。</b></p><p class="ql-block"><b>周庄,一个有着九百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四面环水,以河为界,在古镇流出一个“井”字。狭窄的青石板,错落有致的明清民居,恍惚间疑似时光倒流,徜徉在明清的街头,檐下的灯笼,临河的格窗,水土的小舟,岸边的女子,渐渐弥漫成一幅水墨长卷。</b></p><p class="ql-block"><b>这里有浮动的云,流动的水,沧桑的建筑,民风的淳朴……踯躅其中,仿佛可以走到明朝的早晨和清初的黄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沈厅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江南首富的栖居之所</b></p><p class="ql-block">在周庄的近千户民居中,明清和民国明期的建筑至今仍保存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和六十多个砖雕门楼,还有一些过街骑楼和水墙门,这在江南水乡堪称经典。在这些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p><p class="ql-block"> 沈厅原名“敬业堂”,坐东面西,占地2000余平方米,共有七进五门楼,大小100多间房屋。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江南巨富沈万三的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据《周庄镇志》记载:“沈本仁早岁喜欢邪游,所交者皆匪类。及父殁,人有'不出三年,必倾家者。本仁闻之,仍置酒,召诸匪类饮,各赠以钱,而告之曰:我今当为支持门户,计不能与诸君游也!由是,闭门谢客经营农业,于所居大业堂侧拓敬业堂宅,广厦百馀椽,良田千亩,遂成一镇巨室。”由此看来,沈本仁是属于那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人物,他没有把上辈人遗传的家产挥霍殆尽,在父亲死后发愤耕耘,拓展家业,建成了颇具规模的沈厅。</p><p class="ql-block"> 沈厅共由三部分组成,前部临市河,为水墙门与河埠码头,专门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为江南水乡的特有建筑;中部由门厅、茶厅、正厅组成,是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和议事的地方;后部为大堂楼、小堂楼与后厅屋,是生活起居之处。</p> <p class="ql-block">隔市河而观之,只见水墙门下面正中是一座“双落水”河埠,像“人”字的一撇与一捺插入碧水里,两边齐整的石驳岸间镶嵌着图案各异的缆船石,有“如意”,有“犀角”,也有“瓶笙三戟(平生三级)”。屋檐下敞开着扇扇楼窗,散射着褐黄色的光彩,楼窗前下方又置有屋檐,上下河埠可免受日晒雨淋之苦。河埠往上,花格子门虚掩着,门前上方两盏印着“沈厅”字样的灯笼在微风中摇曳……</p><p class="ql-block"> 从水墙门里出来,跨过石板铺成的南市街,便是门厅,正中置着六扇黑漆大门,门上方月梁间镌刻着“如意”、“聚宝盆”等图案。过门厅,穿越石板、鹅卵石铺地的天井是第三进茶厅。该厅为平厅,两侧是厢楼,厅上摆放着天然几、花架、嵌石八仙桌等清式家具,两根后柱上镌刻着一幅当年左宗棠所撰写的对联:“大木百围生古籁;朱丝三叹有遗音。”过屏门往里,两侧各有一个小方天井,围以美人靠,里边竹叶儿一片青翠。</p> <p class="ql-block">走过石库门是一宽敞的石板天井,正厅松茂堂便呈现在眼前,它占地170平方米,面阔11米,前有轩廊,进深七檩11米,厅后有廊。回首而视,是一座砖雕门楼,高达6. 5米,是全宅五座门楼中最为宏伟的,上覆砖雕飞檐,刁角高翘,下承砖斗拱,两侧雕镂垂莲花,下面为五层砖雕画面,宽3. 3米,高2. 3米,幅面颇为紧凑,中间刻着“积厚流光”四个大字,四周额框雕有“红梅迎春”浮雕。整个门楼上还刻有人物、走兽、亭台、楼阁及《西厢记》等戏文,其刻艺堪为细巧。堂内梁柱上的雕刻也颇为精美,蟒龙、麒麟、飞雀、飞鹤、舞凤等,均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堂上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松茂堂”的匾额,匾额下挂着一幅“听松图”,图两侧是一幅对联:“古石苍松见贞性;行人流水皆天机”,两根后柱上也镌刻着一幅对联,是为:“荣宗不忘本,曲折经济重敬大业;耀祖尚施仁,几番商贸再酬宏愿”,该联的上联将宅主沈本仁祖上的老宅名“大业”和沈本仁所建宅名“敬业”都镶嵌在了里面。松茂堂的屋顶颇有特色,除六檩至七檩为单层顶棚外,其余均为双层顶棚,这样的结构可起到防寒避暑的作用。堂后有屏风廊,廊两侧各置一个眉毛天井,旁设半窗,里面的翠竹甚是修长,一枝枝透过高墙,挨近前面大堂楼的碎石天井。