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浪之書-終極指南》(2)

胡刚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rwz9kvr"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衝浪之書-終極指南》(1)</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shx7n9c"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衝浪之書-終極指南》(3)</a></p> <p class="ql-block"><b>◼️衝浪者守則</b></p><p class="ql-block">將五十位衝浪能力差距甚大的衝浪人凑在一起,上至鬥志旺盛、競力十足的至尊男,下至膽怯易受驚的初學者,其結果可能會引發許多爭議。幸好,衝浪界已發展出許多基本的規則,假如大家都能奉行,那麼擁擠地等浪區的秩序就得以維持,大家也都能保持和平。</p><p class="ql-block"><b>➊ 在對味且符合自己能力的浪點衝浪</b></p><p class="ql-block">這是常識:如果你是衝浪新手,你就會想一直待在適合初學者衝浪的浪點。如果你是技術高超的衝浪人,心目中的衝浪天堂是一道道翻滚的管浪,和電影裡所捕捉的那些光輝時刻,别自找麻煩跑到新手衝浪的浪點,不然你會很沮丧。如果你随性想要來點輕鬆的波浪,記得避開超夯(热门)的浪點。</p><p class="ql-block"><b>➋ 尊重等浪區的氣氛</b></p><p class="ql-block">這點和前一點所提的息息相關,不要因為自己是每季只要幾趟輕鬆的滑行就可以滿足,程度中上、個性隨和悠閒的長板衝浪客,也就會期望大家都能認同你的衝浪精神。浪點的氣氛每天都會改變,甚至是每小時都在改變,視衝浪者的個性、當時浪況以及其他不知名的因素等複雜的關係而定。如果你無法應付等浪區的特有氣氛,那麼你就该以自己最大的利益為前提,考慮是否划水回去離開那裡一段時間,或去找一個與你的調性較為相合的浪點。</p><p class="ql-block"><b>➌ 不要搶浪或去偷屬於別人的浪</b></p><p class="ql-block">「搶浪drapping」和「偷浪snaking」是衝浪運動中的大忌,更會破壞整個衝浪活動。衝浪的基本規則就是要仔細觀察,最靠近浪頭崩潰處的衝浪者有下浪權。絶不可以在其他衝浪者已在駕乘的浪上起乘。「偷浪」更是糟糕、無禮的行為:偷浪者知道最靠近浪點的衝浪者有優先下浪權,卻划水到那個沒有心裡準備的衝浪者前側或旁側,並在最後一刻追浪。</p><p class="ql-block"><b>➍ 不要擋到已在浪上駕乘之衝浪者的通道</b></p><p class="ql-block">划水出去的時候,一定要試著避開浪潰線(line of the breaking wave)。你可以划水繞到遠一點、在其他衝浪者主要衝浪路徑之外的路線,或者選擇由内側穿過白浪花區而比較費力的路線。一般而言,正在衝浪的衝浪者(除少數精神有問題的衝浪族之外)會盡可能避開正在划水出海的衝浪者。</p><p class="ql-block"><b>➎ 輪流進行而且要慢慢來</b></p><p class="ql-block">衝浪時的基本法則是下一道浪來的時候,在等浪區等浪最久的人(只要他或她在等浪區的正確位置,這是當然的)有優先下浪權。然而實際上,每個人的划水速度、對海浪的瞭解程度、個人的技巧純熟度,或者只是單純的肢體表現,均意謂影響計算浪頭次數的方式是很少公平民主的。即便如此,也不應該因為這樣阻止大家行使輪流下浪的權力。大自然的節奏是一直存在那裡,秘訣就是要能認得它並尊重它。</p><p class="ql-block"><b>➏ 隨時幫助任何遭遇困難的衝浪夥伴</b></p><p class="ql-block">衝浪者衝浪的地方通常少有理想的醫療服務。衝浪板可能會戳進衝浪者的眼中或者導致腦震盪、板舵可能會割斷動脈、腳繩會斷掉讓衝浪者陷於失去浪板的困境。如果有人遇到困難,衝浪者們應該集合起來儘速、儘可能協助受傷的衝浪者安全回到海岸。</p><p class="ql-block"><b>➐ 不論是去很遠的地方或者只是在附近旅行,都要尊重當地衝浪者</b></p><p class="ql-block">每個浪點都有一套自己的不成文规定。抱持開放、自信而友善的態度是親近新浪點唯一的方式。不要害怕提出詢問,仔細觀察等浪區的狀況。要是你故意破壤遊戲規則,當地人跟你翻臉就沒什麼好訝異了。</p><p class="ql-block"><b>➑ 放輕鬆、開心玩、好好享受你的浪</b></p><p class="ql-block">衝浪的時候,除了海浪和衝浪之外的其他事情都不重要。注意海浪但是也要留意其他人,尊重和鼓勵你週遭的其他衝浪者,用寬廣的心態和開闊的心胸接近海浪,你所得到的充實感將會超越肉體層面。與在海上行進了數千英里的海浪相遇,那種深刻的幸福感會慢慢注入你的心裡。一次完美的駕乘就足以改變你的人生。秘訣是就讓它發生吧。</p> <p class="ql-block">技巧三</p><p class="ql-block"><b>◼️THE BOTTOM TURN 浪底轉向</b></p><p class="ql-block">浪底轉向是衝浪運動中最重要的轉向方式。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將起乘時 - 或在浪頂轉向時 - 釋放的能量轉移至駕乘滑行當中。</p><p class="ql-block">你沿著浪底前進,身體傾向浪壁,將放在板上的身體重量置於内側板緣,做出浪底轉向。如果動作正確,這個動作會將你轉回至浪壁,同時產生速度和動力讓你完成衝浪動作的後續部分。</p><p class="ql-block">在1960年代末期和1970年代末期之间,浪底轉向這個動作是用來判定衝浪者技能優劣的依據 - 像是巴瑞·卡奈奥普尼(Barry Kanaiaupuni)、傑夫·哈克曼(Jeff Hakman)和奈特·楊(Nat Young)這幾個領導型衝浪者,特別以其具爆發性的新方式詮釋這<span style="font-size: 18px;">個</span>動作而聞名。然而,更輕薄的浪板問世了,比起長板較冗長的浪底轉向節奏,這些輕薄的衝浪板更適合用於1980年代末期和1990年代初期的飛越浪峰的機動性衝浪動作。結果,具有美感魅力的浪底轉向動作喪失了它部分的威望。然而,浪底轉向依舊是一種永恆的衝浪經典動作。</p> <p class="ql-block">一次成功的浪底轉向等同於一次成功的衝浪</p> <p class="ql-block">🅐 雙眼</p><p class="ql-block">不要盯著自己的腳。眼神應該固定向下順著浪潰線(line of the breaking wave)看。</p><p class="ql-block">🅑 上半身肢體和手臂</p><p class="ql-block">應放輕鬆,移轉能量的事交給浪板去做。</p><p class="ql-block">🅒 雙腳</p><p class="ql-block">前腳應放在浪板中央三分之一的地方。如果腳放得太後面會喪失慣性動能,放得太前面你會俯衝插水或越過浪頭。</p><p class="ql-block">🅓 板緣</p><p class="ql-block">浪底轉向動作是由傾斜衝浪板內側板緣(最靠近浪壁的那一側)開始的。</p> <p class="ql-block"><b>◼️防寒衣的歷史</b></p><p class="ql-block">過去五十多年來,防寒衣的設計和製作技術的演進發展使得衝浪運動世界的界限範圍更加擴大。</p><p class="ql-block">世界大戰之前數年,在冷水海域衝浪可不是好玩的。耐寒的衝浪同好們會圍著火堆蜷縮在一塊,一點一點地啜著藍姆酒和威士忌,一邊盯著冷冰冰的冬季裝備。他們會挾酒餘之勇選擇適當的時機,穿上羊毛緊身運動衫和保暖長褲後衝到岸邊,跪著划水出去,以快得驚人的速度奮力摇晃前進。無論如何都要避免任何會讓衝浪者沒入水中的動作,如潛越和歪爆。划水出去時力求姿勢優雅、頭髮保持乾燥以及冷靜不躁動,漂亮的轉板迎浪不僅展現當代衝浪的高超本領,也是衝浪人替自己保持乾燥和溫暖時的重要技巧。</p><p class="ql-block">一般相信,1940年代初期防寒衣能夠成功研发,其核心概念:要讓穿戴者保持温暖,材質不需要密不透水,這是任職於加州大學柏克莱分校的物理學家修·布莱德爾(Hugh Bradner)所想出來的。美國海軍委託布莱德爾进行研究,找出方法讓軍方潜水員能在水中待久一點,並且保持身手靈活、驍勇善戰。布莱德爾發現使用各種不同的橡膠、PVC和其他原料,可以籍由被原料阻隔住的許許多多微小的空氣氣泡,讓衣服達到隔熱保温的效果。水可以渗透防寒衣(的開口處),而且其氣泡會在穿著者的皮膚與衣服外表之間(被人體體溫)加熟。</p><p class="ql-block">1951年當海軍正式將這項科技解密時,引發了各種大量的試驗。不過,第一個將上述概念完全改造成並符合加州中部冷水域衝浪者需求的人,是舊金山的一個窗戶推銷員曁衝浪者傑克·歐尼爾(Jack&nbsp; O'Neill)。歐尼爾很快地暸解到若研發出彈性更好的海軍防寒衣,就可以讓穿戴者待在水中的時間更長,而這也代表它將會是能夠創造銷量的產品。在好幾次尋找完美材質的實驗失敗之後,找到答案的傳奇時刻終於在1952年來臨了。歐尼爾在早期道格拉斯DC-3型飛機上拉起飛機通道上的地毯時注意到一種有趣、似橡膠的物質。這是一種用於工業製造稱作氯丁橡膠(neoprene)的合成橡膠物質。</p><p class="ql-block">歐尼爾大批訂購這種橡膠並將其中一些縫作一件從頭包到腳的防寒衣,然後跑去衝浪。它真可以達到防寒的效果。幾年之後,在歐尼爾的衝浪店南方五百公里的聖塔克魯斯(Santa Cruz),鲍伯·梅斯崔爾(Bob Meistrell)偶然發現自己的黄金縫料,用這種物質製造的防寒衣適用於洛杉磯曼哈頓海灘較為溫暖的水域。他用的是汽車車燈的襯墊裡能夠找到的脱氮氯丁橡膠(nitrogon-blown neoprene),一種稱作G-231的物質。梅斯崔爾之後表示:「這種物質,讓我們能製造出比現在任何一種既有服装更適合衝浪的防寒衣。我們大大改善了活動的自由度。這真的是劃時代的大發現。」</p> <p class="ql-block">左圖:聖塔克鲁斯(Santa Cruz)衢浪者傑克·歌尼爾(左)在1950年代為防寒衣的研發打下先鋒。從那時候開始冷水域衝浪運動完全改觀。</p> <p class="ql-block">右圖:防寒衣是市場商人的大夢。解讀照片人物的肢體語言和觀察他們的髮型,猜猜這場歌尼爾推廣活動是在哪个年間展開的。答案在接下去翻過来的那一頁上。</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初期欧尼食爾推廣活動以前一頁照片上的傢伙和美眉作為號召。</p><p class="ql-block">從開創的日子以來,找出更輕、更好活動、更保暖、舒適和耐用的材質,一直都是防寒衣的研發目標。從剪裁、色彩組合、拉鍊設計到接縫外型,市場上甚至還出現無拉鍊接縫的設計,防寒衣的變化似乎永無止境。在大部分事物都被大肆嘲弄的1980年代,防寒衣被做成絢麗刺眼的颜色。直到復古懷舊運動興起,才使得整個產業開始再次以科學角度,思考防寒衣款式風格的問題。當然,黑色的材質會吸收太陽的熱能也有助於衝浪者身體的保暖。而且看起來比橘色的材質酷多了。</p><p class="ql-block">從1990年代進入二十一世纪初期,防寒衣已被改良的相當輕薄,而且具有良好的防寒效果。現在大部分的防寒衣都可讓衝浪者持續待在水中好幾個小時,即使泡在酷寒的海水温度也不成問題。6公釐厚的氯丁橡膠層的裝備將頭到腳全部包起來,有助於衝浪者到南極地區以及阿拉斯加最北邊的地區,接受極端環境海浪的挑戰。現在身處熱帶地區以外的一般衝浪者,只需要一件2到3公釐厚的夏季防寒衣,和一件厚度介於3到5公釐間的冬季防寒衣。關於防寒衣,另外還有幾個有趣的創新發明,包括以電池驅動整個暖氣系統、外層防潑水 - 甚至有謠言指出可以接上 iPod 使用的連帽式防寒衣,只差一個積體電路就可以生產製造了。</p> <p class="ql-block">上圖:1980年代时期,在款式和材質之戰當中只有一個真正的贏家。</p> <p class="ql-block">下圖:現代的防寒衣技術已得以讓衝浪者向全世界最寒冷的海洋進攻,包括冰島附近的海域。</p> <p class="ql-block"><b>◼️當地浪況</b></p><p class="ql-block">在創造或消滅衝浪人完美的一天的各種因素中,當地的潮汐以及風的狀況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份。</p><p class="ql-block">每個浪點都是受極其複雜環境所影響的聚合之地。風、潮汐和湧浪形成一種錯綜複雜的平衡狀態,隨時都是決定浪況的因素。長時間下來,衝浪者建立了一套直覺式的環境知識資料庫。當然相較之下,你會比較熟悉自己所處的當地海灘 - 就像好朋友一樣可以辨別它的情緒。能將這種知識移轉到其他浪點,甚至那些你以前沒下過浪的其他浪點,才是真的有天份。</p><p class="ql-block">潮汐是因太陽和月亮對地球的引力影響,所造成的週期性海水水位升降現象。雖然潮位以及時間點可以在數年之前先行預測,但是在世界各個不同的地方,退潮和漲潮的流體力學,會對浪況造成各式各樣的巨大影響。例如,世界上潮差最极端的例子發生在英國的一個小島上,在那裡低水位和高水位的差異可高達18公尺,也就是說某個浪點可能會在乾潮期間消失,但是在水的高度和流量到達某個特定的礁岩或沙壩時,該浪點又會在中至滿潮期間出現。另外亦有因陸地上的回流及海水流回大海時所形成的水流,使滿潮水位變得相當高,造成在特定浪點很困難起乘或無法起乘,因而使浪點「關閉shut down」的情形也很常見。</p><p class="ql-block">如要製造出良好的浪況,風的影響也一樣重要。微微的陸風(offshore 從岸上柔和吹來的風)是最理想的,因為它們會試圖抬起浪壁,將浪整理成平滑而且清楚明顯的浪列。另一方面來說,向岸風(onshore)會讓浪壁碎裂成滾滚的白浪花浪牆,只適合衝浪者滑行直奔岸上。不管是哪一天,氣象學者對風的預測都是受浪點地形的影響:例如岬角和懸崖會提供保護,但是沒有遮蔽物而完全敞開的海灘比較容易受到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些當地浪況與湧浪、潮汐交互作用而產生出衝浪日子裡瞬息萬變的節奏。</p> <p class="ql-block">🅐 滿潮 high tide</p><p class="ql-block">如本圖例,潮汐在較高的時期,與突出的礁石和岬腳的沙壩產生交互作用而形成波浪。潮汐在較低的時期,波浪較易受到自北方來的風所影響。</p><p class="ql-block">🅑 海流 currents</p><p class="ql-block">波浪受這些礁石的回流影響,當海水竄流回大海時就會形成海流。</p><p class="ql-block">🅒 東風 (陸風offshore)</p><p class="ql-block">輕風直接從陸地吹向海洋「清理」和修飾海浪,抬起浪壁並創造出理想的波浪。</p><p class="ql-block">🅓 北風 (離岸cross-shore)</p><p class="ql-block">自北方來的風,意指在岬角避風處的波浪因有保護而不受風的影響,特別是在滿潮時。在海岸較遠處的波浪因爲沒有岬角的保護,所以比較紊亂。</p><p class="ql-block">🅔 西風 (向岸onshore)</p><p class="ql-block">從海洋直接吹向陸地的風總是會對浪況產生不好的影響,像是造成浪頭碎裂等,只有吹微微的輕風時除外。</p><p class="ql-block">🅕 南風 (離岸/側向岸 cross/sideshore)</p><p class="ql-block">風吹的方向與陸地平行比較容易造成浪頭碎裂以及浪壁破碎。風向只要稍有改變就可以創造出宜人的浪況或使浪況更加惡化。</p> <p class="ql-block"><b>◼️腳繩</b></p><p class="ql-block">對於用繩索將浪板和衝浪者拴在一起的腳繩發明,衝浪者持兩極化的看法。腳繩到底是破壞了或者拯救了衝浪文化,端看你個人的觀點而定。</p><p class="ql-block">1970年加州聖塔克鲁斯(Santa Cruz)的衝浪者也是衝浪企業家傑克之子,佩特·歐尼爾(Pat O'Neill) 想出了一個方法,將一段彈力繩連接至衝浪板,同時將另一端以扣帶固定在衝浪者的腿上。在腳繩發明之前,要是有人從浪板上跌落,浪板被單獨沖回岸上或是每次有人歪爆失去浪板,最後都會陷入需要長距離海泳的情況。</p><p class="ql-block">1970年代腳繩的興起產生了戲劇性的影響:新一代的衝浪者現在不需要高超的技術和過人的耐力也能親近海浪。有能力的衝浪者,可以試圖攻佔那些以前因為有歪爆後在礁石上斷板的危險,被認定為不可進入的浪,同時技術高超的衝浪者在每個衝浪時段都可以逮到更多浪。各種花式特技動作不斷增加,可歸功於腳繩發明的助長。綁上腳繩的衝浪者開始試驗新的移動招式,因為他們認為就算跌落浪板也能夠立刻安全地找回衝浪板,並快速地划水回去重新嘗試那個招式。然而,從1970年代初期到中期,腳繩在衝浪者之間挑起了相當的爭議,引發相當多反對腳繩的口號,例如「腳繩是給狗用的」,並在衝浪媒體刊物上大肆宣揚,更毒的是:「在舊日的美好時光裡,衝浪人去衝浪,菜鳥浪人是去游泳( kooks swam, surfers surfed)」 。</p> <p class="ql-block">許多衝浪狂熱份子對於腳繩的怒斥不曾間斷,從一張貼在加州林康(Rincon)的貼紙就可以清楚知道。</p> <p class="ql-block">惡意批評腳繩的人,給它起了「傻蛋繩索」的別名,還有一堆其他侮蔑的名稱,但是有了腳繩這項發明,在衝浪世界中所可擁有的享受,近乎無所不在。