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按:《时光的花朵》是加拿大华文女作家文章2022年出版的一本散文集。作者多年来在理学科研和文学创作两个世界左右逢源,生活中也是一位智慧的妻子和母亲,这本书里凝聚了她十年来的人生心得。作家刘荒田在他的《序》里说,这是一座纸上的花园,它有“景深”,有“沃土”,还有“缤纷的花朵”,让人不禁对这本书充满好奇。</p> <p class="ql-block">所谓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优秀者的灵魂也这般丰富而广阔。且看文章的双轨迹, 一条绵延于世俗, 从刻苦求学拿到理科博士学位到供职于加拿大农业部研究发展中心; 另一条逶迤在文学艺术的峰峦, 她已出版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多部, 闲时还习国画, 临摹王羲之。理性和感性互相激荡, 使得心灵有所皈依, 生活充满芬芳, 这就是近于完美的人生。她发来散文集 《时光的花朵》 的电子稿, 嘱我为序。我徐徐品读, 先看目录, 每一辑都以花冠名: 紫罗兰、蒲公英、合欢、广玉兰、迷迭香、野雏菊、蓝玫瑰, 并诠释其含义。惊喜地说, 这不就是一座纸上花园嘛。</p><p class="ql-block">比起别出心裁的名字更要紧的, 自然是作品的内容。</p><p class="ql-block">我以为, 这本书有三点是值得强调的。</p><p class="ql-block">第一, 花园有土, 肥沃的土。</p><p class="ql-block">时光的花朵, 在作者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开了一路。如果说一篇作品是一朵花, 那么, 一本书就是一个花园。一园姹紫嫣红,下方必是泥土。花朵是否鲜妍, 是否繁多, 是否花期长, 是否以种类多元让花信接续、 盛况不衰, 端看泥土。</p><p class="ql-block">读了这本书, 发现 “土” 的底子是延续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虽然是 “洋博士”, 但她的出身, 所接受的教育, 出国前所受的人文熏陶, 特别是 “天伦” 方面, 为一生铺下根基。何况, 她出国多年以后, 每年必回国和父母及兄弟姐妹团聚, 这是持续的 “施肥” 和 “改土”。</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她所记录的感人场面:</p><p class="ql-block">有一天, 我发现80岁高龄的母亲正戴着老花镜帮我补袜子上的洞, 眼泪瞬间夺眶而出。那个画面定格在我的脑子里, 久久无法释怀。我是家中老小, 上面有一个哥哥, 三个姐姐。我们家兄妹感情好, 我常年在加, 国内的事情都劳烦哥哥姐姐们打理。每次说谢谢, 最多听到的是 “跟姐还客气”。温莎寒冷阴湿的秋日里, 这些统统成为我乡愁的一部分。( 《迷路的月牙儿》 )</p><p class="ql-block">人说移民是 “连根拔起”, 但说到精神上的移植, 文章一直携带着 “母土”, 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她在加拿大落地生根, 多年来在加拿大农业部一个研究所从事研究, 作为高端人才, 于灵魂深处潜移默化的是西方的人文精神。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工作、生活、社交, 实现了形而上的蜕变, 建立了全新的人格。可见这 “花园” 的泥土是两种文明的混合, 经过搅拌、升华, 已难以区分彼此。种瓜得瓜, 土质的优良以产品为证。且看作者家门口的风景:</p><p class="ql-block">春意渐浓, 牡丹、芍药、绣球、合欢、凌霄相继吐蕊绽放。到了盛夏之时, 已是遍地姹紫嫣红、芬芳袭人的景象了。绣球是一种有魔性的花, 会随着土壤的酸碱度而呈现由红到蓝、深浅不一、如梦似幻的色彩。