</p> <p class="ql-block">大堂楼为内眷生活起居之处,造型浑厚,梁柱上均刻有立体图案,楼板为宽60厘米的单幅松板,栏板、窗棂结构采“徽帮”之长。楼下堂正中挂“三圣图”,旁边是一幅对联:“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楼上两侧为通道,中有三间房间,左边那一间是沈家老爷、夫人的卧室,房内摆设豪华,精致考究,尽显富贵之气,尤其是那张“千功床”更是集雕、镂、镶、漆等工艺于一炉,融历史、文化、民俗、艺术于一体。其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床上面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开国功臣,后人为缅怀他们就将之刻在了床上,故称为“千功床”;其二是床上面的那些精美图案,匠人们足足花了三年的时间才雕刻而成,功夫实在是深,因此,名之为“千功床”。该床分为三进,有三个门帘,看上去很为复杂,但整只床没用一根钉子。到了夏天,将那些雕花板拆下来,里面就通风了,到了冬天,可再装上去。中间这一间为老爷、夫人起床后喝茶、歇息的地方。在这里,家人们向老爷、夫人请安,略叙家常,把盏品茗。右边那一间为书房,沈家老爷在此看书、舞墨,也常在这里盘点账目。</p><p class="ql-block"> 过“世德作求”砖雕门楼,便是第六进小堂楼,楼下为家教之处,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万世福泽”大匾,匾后下方置放着一只金光闪闪的聚宝盆,两侧大柱上镌刻着一幅对联:“甲万户起南浔迁周庄,江南聚宝;称三秀居东垞客金陵,浜东藏银”。这幅对联既简要又详尽地叙述着沈万三的身世。</p> <p class="ql-block">小堂楼楼上从左至右分别为丫环房、小姐闺房、小姐绣房和少爷卧房。小堂楼前的天井里躺着一只石牛,表示主人不忘其祖沈万三是靠着躬耕起家的。</p><p class="ql-block"> 沈厅第七进是后厅屋,为日常用餐之处。厨房里排着两只大水缸、一口六眼灶,显示着当年沈家人丁兴旺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另外,沈厅的走马楼也非常有特色,它通过楼道将第六进小堂楼一直到第二进门厅的楼间全部连接环通,周长200米,为同类建筑中所少见。这走马楼上洋溢着浓浓的民俗风情,依着门厅阁楼上一长排花格窗往下面看,就是行人摩肩接踵的南市街,平视之,对面水墙门的楼屋近在咫尺,两面可互牵竹竿晾晒衣服。茶厅阁楼上原设有烟房,为客商休息的场所,在此,客商们可得到主人殷勤的款待,一边下棋聊天,一边抽烟品茗。在松茂堂两边的过道阁楼上,木板可关也可开,当年沈家小姐就是在这里透过木板缝偷看未来郎君的……</p><p class="ql-block"> 沈厅的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格局。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环通的走马楼,为同类建筑物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张厅</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沧桑百年,气派依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厅原名为“怡顺堂”,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后裔于明正统年间所建,是周庄镇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清初,徐氏衰落,出卖给张姓人家,改名“玉燕堂”,俗称张厅。该宅前后六进,占地1884平方米,大小房屋70余间。它作为殷富人家的宅第,历经五百多年的沧桑,气派依旧。</p><p class="ql-block"> 第一进为门厅,临街依河,河岸边砌有石栏,栏柱上镌刻着8头栩栩如生的石狮子。门厅大门正对着一座“双落水”河埠,河埠中心石上雕有一幅技艺精湛的“笔锭(必定)如意”图。</p> <p class="ql-block">过门厅是为第二进茶厅。该厅门前正中置着6扇落地长窗,两侧为半窗,有厢廊与门厅相通,茶厅右侧即停放着一顶古香古色的轿子。穿过厅后的石库门,便来到正厅玉燕堂。堂前是一个面积颇大的石板天井,外侧矗立着一座“玉树流芳”的砖雕门楼,两边各有一颗枝叶茂盛的玉兰树。</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两棵树,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怡顺堂改为张姓后的第一个春天,树上的玉兰花竞相开放,引来了许多燕子,燕子们纷纷在屋檐下筑巢繁殖后代,这一景象被张姓主人看到了,认为是玉兰树和燕子给宅屋带来了勃勃生机,于是就将怡顺堂改为“玉燕堂”。