</p> <p class="ql-block">最初腳繩和衝浪板的連接方式是將一個小環鑲在浪板的玻璃纖維上,或在板舵上鑽一個小洞。1980年代初期開始,大部分當代的衝浪板都會在浪板板面的泡棉上鑲嵌腳繩「栓 plug」。這個栓子包含一個金屬托架,上頭綁著一個尼龍繩環。衝大浪專用的槍板,為用來對付極為強勁的海浪常會包含兩個腳繩栓作為預防故障的安全裝置。</p><p class="ql-block">在最好的情況下,腳繩是可以用來救命的 - 它能在巨浪中讓衝浪者與浪板這個漂浮裝置連接在一起,就足以證明它的重要性。在最壞的情況下,腳繩會被水裡的暗礁勾到,讓衝浪者陷入溺斃的危險(不過這種情況的發生只佔少數)。對於腳繩較常見的抱怨就是有點過於依賴它,腳繩會在情況危急的時候仍幫衝浪者保住浪板,這鼓勵了技術不純熟的衝浪者有勇氣下他們無法駕馭的浪,而這卻可能危及到其他衝浪者。</p><p class="ql-block">腳繩的反彈力會造成另一種危險。1971 年傑克·歐尼爾(Jack O'Neill) 使用兒子早期發明的腳繩,當他所駕乘的衝浪板在回彈的時候刺進了他的眼中,他因而失去了一隻眼睛。</p><p class="ql-block">然而因為使用腳繩很平常,所以是衝浪者的主要裝備之一。腳繩有各種不同的長度和粗細,使用時要依據你用的浪板和所要衝的浪的類型來定。一般來說,浪板越大需要的腳繩就越長越粗。使用腳繩的長板玩家(很多人不用,尤其在衝小浪的時候)會把腳繩扣帶綁在膝蓋下方,而不是綁在腳踝(這樣有助於進行優美的走板動作)。</p><p class="ql-block">腳繩的銷售量為業者帶來亮眼的收益。因腳繩協助而避免的意外發生率遠比其本身所引發的意外發生率來得高,更使得程度中等,剛好可以體驗衝浪的人,能享受衝浪運動的快感。也許我們應該頌揚一下現代衝浪文化中最大衆化、最具影響力的腳繩。</p> <p class="ql-block">TRULY BIG WAVES AREN'T MEASURED IN INCREMENTS OF FEET. THEY ARE MEASURED IN INCREMENTS OF FEAR.</p><p class="ql-block">Buzzy Trent</p><p class="ql-block">說實在話,大浪不是能用英尺測量的,大浪是用恐懼來測量的。</p><p class="ql-block">巴茲·特倫特 (Buzzy Trent)</p> <p class="ql-block"><b>◼️衝浪店</b></p><p class="ql-block">自從傑克·歐尼爾(Jack O'Neill)具傳奇性的商店於1952年在舊金山開幕以來,衝浪店就在衝浪文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傑克·歐尼爾(Jack O'Neill)在海灘邊的車庫開了史上第一家「衝浪店」,販賣衝浪板和防寒衣。</p> <p class="ql-block">衝浪店是將衝浪運動中形形色色的相關事物聚集在一起的地方,也是傳統上衝浪者聚在一起訂購浪板、哈拉、嬉鬧磕牙、交換小道消息的場所。經典的衝浪店是衝浪風潮、潮流和改變得以順利地日復一日、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發展的所在。</p><p class="ql-block">現在零售店快速地被搬到了網路上,而且忽然之間衝浪族散居全球各地,不過衝浪店依舊是衝浪文化的試金石之一。</p> <p class="ql-block">浪店是衝浪愛好者的世俗禮拜堂,佔據每個全心投入衝浪運動的衝浪者生活的中心地位。</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衝浪店就只是在自家後院從事製作衝浪板的作業。由於厭惡家裡頭塞滿做了一半的浪板還有壞掉的斷板,年輕衝浪者的父母們總是怒氣沖沖,迫使他們的子女在租金低廉的車庫或碼頭邊的屋棚裡存放和處理浪板。早期衝浪文化的行銷方式是以透過口耳相傳进行的,削板師是不折不扣的工匠,有純手工打造訂製服務,訂購者還能嘗試各種設計、材質和精巧的手工藝技術,而在某種程度上,這會讓今日某些強烈要求一切都講求有機和當地取材的人相當高興。</p><p class="ql-block">戴爾·維爾茲(Dale Velzy) 是被公認的早期衝浪板製板業者。1950年他在洛杉磯的曼哈頓海灘開了一家維爾茲衝浪板店,差不多在同一時期,像是霍比·艾爾特爾(Hobie Alter)、葛雷格·諾爾(Greg Noll) 和賓·柯普蘭(Bing Copeland)這些削板師衝浪者,都在租金低廉的簡陋小屋裡開始經營自己的衝浪板店。雖然維爾茲從事的是合法的事業,但他採用一切憑直覺和本能的經營方式,一個星期就接了上百張訂單,他不管那個亂七八糟、根本不存在的帳本,而全都依照一票會到「維爾茲神壇膜拜」、「求板若渴的」小毛頭和性感美眉的要求行事。維爾茲與削板天才哈普·賈伯斯 (Hap Jacobs)一同打拼,在1950年代成為加州最主要的浪板製板業者,他的活力、獨到的眼光和摻雜著慷慨豪爽、無心的哄騙的天才吸金手法,使他成為民間傳奇。維爾茲的助手曁北岸衝浪先驅米奇·穆尼奧斯(Mickey Muñoz)回憶道:「維爾茲是最棒、最體貼的好人。他哄人的時候絶不是蓄意的…他給我們這些小毛頭工作、給我們錢、浪板,還帶我們去從沒去過的地方衝浪…」。</p> <p class="ql-block">在維爾茲的衝浪店極具影響力的時候,那間店實際上是他自己的浪板製作工廠直營店。防寒衣開發者及北加州早期衝浪界之首腦人物傑克·歐尼爾的衝浪店在1952年舊金山開幕的時候,他宣稱店裡的商品是名副其實的首賣品,防寒衣和衝浪板在歐尼爾的店裡你都可以買得到(他在1959年聖塔克魯斯開了第二家店)。</p><p class="ql-block">隨著衝浪文化的發展,衝浪店供應的商品越來越多元化,有T恤、貼紙、衝浪短褲以及各類衝浪運動相關商品,以吸引迅速成長的一般客層。從那時開始幾十年間,與衝浪運動相關的商業活動遽增,從杜拜到倫敦中區的衝浪店如雨後春笋般一間間地在各地開設,而每一間都在銷售衝浪夢。仍有些衝浪店,像是加洲海豹灘 (Seal Beach)的「瑞曲海港」(Rich Harbour's) 那間迷你型衝浪店,店家在商店後面保留了從1950年代就開始用的削板排架。另一方面,像是佛羅里達可可海灘(Cocoa Beach)的「朗瓊」(Ron Jon) 這種大型零售商店,是極限運動用品的特大型量販店,從直排輪鞋到搖控衝浪娃娃什麼都賣。其它業者也包括了主要品牌,例如「閃銀」(Quiksilver) 在全球各地都有特約經銷商店,只銷售獨家品牌的浪板及服飾。</p><p class="ql-block">大型零售商店透過網路將其大部分商品販售給全球各地急遽增加的顧客已成現今的一股新潮流,不過它們在衝浪銷售巿場中仍然保有地下衝浪小店的精神。在加州和紐約都有設立商店的「麻辣斯克」(Mollusk),以及設立在英國西南部並標榜與衝浪訊息同步的「輕鬆適意」(Loose-Fit),店裡販賣來自世界各地設計的多樣化衝浪板,此外也販售許多流行商品、書籍、DVD 以及其他商品。衝浪店一直是從事衝浪運動商業層面活動(又稱為產業)的場所,可直接貼近不論在街上與海邊的顧客。然而,今天不論你是在何等荒僻的地方衝浪,都可以在加州訂做一個短莢型短板,或在日本訂購石灰質橡膠製的防寒衣。曾經,衝浪者的選擇受限於當地衝浪店的器材設備取得與設計概念。如今,與世界性衝浪資源及設計的距離只有彈指之遙。就如此結果一般,世上沒有比現在身為浪人更為有趣的時期了。</p> <p class="ql-block">衝浪用品界的巨人「閃銀」(Quiksilver)開設在法國安格雷(Anglet)的新式商店擁有700平方公尺的衝浪商品展售地,是屬於在金字塔另一端的名品店。</p> <p class="ql-block">著重設計感的商店,像是紐約的「麻辣斯克公司」(Mollusk),重新建立起早期衝浪店和顧客間那種親密的關係。</p> <p class="ql-block">經典打浪車</p><p class="ql-block"><b>◼️福斯 TRANSPORTER 商旅車</b></p> <p class="ql-block">福斯Transporter商旅車是衝浪文化中大家最為熟悉的象徵車款,而且仍舊是目前世上最受歡迎的打浪車。</p><p class="ql-block">不論是1965年低底盤改装、前檔雙片平玻璃的T1系列露營車,或是剛剛才從工廠出產、使用生質柴油的T5系列Sportline,福斯汽車所出產的代表性的耐用汽車從1950年問世以來一直是海灘停車場的特色。Transporter那超級可靠、後掛的氣冷式引擎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設計和工程技術的變革。其發電裝置設於底板之下介於後輪之間,將車廂内部的空間釋放出來 - 而且早年這台車很便宜。由於實用且價格合理等種種因素結合在一起,使得Transporter成為嬉皮之路上的旅行者,還有許多決心要到外地尋找寬廣、不擁擠的浪點的衝浪人,輪子上的家。雖然早期的T1或T2系列舊款車在1965年至1975年間熱銷超過一百萬輛,現在在經典復古車系市場中仍廣受歡迎。隨著這款汽車持續被視作反傳統文化的象徵,福斯 Transporter舊車轉賣的價値也持續增加。世上的衝浪人若從沒想要去借錢弄一台老福斯商旅車來玩玩,應该是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 蓋伊愛死了他這台小巴士</p><p class="ql-block">這是1969年Transporter T2系列,他從澳洲新南威爾斯的穆倫賓比(Mullumbimby)要去當兵的朋友那裡找到的。蓋伊帶著他的馬子雀麗在逃避兵單的旅程上,並終於發覺到自由戀愛中的喜悅。</p><p class="ql-block">🅑 拓展心靈的必要裝備</p><p class="ql-block">雀麗和蓋伊兩個人都爲《蹤跡》雜誌裡一則有關菌類有機栽培技術的文章內容所深深著迷。用大麻煙管就可以進行,不過除非能很快弄到一些蕈種提煉的迷幻藥,不然他們永遠都無法體悟那種純粹喜樂的深沈極限。</p><p class="ql-block">🅒 雀麗穿著粗棉布衣裙</p><p class="ql-block">她正考慮去印度旅行。不過,蓋伊還沒有拿定主意。恆河上還沒浪可以衝,不是嗎?雀麗認爲泰瑞·費茲傑羅是眞正的男子漢。</p><p class="ql-block">🅓 閃電牌尖尾衝浪板</p><p class="ql-block">蓋伊去年一月從夏威夷買回了一個浪板袋,同時帶上一個黑眼圈,還有對火腿鳳梨的厭惡感。</p> <p class="ql-block"><b>◼️布屈·范·阿兹達倫</b></p><p class="ql-block"><b>BUTCH VAN ARTSDALEN</b></p> <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941年1月31日(卒於1979年7月18日)</p><p class="ql-block">出生地:美國維吉尼亞州</p><p class="ql-block">關鍵之浪:萬歲管浪區、溫丹薩</p> <p class="ql-block">浪管駕乘先趨及溫丹薩衝浪俱樂部愛吵架的傳奇人物 - 布屈·范·阿茲達倫征服了全球最巨大的海浪,他是1960年代一個喜歡虛張聲勢、缺乏英雄氣質的人物。</p><p class="ql-block">布屈·范·阿茲達倫所屬的衝浪世代是講求男子氣概,以木頭製做浪板的世代 - 在衝浪板改以輕巧的玻璃纖維和泡棉製做的新時代,他是正屬於那悄然凋零、受不平對待、與荒無的前衝浪世代成員。布屈生於1941年,他十五歲開始在加州拉荷亞 (La Jolla)的海灘衝浪。在出發前往夏威夷做為受當地人歡迎的白人夥伴(haole)之前,他在溫丹薩衝浪俱樂部的衝巨浪狂歡派對中,和人發生激烈爭吵弄斷了牙齒。在衝浪文化中有許多關於布屈的小故事。有一段時間,站在長板上夾緊肌肉進入管浪區的他,比之前在那衝浪的任何人更貼近浪頂,此事乃經夏威夷衝浪界的五星級菁英做見證。在那個時刻,他成了「管浪區先生」第一人。另外有一次,在去提華納 (Tiiuana)的短程旅行途中暴飲成瘾,他在為一群被關的聖地牙哥衝浪人籌了保釋金後消失不見人影,卻用了籌來的款項買醉去。還有一次在管浪區,他不顧一切強拖一個十八歲的男孩到礁石上,為男孩做了二十分鐘的人工呼吸不願放棄,一直到那奄奄一息的男孩在他的嘴裡嘔吐讓救護車的醫護人員把男孩帶走為止。布屈開了啤酒、斜靠著救生員瞭望塔、點了一支菸,笑了。</p><p class="ql-block">據認識他的人說,布屈·范·阿茲達倫是個自相矛盾的傢伙:他愛笑、是個運動高手、會照料(而且常拯救)北岸那些面臨生死關頭的不幸游客。不過他同時是個危險的酒鬼,他打架、喝酒和衝浪所花的時間一樣多。這就是他的死穴。</p><p class="ql-block">布屈·范·阿茲達倫的故事雖然精彩,不過卻不及他衝浪時絶妙的換腳方式以及駕乘管浪的創舉。以他的能力而言,能夠以左腳在前或右腳在前的姿勢衝浪沒什麼好說的,不過布屈能夠在最危急的情況下變換站立的姿勢:例如在管浪區底的浪底轉向,或者在夏威夷哈雷瓦(Haleiwa)的空中轉板迎向岸邊蓋整排的浪。他本能般棒球捕手式的蹲伏姿,讓他能夠在生死悠關的情況下駕乘管浪且順利通過,他那大猩猩般的彪形大漢體態明顯地違反了自然法則。在1960年代初期又大又笨重、頗為粗糙的浪板上,布屈會在比較深的地方、比別人晚起乘,而且可能是第一個將管浪和藝術結合在一起的衝浪者。</p><p class="ql-block">1960年代晚期,當橫掃整個社會的文化大轉變對衝浪文化開始產生影響時,布屈成為伊胡凱海灘(Ehukai Beach)的救生員。根據繼承布屈的「管浪區先生」名號的蓋瑞·羅培茲表示,大概是因為布屈在管浪區所拯救的人數之多前所未有,他才有這個稱號。1970年代初期,社會已不認同於打架、酗酒和長板 - 三種最能代表布屈特性的文化,他感到了疏離感。</p><p class="ql-block">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雖然他繼續在北岸來來回回拯救了許多人、仍然縱情飲酒,但鮮少划水出海。在落日海灘的沙洲上,在游泳拯救羅培茲的浪板後,雖然仍有波浪水花的喧鬧聲中,布屈對羅培茲說:「衝浪運動你拿去,我只負責救援的工作。」</p><p class="ql-block">布屈·范·阿茲達倫故事的影響力在約翰·米遼士(John Milius)1978年的電影《偉大的星期三》(Big Wednesday)得到迴響。窮盡一生的時間繼續不斷在實體的、社會的及文化的改變中衝浪,它本身就是一種成就,但卻不是所有衝浪者打算完成的成就 - 就算是對箇中好手而言也一樣。1979年三十八歲的布屈去世的時候,在伊胡凱和他過去的家鄕拉荷亞同步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在伊胡凱的紀念活動結束後,群衆划水出海,用古老的儀式将他的骨灰灑在管浪區的浪頭上。</p> <p class="ql-block">布屈·范·阿茲達倫充滿男子氣概的衝浪風格,與初成立的衝浪媒體刊物的想像不謀而合,從1965年這張在管浪區所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p> <p class="ql-block"><b>◼️衝浪旅遊小竅門</b></p><p class="ql-block">衝浪即旅行。帶著一堆衝浪板和滿腦子讓人昏亂的期望到地球的另一端衝浪,可能會變成大麻煩。選擇幾個簡便的小訣竅,跟我們一起將壓力減到最低。</p><p class="ql-block">➊ 打包</p><p class="ql-block">最糟糕的情況就是到達有著跟浴缸水溫和完美好浪的印尼島嶼…卻發現自己的浪板斷成好幾塊。為了避免這種噩夢般的事情發生,就得小心選擇你的浪板袋。體積小又輕巧的浪板最適合帶去旅行。如果你是硬漢型的長板玩家,輕巧、工廠製的環氧樹脂(epoxy)衝浪板的彈力比傳統衝浪板要好。如果你非帶那塊珍貴、十呎長的原版史基普·佛萊浪板,那麼採用氣泡薄膜和大力膠帶的保護措施多少能夠獲得些許保障。但是缺點是所有的行李搬運員對衝浪者和他們的浪板都有股宿怨。打造一個黏答答、裝了墊子的棺材會增加更多重量,也會讓行李搬運員更討厭你。固定型的板舵在運送的過程中很容易被折斷,所以在打包之前儘可能將所有的板舵拆掉(或加強固定保護)。還有絶對不要隨身攜帶沙包球。</p><p class="ql-block">➋ 機場</p><p class="ql-block">事先打電話做確認,這樣能把衝浪板帶上飛機的可能性會比較大。關於將衝浪板帶上飛機,許多航空公司會收取一些費用或者有特別的规定。由於安全檢查等級提升所以安檢過程較以往更為耗時。千萬不要拿你的浪板袋開玩笑:機場安檢人員是不來幽默那一套的。最近做衝浪板相關檢查可能免不了要付一些費用,動動腦筋想想吧!如果你不去問,就不會有收穫。有個好用的小訣竅就是要避免現代衝浪人一成不變的穿著打扮:連帽外套、夾腳拖鞋、衝浪海灘褲,還有總是掛在臉上的太陽眼鏡。改為採取海恩森和奧古斯特在電影《無盡的夏日》裡使用的訣竅試試看:穿上整齊的套裝並打上一條波紋領帶。何不捨棄用厚厚的髮蠟形成髮線的造型,改為不分線的髮型?這樣會讓對檢查程序一板一眼的工作人員手忙腳亂,還可以迷住男性、女性空服員。如果你堅持要随身攜带沙包球,千萬不要在機場裡面玩。</p><p class="ql-block">➌ 飛機上</p><p class="ql-block">無論如何絶對不要盯著停機坪的行李搬運工將你的衝浪板送上飛機。因為那個景象在所難免地會挑起你的一陣狂怒和偏執心態 - 那些於事無補的情緒反應。如果行李搬運車駕駛,看到你在機窗邊狂暴地跟他比手畫腳要他注意,他也很有可能故意捣蛋做出讓你最害怕的事。所以放輕鬆點,即使你的心跟著搖滾樂的節奏跳動,跟著飛機的高強度鋼板搖晃,去跟空服人員打情駡俏吧!假裝自己是個隱退的衝浪旅遊老手。不要手舞足蹈、用一堆術語,沒完沒了的談論你期待到了目的地之後可以看到多少管浪。這樣會讓你的旅伴不想繼續跟你交談,而讓你看起來像個白痴。不要過分沉溺於機上提供的免費酒類。到達目的地之後還有一堆交通轉乘等著你,宿醉和虛脫感會讓你後患無窮。