小区有一户人家偏爱绣球, 房前屋后种了好几株。其中有一棵的颜色很怪异, 估计是在尝试施肥改变颜色, 而分寸没把握好。牡丹花的花瓣繁复华美, 是富贵之花。芍药和牡丹花型相似, 只是芍药的茎细细的撑不起硕大的花头, 如果不搭架子, 只能倒伏在地。合欢和凌霄都是我走路时遇到的花树, 我喜欢它们的名字胜过花朵本身。</p> <p class="ql-block">泥土, 加上阳光和水分, 花开所需的条件齐备了。且看作者晒被子时的感悟:</p><p class="ql-block">我固执地认为, 阳光是世间至美, 它温暖人间, 催生万物, 给人类带来希望, 是寒岁里的锦时。每晒一次被子, 阳光都会被收进被子的空隙里, 继续温暖我的身体与灵魂。我相信, 每一个夜晚,收进被子里的阳光, 都可以点亮我的梦。( 《阳光诱惑》 )</p><p class="ql-block">第二, 开出原汁原味的缤纷。</p><p class="ql-block">浏览这个纸上花园, 每株花草都自庸常生活中长出, 并不乞灵于大起大落的戏剧性, 不依赖虚构的奇情, 花朵自然而然, 老老实实地绽开, 随处可见, 貌不惊人, 然而, 无不可爱。</p><p class="ql-block">请看, 花朵开在 “钥匙串” 上, 不止一朵。有一天, 作者在咖啡馆看书, 被一位妇女发现两人的钥匙真像。都有车钥匙、房门钥匙、健身房门卡、U 盘、指甲剪。据此, 可推断出: 都有住处, 有一定经济能力, 靠运动维持正常体重, 常用电脑, 即中产阶级。然而, 将钥匙和拥有者连起来, 张力便产生。一把房门钥匙, 能打开一栋老旧的独立屋, “那是儿子两岁时, 为了给他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我和老公倾其所有在公认的好学区南温莎购得的”。为了省钱, 作者夫妻自己换了屋顶、磨了地板、铺了厨房和地下室的瓷砖、装修了地下室的洗手间。“如今, 儿子已经离巢,只有我们还待在原地, 等待着与他团聚的短暂时光。任何时候, 回家的儿子都可以用这把钥匙打开亲情之门。” ( 《细节告诉你》 )</p><p class="ql-block">花朵开在作者定居的加拿大小城:</p><p class="ql-block">在微信视频的推波助澜下, 小城华人从饺子、馄饨、春卷、年糕起步, 到有些技术含量的馒头、包子、炸油条、苏式月饼、冰皮月饼, 很快过渡到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腊肉、香肠。人们亲力亲为, 精心制作各类风味小吃, 讨好自己的味蕾, 满足口腹之欲。尤其是腊味, 不光晒在自家后院, 还晒在微信朋友圈。那些其貌不扬的风干肉条, 裹在肠衣里的猪后腿肉, 仪态万方地沐浴着加国的冬日暖阳, 神色傲骄, 在左邻右舍贪婪或木然的目光中迎风招展。( 《醅酒干肉 不亦乐乎》 )</p> <p class="ql-block">花朵开在作者温馨的家:</p><p class="ql-block">作者袒露, 作为主妇, 自省、自律、自爱, 是她人生行囊里的三件珍宝。</p><p class="ql-block">为人妻母之后, 我一直用这个新版 “相夫教子” 模式管理家庭, 享受着它带来的极大实惠。在我家中, 一日三餐, 老公负责做饭, 儿子负责洗碗, 我负责扫地; 周末, 老公剪草坪时, 我正在收拾室内; 外出旅游, 每个家庭成员各自带齐自己的随身衣物, 我这个女主人形同虚设。这样做的结果是, 老公学会了男人的担当, 儿子学会了男人的独立, 我多出了不少自己的时间。( 《行囊里的珍宝》 )</p><p class="ql-block">她和丈夫养育儿子, 路数显然和持望子成龙理念的家长不同:</p><p class="ql-block">最让经适男和普相女得意的是教出了普适子。普适子平均分在 92 分徘徊, 问他为何不能努力一把尝尝在95分之巅一览众山小的滋味, 答曰, 为那 3 分, 牺牲掉 30%的玩乐时光不值。报考大学, 家门口的挑一所上上, 省都不出, 说是节假日回家方便。专业那更是专拣实用的报, 目标是大学毕业就挣钱, 学费能少花就少花。