</p><p class="ql-block"> 燕堂上天然几、方桌、茶几靠椅等简洁、明快的明式家具一应俱全,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玉燕堂”大匾,匾下中挂一幅“赏松图”,两侧是一幅对联:“春当和时兰长足;气无曲者竹生初”,堂后柱上也镌刻着一幅对联:“家居亦以古为鉴;事过始知天胜人”。</p> <p class="ql-block">第四进是楼厅,也称大堂楼,为当年主人的生活起居之所,比较低矮,凸现着明代的建筑风格。让人深信该厅为明代建筑的是那一个个置于粗大厅柱之下的木础。木础俗称木鼓墩,是一种特殊的柱础,其建筑功用主要是承托木柱,负载屋架。木础的形状主要有圆台形和古墩形,前者以吴江黎红寿堂为代表,张厅的木础属后者,状如硕大的荸荠,坐落在青石之上。柱础紧贴地面,容易受潮,这在多雨的江南地区更是如此,所以,一般都用石头制作,但张厅的木础至今已经历五百多年,仍完好无损,真让人有点不可思议。经了解才发现,这木础的制作自有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先用楠木等坚硬的木材雕成粗胚,而后,沉入煎沸的上好的白油之中,待其吸足白油后,再取出来加工成形。</p> <p class="ql-block">楼厅里那幅出自吴冠中先生之手的对联:“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也着实让人把玩生味。该联的上联不难理解,以前殷富人家的宅第入口处都设有轿厅,供主人和客人停轿的进出之所,厅上右侧停放着一顶轿子。对于下联则不免会有点疑惑:虽说是在江南水乡,但这船怎么能从家中过呢?原来,张厅的南侧有一条幽暗深长的备弄。旧时,宅中没有大事不开正门,平时家人们进出都走备弄。如今,游人在这条幽暗的弄堂里不知深浅地向前走着,只见到斑驳的墙壁和挂在墙上的被烟火熏得黑黑的壁龛,脚下则感到一股股阴冷的潮气在侵袭着,不知走了多时,惶惑之中,突然闪现出一条水晶筷子似的小河,它贴着墙根流来,又穿过水阁而去。这条小河有一个优雅的名字叫“箸泾”,由于与镇郊南湖相通,河中之水甚是清冽。河边花树掩映,湖石错落。河上建有两座廊桥,将后宅与花园连接起来,两桥之间是一个一丈见方的水池,即是船儿交会和调头的地方。四周均系石驳岸,驳岸上是屋宅的花窗,窗前建有“美人靠”。窗前驳岸间,如意状的缆船石上,拴着一条树叶般的小船,真是一派“船自家中过”的情景,令人着迷,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张厅的后院,是一个闲静素洁的小花园,四周围拥着粉墙黛瓦的民居。高高的风火墙下,翠竹摇曳,月季吐艳,书带草点缀着曲径。引人注目的是一柱太湖石,玲珑剔透,洁白如雪,高峰处有一峦状如飞燕,于是人们将它称之为玉燕峰。它为这个小巧的花园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p><p class="ql-block"> 跨过一个狭长的天井,来到第五进的“琴棋室”。只见室内置有质地坚硬、黝黑如漆的紫檀家具,中间放着一座天然大理石地坪,墙上挂有一套古色古香的“琴棋书画”木画。第六进是书房,为主人读书与藏书之处,东墙置有落地长窗,面临水池,屋北设有天井,内植芭蕉、红枫等,房内甚是宽敞明亮,摆放着黄花梨家具和古玩,更是让整个书房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叶楚伧故居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带有浓浓的书香气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叶楚伧故居位于周庄西湾街上,坐南面北,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全宅为五进,主建筑具有明代建筑风格,“青砖小瓦硬山墙,回廊挂落花格窗”。</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叶氏为周庄名门,叶楚伧曾祖父叶杏江博学多才,为清廷官吏,祖父叶厚甫看透宦海冷暖,无心功名,开设“叶太和”酱园,经营发迹后,建造了名为“祖荫堂”的宅第。该宅第历经百年沧桑,1996年,由周庄人民政府出资修缮,恢复了原貌旧制。</p> <p class="ql-block">踏进门厅,只见横梁上悬着由原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先生书写的“叶楚伧故居”黑底金字匾。过门厅,越石板井,是第二进茶厅,为三间开间,十八扇落地长窗一字儿排开,厅上正中挂着一幅《高山瀑布图》,两侧是国民党于右任先生当年曾给叶楚伧的诗句“青鞋布袜寒哉儒,内涵劲气雄万夫”,东西墙上悬挂着《吴中叶氏周庄分支世系图》等。</p><p class="ql-block"> 过茶厅,又是一个石板天井,两侧栽种着一株栀子花和一棵黄杨树,据说这花树已年届三百,但至今依然花香四溢,枝叶青葱。跨过石阶,便进入第三进正厅-祖荫堂。该堂端庄古朴,雕门花窗,梁柱栉比,雕镌图案,典雅秀丽,轩廊橡木,古气盎然。堂正中上方悬着“祖荫堂”的大匾,下方两侧挂着一幅对联:“应遗留名文苑传;难忘结客少年场”。上联表达了作者钦佩叶楚伧在文苑中的盛誉、成就之情。