就算你搭飛機要一路搭到復活島,也不要在飛機上的走道上玩沙包球。</p><p class="ql-block">➍ 轉機</p><p class="ql-block">到達目的地後如果你的浪板表面多了一堆坑坑洞洞,不要緊張、不要激動。別想設法取得該航空公司當地辦事處的賠償。你可以在到達最後的目的地之後修補那些凹洞。如果你已事先安排好當地的交通運輸工具,那是最好的。如果沒有任何安排的話,你得小心選擇搭乘的交通工具。發展中國家的計程車司機們,現在看人看得很準,知道你是擁有過多特權的享樂主義者,所以會自動認定你有花不完的錢。他們知道你宿醉(除非你有遵守以上的建議),而且會額外加收用皮帶將你的浪板固定在車頂上的費用。這裡有另一個好用的訣竅:自備固定皮帶。試著一大早上去巴東(Padang)或可倫坡(Colombo)的五金店找找看…</p><p class="ql-block">➎ 衝浪營地</p><p class="ql-block">好了,你終於毫髮無傷、帶著可以堪用的浪板,還算順利的深入這個珊瑚礁旁的叢林營地。當計程車/巴士/船/嘟嘟車/黃包車接近營地的入口時,享受一下探險的感覺吧!那種像勇士般不停寻找永恆之浪的感覺。在你恍然大悟弄清實情之前,利用那短暫的時刻好好享受吧!這裡有一堆你的同鄕;那間在網路上提供「美味當地海鮮」看起來像是五星級的農舍小屋,實際上是一個蠍子橫行、疑似因大麻煙管的誘導而形成的瘧疾坑;還有那個當地店員的右手,在武裝反叛動亂遭鎭壓後用手榴彈在礁岩區炸魚而被炸爛了。等一等…那艘在海灣外停泊的巨型遊艇是澳洲庫倫加塔(Coolangatta),就是十二個受廠商贊助、最火紅的年輕衝浪人的移動式船屋嗎?把你的沙包球拿出來吧。你畢竟還是需要它的。</p> <p class="ql-block">技巧四</p><p class="ql-block"><b>◼️THE TOP TURN 浪頂轉向</b></p><p class="ql-block">浪頂轉向是在浪的頂端改變方向所使用的動作。</p><p class="ql-block">能夠以絶佳的浪頂轉向動作成功地重新進入浪頭的力道之中,它是衝浪者必備的技巧。就像任何其他的衝浪動作一樣,要做出漂亮的浪頂轉向,時間點的掌握極其重要。你在一道浪的頂端,用衝浪板的底部碰撞浪峰,同時將外側板緣置入浪壁,做出浪頂轉向的動作。如果動作正確,這個動作會將浪的能量移轉到浪板和駕乘者上,並且控制你下降的速度。浪頂轉向有多種不同的形式,而且也稱為“off the top 浪頂甩浪”、“off the lip浪峰迴轉”、“re-entry重新進入”、“snap轉折”或“rebound反彈”。在其拍擊浪峰、最動感的表現形式中,將浪頂轉向與浪底轉向的動作結合在一起,就成了專業級衝浪運動中經常可以得分的動作。1980年和1990年代冠軍衝浪手們皆以浪頂轉向動作的驚人純熟度著稱。湯姆·克倫(Tom Curren)、馬丁·波特(Martin Potter)和馬克·歐奇璐波(Mark Occhilupo)成為水上移位、水花四濺的浪頂甩浪的代名。</p> <p class="ql-block">衝浪運動表演中讓人拍案叫絶的特色就是拍撃浪峰的浪頂轉向。</p> <p class="ql-block">🅐 板緣</p><p class="ql-block">開始進行浪頂轉向時先將你的重心移到板緣外側(浪板離浪壁最遠的外緣)。這會減緩你的速度。</p><p class="ql-block">🅑 眼睛</p><p class="ql-block">将你的眼光定在你所要撞擊的那道浪的頂端。</p><p class="ql-block">🅒 雙腳</p><p class="ql-block">到達那道波浪的頂端時,你的後腳必須放在衝浪板尾端的位置。這可讓浪板板頭快速地擺動轉向浪底。</p><p class="ql-block">🅓 上半身</p><p class="ql-block">讓浪板隨著捲曲的浪峰移動並朝浪底落下。將後手臂朝潰浪線向下伸出可使重心重新分配,並可協助將你抛出(project)完成轉向動作。</p> <p class="ql-block"><b>◼️阿爾特·布祿爾 ART BREWER</b></p><p class="ql-block">阿爾特·布祿爾對於色彩與構圖技巧的掌控,在現代衝浪攝影界無人能出其右。沒有人曾以那樣新穎時髦的手法喚起文化的這麼多面向,或使其發揮那樣的影響力。</p><p class="ql-block">1951年生於加州拉古納海灘 (Laguna Beach)的阿爾特·布祿爾,十二歲的時候在聖翁費瑞(San Onofre)和多西尼(Doheny)進行了生平中第一次衝浪。他發表的第一張衝浪照片 - 是皮耶·米歇爾(Pierre Michelle)在拉古納海灘塔莉亞街的一張管浪照片 - 那是1966年《衝浪客》雜誌上的衝浪板廣告。身為衝浪界數一數二的衝浪攝影師,他的影響力是衝浪運動演進的關鍵點。1968年,這個大部分都靠自學的攝影師,受到一群在南加州乘風破浪的興盛短板衝浪團體所吸引。因此,布祿爾與他們共享生活方式與海浪,為《衝浪運動surfing》和《衝浪客 surfer》雜誌拍攝出絶佳的封面照片同時進行編輯工作。他在1960年代晚期和1970年代初期建立的成就讓他成為衝浪媒體的寵兒。從1975年到該世紀末他是《衝浪客》雜誌合作的資深攝影師同時偶爾兼任攝影編輯。布祿爾讓人印象深刻的外型和不輕易妥協的態度,在出版商、編輯、與衝浪者間被視為一股饒富變化的力量,並為他贏得美譽。他總能將人物的超凡風采與他超乎常人的知識相互結合,捕捉到特殊的鏡頭 -&nbsp; 不論是否是運用特殊光影效果,或不落俗套的構圖手法而捕捉到的自然情境。</p><p class="ql-block">1990年代中期到晚期,布禄爾和日本導演、衝浪者增田卓二(Takuj Masuda)在實驗性的英日文雙語雜誌《超級限》(Super X Media)廣泛地展開合作,可以看出這是他最具創意的時期。這本雙語雜誌把重要的衝浪觀念,以及古巴與世隔絶的海浪和溜滑板的景象,带到觀點完全不同的地區像是停火後的薩拉耶佛等地區。過去十年間,這本雜誌不斷地廣泛增加探討衝浪世界之外的議題,其衝浪界外的商業客戶也持續增加,阿爾特·布祿爾已為衝浪文化訂定出其全球影響力的疆界。</p> <p class="ql-block">蒙加·貝利(Munga Barry)在夏威夷的落日海灘下浪壁。</p> <p class="ql-block">赖瑞·博陀曼(Larry Bertlemann),低調大師,樹立了1970年代衝浪運動好手的新類型。</p> <p class="ql-block">蓋瑞·羅培茲(Gerry Lopez)「管浪區先生」眺望他的勢力範圍。</p> <p class="ql-block">布禄爾的黑白照片作品捕捉到一趟讓人難忘的馬爾地夫遊船之旅。</p> <p class="ql-block"><b>◼️衝浪音樂</b></p><p class="ql-block">1960年代初期有段短暫的時期,衝浪音樂定義了美國的年輕人。</p><p class="ql-block">新港海灘巴爾波亞島上的「約會舞廳」(Rendezvous Ballroom)裡面的人總是川流不息。時間是1961年的夏天,衝浪音樂場所暗地裡正在蓬勃發展,而且就快成為音樂界的主流。小夥子們頂著有光滑分線的蓬蓬頭、穿著彭德頓(Pendletons)格子襯衫、李維士(Levis)牛仔褲,踩著涼鞋的腳在地板上奮力扭動。美眉們各個身穿七分褲、有花卉圖案的露背衣,跟衝浪男孩和想要成為衝浪人的男孩,隨著穿透人群的音響迴聲,踏腳、扭腰、揮汗跳著爵士舞。舞台上迪克·戴爾(Dick Dale)和他的戴爾樂團(Del-Tones)的樂音正賣力演出。「衝浪吉他之王」那把Stratocaster電吉他上頭装載的多條弦,在彈奏產生的高熱下變為黑藍色,而「衝浪吉他之王」本人也隨著音調起伏全心投入,情緒激動裝著怪臉,跟著樂音起舞,將群衆的情緒帶進衝浪的世界裡。現在是七月中,正是滿潮期間,整天都有穩定的南方湧浪出現。舞廳内酷熱而裡頭的人都正興奮地在喊叫回應戴爾的聲音體操,隨著粗嘎的「Let's Go Trippin」連串樂聲落下,潮水也穿過舞廳末端的雙扇門崩落。海浪就在這裡,而且完美無暇。這就是原始的衝浪人頓足爵士舞。</p><p class="ql-block">人群外,有個名叫丹尼斯·威爾森(Dennis Wilson)的男孩和他那矮矮胖胖的弟弟卡爾。丹尼斯是鼓手也是衝浪人。他的哥哥布萊恩正在家裡的鋼琴上作曲,丹尼斯設法拉卡爾出來,此時他們直盯著迪克扭腰擺臀、汗流夾背靈巧地跳著頓足爵士舞。今晚這對兄弟很晚才會回家;明天,他們進入父親的工作室面對父親的憤怒時,他們還是會在戴爾的樂聲下激情跳著爵士舞,而丹尼斯又會發狂般地瞎扯他昨天體驗的海浪,還有他和卡爾擁有什麼樣的夜晚。丹尼斯告訴布莱恩,迪克演奏的時候水會流進舞廳裡,年輕人都為之瘋狂。那種感覺超好,所有年輕人都愛死了迪克。丹尼斯跟布萊恩說他應該寫一首關於衝浪的曲子。那天早上在地平線另一端,約翰·藍儂(John Lennon)正用阿姨的單音喇叭留聲機聽貓王(Elvis Presley)的唱片,一邊幻想著離開利物浦的郊區。昨晚,約翰到電影院看《藍色夏威夷》(Blue Hawaii),去看他心目中的偶像,雖然他的表現似乎大不如前,全是好萊塢式的表演,但是電影中那些草裙舞女郎、棕櫚樹、海浪、衝浪者仍有某種吸引力,讓約翰下決心前往夢想中的美國。</p><p class="ql-block">「約會舞廳」的迪克·戴爾衝浪人頓足爵士舞傳奇在1961年的聖誕節劃下句點。那晚「海灘男孩」的曲子成為時下流行的衝浪樂曲,他們的「Surfin'」在排行榜上拿下第75名,引起了小小的轟動。</p><p class="ql-block">很快地美國的電視廣播和舞廳滿是迪克·戴爾型的藝人和像布萊恩·威爾森(Brian Wilson)那種用美聲唱出海灘生活的美和嘈雜的作詞者。衝浪樂音樂的曲風開始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海灘男孩及「詹與狄恩」(Jan &amp; Dean),以商業性明顯的和聲流行曲風及使人愉悦的流行歌曲表演方式為訴求,另一種則是以充滿活力的樂聲作為表演訴求,像是迪克·戴爾(Dick Dale)、水手號子(The Chantays)和挑戰者(The Challengers)。</p> <p class="ql-block">1962年11月發行的「衝浪客的選擇surfer's choice」是首張衝浪音樂專輯。其中的一首樂曲「Misirlou Twist」是昆汀塔倫提诺(Quentin Tarantino)1994年的電影《黑色追緝令》當中的著名配樂。</p> <p class="ql-block">相較於流行歌曲歌手的演唱,衝浪運動界主流偏愛衝浪吉他的混音,不過專輯的封面都是以兩種次類型、色彩鮮艷的圖像為設計、企圖將衝浪夢當作囊括一切的人生大事來銷售。一般說來,他們會以非正統派主角的小夥子和《姬佶特》式輕鬆活潑、模樣青澀的衝浪美眉為特色,強調瑪卡哈的奇特巨浪。雖然兩種音樂類型都獨具特色、都有情感豐富的「黑色美國的節奏藍調 R &amp; B of Black America」根基,但從美學角度來看,這兩種衝浪樂型是不同的。當民歌手從一連串琅琅上口的曲調、優美的合聲和流行歌曲中建構出衝浪運動的意象,電吉他Stratocaster的舵手們正試著進入波浪中,在移動水域裡滑動中的巷道,匆忙地刻畫出聲音的意象。1964l年的「英倫入侵 British Invasion」,由約翰·藍儂和他的樂團 - 拖把頭的流行樂手領軍,把排行榜上名列前矛的衝浪音樂,從前面的名次踢走。不過,有段短暫、狂暴的時期,南加州找到了可以界定自己的樂音。</p> <p class="ql-block">迪克·戴爾和他的戴爾樂團,1961年在新港海灘的「約會舞廳」駐唱,傳奇地夜復一夜引起炫風般的騷動。</p> <p class="ql-block">下一頁:1962-1963年的經典衝浪專輯</p> <p class="ql-block"><b>◼️如何製作浪板</b></p><p class="ql-block">關於你想知道卻又不敢問的所有製作衝浪板的事。</p><p class="ql-block">儘管經濟全球化、委外生產、機器製、粗製爛造的衝浪板越來越流行,製作衝浪板依然是屬於少數熱情、致力於手工藝的工匠們領軍的家庭工業。削板師將數年得來不易的駕浪經驗融入個人的設計中,他們的製板利潤常常相當微薄。這些削板師通常不僅是才華洋溢的設計師,同時本身也是技術純熟的衝浪好手。就是那種不斷創新和經驗分享使得製作衝浪板成為一種個人化、複雜難懂的手工藝。為了在高度競爭的年代下生存,世界上許多頂尖的削板師允許某些大公司,像是「遠東商業公司」(the Far East),將他們設計的浪板委外生產製作,而僅為他們自己設計製作的原版手工衝浪板收取部分版權津貼。在真正的訂製服務中,顧客會向削板師諮詢,討論出他或她所需的特定浪板,包括輪廓或板型、板舵細節、長度、板厚、板緣、和弧度等資訊。從平面設計到顏色和其他裝飾細節,都會在這個過程中詳細討論說明。最後的成品,常是削板師和衝浪者實際合作的結果。如果一切順利的話,衝浪者使用這塊手工打造的浪板時將能體驗駕乘的愉悦感。因為這塊「神奇浪板」會完全符合他/她的衝浪風格,而且濃縮了在專業衝浪知識的激盪討論中所產生如煉金術般的神奇力量。</p><p class="ql-block">以下是衝浪板製作過程要素的基本指南。</p><p class="ql-block"><b>必備材料</b></p><p class="ql-block"><b>PU泡棉裸板 Polyurethane foam blank</b></p><p class="ql-block">「裸板 blank」是一塊有衝浪板的大致輪廓但未經處理的高密度泡棉。嵌貼在裸板中線上可强化浪板的木条称為板脊stringer。</p><p class="ql-block"><b>玻璃纖維布 Fibreglass fabric</b></p><p class="ql-block">一塊玻璃纖維織成的布,用來密封裸板並讓它密不透水及保持牢固。</p><p class="ql-block"><b>聚酯樹脂/保力膠 Polyester resin</b></p><p class="ql-block">一種液體,與硬化劑混合時會形成衝浪板的堅硬板殼。</p><p class="ql-block"><b>硬化劑 Catalyst</b></p><p class="ql-block">也稱為MEKP(過氧化丁酮)。</p><p class="ql-block"><b>表面活性劑 Surface agent</b></p><p class="ql-block">一種苯乙烯和蠟的溶劑,可將密封樹脂隔絶空氣,使其形成能以砂紙磨平加工的堅硬表面(不至於黏答答的)。</p><p class="ql-block"><b>基本装備工具</b></p><p class="ql-block"><b>電動刨刀 Power planer</b></p><p class="ql-block">最好是經典款的 Skil 100電動刨刀,但是很難找到。</p><p class="ql-block"><b>迷你手刨刀座 Mini hand-planer</b></p><p class="ql-block"><b>手鋸 Handsaw</b></p><p class="ql-block"><b>剪刀</b></p><p class="ql-block"><b>砂紙</b></p><p class="ql-block"><b>橡膠手套</b></p><p class="ql-block"><b>工業用口罩</b></p><p class="ql-block"><b>混料桶</b></p><p class="ql-block"><b>量桶(盃)</b></p><p class="ql-block"><b>刮刀</b></p><p class="ql-block"><b>鑿子</b></p> <p class="ql-block"><b>第一階段:板身塑形 shaping the blank</b></p><p class="ql-block"><b>成形Cutting the blank</b></p><p class="ql-block">用電動刨刀將裸板外層移除。接下來,在其中半邊的裸板上用板模書出衝浪板的形狀。➊(你可以在硬紙板或是美耐板上描繪現有的衝浪板輪廓,製作出自己的板模。)小心地在裸板上用手鋸切割出板型,在另一半浪板上重複上述相同的步驟,這樣即可以製作出具方形邊緣、兩邊對稱的衝浪板形狀。</p><p class="ql-block"><b>修邊及刨平 Rail shaping and sanding</b></p><p class="ql-block">要把板子的邊緣變成浪板的板緣,就得將泡棉刨掉直到修出預想的形狀為止。➋製作銳角型板緣 (hard-edged rail) 是為了能迅速、密集做出轉向的動作;而製作軟而圓的板緣 (soft, round rail) 則是為了增加板子的穩定性和驅動性。下一步,翻轉裸板至側面,沿著板緣尖端到尾端移動砂紙作打磨的動作。➌在另一側板緣上重複相同的動作直到外觀達到你的理想程度為止。最後,用砂紙將浪板的板面和板底磨平直到光滑為止。</p><p class="ql-block">這個階段結束後,你應該擁有的是一塊形狀完整的衝浪板,但尚未經玻璃纖維層的包覆及板舵的安裝。</p> <p class="ql-block"><b>第二階段:用玻纖布或鑲片密合衝浪板</b></p><p class="ql-block"><b>Glassing or laminating the board</b></p><p class="ql-block"><b>覆蓋玻纖布 Covering the board in cloth</b></p><p class="ql-block">先將浪板的一面鋪上平整的玻璃纖維布,用鋒利的剪刀將玻纖布料裁剪成浪板的形狀➍。玻纖布一定要夠大,才能將浪板的另一面也覆蓋住。</p><p class="ql-block"><b>塗上樹脂Applying the resin</b></p><p class="ql-block">將樹脂與硬化劑混合液倒在已覆蓋玻纖布的浪板上同时用刮刀抹平➎。浪板的整個表面都應被樹脂浸濕。當樹脂與固化劑混合液逐漸凝固時,可繞著浪板挪動並確實將它均匀抹平➏;在浪板反面重複以上動作。