学校有CO-OP的更好, 读书时就开始赚钱。第一个工作学期, 就对爸妈说, 把手机费转我户头上吧。经济适用男拍一下儿子的肩, 说, 好小子, 知道疼老爸老妈了, 说的时候眼睛有点发潮。( 《家有经济适用男》 )</p><p class="ql-block">儿子成年后, 面貌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前两年他开始跑马拉松, 每天早上都要出去跑步, 到目前为止已经参加了旧金山和罗马两届马拉松比赛。他对我们说, 将来他打算用参加马拉松的机会去看世界。周末他会约了朋友去踢足球, 或者攀岩。( 《播几颗无用却美好的种子》 )</p><p class="ql-block">且拿这个年轻人和被出人头地的僵硬教育制造的、 脸色苍白的书呆子比比, 作为父母, 选哪一个?</p><p class="ql-block">第三, 有景深的精神花园。</p><p class="ql-block">日常所见的花园, 一眼到底, 色彩繁富, 姿态万千, 蜂蝶穿插, 花香馥郁, 诚然迷人。至于精神的花园, 则须加上 “景深”,即有内涵, 有寄托, 有思想的深度。</p><p class="ql-block">作者以朴素内敛的笔致, 在《永远有多远》中叙述一年之中4次别离。前三次送走的都是共事多年的人物, 一为同事兼恩师苏珊, 一为老所长盖瑞, 一为导师莱斯。最后一次送的是做社区义工时结识的朋友梅。4个人都具宗教情怀, 勤奋工作, 富于社会责任感, 热心于奉献。</p><p class="ql-block">“苏珊用烧烤赚的钱去商店挑选资助家庭孩子想要的礼物和衣服, 还不厌其烦地拍了照片贴到布告栏里。接受资助的是镇子上几户贫困家庭, 这个项目是研究所支持当地居民的一种方式。”</p><p class="ql-block">干了33年, “看似亲民, 却不言自威的盖瑞是一位称职的所长。这些年, 他独自承担了农业部3个研究所的所长重任, 每周都在安省的几个不同城市之间奔波, 妻子也因为他的不顾家而离开了他”。</p><p class="ql-block">顶头上司如何? “说实话, 莱斯不是一个好老板。他霸道,不通人情, 做他的下属, 需要很多学问: 变通、迂回、据理力争。跟他合作, 我最大的体会是, 改变中国式的逆来顺受、忠君思想, 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才能跟当地人有效沟通, 否则就是事倍功半。退休之前, 作为对我多年任劳任怨的报答, 莱斯花费 2000 多加元为我争取了一个培训的机会。”</p><p class="ql-block">还有梅: “领袖气质和务实精神在她身上结合得如此完美。梅主张普通人都有责任繁荣社区, 一个人生命的重量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梅思路清晰, 原则性强, 上任之后兴学办班, 轻重缓急,把一个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使命的社区文化学院打理得井井有条。”</p><p class="ql-block">他们要么搬迁, 要么退休, 都离开原地。这些好人, 因共享一段岁月而成为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别情依依之后, 作者思考“永远有多远”, 结论是: “无论我们多么不舍, 无论科学多么发达, ‘永远’ 都只是一个神话, 唯有珍惜当下才是留住身边人身边事的最好方式。”</p><p class="ql-block">“纸上花园” 流连之余, 向朋友们呼吁: 都进来看看, 必有所得。</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_KOJJqgQ7nAv39MevGK3A"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18px;">购书链接</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