下联回忆了作者和叶楚伧“少年”时“结客”的情景,追思了他俩之间的友情。</p> <p class="ql-block">第四进是楼厅,称之为前堂楼。楼下辟为展馆,展出了不少叶楚伧的手迹、作品、照片、实物等,其中有一件狐皮大衣颇为引人注目。据《档案与史学》记载,叶楚伧当年办报困难重重,经济来源不稳定,常有明天出报、当夜无款购纸或欠工人工资的事发生。于是,便四处挪借欠款,或将夫人的首饰衣服典当,以度难关。这件陈列的狐皮大衣为叶楚伧主持《民国时报》笔政时,一日深夜无款购纸,便将自己的狐皮大衣及夫人的首饰拿去典当,以续第二天的出版。前堂楼里还陈列着不少叶氏家藏书刊,其中有跟随叶楚伧辗转四方的《唐宋诗醇》、《韩昌黎文集》、《资治通鉴》等。</p> <p class="ql-block">过一个正方形的天井是第五进后堂楼。楼下客厅宽敞,叶楚伧当年曾在此与好友斗酒叙诗,切磋艺文。东侧为书房,里面书桌、书橱、文房四宝一应俱全,充盈着浓浓的书香气,东墙上挂着一幅画,名为《汾堤吊梦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迷楼深处听“风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也许是“斯文同骨肉”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庄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那一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小的迷楼了。</p><p class="ql-block"> 从叶楚伦故居出来,沿中市河往西行百余米,一座名为“贞丰”的拱形小石桥展现在面前。在桥北堍西侧,有着一幢古色古香的临河楼房,名曰“迷楼”。</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光绪末年,镇江人李德夫迁徙周庄,便在这座小楼上开起了一爿酒店。李德夫中年得女,到了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女儿阿金已如出水芙蓉,光彩照人了。老夫妻让她当垆劝酒,生意越发红火。这酒店原名德记,由于阿金的出现,便被人称作迷楼,取的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风景宜人亦迷人”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在中市河南岸望视此楼,只见三楼三底,古木斑驳,居中一间楼上楼下各开设着6扇落地长窗,临窗置有“美人靠”,供人倚坐,东西两间楼下为半墙,楼上分别安有合窗和花格窗。走过贞丰桥,来到中市街迷楼门前,一块由近代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书写的“迷楼”横匾映入眼帘。</p><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只见楼上陈列着不少南社成员的照片、手迹、著作和书画作品以及书法家书写的《迷楼集》诗句等,其中有一幅对联颇为引人注目,是为“结盟十七开南社:落笔千钧扫北庭”。上联叙述着辛亥革命时期南社创建时的概况,下联描写了当时南社社员们奋力运用手中的笔,鼓吹革命,反对“北庭”(清王朝、袁世凯、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情景。楼上东侧还立有一组人物蜡像,展现了柳亚子等人当年“小楼轰饮夜传杯”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迷楼之所以迷人。起于才华横溢、追求进步的柳亚子和南社众多的饱学之土,效法前贤,赋以兴寄和隐喻,设下迷恋美景、美酒和佳丽的谜面,而暗射着忠贞气节和爱国爱民的精彩谜底。</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迷楼墙粉脱落,油漆斑驳,破旧不堪。虽然难以想象当年的原貌,但是那古色古香,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美景,仍然引得游人络绎不绝,凭吊遗迹,觅寻诗章,成为了一处颇为高雅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周庄环境幽静,坐在船上游览,穿桥过洞,颇有情趣。每穿过一个桥洞就出现一种景色;每拐过一座桥堍,又另有一种意境,从不同角度构成一幅美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画。建筑古朴,擅江南水乡建筑之美,随便的一块砖、一片瓦,捡拾起来,都刻着一段精彩的明清故事。</p><p class="ql-block">【撰文:王东涛】</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ogS4UCG0V_6Dk566TPYG3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