接下來,再塗一層樹脂,這次要混合表面活性劑。這將是在抛光階段以砂紙磨平的那一層,也稱為熱塗層(hot coat)。使用軟砂紙將最後一層樹脂磨平➐,再將浪板翻過面來重複同樣的步驟。</p><p class="ql-block"><b>上色與設計 COLOUR AND DESIGNS</b></p><p class="ql-block">這些步驟可以在製板程序中的不同階段加入。</p><p class="ql-block"><b>泡棉上色 Foam spray</b></p><p class="ql-block">裸板削好後就可以將壓克力顏料噴染泡棉上沒有遮蓋的區域。</p><p class="ql-block"><b>壓合時夾入上色鑲板 Colour inlaid during the lamination</b></p><p class="ql-block">將已上色或設計的鑲片,可在壓合的過程中,夾在透明淨白的玻纖布層與板身之間。</p><p class="ql-block"><b>壓合中上色 Colour added during lamination</b></p><p class="ql-block">可以在壓合的過程中將顏料加進混合樹脂中。</p><p class="ql-block"><b>樹脂上色 Resin tint</b></p><p class="ql-block">浪板壓合後將顏料加進熱塗層樹脂中,經均匀塗刷再用砂紙磨平。</p> <p class="ql-block"><b>第三階段:抛光修整 Finishing</b></p><p class="ql-block"><b>安置舵座 Applying the fin box</b></p><p class="ql-block">在浪板的板脊中心離板尾約四吋的距離,勾畫出舵座的輪廓。拿一支鋒利的鑿子將這個範圍的玻璃纖維、板脊和泡棉鑿空。➑然後,用樹脂和硬化劑的混合液將舵槽固定好。</p><p class="ql-block"><b>抛光 Polishing</b></p><p class="ql-block">最後,用抛光機在衝浪板的正反面做出最理想的抛光表面。➒</p> <p class="ql-block"><b>◼️奈特·楊 NAT YOUNG</b></p><p class="ql-block">在當代世紀中沒有一位衝浪手能像羅伯·奈特·楊這樣有影響力或引起這麼多爭論。</p> <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947年11月14日</p><p class="ql-block">出生地:澳洲雪梨</p><p class="ql-block">關键之浪:安格瑞的蘭諾克斯岬(Lennox Head, Angourie)</p> <p class="ql-block">聖地牙哥海洋海灘(Ocean Beach)成千上萬的游客不曉得是如何聚集而成的。1966年10月的世界衝浪運動錦標賽,加州無庸置疑的是衝浪運動世界的中心。每個衝浪運動愛好者都渴望能夠進行板頭駕乘(noesride)。這項被斷定得在綿長流暢的浪列上进行的特殊技藝,吸引了加州許多駕乘十呎長厚重浪板的衝浪者。十七歲的大衛·努西瓦(David Nuuhiwa)是傲慢的十秒鐘板頭駕乘高手,大家預料冠軍寶座非他莫屬。</p><p class="ql-block">布鲁斯·布朗(Bruce Brown)的《無盡的夏日》才剛在全美各地的電影院上映。越戰的規模正擴大並更緊張但是仍被認為很有勝算。布萊恩·威爾森(Brian Wilson)一整個冬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洛杉磯的錄音室創作他那優美的代表作「Pet Sounds」(寵物之聲),在那樣的時刻身為加州人以及衝浪人 - 上帝的子民,是快樂而幸福的。但是一場社會和美學的革命即將發生,而且很快就會在這個天堂挑起事端。</p><p class="ql-block">一個名叫羅伯·奈特·楊(Robert 'Not' Young)的澳洲年輕人出現了,在這個轟轟烈烈的文化移轉中,形成屬於他自己微小但具重大意義的一部份。那天他划水出海,給了加州衝浪運動一記當頭棒喝。奈特·楊在最後一回合中的第一道浪下浪壁,沒有任何耽誤,一如預期以交叉步向前走至板頭,他調整内側板緣並把身體重心移到前面,很威嚴地将浪板移至浪頭之上,就在墜下之前它直接在浪顶上重新调整身形,急行前衝地下浪逸去。奈特自己削製了細長型但尾部寬而稍短一點的浪板「魔法山姆 Magic Sam」,並顯稱出他那精實、高瘦、6呎3的骨架是緊繃地縮著而不是柔和的彎著。若要探查波浪的流體幾何條件,他的身體和浪板似乎充滿了潛在的能量。他移動的動作直接、有力而不是輕鬆、流暢的。這位澳洲客的目光向下堅定地凝視著浪列;他全心投入,單單只有一個目標:輕叩(tap)波浪的力量源頭。那天,奈特·楊衝浪純粹是出於個人意志,而非想与浪融合在一起或成為海洋恩寵的一部份。裁判們對於他的表現大感吃驚。最後一回合,奈特·楊獲得世界衝浪運動錦標賽的冠軍寶座。</p><p class="ql-block">這次奈特·楊的獲勝是衝浪界權威人士看待駕浪方式產生巨變的開始。若要像奈特·楊一樣輕叩撞擊波浪的力量,則需要新式衝浪板 - 那種較短、較薄、具刀片般的板緣以及強化機動性角度的板舵。整個衝浪界很快地被奈特·楊所展現的駕浪方式喚醒而意識到採用強而有力的駕浪方式的可能性。其後兩年之間,反傳統文化風潮仍方興未衰。當東南亞的「春節攻勢」(Tet Offensive指1968年春節晚,北越針對南越的美軍進行系統性攻擊)扭轉局面的時候,美國各城市的街上也有多起暴動。衝浪人大肆蹭蹋自己的十呎長板,改裝成引人注目的實驗性造型,一邊留長頭髮而身上開始散發出濃郁的薰香和瑪莉珍(Mary Jane迷幻藥)氣味。至於布莱恩·威爾森(Brian Wilson),他正陷入精神病變的第一段時期,而無法完成那張不曾存在的超正點專輯。</p> <p class="ql-block">奈特·楊回到新南威爾斯,持續和衝浪夥伴澳洲人鮑伯·麥塔威奇(Bob McTavish)、加州來的移民喬治·格林諾夫(George Greenough)(奈特·楊赢得冠軍時用的浪板板舵為格林諾夫所設計)一同發展衝浪風格,他們發展出的這種風格後來被稱為「total involvement」(全心投入)。</p><p class="ql-block">在設計過程中麥塔威奇匠心獨具,設計了方尾、V型槽板底浪板致使短板信念更廣為散播。1967年麥塔威奇帶了一個八呎長的浪板袋和奈特·楊一起去夏威夷旅行,改變了北岸衝浪者的信條。1970年代初期,奈特·楊在競爭激烈的衝浪運動世界消失,回到位於新南威爾斯安格瑞的家中種田、衝浪、演出幾部具時代意義的衝浪電影,包括艾爾比·法爾宗(Alby Falzon)的《世界的晨曦》(Morning of the Earth) 及保羅·維慈格的(Paul Witzig)《演進》(Evolution)。奈特·楊在1970年代成為對業界主流派直言不諱的譴責者。他曾在一本衝浪雜誌上說過一句名言:「透過衝浪,我們支持變革。」最後他在自己的家鄕新南威爾斯成為生態環境的捍衛者,州議會(並不出色的)議員。這個時期,他開始將自己的主張集結成書,並在之後二十多年出版多本書籍、發表許多據他所說代表衝浪真理的文章、專欄評論,其中包括《衝浪狂熱》(Surf Rage),蒐集了許多有關衝浪暴力和在地主義的文章。奈特·楊總是讓人無法預測,1980年代他成為長板復興運動的領導人,贏得五次世界錦標賽冠軍,其中有三次是連續奪冠。</p><p class="ql-block">奈特·楊是個鬥士、真正的衝浪人才培育者,也是廣闊的衝浪哲理學校的贊助人。同時他是個精明的生意人,知道如何運用媒體以他個人對衝浪運動歷史的獨特見解持續偏化輿論。現今六十多歲的奈特·楊仍舊保有衝浪運動權威的美名。以1966年將他推向成功的相同意志力,他已成為衝浪界真正的巨人。</p> <p class="ql-block">1967年奈特·楊襲擊夏威夷歐胡島。他那結合力道與優雅的衝浪方式讓他得以成功橫跨長板和短板年代。</p> <p class="ql-block"><b>◼️THE BARREL 管浪</b></p><p class="ql-block">時代的潮流會改變、衝浪熱潮來來去去變化無常,但是駕乘管浪仍然是衝浪運動的極致體驗。</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末期左右,衝浪者開始進入捲成空心浪管的浪頭中進行駕乘。然而對站在又大又厚重浪板上駕浪的時代而言,進入浪管通常就是正要發生或即將發生壯觀而令人蒙羞的歪爆事件。直到 1960 年代初期,加州衝浪人布屈·范·阿茲達倫(Butch Van Artsdalen)及跟他同時代的一小群伙伴開始在夏威夷北岸進入由浪峰擲下的水花簾幕之後,「駕乘管浪」(riding the barrel) 成為每個衝浪者根本的渴望。靈巧地進入那個時代不斷擴展的意識思潮,近乎超自然的神秘意義滲入了浪管駕乘。1960年代末期,管浪成為衝浪文化中的象徵元素,而能夠進行浪管駕乘的人成了次文化的菁英成員。</p> <p class="ql-block">駕乘管浪時,會與「充滿棱鏡氛圍與旋轉的光譜」的環境交戰(就如夏威夷衝浪手喬克·蘇德蘭(Jock Sutherland)所描述的)。</p> <p class="ql-block">能夠認同這個新信念的衝浪者,對於專為在波浪能源深處駕乘而設計的那種較短、較順、較輕薄的浪板開始有了需求。管浪區好冥想的浪管駕乘導師蓋瑞·羅培茲(Gerry Lopez),在急速旋轉的漩渦深處駕浪時,始終都能到達另一個寧靜的世界。管浪的魅力在整個1970年代持續不減,追隨者之熱烈是其他類型的駕浪方式無法相比的。直到衝浪者開始向外探索,越過浪頭的頂端,浪頂騰空技巧出現時這波浪管駕乘熱才停止。</p><p class="ql-block">受惠於1980年代初期衝浪板製作技术大幅提升,使得衝浪者較之前的衝浪前輩們更容易進入浪管,但是好的管浪驾乘者仍很稀有,其意指进入管浪之中依舊是衝浪者的一道儀式,只有真正全心致力其中的人纔(才)能順利完成。無論你的技巧有多好、經驗有多豐富,一旦駕乘過管浪,在你未來的生命中,那份腎上腺素急速上升時刻的關鍵記憶,會永遠深深烙印在你的腦皮層之中。</p> <p class="ql-block">當你的週遭爆發成一片混乱時,成功的浪管駕乘關乎的一切就是優美和寧靜。</p> <p class="ql-block">“IN YOUR MIND'S EYE YOU KNOW HOW THE SCENE MUST LOOK FROM THE BEACH. A SMALL FIGURE SCRATCHING UP THE SIDE OF A TOWERING WAVE. MAKING IT TO THE TOP AND GOING OVER THE OTHER SIDE PADDLING FOR THE NEXT ONE.</p><p class="ql-block">AND SUDDENLY, AN INSULATED, QUIET CONFIDENCE BEGINS TO FORM INSIDE. YOU KNOW YOU CAN DO IT. IT IS AS IF YOU WERE. MOMENTARILY, STANDING OUTSIDE YOURSELF WATCHING ALL THIS, CRITICALLY, UNEMOTIONALLY, AND FEELING. VICARIOUSLY, THE TERRIBLE, TENSED STOKED FEELING</p><p class="ql-block">BUILDING UP...”</p><p class="ql-block">Phil Edwards</p><p class="ql-block">「你心裡面清楚的知道,從海灘看過來的景色會是什麼樣子。一個小小的人影沿著一道高聳入雲的波浪側邊向上移動,直到頂端而後越過另一側,划水出去等待下一道浪。忽然間,一股與外界隔絶、靜默的自信開始在體内生成。你曉得自己做得到。那就像是,頃刻間你站在自己的身體外,帶著理智、批判的眼光看著這一切,而對於那種恐懼、緊張的感覺,感同身受一狂喜興奮的感覺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菲·艾德華斯(Phil Edwards)</p> <p class="ql-block">經典衝浪之旅</p><p class="ql-block"><b>◼️加州</b></p><p class="ql-block">加州,這兩個字只是宇宙星塵中小小的點綴。對衝浪者而言,從舊金山到馬里布的一趟旅行無非就是到現代衝浪運動的溫床去朝聖。</p><p class="ql-block">從舊金山向下延伸至馬里布,綿延五百公里的加州海岸線,可以拉哩拉雜列出一長串重要浪點,那些喚起衝浪者心中自由與覺醒的黃金年代名稱:大蘇爾 (Big Sur)、霖康(Rincon),當然還有馬里布(Malibu)。加州也是過度商業化的衝浪產業總部,其影響力遍及全世界。它呈現的黃金時段、過度包裝、講究品牌的生活型態代表了享樂主義與消費意識的典型本質。</p> <p class="ql-block">地球上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你體驗到這麼多現代衝浪文化元素。加州當代歷史與衝浪運動交纏,繞著舊金山高度發展的都市中心(下圖)和棕櫚樹蔓生點綴的洛杉磯打轉,兩者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b>舊金山(San Francisco)到聖塔克鲁斯(Santa Crruz)</b></p><p class="ql-block">舊金山是反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和「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意指二次大戰後,醉心神秘的超脫狀態以及化解社會和性別對立方式的美國成年人。)成長的地方。這個城市一直是創意與機敏的庇護天堂,而且在大家的心中它是與洛杉磯截然不同的地方。這裡的海浪也與包圍廣大洛杉磯的浪大相逕庭。從馬林郡(Marin County)向南走越過金門大橋,福特角(Fort Point)有全加州最如詩如畫的波浪(衝浪運動的前輩移民湯姆·布雷克(Tom Blake)1948年乘著他的單槳衝浪板橫渡這個地方)。福特角快速且會捲人的左跑浪上頭,滿是大都市來的趴板玩家(body boarders),金門大橋的拱門線條優美地將它框住。當大洋海灘(Ocean Beach)上頑強的沙壩人滿為患時,福特角也提供了一個庇護空間。大洋海灘位於四面受風、湧浪豐沛的位置,它也能驗證出有真功夫的衝浪人。這裡的海浪始終詭侷,多變、乖戾的程度通常讓人難以忍受,但是多數的都市衝浪玩家依然受它所吸引。再往南走,帕西非卡(Pacifica)的沙灘浪捲起,進入佩德羅角(Pedro Point)的歷史地區,也就是1950年代未期,當地人第一次在舊金山都市旅游景點衝浪的地點。</p><p class="ql-block">繞過岬角進入聖馬刁郡(San Mateo),至少得好好看一看小牛灣(Maverick's)這一趟旅程才算完整。坐落在半月彎北邊岬角的小牛灣,它可以延展出40呎的大浪,使得加州重新成為可與歐胡島的威美亞(Waimea)和茂宜島的丕希(Peahi)匹敵的大浪浪點。如果有大浪正在捲起,請以敬畏的心望著它吧!</p><p class="ql-block">聖塔克魯斯(Santa Cruz)周圍浪點的浪是比較容易駕馭的,聖塔克魯斯是個時髦新式的城鎭,充滿濃厚的戰後嬉皮氣氛與大量的半導體革命的光榮成就相互交雜。這裡的海浪是由許許多多的礁石、岬角、陡岸和沙灘所組成,所以每道浪的特性大不相同。史帝摩嵐(Steamer Lane)是那些為了追浪而豁出一切,極端而激烈的西岸浪人中心,也是加州某些最先進、最具創新精神的衝浪運動的發源地。史帝摩嵐連綿的礁石和岬角正好與被海藻裝飾的歡樂角(Pleasure Point)那種可輕鬆駕乘的柔軟波浪及氛圍所相互調和平衡,甚至瀰漫到東邊和更遠的南邊附近地區。但是可別誤會了:當太平洋在遠端所生成的巨浪一路奔來並拍打至這裡的岩礁時,它可是對任何程度的衝浪者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p><p class="ql-block">理想浪況:西向-西南向</p><p class="ql-block">理想風向:東風-東北風</p><p class="ql-block">有趣之處:史帝摩嵐那矗立在外的雄偉礁石</p><p class="ql-block">無趣之處:惹人厭的空中特技表演者、不好惹的商人</p> <p class="ql-block">只要帶著一副望遠鏡和一顆謙選的心就能夠感受小牛灣(Maverick's)令人震撼與敬畏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b>蒙特利(Monterey)到大蘇爾(Bíg Sur)</b></p><p class="ql-block">中部海岸地區風景美不勝收,是別具田園風格的廣闊天地,寬闊的海灣被許多岩石、形形色色的岬角、隱蔽的小海灣及其他地形特徵所分隔,而這些地形特性保證可滿足那些好奇與冒險的衝浪客。蒙特利郡因為不會被風吹襲及擁有寬闊的湧浪開口而能提供好的浪型。蒙特利半島上有著精選的海角、礁脈、和變幻不定的沙灘浪點,能終年滿足當地人的衝浪需求。抵達蒙特利南部後你會看到傳說中在大蘇爾河口附近的延伸海岸,儘管已對它有地形概念上的瞭解,卻還是會讓來此地訪遊的衝浪手迷亂的區域。當地人對好浪點的保密的確是一個因素,而當然此地也仍有許多其他浪點,但若要真能找對地方衝浪,你就得在這待滿一段時間而且對每個浪點的變幻萬千你都得明瞭一些。大蘇爾河南邊有許多浪點極具威脅地被暴露在海風當中,從加州1號公路看過來那些波浪會讓人躍躍欲試,所以到了夏天,全美一半的度假人潮便會擠滿這個地方。</p><p class="ql-block">更往南走進入聖路易歐比斯波郡(SLO),變幻無常這四個字最能形容這裡的情況,如果你已習惯於浪型變換的模式,八十多英哩的海岸線全是一波接一波的沙灘浪頭,可能正符合你要的滋味。有一個造訪SLO時很好用的小訣竅就是要認清拂曉巡查浪況的重要性,因為在西北風盛行的時候會在中午吹爆大部分的浪點。</p><p class="ql-block">理想浪況:西向-西南向</p><p class="ql-block">理想風向:東風-東北風</p><p class="ql-block">有趣之處:大蘇爾河口絕妙的氣氛及盛行的陸風</p> <p class="ql-block">危險的入海口和受風吹拂的情形都無法减低大蘇爾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b>康塞普申角(Point Conception)到文杜拉(Ventura)</b></p><p class="ql-block">北加州進入南加州的正式分界,其根據是波浪轉為南方湧浪以及畢克斯比(Bixby)/郝利斯特(Hollister)私人牧場的所在。這塊地區位在廣闊的聖塔伊内茲(Santa Ynez)區域的底端,現在只能坐船進出,而這裡也是許多如夢幻般經典浪點的所在地。由於科喬(Cojo)(電影《偉大的星期三》許多的連串海浪鏡頭就是在這裡拍攝的)有康塞普申角(Point Conception)的防護,其水面多半平滑如鏡。科喬往南有左跑浪、右跑浪、聖奥古斯汀礁石 (San Augustine Reef)以及一群被稱為醉克斯(Drakes)等連串的浪點所結合。再往南走,很明顯地上天對衝浪人開了一個玩笑。海峽群島(The Channel Islands)就在海岸線延伸地的正前方,它阻擋了南方湧浪並使這些湧浪不在夏季時拍擊海岸線。艦長岩(EI Capitan Point)看似是這裡最顯著的岬角地形,但因為這些在聖塔芭芭拉海峽外巨大而突出的岩石使得西面湧浪不能順利通過此處峽道,這裡的海浪鮮少能到達人的頭部高度。當更為偏西的湧浪真的通過時,據知,凶猛好鬥的本地浪人對此稀有的好浪是相當保護與排外的,所以如果你若打算體驗這個地方的衝浪樂趣,最好是低調一點吧。</p> <p class="ql-block">從郝利斯特牧場(Hollister Ranch)出海,到達康塞普申角(Point Conception)的海浪是加州最讃、也最不容易接近的海浪之一。</p> <p class="ql-block">匆匆向南邊走,那些浪點開始受到聖塔芭芭拉的作用力影響:聖塔芭芭拉是個美麗、高消費、迎合上流階級的大學城,這裡靠著西南湧浪而擁有豐沛波浪。就像所有大學城的情況一樣,海面上相當擁擠,但是海灘的氣氛及派對的場景會將你在擁擠等浪區候浪的失望感抵銷掉。儘管隨意地在聖塔芭芭拉呆上一陣吧,那應該還只算是到南邊幾英里遠的霖康之海(Rincon Del Mar)朝聖的前哨站而已。</p> <p class="ql-block">霖康(Rincon)是全球最經典的右跑定點浪點之一。成排的湧浪搭配驚人的频率而捲起三種不同的浪頭,完美連結了右向湧浪、潮汐及風的組合。其波浪是由幾個不同的管浪部分所組成 - 平滑、滚筒般、快速、及可撕裂開的浪牆。這兒就是湯姆·克倫(Tom Curren)磨練技巧的地方,也是早期喬·奎格(Joe Quigg)試驗尖尾浪板的地方,更是年輕的喬治·格林諾夫(George Greenough)和鮑伯·麥塔威奇(Bob Mctavish)動身前往澳洲东部蠻荒之地協助發動短板革命之前,進行板舵設計、衝浪氣墊和跪板板型試驗的地方。因馬里布冬季無浪可衝的魔咒中而移居過來的人包括米基·朶拉(Miki Dora)、蓝斯·卡森(Lance Carson)、杜威·韋柏(Dewey Weber)、丹尼·艾伯格(Denny Aaberg)以及那個時代的其他人;當西方和西北方來的冰冷脈動能量被夏天的南方湧浪取代的時候,這些人便會在這裡聚集。現代衝浪板業最富有創造力的人物 -艾爾·莫利克(Al Merrick)也是霖康名人堂閃閃發亮的一顆星,他的「峽島衝浪板」王國(Channel Island Surfboards)现在仍是位於聖塔芭芭拉。霖康的浪高為自腳踝至超過三人高的湧浪,但總是有一大堆、技巧高超的衝浪好手會來探索此地的大自然奇觀。但是不要被唬住了。只要去瞻望一下霖康的浪潮如何從外海席捲入此小海灣的深處,即是體驗到加州衝浪之旅的精髓之一了。黎明初曉時在這巨浪的浪肩上划水出海,只要表示你曾到此一遊就好。</p><p class="ql-block">除了霖康有高品質的波浪之外,更往南走還有許多不像海岸女王(Queen ofthe Coast)這般美麗、又具歷史意義的右跑浪可供選擇。如果你不想要為了加州最讃的浪組與人爭吵,那麼哈柏森(Hobson's)、皮特斯角(Pitas Point)、以及索立瑪爾(Solimar)這些浪點都是很實際的選擇,而且可能會比文杜拉鄕村(Ventura Country)等級浪區更讓人滿意的另類品味。如果湧浪很大,而你有興趣挑戰展現各式當代衝浪技巧、擁有自己衝浪歷史意義的地方,也許你會想到文杜拉北邊的浪點看看,穿過艾瑪伍德鄕野公園即可進入該地。當強勁的西北方長湧浪都打在尖銳的淺礁上時,文杜拉歐維黑德(Ventura Overhead)的波浪可離岸綿延幾百公尺遠。在此起乘時特別危險,因為浪形高聳近乎垂直,不過之後即呈扇形散開並在兩側都有漂亮浪肩,而向右邊有更多持續的浪牆在滾動。這裡的浪像是加州版的夏威夷落日海灘,而且偶爾會更濃烈。</p><p class="ql-block">理想浪況:南向-西南向轉西北向</p><p class="ql-block">理想風向:北風-東北風</p><p class="ql-block">有趣之處:霖康(Rincon)的穩定浪況</p><p class="ql-block">無趣之處:星羅棋布的「學生艦隊」和霖康的職業選手</p> <p class="ql-block">海岸女王霖康是技術型衝浪運動的發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你在文杜拉郡可以見識到許多帶有在地主義色彩的舉動,不過沉靜的浪頭會給予勇敢無畏的人應有的回報。</p> <p class="ql-block"><b>馬里布(Malibu):做為這趟旅行的終點站</b></p><p class="ql-block">沿著1號高速公路再往更南邊走,這條蜿蜒的道路最後會跨越洛杉磯郡界、沙奎特角(Sequit Point)繼續前進至祖瑪海灘(Zuma beach),抵達這個未受洛城影響的南加州最後淨土。再過了人口仍不断增加的奥克斯納德(Oxnard)和郡界,你會先經過乾燥不毛、絲蘭草遍佈、地勢逐漸平緩的山丘,經過無數個峽谷,最後抵達馬里布。馬里布曾是凌巨牧場(Rindge Ranch)上佈滿麈土的落後地區、也是加州異國風情特殊文化的代表,而今天已然成為以高消費市場為主,當代狂熱的衝浪文化縮影。馬里布那完美無暇、緩緩崩潰浪壁所形成的浪牆,衝浪者曾在其上繪出了加州的衝浪運動風格。有人會跟你說現在去馬里布的感覺簡直是一場噩夢,人群已把被當地楚摩氏印地安人稱為「嘹亮海浪聲」的地方與那樣的神聖氣氛給破壞掉了。姑且不要理會它們。任憑那污染、搶浪、畏縮的衝浪群衆,在马里布的第一海角(First Point)追一道浪,然後轉向朝著碼頭一路滑行,這才算上是踏入了永恆傳統的門檻之中。只要追到這一道浪就値回一切票價了。</p><p class="ql-block">理想浪況:南向-西南向</p><p class="ql-block">理想風向:北風-東北風</p><p class="ql-block">有趣之處:啵兒棒的馬里布</p><p class="ql-block">無趣之處:擠到爆的馬里布</p> <p class="ql-block">米基·朶拉的影響力在二十一世纪的馬里布依然顯著。</p> <p class="ql-block">馬里布是孕育現代衝浪文化的溫床。這個地方的永恆讓人驚嘆,好好欣賞吧。</p> <p class="ql-block">技巧五</p><p class="ql-block"><b>◼️THE TUBE RIDE 浪管駕乘</b></p><p class="ql-block">駕乘浪管需要高超的衝浪技巧、日積月累的經驗而且要有相當程度的運氣 - 以及適當的浪型。</p><p class="ql-block">正常的情況下,一道浪的浪峰會均匀地崩潰並形成抛物線狀的水幕 - 也就是能夠穿越進行駕乘的管浪。在所有的衝浪動作中,浪管駕乘是最簡單卻也是最難達成的事情。舉例來說,也許會有一道可以進行浪管駕乘的完美好浪(這是極少發生的情況),衝浪者所要做的就是進行浪底轉向、修正方向以進入波浪中的「綠屋 the green room」。另外還需要結合不屈不撓的勇氣及過人的衝浪技巧,抓準時機進入浪管。由於這種帶神秘色彩的誘惑力,浪管駕乘成為最受歡迎的衝浪體驗,經喬克·薩瑟藍(Jock Sutherland)以及蓋瑞·羅培茲(Gerry Lopez)建立起一種極富禪意的駕乘浪管的模範,自此每個世代的衝浪者都立志要效法他們的衝浪方式。</p><p class="ql-block">浪管駕乘的基本原則就是在海上書出一道明顯的線條,不論是以拖曳滑行的方式作減速,或是加快速度都是為使波浪中心的空心空間足以將你容納其内。你的目標應該是要能在不斷翻轉攪動的波浪中心移動時猶能感到平靜。若能夠在強勁的大自然力量之中找到這樣沉靜的平衡點,就表示真正能精準掌控衝浪的速度、時間點以及板緣的位置了。</p> <p class="ql-block">一名衝浪手進入空心捲浪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雙眼</p><p class="ql-block">你的眼光應固定在滑出管浪的路線,或可稱作浪肩。</p><p class="ql-block">🅑 身體</p><p class="ql-block">你身體的重心要很牢固而且穩定;上半身應該放鬆。</p><p class="ql-block">🅒 板緣</p><p class="ql-block">穿越管浪時板緣放置在海浪中的位置對於維持適當的速度和路線極爲重要。</p><p class="ql-block">🅓 手</p><p class="ql-block">將手插入浪壁中拖著前進會減緩速度,而採用彎腰屈膝的姿勢則可以加速。</p> <p class="ql-block"><b>◼️該選哪一種浪板?第二部</b></p><p class="ql-block"><b>The Thruster短板</b></p><p class="ql-block">三片舵式的衝浪板讓衝浪者更能深入浪管、更能做好轉向動作,以及衝過浪峰作騰空動作。</p><p class="ql-block">三片舵式推進器型的短板是指具有三片相似尺寸的板舵、呈三角點排列的衝浪板。其尾舵(trailing fin)被置於靠近衝浪板板尾的中央地方,而兩片前導板舵(leadingfin; sidefin)则置於靠近板緣的位置。這個基本的衝浪板結構,二十五年多來是所有競賽型衝浪手偏愛的選擇,也因此目前幾乎所有短板的結構都是如此。</p><p class="ql-block">一直等到1981年,當澳洲職業好手賽門·安德生(Simon Anderson)駕乘他的短板開始赢得幾場衝浪比賽,衝浪界才確立了三舵短板的地位。這個身高6呎多、體重 200磅、且企圖心旺盛的雪梨衝浪手,在駕乘單舵和雙舵浪板時無法使斜角轉向速度更快、角度更精確而感到越來越沮喪。為了要能跟上那些個頭較小、較輕盈、已學會駕乘新型雙舵浪板的衝浪者,安德生開始試驗在浪板中央加上另一片板舵。他的全新設計很快地在衝浪愛好者中謦名大噪。在1982年底,職業巡迴賽的衝浪手全部都是使用三舵短板。儘管三片舵式推進器型的短板大受歡迎,但安德生從未申請專利,或者因為這項革命性的創新發明而從中得利。</p> <p class="ql-block">峽島衝浪板公司的「Black Beauty」浪板,是艾爾·莫利克(Al Merrick)根據湯姆·克倫(Tom Curren)在1985年澳洲貝樂斯海灘(Bells beach)的比赛中撃敗馬克·歐奇璐波(Mark Occhilupo)所使用的浪板削製成的。</p> <p class="ql-block"><b>The standup paddleboard 立式單槳衝浪板</b></p><p class="ql-block">立式單槳衝浪板,或稱SUP,是1900年代初期夏威夷衝浪者的一種衝浪工具,經過現代重新發明創造,算是海岸上較新的事物。</p><p class="ql-block">立式單槳衝浪板一般來說有10到14呎長,至少有27吋寬與4吋厚。不應把它跟救生用,通常以跪姿或俯臥姿勢雙手划水的救生衝浪板弄混了。此種衝浪板是以平行站立的姿勢駕乘,而且移動時需使用一支木製(或塑膠製、碳纖維製)的長槳。</p><p class="ql-block">立式單槳衝浪板在波浪當中,是用類似長板的駕乘方式駕乘 - nose rides板頭乘浪、carves側刹車、及cutbacks切回轉向等都是相同技術。SUP通常有一片置於浪板中央的大片單舵,駕乘SUP能夠讓衝浪者進入大洋湧浪以及最小的波浪當中;它促使衝浪者能前往較難以進入的浪點作探索,甚至在靜水區仍可使用,而這個划水動作可產生有效又激烈的體能「核心」鍛鍊。</p><p class="ql-block">一般認為,茂宜島的改革者也是重量級的水中健將萊爾德·漢彌爾頓(Laird Hamilton),是2000年代初期將SUP引介給當代等浪區衝浪者的人,在本書撰寫的時候,SUP仍然走在朝氣蓬勃的衝浪運動前端。SUP能否永久受到一般衝浪人的喜愛,仍尚待觀察。</p> <p class="ql-block">「海浪科技」(Surftech)的Laird立式單槳衝浪板是大衆市場中第一塊,也是最廣泛、容易取得的立式單槳衝浪板。</p> <p class="ql-block"><b>◼️BIG-WAVE SURFING 衝大浪</b></p><p class="ql-block">從瑪卡哈的創始時期至今,衝大浪運動已經有了大幅進展。拖曳式衝浪運動,即衝浪者被水上摩托車拖進浪裡,使得一群衝浪菁英們能夠駕乘地球上最巨大、最快速的浪。</p><p class="ql-block">當海浪變大的時候,時間的節奏似乎就放慢了。這是很弔詭的事情,因為大波浪的行進速度會比小波浪的速度來得快,這是衝浪運動中不可辯駁的事實。當真正的大浪隆起,在海中划水尋找浪頭時會感覺時間變慢了,那是由於你所有的感觀都完全集中在自我保護而使知覺過度敏銳所產生的錯覺。就像車禍即將發生前的那一刻,你彷彿正在一段距離外看著一切,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以慢動作進行。在不斷翻騰滾動的海水中,時間變慢的錯覺是因相對性所混合而成的。當潮汐、湧浪和海床互相影響並生成大浪時,它是沒有固定位置可供参考的。</p><p class="ql-block">波浪達到20和30呎間的高度時便無法以划水方式進入。儘管為衝大浪設計的「槍板gun」是以划水進入如歐胡島威美亞海灣拱起的怪獸體内而創造,但是要在被一直稱作「無法駕乘的領域」- 30呎以上的浪壁上進行駕乘,還是需要引擎力量的協助導入。1990年代初期,夏威夷衝浪者莱爾德·漢彌爾頓(Laird Hamilton)和達瑞克·督爾拿(Darrick Doerner)開始互相鞭策,利用了一種裝備船外發動機的充氣橡皮艇及滑水用的拖曳繩進入歐胡島北岸的大浪中。其後,他們兩人再轉往茂宜島上終日受風摧殘的北岸,除將船外發動機換成水上摩托車,他們所選用的載具也隨即進化換成較短、較重而堅固,適合與固定腳架搭配使用的衝浪板。</p><p class="ql-block">水上摩托車的速度使得被拖曳的衝浪者能夠深入前所未見、最深邃的管浪裡衝浪,並可將他們擲入相當於六層樓高的巨浪中。被拖曳的衝浪者也保有一項信念,既使處在極危險的情況下,那輛最完美救援工具的水上摩托車始終伸手可及。由於漢彌爾頓和督爾拿先期成功的駕乘經驗,拖曳式衝浪運動開始遍佈世界各地。每年都有人新的大浪被「發掘」並將它加入已開發的大浪浪點名冊中。</p> <p class="ql-block">大溪地的裘瀑(Teahupoo)礁岩浪點在1998年突然受到矚目,該處的海浪力道強勁前所未見。</p> <p class="ql-block">今日的大浪代表著龐大商機。專業衝浪團 - 通常由衝浪界的聯合大企業、電影製片公司和雜誌社贊助 - 跟隨著世界各地的大型湧浪希望能夠追到目前所知最大、最壯觀、最引人注意的巨浪。衝浪團為追求極限已到過加州中部半月灣北的小牛灣(Maverick's)、大溪地的裘瀑(Teahupoo)、墨西哥的托多斯桑托斯(Todos Santos),以及距加州約100英哩的寇特斯堤岸(Cortes Bank)暗礁(麥克·帕森斯(Mike Parsons)於2001年曾驾馭此處所掀起<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65呎</span>高的巨浪)。之前未曾有人驾馭的巨浪在西班牙的巴斯克自治區(Basque Country)北部被人發掘,還有距夏威夷群島不遠,前所未知的多個外礁浪點也被一一發現。</p><p class="ql-block">拖曳式衝浪省略了衝浪運動中最關鍵的起乘部份,以「團隊觀念在前方拖曳以啓動衝浪,拖曳式衝浪本身也自成了一項運動。然而,這項運動只有技巧絶倫、體力充沛、與藝高膽大的衝浪者才有辦法掌握。對於組成這個獨特俱樂部的玩家們來說,拖曳式衝浪已讓他們能夠進入浪中並體驗海洋的無比宏偉作為回報。</p> <p class="ql-block">左上圖開始順時鐘方向:小牛灣(Maverick's)是西岸最著名的大浪浪點。</p> <p class="ql-block">鬼樹(Ghost Trees)是加州蒙特利海灣難以捉摸的大浪浪點。</p> <p class="ql-block">歐胡島傳奇的北岸威美亞海灣是大浪駕乘的發源地。</p> <p class="ql-block">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的托多斯桑托斯(Todos Santos)的浪據說可達<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70呎</span>。</p> <p class="ql-block">(p.159上圖)距離南非開普敦不遠的地下城(Dungeons)的浪可達40呎以上,是目前為止人類在南半球征服過的、最駭人的浪。</p> <p class="ql-block">2005年秋天愛爾蘭衝浪人瓊·麥卡西(Jon McCarthy)和戴夫·布朗特(Dave Blount)率先在愛爾蘭西岸的愛林斯(Aileens)衝浪。</p> <p class="ql-block">下一頁:拖曳衝浪團隊正看著距茂宜島北岸不遠的下颌(Jaws)令人畏懼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經典衝浪電影</p><p class="ql-block"><b>◼️MORNING OF THE EARTH《地球上的晨曦》</b></p><p class="ql-block">澳洲導演艾爾比·法爾宗(Alby Falzon)于1972年的經典之作《地球上的晨曦》為反競爭、非商業性的衝浪運動(又稱靈魂衝浪Soul surfing)傳説神話奠定了基石。</p><p class="ql-block">雪梨出生的艾爾比·法爾宗1970年舆人合作出版《軌跡》(Tracks) 雜誌。從一開始這本雜誌就強而有力地代表了澳洲衝浪界的反傳統之謦。《軌跡》雜誌將非衝浪相關的生活元素融入它以想像設計所編輯出的内容作組合,刻意忽略衝浪運動中的競爭性,而關注於旅遊、創意等主要議題,並以短板風潮首批世代的優秀衝浪者為號召。《軌跡》雜誌以文字和照片捕捉嬉皮式的生活型態,是屬於報刊文字版的衝浪夢想,而法爾宗在電影《地球上的晨曦》中繼續召喚著這個夢。</p><p class="ql-block">這部電影紀錄了澳洲衝浪運動的「鄉村靈魂樂country soul」時代,它主要是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北部的海岸拍攝,也繞道昆士蘭的奇拉 (Kirra)、印尼峇里島的烏魯瓦圖 (Uluwatu) 以及美國夏威夷的數個浪點等地方拍攝。那年代可以在寬敞無人的海上衝浪,遠離塵囂並生活在大自然中與海洋共舞,自行以手工方式削製浪板,那是後長板世代的一種生活型態選擇。影片中展現著奈特·楊(Nat Young)、麥克·彼得森(Michael Peterson)泰瑞·費茲傑羅(Terry Fitzgerald)、魯斯提·米勒(Rusty Miller)和史帝芬·克隆尼(Steven Clooney)以自然放縱的態度在斷頭岩(Broken Head)、安格瑞(Angourie) 及蘭諾克斯岬 (Lennox Head) 等浪點衝浪,過去從未有電影記錄下這樣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各項活動配上民謠搖滾作電影配樂,歌詞中描述衝浪客意欲為迷離幻覺所啓發及顯現衝浪人核心價値觀,一旁襯以耕作、野生動物、以及夕陽餘暉籠罩等美麗影像。這部電影的賣座驅散了長板年代時衝浪者給人的一種排他又自負的感覺,即使那曾只有很短暫的時間。</p><p class="ql-block">《地球上的晨曦》上映後隔年,法爾宗與遵演兼設計師喬治·格林諾夫(George Greenough)合作的記錄片《水晶航行者》(Crystal Voyager)再次大受歡迎,這部記錄片主要敘述在加州出生的新南威爾斯居民所擁有超乎常人的衝浪視野,並向世人介紹何謂管浪駕乘。</p><p class="ql-block">法爾宗透過純粹浪漫的手法拍攝影片,其視野中帶著救贖性與充滿衝浪體驗的情感。也難怪《地球上的晨曦》在當多數人都尚處懵懂的世代,它猶能誘導出人們對衝浪的憧憬目標。</p> <p class="ql-block">《地球上的晨曦》回歸大自然的精神,在昆士蘭衝浪傳奇人物麥克·彼得森(左圖)的移動當中,找到了其完美的具體形象。</p> <p class="ql-block">法爾宗的電影捕捉了峇里島以及新南威爾斯北部海岸之美。</p> <p class="ql-block">《地球上的晨曦》展現出「速度之王」泰瑞·費茲傑羅(Terry Fitzgerald)(下圖)的功力。法爾宗以模擬紅外線攝影效果的膠片進行拍攝,創造這部影片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b>◼️衝浪運動的危險一覽表</b></p><p class="ql-block">由於重複性的感染,你的軟組織已成鈣化結節;你曾被水母螫傷,也曾遭受鯊魚威脅,甚至已被女友抛棄。身為一個認真的衝浪人,這總得付出一些代價的。</p> <p class="ql-block"><b>➊ 曬傷</b></p><p class="ql-block">衝浪者比大部分的人花更多的時間在海邊,而長時間在太陽的UV線下曝曬,罹患皮膚癌的風險會增加。所以當在海邊的時候,特別是夏天,不要吝惜使用防曬用品,最好戴頂帽子把自己遮起來。另外鼻子、耳朵、額頭和膝蓋後方尤其要特別注意。</p><p class="ql-block"><b>➋ 乳頭擦傷</b></p><p class="ql-block">由於與衝浪板、防摩衣、或防寒衣摩擦,你的乳頭會不斷地承受摩破皮的風險。可以搽些凡士林讓自己好過一點。</p><p class="ql-block"><b>➌ 鯊魚</b></p><p class="ql-block">被鯊魚攻擊的事件多來自於衝浪客之間的妄想猜测,而且研究顯示你被雷擊的可能性遠比遭受鯊魚攻擊高得多。即使以最不可能的情況來說吧 - 不要怕,就把它打回去!鯊魚常常誤把正在划水的衝浪者當成美味的海中生物,一旦瞭解合成橡膠的氣味跟牠們平常吃的海豹、烏龜或其他海洋生物不同,牠們就會轉回到別的地方去。</p> <p class="ql-block"><b>➍ 水母</b></p><p class="ql-block">這些單純的海洋無脊椎動物觸手中含有毒素,它能用來殺死獵物或者做為防衛武器。在環繞澳洲北部寬廣、季節性循環的溫暖水域,可以見到箱形(Box)水母和爾尤肯寂(lrukandii)水母,而過去一百年間估計至少造成了七十起死亡事件。水母多數都會螫人,它會使你痛上一陣子但是很少真能致命。</p><p class="ql-block"><b>➎ 織布魚(Weaver fish)</b></p><p class="ql-block">這些醜醜的底棲魚都把自己埋在岸邊淺灘的沙子裡。牠們約有15公分長,背鰭上有會分泌毒液的鰭刺。如果踩到這種魚,免不了討來一頓狠狠地螫刺並招致感染的危險。遭到這種魚的螫刺而致命的情況鮮少發生,不過要是受感染而沒有接受治療會導致壞疽的產生。</p><p class="ql-block"><b>➏ 海膽</b></p><p class="ql-block">這些無腦的棘皮動物受尖銳並有時會分泌毒液的刺所保護,而這種刺也可能不慎地插進你的身體裡。如果你要去遍布海膽的礁岩區衝浪,那麼幫你自己一個忙,最好穿上礁鞋吧。</p><p class="ql-block"><b>➐ 葡萄球菌感染</b></p><p class="ql-block">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是一門單細胞細菌的通稱,它會在人體或動物身上引發疾病。它最常是經由礁岩引發的擦傷而侵害衝浪者,如果免疫系統沒有做出立即而有效的反應,可能會導致敗血病和死亡。</p><p class="ql-block"><b>➑ 鼻水症候群(Nose-tap syndrome)</b></p><p class="ql-block">在傍晚激烈的衝浪運動結束之後,你已經安排好來一場火辣辣的約會。當她凝視著你的雙眼、你牽起她的手、噘起嘴尋求觸電般的初吻。忽然間原本被鼻寶堵塞出不來的鹽水,像鼻涕一樣從你的鼻孔湧出。真的很糗而且有點噁。</p><p class="ql-block"><b>➒ 衝浪人的履歷表(職業欄空白)</b></p><p class="ql-block">你過去數十年來都在全球各地穿梭探尋好浪。工作僅成為用來買機票的工具。你拒絶接受生活乃是追求平衡的一般社會理念,當你三十五歲時猛然發現,你正用吸塵器幫忙清掃衝浪店並以賣無邊便帽以維生。同一當下,你那個為高爾夫著迷、當系統分析師的小弟剛在葡萄牙阿爾加威(Algarve)買了第二間渡假小屋。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p><p class="ql-block"><b>➓ 等浪區的地雷</b></p><p class="ql-block">海上的漂浮物和廢棄物將是你的伙伴。當進行拂曉巡查時即可見到衛生棉條、糞便、還有保險套四散在你的週遭,海灘看起來像是個墮落的伊甸園。但往好的方面來看,這樣會強化你投身環保的動力。</p><p class="ql-block"><b>⓫ 戀愛關係的瓦解</b></p><p class="ql-block">你的私生活是由許多糾纏不清的感情關係所堆疊出不成個樣子。有太多次你都選擇回應海洋上迷人的仙樂妖音,卻將其他人摒除在外。星期天的黎明,一道道長長的湧浪經微風吹拂後梳整的更形美好,你的女朋友示意要你留下來陪她,但每次你總是選擇擁抱大海。你也曾試過跟女朋友一塊去衝浪,但感覺就是不對…</p><p class="ql-block"><b>⓬ 衝浪人的耳朶</b></p><p class="ql-block">經年累月暴露在冰冷的海水和冷風之中,在耳道裡可能會形成小小的耳骨腫塊並導致聽力喪失與增加耳朶受感染的危險。弱聽、半聾對你交女朋友或找一份好工作並沒有幫助。所以如果你有聽力減弱的情形,但沒有好工作、也沒有女朋友,那麼建議你成為到處漫遊的衝浪神秘客,完全退出這個物質的世界吧。畢竟,只要有一道管浪,所有的一切就都值得了。</p> <p class="ql-block"><b>◼️蓋瑞·羅培茲 GERRY LOPEZ</b></p> <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948年11月7日</p><p class="ql-block">出生地:夏威夷檀香山</p><p class="ql-block">關鍵之浪:管浪區、印尼G陸(G-Land)</p> <p class="ql-block">1960年代末期,蓋瑞·羅培兹在夏威夷的管浪區定義出新的短板衝浪世代。看他輕鬆地做著衝浪動作是種教人賞心悦目的畫面,他是「靈魂衝浪者」的指標性人物。</p><p class="ql-block">蓋瑞·羅培茲的體型纖長。他的肩膀並不寬闊,描繪衝浪手體格特性的卡通漫畫《闊背肌》(Latissimus dorsi)還在漫畫中特別突顯他的肩膀外型。他外表溫文儒雅而且常面帶笑容。當穿越管浪區的管浪中心時,他的手臂自然垂下、雙腳牢牢的站在浪板的板面上、身體調整成一直線;而當他身陷於讓人驚呼連連的巨大水洞裡並歷經大開大闔的波浪變化時,他仍一直保持著那個完美的姿勢。當你注視蓋瑞·羅培茲衝浪的時候,會有種浪板彷彿消失的感覺。他所驾乘的是海浪,而不是浪板。這就是與大自然的力量共舞、而非試圖以蠻力向大自然搏鬥的男人。</p><p class="ql-block">蓋瑞·羅培茲1948年出生於夏威夷,九歲就開始在威基基衝浪。他在十幾歲的青少年時期就定期參加衝浪比赛,1966年得到夏威夷青少年錦標赛冠軍,而那時奈特·楊(Nat Young)手臂下夾著浪板袋,裡頭裝有一塊輕、薄、短的浪板,正以新任世界盃冠軍的身分動身前往夏威夷群島的時候。很快地,羅培茲就適應了這種新式衝浪板,他開始致力於鑽進浪管更深處的地方。當許多其他短板風潮的成員都盡可能地在浪管上展現轉向和切回轉向的動作,羅培茲依舊將精神集中於進入波浪原力的中心。偏愛於動中有靜的瑜珈理念而衝浪,羅培茲很快地也影響掌控了北岸和其衝浪文化。不久之後他就成為知名的「管浪先生」(Mr Pipeline)。</p><p class="ql-block">1969年悉瓦南達(Sivananda)瑜珈學校的創辦人斯瓦米·維斯努德瓦南達(Swami Vishnudevananda)到夏威夷大學演講,而當時羅培茲正是大學裡的學生。他 1999年在《興奮》雜誌(Adrenalin)中說道:「我是個衝浪嬉皮客。大家都在尋找某種悟道的途徑。瑜珈相當符合我的衝浪生活方式,而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成了斯瓦米的弟子。」由於羅培茲對瑜珈的偏好關係,他的名字不僅是管浪駕乘和管浪的同義詞,也由於那樣的衝浪淵源而將東方哲學的瑜珈與西方教義的「露天禮拜堂」結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沒有一個衝浪人像1980年在管浪區拍攝的照片中所見的蓋瑞·羅培茲那樣熱切專注。</p> <p class="ql-block">羅培茲掌控閃電公司,這間經營極為成功的衝浪板公司就等同於1970年代的靈魂象徵。</p> <p class="ql-block">「管浪先生」所展示的平穩姿態與無動於衷為他赢得美名。</p> <p class="ql-block">羅培茲也許是全球關注的焦點,不過也確定他不是個摒棄社會主流的人。在削板大師(與瘾君子)迪克·布魯爾(Dick Brewer)的指導影響下,1970年他挾帶優越的管浪駕乘知識創立了「閃電」(Lightening Bolt)衝浪板品牌。他和生意人傑克·史普利(Jack Shipley)一起合作,在市場上銷售流線、抛光、並滲入羅培茲禪意風格的衝浪板。沒多久在衝浪世界中,只要有管浪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閃電牌衝浪板,而他們的公司也成為1970年代經營最成功的品牌之一。不過,羅培茲不僅在商業上有敏銳的洞察力也還刻畫出了靈魂衝浪的原型。他在一整個1970年代繼續參與衝浪競賽,並且與衝浪媒體及各階層產業都有著互動。</p><p class="ql-block">1970年代全程與1980年代初期,羅培兹協助開拓了印尼數個管浪衆多的浪點。當他那個年代大部分的衝浪者全然停止衝浪或將心力放在其他方面的時候,他持續以出衆非凡的本領作浪管駕乘。他說:「練瑜珈使我的衝浪功力能維持在一定的水準,如果沒有練過瑜珈,今天就不可能是這樣。」1978年羅培茲在約翰·米遼士(John Milius)的衝浪賣座電影《偉大的星期三》飾演自己。假定電影是預告短板時代的來臨,它還真的是神來一筆地挑選到了演員。</p><p class="ql-block">1990年代羅培茲搬到茂宜島,繼續以自己的名義製作及銷售衝浪板(他1980年已賣掉自己在「閃電」(Lightening Bolt)公司的股份)。特具意義的是,他供應衝浪板給在北岸丕希(Peahi)衝浪的第一代拖曳式衝浪玩家。1992年去奥勒岡州旅行之後,他首次嚐到玩滑雪板(Snowboard)的樂趣,随即沉溺其中。羅培兹搬到了奥勒岡州的滑雪城 - 本德(Bend),他在那邊和妻子(奥勒岡本地人)一起開設了一家滑雪板公司,事業相當成功。</p><p class="ql-block">不論是對衝浪運動的<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液化水牆</span>或是高山裡的「<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冰凍海洋</span>」,蓋瑞·羅培茲持續展現全投身駕乘的精神,讓比他年輕一倍的衝浪者深感欽佩。「我的風格演進就像是我的舞蹈是隨著我對配樂的體認而越來越深入。滑雪(板)讓我比以前更加對衝浪有所领略。冰雪和海浪是大自然中兩種最讓人難以置信的物體,其中隱藏著更深層的意義,等待真正信仰它們的人去發掘。我深信。」</p> <p class="ql-block">哪一種浪 ?</p><p class="ql-block"><b>◼️REEFBREAK 礁岩浪型</b></p><p class="ql-block">礁岩浪點就是指那些因海床面突然改變而產生海浪的浪點,其海床通常是由岩石、珊瑚礁或熔岩這些永久性的地層所形成。</p><p class="ql-block">礁岩浪點能夠產生特性迥然不同的波浪,從最適合進行長板衝浪運動的柔軟、和緩、滾動的浪頭,到茂宜島丕希 (Peahi)那讓人懼怕的空心管浪。歐胡島北岸管浪區有著三種不同的礁岩,製造出世界上最具傳奇性和被最詳盡記載的礁岩浪頭,而且驚嚇指數百分百,是使人腎上腺素急遽上升的金牌級衝浪學校。</p><p class="ql-block">一般而言,只有堅固的礁岩地形才有辦法順應那種龐大的力道並產生具實質意義、可駕乘的波浪,而在這些條件下所產生的礁岩浪型也屬最具危險性的衝浪類型。尖銳、堅硬的岩石與熔岩礁石不只會折斷浪板,也會折斷衝浪者的骨頭和自尊心,即便是名氣響亮的衝浪明星也不例外。而熟带地區活生生、會呼吸的珊瑚礁岩更會造成易受感染的擦傷和割傷。在礁岩區衝浪還有另一種危險,就是你的腳繩垂下的時候會被卡在礁石中,不過這種狀況不常發生就是了。要是你喜歡在山脈陸塊旁的海岸線找尋岩礁,密克羅尼西亞 (Micronesia)群島邊緣以及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其他偏遠的地方就有珊瑚礁和「礁岩海峽」。在受潮汐變化範圍影響明顯的地區,例如英國,其礁岩浪點在受某些潮汐影響的特定時段根本無法衝浪。然而撇開礁岩浪型充滿挑戰性的特性不談,由於它們的力道強勁、形狀完好及一致性,還是有人偏好追尋。</p> <p class="ql-block">英格蘭西南部一個隱密的礁岩浪點。</p> <p class="ql-block">🅐 Lines of swell 湧浪列</p><p class="ql-block">從深水區漫遊而來的湧浪列會被外圍礁石「集中」,因而增加它們的大小和力道。</p><p class="ql-block">🅑 The reef 礁岩</p><p class="ql-block">波浪會在牢固的岩礁、珊瑚礁岩或熔岩上崩潰。湧浪列會突然被迫在礁岩上減緩速度。浪峰因此被向前擲出並造成波浪内部的慣性運動,形成管浪。</p><p class="ql-block">🅒 Rips 激流</p><p class="ql-block">當海水從岸上設法經由礁岩間或附近的深水「通道」奔流回大海時,常會形成強烈的海流。</p> <p class="ql-block"><b>◼️騰空世紀</b></p><p class="ql-block">隨著衝浪板越做越輕、越來越具動力,以及滑板和衝浪文化之間的交流滋養,主流衝浪運動無可避免的遲早會越過浪峰並延伸天際。</p><p class="ql-block">1970年代中期,橡皮關節人,梳著非洲大澎頭的夏威夷衝浪人賴瑞·博陀曼(Larry Bertlemann),開始在進行他獨特的浪頂轉向時將板舵自浪壁上移開。那是個自然的演進發展,將滑板運動在碗形斜坡上的大力扭轉動作所移轉過來的衝浪動作。飛離浪頂而後試圖降落回到浪壁並完成駕乘,博陀曼是將滑板動作反饋到它母體文化的先鋒。</p><p class="ql-block">博陀曼的實驗性騰空特技動作成為知名的「賴瑞花式」(Larryials),它所引起的跨越變遷(迁)現今仍深深嵌在主流重浪運動之中。1980年代随著短板(throuter)的出現與其動力十足的轉向方式和無限的靈活性,騰空動作形成衝浪文化中另一種放縱的次文化,而且是那些瘋狂專注於1970年代管浪氛圍者的變節對照組。刺青鮮明的加州青年克力斯坦·费勒屈(Christian Fletcher)和麥特·阿契博德(Matt Archibold)是那種會讓家長害怕的騰空動作的代表性人物,他們具體表現出那個時期的龐克文化。</p><p class="ql-block">起初,新興起的重力型衝浪世代(Power-surfing)與其騰空動作並不為原先的衝浪人所認同,但主流派的衝浪明星像是湯姆·克倫(Tom Curren)、湯姆·卡洛(Tom Carroll)及馬克·欧奇璐波(Mark Occhilupo)将其具體化,而另一群衝浪新星-凯利·史雷特(Kelly Slater)、夏恩·多利安(Shane Dorian)及羅伯·瑪查多(Rob Machado)則將騰空動作融入力道與流暢性,使之化身為可駕乘、可計分的衝浪動作中。1990年泰勒·史提勒(Taylor Steele)的影《動力》(Momentum)通告了騰空世紀的曙光出現;整個1990年代,即使是靈魂衝浪人或是重力型衝浪手都在整排蓋浪上或是其他區域中被看到延展缘限和衝上天際的動作。</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紀末,由於衝浪文化、滑板運動以及滑雪板運動相繼在市場上大受歡迎,也成就了騰空動作成為<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板類運動</span>的試金石角色;新崛起的衝浪明星如澳洲衝浪手奥斯卡·'奥奇'·萊特(Oscar 'Ozzie' Wright)和塔吉·布羅(Taj Burrow),就是以將動力十足的騰空動作,與更强勁的波浪融合在一起而出名。南非衝浪手裘帝·史密斯(Jordy Smith)以在全球的無敵強浪上進行前所未有的繁複騰空動作出名,2008年初有傳言指出,裘帝加入成為世界錦標賽(WCT)的新成員,獲得史上最大的一筆贊助交易;而衝浪曁滑板品牌公司「Volcom」公告將砸下十萬美金,作為第一個能實際完成滑板中「翻板kickflip」動作的衝浪者獎金。衝浪運動的世界冠軍成為精通騰空動作的大師只是時間上的問題。</p> <p class="ql-block">迪恩·哈利頓在澳洲南部的翠格(Triggs),以正向騰空動作展現如何以騰空動作駕馭於整排蓋下的岸邊浪型。</p> <p class="ql-block"><b>◼️如何成為一個有綠色環保概念的衝浪者</b></p><p class="ql-block">衝浪人肩負的環保責任不見得要比其他人來得大。但是,身為選擇追求自然原力的人,對於耗損大自然的恩賜,你的體驗將比多數人更為強烈。這裡有十種讓你可以做出改變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➊ 除了足跡之外什麼也別留下</b></p><p class="ql-block">衝浪最棒的事情之一就是,這項運動本身不會消耗也無法創造資源。你要確實實踐這個基本的真理。不要在海灘上留下你造訪過的痕跡。包括用剩的蠟塊渣、蠟塊的包裝紙、廢棄的腳繩、壞掉的防寒衣,以及你带去的所有食物和飲料。一併把別人製造的髒亂也清理掉。要是每個人都這樣做,你每次都可以在清新的海灘中划水出海。</p><p class="ql-block"><b>➋ 除了回憶之外什麼也別帶走</b></p><p class="ql-block">注意當地的環境。換句話說,不要把打浪車停在易碎的沙丘中,也不要在當地嬌弱植物群集的地方架設營火。如果你要釣魚、捉蟹、撈蚌或其他的甲殼動物,請确定不要捉走幼小的生物。若還尚未成熟,就放牠走吧。</p><p class="ql-block"><b>➌ 减少消耗</b></p><p class="ql-block">衝浪生活型式的樂趣之一就是不需要去買一大堆東西。你所需要的只是一塊浪板、一條腳繩,以及一些在水裡穿的衣物。當然,所有產品都有一定的壽命 - 東西在水裡壤掉的速度相當快 - 而想當然每个衝浪人都很喜歡試試新的浪板。不過只要使用時多注意、再多點照顧及定期修補,你的防寒衣可以撑十年而浪板袋甚至可以用得更久。请把裂缝和凹洞修補好吧!</p><p class="ql-block"><b>➍ 憑道德心消費</b></p><p class="ql-block">現代的衝浪板、防寒衣、腳繩、蠟塊以及幾乎各種衝浪必要裝備,其中總一部份是以有毒的化學物質和無法回收的材料所構成。雖然衝浪界已慢慢地被迫清醒去思考這個問題。被點名的公司事實上根本也無所謂。不過有越來越多的削板師,會運用自然工法和永續生長的木頭、麻類纖維和其他物質來製作浪板。無污染物質的蠟塊、以持久性設計製作的防寒衣及其他服飾,將會迅速地在市場上大量銷售。尋求你買的產品其背後的故事,提出問題,找出答案。</p><p class="ql-block"><b>➎ 聰明地運用科技</b></p><p class="ql-block">使用網際網路做出精準的預測來縮減你為了觀察浪況而消耗的油料。純粹靠猜測或對當地的瞭解,以直覺預測浪況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如果你是個新手浪人,為了一道浪開上數英里的路到了浪點,才發現那道浪正在岸邊咆嘯而且足足有三個人高,這樣的事情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另一方面來說,避開仲夏週日那僅有兩呎高的右跑浪也許也是上策。</p><p class="ql-block"><b>➏ 使用更環保的燃料</b></p><p class="ql-block">衝浪人常開車。所以要讓衝浪人愛上低排放量並省油的汽車,捨棄累人的吃油怪獸車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你會需要的是一台價格實惠、空間寬敞的旅行車,不過仍要確定車子的性能狀態良好,你才會同時改善成本效益及空氣品質。</p><p class="ql-block"><b>➐ 保持警覺、保持熱情</b></p><p class="ql-block">全世界的經典浪點都正遭受以利益為主、不顧後果的海岸開發案所威脅。在愛爾蘭多尼戈爾郡的邦道然鎭(Bundoran)有個知名波浪的故事,它是衝浪者權利勝出並挽救了一個浪點的經典案例。經由一個有力的開發公司遊說團提出了一項海港開發計畫,而該計畫卻對這一個屬於歐洲中浪況較好的礁岩浪點產生了威脅影響。當地的衝浪團體組織起來,發起拯救運動並向相關主管單位提出抗議。在筆者撰寫本書的此時,該項海港計畫已暫時擱置。請幫忙繼續施壓以拯救各地稀有的浪點。一旦那些浪點像滅絶的物種一般消逝了,它們就會在世上永遠消失。</p><p class="ql-block"><b>➑ 當一個行動派的人</b></p><p class="ql-block">支持各種衝浪者的環境遊說團體組織和他們舉辦的環境保護運動。「國際衝浪基金會」(Surfrider Foundation)是一個行動派衝浪者的全球性組織,它促使當地環境有實際的改變,而每個衝浪會員國都有自己當地的網頁、及在地組織(例如:英國的「反污水衝浪者組織」)。就像許多人將自己得來不易的閒暇時間大部分用在巡視各地近岸水域一般,作為相稱的水域保管人是自己的責任。</p><p class="ql-block"><b>➒ 吃有機食物</b></p><p class="ql-block">在農作物上大量使用殺蟲劑和除草劑導致有毒的逕流最後終會流回大海。避免食用及使用以有毒化學物質生產製作的食物和產品,這個舉動雖然微小但卻是減少其市場生存力的具體辦法,且終至能減少這些物質對海洋的影響。</p><p class="ql-block"><b>➓ 不要捨近求遠</b></p><p class="ql-block">OK,我們之前談過衝浪即是旅行。但是當你自家附近就有數不清而你從未駕乘過的海浪時,真有必要每幾個月就搭一趟飛機繞過大半個地球到處找浪嗎?居所附近的當地海灘、礁岩和定點崩潰浪也許比不上傑佛瑞灣和歐胡島管浪區的波浪,不過你也不會將自己和凱利·史雷特比較吧?我們每個人不時都會有一股要尋找新浪的強烈慾望,但何不在自家附近尋找新浪點呢?或許新發現的點會讓你相當驚喜。</p> <p class="ql-block"><b>◼️衝浪短褲</b></p><p class="ql-block">從寬鬆的游泳褲到及膝的衝浪褲,衝浪褲在銷售衝浪夢想上,扮演了一個極重要的角色。</p><p class="ql-block">這是理所當然的。在溫暖的水域,把衝浪褲的長度被剪裁至膝蓋左右的地方是合情合理的。試試看穿著一件將臀部緊緊包住的泳褲去衝浪,它不只會讓你看起來像個尋找年輕小夥子在浪花中嬉鬧的買春團觀光客,而且在等浪的時候你的大腿内側還會因為跨坐在浪板上而被蠟磨傷。</p><p class="ql-block">直到1800年代传教士抵達波利尼西亞之前,夏威夷人都是以裸體衝浪。然而,身為征服者的殖民地居民,嚴格要求全面禁止衝浪運動,以免當地人因為這項可恥的行為而永遠被拒於天國之外。衝浪運動在1900年代初期重出江湖,威基基的海灘男孩在教白人衝浪的時候會穿上羊毛製的泳衣。浮架獨木舟俱樂部的成員很快地就將傳統的泳衣列為拒絶往來戶,而喜愛一種袒露胸脯、長型、用帶子繫住腰部的高腰褲。從二十世紀初直到二次世界大戰這段期間,衝浪服裝都是即興創作 - 看看大戰前衝浪運動的照片檔案,可以見識到維多利亞風的一件式泳衣、五花八門的「浮架獨木舟專用褲」以及各式各樣訂作的褲子。</p> <p class="ql-block">1913年的威基基,穿著羊毛製泳衣的衝浪客正在向人炫耀他的技巧。</p> <p class="ql-block">大戰後幾年,加州商店裡充斥著生產過剩的廉價軍用衣物,衝浪者開始訂作一種在熱帶地區出任務時穿的輕巧棉質軍用褲。這種附帶子或鈕扣的褲子通常都會先漂白而褲管則剛好剪裁在膝蓋上方的長度,穿起來寬鬆而且褲圍在臀部上。這些衝浪者訂作這種褲子的舉動,潛意識中所傳達的訊息是:「我們是浪人,才不鳥你那些守舊的習俗。」</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期間,口袋裡麥克麥克的加州人開始一窩蜂跑到夏威夷去,歐胡島的「M.Nii's」裁縫店開始販售第一件商業用衝浪服裝。Nii's 短褲引起一陣狂熱而葛雷格·諾爾(Greg Noll)的監獄褲變成了他們最知名的設計款。很快地,不同廠商在市場上推出各式各樣的風格長腿褲,有運動條紋式、波里尼西亞印花及明亮色彩等設計。這些褲子大多都是寬鬆剪裁,這代表海水可以很容易流出,讓衝浪者能保持輕鬆的感覺。</p><p class="ql-block">1960年代開始的時候,衝浪褲一般是用厚綿料製成,某些品牌會使用雙縫補強車線和其他引人注目的小裝飾,以利與市場上其他品牌的衝浪褲做區隔。到了1960年代中期,市場上出現了材質比綿花輕且乾燥速度更快的人造尼龍和聚脂纖維,各相關製造業者紛紛開始在新發行、需求廣告若渴的衝浪雜誌上大力推銷他們的產品。「Jams」以色彩鮮豔的印花圖案和創新的剪裁為特色,而「Birdwell Beach Britches」和「Hang Ten」生產的短褲偏愛帶有鮮明色塊和彩色滚邊的簡單設計。</p><p class="ql-block">1970年代來臨時,傳說中由Katins生產的耐用且永不過時的Kanvas短褲大受歡迎,歐胡島北岸每張照片中的衝浪人似乎都穿著他們更緊、更短、設計優雅的衝浪短褲。1970年代末期,澳洲的「Quiksilver」開始在巿場上銷售他們的第一件衝浪褲:簡單的設計外型,採用以棉花和人造材質混合成的衣料,預告粗獷風格的衝浪褲的時代即將來臨。這款衝浪褲銷售量驚人。而1980年代末期,幾乎每個衝浪主品牌都在爭食這個銷售市場。到1990年代初期,「Roxy」因為有麗莎·安德生 (Lisa Anderson)引領品牌形象,成為市場上第一家販售女性專用衝浪褲的品牌,其設計理念類似但剪裁較不那麼寬鬆。</p><p class="ql-block">現在,在先進國家的高檔賣場和商店街所賣是以高科技快乾材質製成的衝浪褲。款式從嘻哈風格、滑板龐克、到簡單復古,和超大尺碼而諷刺意味濃厚的波里尼西亞印花圖樣都有,未曾有一種生活型態能被成功地推銷給這麼多人,卻又那麼地容易。</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期間到夏威夷群岛旅行,如果没去光臨「M. Nii's」商店,買一條出名的「瑪卡哈溺死者」衝浪褲,那趟旅行就不算完整。(Makaha droumer')</p> <p class="ql-block">下一頁:1930年和1973年古早的衝浪服裝樣式(順時針方向看)</p> <p class="ql-block"><b>◼️板舵的演進</b></p><p class="ql-block">板舵是接在衝浪板下面,幫助轉向動作順利的安定裝置。這些年來,板舵促成了衝浪者衝浪方式的改變。</p> <p class="ql-block"><b>龍骨板舵(Keel fin)</b></p><p class="ql-block">1935年衝浪先鋒湯姆·布雷克(Tom Blake)把機動船的尾舵裝到衝浪板尾端時,大家公認他為創造出第一片實用板舵的人。在板舵出現之前,衝浪者要轉向時是將在板側的一隻腳移出浪板外並浸到水裡,因而產生阻力。儘管湯姆·布雷克已有突破性的發現,然而大部分的衝浪者持續在「滑屁股slide ass」,用看起來不大優雅的側滑方式放開浪板的板尾。再過了十年之後,装上板舵的衝浪板才成為加州等浪區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弧形板舵(Radius fins)</b></p><p class="ql-block">板舵科技就是關於衝浪者如何利用物理力距與據此來操弄拖拉動作並影響滑行速度的方式。衝浪者曁科學家鮑伯·西蒙斯 (Bob Simmons)率先採用了這種得來不易的知識。1940年代期間,西蒙斯和其他削板師所用的新月形狀的弧形板舵,通常是以各種木材製成,貼上或膠封至衝浪板板尾的下方。</p><p class="ql-block"><b>鰭形舵(Dorsal-style fins)</b></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期間,深度約9至10吋的斜角單舵變成了標準規格。當然這種舵會有多種不同的面貌,其中包括適合用於各種板厚和輪廓的經典D形舵,以這種板舵進行轉向和修正的時候,衝浪者採各種程度的收放施力都沒問題。隨著1960年代的到來,玻璃纖維製或背鰭形可拆式尾舵(由海豚背鰭形狀得來的靈感)開始替代了早年由木質或鑲板材質所製並被密合固定於板尾的板舵。</p> <p class="ql-block"><b>高深寬比板舵 (High-aspect ratio fin)</b></p><p class="ql-block">由眼光獨到的加州佬喬治·格林諾夫(George Greenough)所設計,舵頭又尖又斜而底座窄小的板舵,它是最具影響力的板舵設計之一。格林諾夫在仔細研究鮪魚的尾鰭之後設計了這個板舵。他的目標是要能迅速以及僅需在偏促的空間裡即可完成轉向動作。格林諾夫駕乘一塊相對較短並搭配他自己設計板舵的衝浪板贏得 1966年的世界錦標賽,奈特·楊(Nat Young)隨即對那個革命性的板舵設計表示肯定。</p><p class="ql-block"><b>1970年代的實驗</b></p><p class="ql-block">1970年代期間有各式板舵在進行形狀和結構的實驗。史帝夫·利斯 (Steve Lis) 率先開發出雙龍骨魚舵設計,坎貝爾(Campbell)兄弟的三片式「邦澤爾 Bonzer」板舵設計,以及澳洲的馬克·理察斯(Mark Richards)所設計能迅速轉向的雙舵(無圖示),是該時期最具重大意義的三種設計,它們提供衝浪轉向時操控更好、速度更快。</p><p class="ql-block"><b>FCS短板舵(FCS Thruster fins)</b></p><p class="ql-block">1980年代期間,三片式的「推進器型」板舵設計隨處可見於短板之上。在初期,三片式板舵多是被膠合固定於板尾,但是過去十年間可拆式板舵已成為最通行的板舵結構。被廣泛使用的三片舵装置,其深度、寬度、厚度以及彈性程度均可依衝浪者的需要而調整安裝。</p><p class="ql-block"><b>無板舵浪板 (The finless board)</b></p><p class="ql-block">過去幾年一項最有趣的行動就是把板舵給拔掉。由澳洲的戴瑞克·海德 (Derek Hynd)及一小群技巧超凡的衝浪手所領軍,它們重新發現到浪板厚度和板緣輪廓在轉向技術上的重要影響性。也許這個有七十年歷史的浪板設計史會兜了一圏又回到原點 - 若是無板舵衝浪板真的開始大量生產的話。</p> <p class="ql-block"><b>舵的構造</b></p><p class="ql-block">傾斜角(Rake)</p><p class="ql-block">舵尖(Tip)</p><p class="ql-block">舵深(Depth)</p><p class="ql-block">底部(Base)</p><p class="ql-block">彈性度(flex)</p><p class="ql-block">厚度(Foil)</p> <p class="ql-block"><b>◼️傑夫·德汎 JEFF DIVINE</b></p><p class="ql-block">傑夫·德汎捕捉到的衝浪者與波浪間共鳴的美感比任何攝影師都來得深刻。</p><p class="ql-block">時間是1968年的新年除夕。十七歲的傑夫·德汎正在一個鬆軟的懸崖上費力攀爬到一半,那懸崖通往著加州最早的沙灘浪點布雷克斯(Blacks)。他用400釐米的鏡頭從懸崖處俯瞰瞄準一道晶瑩剔透的完美湧浪穿過海底峽谷,在其中匯整海洋的力量後即投射出滚滚波浪。他克制住自己的强烈慾望将相機放入車子前座底下然後自己划水出海,他祇得開始拍攝起朋友克里司·普勞斯(Chris Prowse)幾番進出管浪的影像。這名年輕的業餘者,首次在《衝浪客》雜誌上發表的衝浪照片便是在這段期間所拍攝的。</p><p class="ql-block">要是朗·史東納(Ron Stoner)捕捉到的是1960年代衝浪者的衝浪片刻,那麼,德汎則是在接下來的數十年繼承了那個難以捉摸的奇才的地位。他發展琢磨出最優質的衝浪運動攝影靈敏度,表現注意力在岸邊非主流的畫面與海浪中的衝浪景象一樣好。過去四十多年,他聚積起了衝浪運動史中最具意義的衝浪照片檔案寶庫。1981年到1998年間身為《衝浪客》雜誌的照片編輯,他主導了衝浪界在職業化及商業化的成長關鍵時期。其後,身為《衝浪者日誌》(The Sufer's Journal)的攝影最高主管,他持續發揮龐大的影響力;雖然也算是他工作的一部份,他近來參與了一項四萬美金預算的商船旅行,而這艘船可以被稱作個高張力的浮動廣告,只差在船上是喝峇里島的Bintang啤酒而不是法國的高級香檳Bollinger。無論如何,那個在布雷克斯费力攀上縣崖而雀躍不已的十七歲男孩的精神依舊健在。他說:「衝浪關乎的就是人與波浪」,「他带著所有的一切划水出海,追到一道浪,而海浪则把一切都沖刷掉了。衝浪中所有的商業觀點都祇是狗屎。」</p> <p class="ql-block">1974年,不羁的衝浪人「釦子」蒙哥馬利·卡魯修卡拉尼(Montgomery 'Buttons' Kaluhiokalani)在夏威夷北岸的維爾兹蘭德(Velzyland),划水出海時比出勝利的手勢。這個時期德汎所拍的照片是時代見證的紀錄。</p> <p class="ql-block"><b>◼️布莱恩·威爾森 BRIAN WILSON</b></p><p class="ql-block">布萊恩·威爾森用音樂所喚起的衝浪之美,比任何其他藝術家都要來的完整。</p><p class="ql-block">布萊恩·威爾森是家族式樂團「海灘男孩」(Beach Boys)背後的創造力泉源,這個樂團在距離洛杉磯的曼哈頓與荷摩莎海灘社區内陸數英里遠的霍桑嶄露頭角。「海灘男孩」1961年的「Surfin'」專輯 - 原本是布萊恩為應付高中音樂課而作的曲子 - 大賣之後,布萊恩·威爾森很快就領悟到衝浪相關議題所隱含的威力。他的家人和經理人很快地意識到發行與衝浪運動相關的歌曲會有一定的商機。布萊恩·威爾森開始創造音樂,向懷有青春美夢及易受感動的年輕聽衆傳達的他的加州夢,於是追逐浪花的衝浪意念掳獲了美國西岸的人心並逐漸深入美國的中心。</p><p class="ql-block">布萊恩音樂的主要脈動是以衝浪運動質樸的本質為理念。「海灘男孩」早期的熱門歌曲充滿woody車、編織涼鞋、金色膨膨頭髮型的意象,並以極為柔美的和聲及音樂深度感所編製而成,輕易地就使其他美聲衝浪樂團相形失色,如「詹與狄恩」(Jan &amp; Dean) 及「狩獵樂團」(The Safaris)。無止境的青春以及玩樂、玩樂、再玩樂的意象使得布萊恩的樂曲創作能深入該世代的品味中 - 他們的唱片因此熱銷大賣。</p><p class="ql-block">布萊恩最能真正捕捉到衝浪生活美感的樂曲是在「Pet Sounds」和「Smile」專輯中,1965年後他才將這兩張專輯收錄在一起 - 雖然專輯的歌曲中只有一首提到衝浪運動。「Good Vibrations」這首代表性單曲是「Pet Sounds」時期錄製的,它包含高昂、讓人興奮愉悦的和聲,只能以樂音的欣喜來表達。在「Smile」專輯時期發行的「Surf's Up」是一首採取同樣飄緲、與世隔絶的作曲風格的歌曲,其歌詞完全不帶「海灘男孩」1960 年代初期曲風中那種大肆傳唱衝浪運動的陳腔濫調。歌曲中的詞句提及各種事物、有催眠般的和音,並具有以衝浪運動做為護身符隱喻的特質,而這首歌的歌名在歌曲的高潮部分才會出現。</p><p class="ql-block">儘管這樂團以彰顯衝浪生活意象為其表現的方式,加州真正的衝浪手卻從沒打算接受他們的音樂。事實上,「海灘男孩」的音樂能和衝浪運動確實扯上邊的只有布萊恩·威爾森出道的時間和地點。紀錄顯示布萊恩從來沒有衝過浪,只有他那個玩搖滚的弟弟,「海灘男孩」的鼓手丹尼斯·威爾森(Dennis Wilson)曾經划水出海。同樣的,阿肯色州和奧克拉荷馬州,花錢在自動投幣點唱機播放他們的歌曲的青少年,以及美國中西部在免下車電影院、餐廳點播衝浪頓足爵士樂的青少年們可能一輩子也都沒看過海。</p><p class="ql-block">雖然布萊恩·威爾森一生從沒追過浪,但他瞭解這種人類和海洋的互動關係,教使萬物黯然失色,而且他還能以樂音清楚的表達出那種複雜又多彩多姿的微妙關係。</p> <p class="ql-block">浪點</p><p class="ql-block"><b>◼️努沙 (NOOSA)</b></p><p class="ql-block">昆士蘭的努沙角岬是五個熱带型右跑定點浪點的所在地,如在夢境中所規劃的衝浪地。</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陽光和煦的努沙早晨。位於世界的另一頭,離布里斯本北邊幾小時的路程,這裡是你可以同時實現所有的衝浪夢想的地方。努沙有多讚你是不會知道的。你曾聽說這段期間輕柔的風會吹過岬角,深情地梳整過的右跑定點崩潰浪,穿越國家公園的樹林。時間是黎明時分,大地一片寂靜。你可以看到有4個浮標般的人影在岬角水面上等待著;一個老浪人正倚靠在他陳舊不堪的小卡車引擎蓋,用毛巾擦乾身體。他向你問好,你的反應卻有點扭捏因為你自知以前從沒有衝過浪,不過多年來你已經貪婪地看了一堆衝浪雜誌了。你划水出海的時候,頭頂上輕輕拍動著的彩色光影閃閃發亮 - 一群長尾小鸚鵡在空中俯衝盤旋。你的心隨著海浪的氣息及自然力的强度撲通撲通地跳著。你划水出海,一直划,一直划,直到地平線上有個人出現在你眼前,他大聲叫喊、旋轉、滑行、将自己向上抬升,並由右向左调整位置在你面前橫跨那道浪。那個浪人衝過去了,他拱起後背、手臂高高舉起。你彎下腰推動那塊老舊的單舵板就像在照片裡看過那樣,穿過朦朧的彩虹。另一個浪人衝過一組浪中的第二道浪,丢下你一個人在那邊。地平線上很快又出現了另一排浪,海浪開始在你的前面以及右側靠近岬角的地方發威。一道嘶嘶作響、高高捲起、綠色水波的彎曲浪肩朝你的方向而來。在那股能量融合聚集並向前滾滚推進開始向上舉升的時候,你掉頭划水。</p> <p class="ql-block">擁有成排卵石的茶樹灣(Ti Tree Bay)是圍繞在昆士蘭努沙岬四周的五個浪點之一。</p> <p class="ql-block">擁有完美柔緩波浪的努沙,就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樣,幾乎可說是地球上的衝浪天堂。</p> <p class="ql-block">你開始往下落,在你右邊也開始有浪壁形成。你引起了正在划水出去的衝浪人注意,就是那個追到第一道浪的浪人,受到他的眼神鼓勵,你憑自己的感覺去做,然後划水再划水,過沒多久你在昆士蘭的努沙岬成功下了第一道浪。</p><p class="ql-block">1957年9月,海登·肯尼(Hayden Kenny)成為第一位在環繞努沙岬的波浪上衝浪的人。「我來到這國家公園,看到這些令人驚豔的海浪,但是不知道該不該划水出海。附近沒有半個人,我想要是我歪爆撞到頭,那就玩完了。不過最後我還是出發了,而且在浪板上緊抱住浪板,因為真要是失去浪板那會嚇死人。」而這時太平洋的另一邊,朶拉(Dora)和艾德華斯(Edwards)正在马里布(Malibu)和霖康(Rincon)賣弄衝浪技巧,传奇削板師、短板革命先鋒鮑伯·麥塔威奇(Bob McTavish)在岸邊正為海登·肯尼(Hayden Kenny)製作衝浪板,他選擇努沙做為他的衝浪據點。「這個地方真是正點,海浪超棒。有湧浪來的時候我們就會關上電源停止製作板子,然後跑去努沙衝浪。那裡感覺超好,但是有點荒涼。」</p><p class="ql-block">「有點荒涼」這個詞無法用來形容現在真正的努沙,但是和澳洲東岸海岸線上其他狂亂、激烈的衝浪點相比,如果你有耐心和時間等候,這裡也有著許多好浪讓人悠哉享受。努沙的海浪是由五個連串的右跑浪點所組成;從岬角外圍偶有挑戰性的茶樹灣(Ti Tree Bay)到具有鼓舞人心的機械性海浪的强森(Johnson's)和第一海角(First Point),那裡的海浪對於喜歡以流暢風格衝浪的人來說是再完美不過了。</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認為追逐兇險的管浪很無聊事,那努沙便是世上最迷人的右跑浪點。</p><p class="ql-block">十二月到三月之間是起浪的季節,不過最晚可到七月,從太平洋附近低氣壓區來的巨大湧浪仍可能會圍繞著岬角。努沙的氣溫從讓人汗流浹背的夏季到那種宜人的南方冬日都有。</p><p class="ql-block">最近幾年努沙地區已成為世上最具有想像力的衝浪社群聚集地,終年都有駕乘各式浪板的旅遊衝浪人到訪,他們使用的板子從常見的傳統長板、最新式的三舵短板、筴型板、魚板、立式單槳衝浪板。加州的削板師曁環保衝浪運動的前瞻者湯姆·韋格納(Tom Wegener),曾利用努沙緩緩消退的美麗浪壁來作試驗,以古夏威夷浪板設計理念翻新創造的新版夏威夷浪板,並且開發出以生長快速、經久耐用的桐木製手工木質浪板。由於自然資源有限的情形下,努沙地區過去二十多年經歷了全面性的大量開發。這浪點受到人群喜愛但又藏著一些無常變化,這是由於它面向北邊,而且距離那個使澳洲東部海岸其他地方成為全球最一致的衝浪海岸的廣闊湧浪窗口很遠。儘管有這些惱人的事情,努沙還是一個必遊的地方,尤其是如果你喜歡衝長板及緩緩的右跑浪。</p> <p class="ql-block">貝琳達·彼得森(Belinda Peterson)讓長板的用途得以發揮:她移動腳步到浪板的前端進行板頭駕乘,徹底善用努沙海浪平而漸緩的浪型。</p> <p class="ql-block">哪一種浪 ?</p><p class="ql-block"><b>◼️POINTBREAK 定點浪型</b></p><p class="ql-block">任何在岬角附近形成衝浪點的地方都應是定點浪況。通常都有著綿長而雅致的浪型,世界上的幾個代表性衝浪點都是由定點浪型所構成。</p><p class="ql-block">定點浪點可能是沙質或岩石地形,由於這種浪點靠近陸地所以會深受移動的沙子、礫石及潮汐的因素影響。不論是在哪種環境下,定點浪點的浪都是向同一個方向崩潰。舉例來說,智利海岸線其特色就是有連串綿長、岩石底、左跑浪點,而這和出產各式各樣右跑浪的摩洛哥中部恰好相反。定點崩潰浪點的特色通常是,只要划水出海就可以看到狹小而明顯的起乘區。這種浪點所產生的浪通常是綿長、可以預測、及延續一致地崩潰的浪,因此它以能夠培育出衝浪風格流暢而獨特的衝浪手所著名。對所有的衝浪者來說(高手級的衝浪手除外),定點浪點唯一的缺點就是它們所製造的浪頭可能會難衝到令人生氣,這類型的浪點會吸引大批人潮而在狹小的浪頭上追浪的機會卻相當有限。</p><p class="ql-block">經典的定點浪點 - 其海上活動是在靠近岸邊的地方進行,而且衝浪者只需朝與陸地平行的浪列前進即可 - 可能是所有類型的浪點中最具美感和吸引力且最上相的。它們所製造出的長型液態水牆是完美展現個人衝浪風格的最佳舞台。長板世代理想中的完美好浪其浪點幾乎都是由定點浪點所包辦,例如加州的霖康(Rincon) 及馬里布 (Malibu),這些浪點曾經孕育出全世界最優秀且風格獨特的幾位衝浪好手。如同時也是在創造衝浪歷史,許多當代高階動作派衝浪的表演場所,如南非的傑佛瑞灣(Jeffrey's Bay)和位於澳洲黃金海岸的超級沙岸(Superbank)所產生的都是崩潰迅速、力道強勁的定點浪。若要征服定點浪型仍舊需要經過衝浪風格和能耐這兩種試紙的測試。</p> <p class="ql-block">英國北德文郡(Devon)靈矛斯(Lynmouth) 的定點浪點。</p> <p class="ql-block">🅐 Lines of swell(湧浪列)</p><p class="ql-block">湧浪列在岬角附近「折射」後形成了沿著卵石灘、沙灘或石灘緩緩崩潰的波浪。它們的浪列線是呈輻射狀發射出去並進入深水之中。</p><p class="ql-block">🅑 Peaks(浪頭)</p><p class="ql-block">當湧浪列到達岬角附近較淺的水域時,波浪會開始崩潰。然後它們會沿著海岸線平穩地逐漸消退。</p><p class="ql-block">🅒 Current(海流)</p><p class="ql-block">自岬角陸地向下沖刷的海流奔流回到海裡,它會在沿著波浪周圍形成一個水流通道。</p><p class="ql-block">🅓 Aggregate(沉積物)</p><p class="ql-block">石堆、沙堆及其他的沖積沉澱物自岬角外成扇形散開堆積成形,它影響並集中海浪推向浪點。</p> <p class="ql-block"><b>◼️邦克雨·史布雷寇斯</b></p><p class="ql-block"><b>BUNKER SPRECKELS</b></p><p class="ql-block">從享盡夏威夷特權與榮華富貴的紈絝子弟到沉浸毒品世界而死亡,這無限揮霍人生的神話傳奇,邦克爾·史布雷寇斯的放浪不羁在衝浪文化中激起了一陣漣漪。</p> <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949年(卒於1976年)</p><p class="ql-block">出生地:夏威夷</p><p class="ql-block">關鍵之浪:貝克朶管浪區(Backdoor Pipeline)</p> <p class="ql-block"><b>生活場景</b></p><p class="ql-block">一:一個北歐日耳曼民族樣貌的彪形大漢肩膀上扛了一支來福槍,他袒胸露背,臀部被緊身高腰長褲緊緊裹住,他的眼睛隱</p><p class="ql-block">藏在金邊飛行員太陽眼鏡後面。右手緊握著用來福槍獵得的羚羊角。二:被陽光與大海親吻的金髮小子,緊抱著一塊短短地、唱片形狀的衝浪板,木然地盯著阿爾特·布祿爾(Art Brewer)的鏡頭。三:蓄落腮鬍而神色呆滞的怪人,身穿衣領開口很低的衝浪T恤,溜著滑板穿越歐洲的城市廣場,他身上的珍珠白緊身喇叭褲管前後搖動。四:一個蓄著八字鬍,看起來心事重重,身穿皮長褲的瘾君子盯著相機鏡頭,這次的背景是他靠著破舊的旅館房間。一條牧牛鞭和一部手風琴的前景道具形成超現實的氣氛。五:一堆奇形怪狀的浪板像輪輻一樣展開,中間有個穿著晚間居家休閒便服的人站在豹皮地毯上。</p><p class="ql-block">邦克爾·史布雷寇斯三世是茂宜島砂糖企業的繼承人。他的曾組父是早期甘蔗種植園的寡頭統治集團成員,即使面臨殖民地居民和傳教士的龐大壓力,仍捍衛夏威夷的獨立和自由,因此年幼的邦克爾被夏威夷土著祭司視為當地的王子轉世。他曾被教會了一些神秘的儀式而且受到當地土著家庭的熱情支持。他跟著家人在加州和夏威夷群島間來來去去,在威基基和加州的私人海灘上學會衝浪。1955年邦克爾的母親嫁給電影明星克拉克·蓋伯 - 當時正是這個演員名利雙收、頗具影響力的全盛時期。有了明星光環的加持,史布雷寇斯的家族聲望迅速達到高峰。</p><p class="ql-block">邦克爾在非洲學會了打獵。他沉迷站在於好萊塢聚光燈焦點下,以及在馬里布(Malibu)和霖康(Rincon)的海岸間來回旅行,當然還有在冬天的時候回到有著巨浪的夏威夷群島。1960年代中期,小邦克爾走上歧途出了亂子,他的家人怪罪於馬里布那群隨心所欲的衝浪朋友。馬里布的人才不管史布雷寇斯是誰,也不在乎他的家人、繼父是何方神聖。而真正重要的是你的衝浪技術如何,以及你如何約束自己。1960 年代中末期,史布雷寇斯到偏遠的浪點參與一連串的拓荒旅行,一路上還夾雜迷幻藥點綴助興。</p> <p class="ql-block">邦克爾·史布雷寇斯是短板凰潮的煽動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可以看到,1969年史布雷寇斯在他的「艾爾瑪Alma」浪板上衝浪,他是率先在貝克朶管浪區衝浪的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每年冬天史布雷寇斯都會回到北岸去製作和駕乘最短、最奇特的新式短板,並順勢研發出第一塊上圓下銳型板緣的衝浪板。史布雷寇斯開拓了從管浪區(現在被稱為貝克朶(Backdoor))浪頭逸出而鮮有人駕乘的右跑浪,展現出他的眼光。史布雷寇斯以趴、跪、彎腰蹲伏和小腿伸直等姿勢衝浪,有的時候是在同一道浪上進行這些動作 - 他抛開風格形式的窠臼,以全然原創的方式詮釋每一種駕乘方式。這種新的衝浪運動元素包括粗暴的行進、快速灣腰屈膝、能量與流暢度的爆炸性釋放、利用兩側板緣靈活交替地衝浪,動作之間以斷奏般的急扯、扭動和腳步移動做分隔。</p><p class="ql-block">短板風潮當道的時候,邦克爾終於繼承了家族事業,其財產範圍預估為五千萬美金。那是事情真正開始走樣的時候。整個世界變成邦克爾的「聖餐杯」。一個由作家、藝術家、攝影師和導演組成的小圈圈依然跟隨他的腳步,他成了不受身體或美感上約束的劇情式紀錄片主角。他的生活本質變成一連串魯莽的冒險活動,其中包含一群明艷照人的女子、名人、跑車、讓人無法容忍的怪異妝扮、毒品以及酒精從未間斷。這個衝浪人已成為具遊手好閒、放浪形骸等綜合特性的人。</p><p class="ql-block">1976 年邦克爾·史布雷寇斯被人發現死在巴黎一間旅館的房間内。驗屍官判定史布雷寇斯是自然死亡,得年二十七歲。</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中期,史布雷寇斯 - 一個性愛、毒品、酒精和致命武器的狂熱愛好者 - 是他自創的心理劇中的主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