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无数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其中以苏轼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为著名。如今庐山已是一处很成熟的旅游景区,山中的青山绿水、飞瀑、日出,还有近代别墅,引得不少游人来此一窥“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于旅游观光,看淡人工景观,热衷于自然风光是我们的追求。庐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全凭着它的青山绿水,千姿百态,的“素质”而赢得天下人的赞誉。 《七绝 .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div> 1961年9月9日 毛泽东</div><h1> <b><font color="#ed2308">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br></font></b><b><font color="#ed2308">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font></b></h1><div>此诗是毛泽东1961年第二次登上庐山所作。(毛泽东第二次在庐山时间为1961年8月23——9月6日,其间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全会。)<br></div><h1>“匡庐甲天下”,<b><font color="#ed2308">伟人毛泽东曾3次登上这座“雄、奇、险、秀”的天下名山——“匡庐”即庐山!</font></b></h1> 锦绣谷,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春时杂英百千种,灿烂如炽,至冬初苍翠不剥,丹枫缀之,亦自满眼雕缋。”四时红紫匝地,花团锦簇,故名锦绣。 自天桥循左侧石级路前行至仙人洞,为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这便是庐山1980年新辟的著名风景点──锦绣谷。 沿锦绣谷傍绝壁悬崖修筑的石级便道游览,可谓“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出。天风拂衣襟,缥缈一身轻。”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峭壁峰壑如雄狮长啸,如猛虎跃涧,似捷猿攀登,似仙翁盘坐,栩栩如生。一路景色如锦绣画卷,令人陶醉。 <b><font color="#ed2308">天桥</font></b>----锦绣谷中的天桥,其实有天无桥,也堪称庐山一奇。<br><br> 庐山天桥位于锦绣谷内,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后朱元璋兵败被逼逃上庐山,带着所剩无几的残兵败将慌不择路逃到了悬崖边,下临深谷, 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正在这危急之时,突然天降金龙化作虹桥,浜马刚刚过桥脱险,刹时晴天霹需巨响,龙飞桥断,就此留下天桥奇观。<br><br> 相传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采撷花卉、草药处。这儿四时花开,犹如锦绣,故名。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诗云:“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据说是他游览即兴之作。 谷中不仅花奇,而且石怪,垒垒巨石,形态各异,奇峰怒拔,气象万千。有的如白发老翁,有的似跳出水面的青蛙,有的若搏斗的双狮、扬鬃撒足的野马、翱翔长空的雄鹰,还有的象观音对台梳妆。人们给这里的峰岩取了许多动人的名字,赋予它们优美的传说,牵动了无数游人的思绪。 <b><font color="#ed2308"> 庐山---</font></b>夏季的庐山会带给人们无限的清凉,是避暑胜地。其实它是一年四季各有特色的,它的特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和“冬如玉”了。 好运石<br><br> 好运石又称鹰嘴石,它是第四纪冰山运动的产物。位于锦绣谷的一条山道上,大家都去摸摸和转圈,好运常在。锦绣谷内美石很多,并且设有栈道,可以亲密欣赏和抚摸。 险峰<br><br> 险峰是庐山景点之一,海拔1025米,地势险要,站在此处可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险峰也是目睹锦绣谷全景及庐山下的九江县的佳处(九江县古时称柴桑,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便是此处)。 谈判台<br><br> 谈判台位于庐山的锦绣谷景区内,离仙人洞非常近,这里是当年美<b><font color="#ed2308">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和蒋介石谈判的地方</font></b>,所以谈判台由此得名。<br><br> 此处为天然山石掉落而成,过此洞时要低头,故名<b><font color="#ed2308">礼贤洞</font></b>。由于庐山客流量较大,此洞狭窄,所以在旁边还修了木头栈道。从礼贤洞处向外眺望,景色非常不错。 礼贤门是几块石头构成的一个小门洞,长不到5米,窄处仅容一个人过,个子稍高得低头才能过。<font color="#ff8a00">据说蒋公当年在门的另一边迎接马歇尔,让高傲的美国将军不得不低头。</font> 仙人洞,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由于大自然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慢慢形成天然洞窟,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洞中央“纯阳殿”内置吕洞宾石像,传说八仙中的剑仙在此修道成仙。后人为奉祠吕洞宾,将佛手岩更名为仙人洞。 仙人洞进口处,为一圆形石门。门上方正中镌刻“仙人洞”三字。左右刻有对联:“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莲。”入圆门便见一大巨石横卧山中,宛若一只大蟾蜍伸腿欲跃,人称“<b><font color="#ff8a00">蟾蜍石</font></b>”。石上有一株苍松,名<b><font color="#ff8a00">石松</font></b>。石松凌空展开两条绿臂,作拥抱态。其枝枝叶叶,密密层层,蓊蓊郁郁,生机盎然:其根须裸露,却能迎风挺立, 千百年不倒,充分显示了庐山松特有的坚强不屈的性格,堪称庐山匡山一奇景。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度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御碑亭,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为纪念周巅而赐建的碑亭。该亭历史上曾多次毁建和维修,1937年增建月台及四周护栏。御碑亭为石构歇山顶方亭,坐北朝南,三面有门。亭中立御制詹希原手书、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周颠仙人传》汉白玉碑,是其与陈友谅争战鄱阳湖后夺取天下的纪功表文。 梵音泉<div> “梵音泉”,民国刻石。位于锦绣谷访仙亭旁石壁上,石下有泉流出,行楷阴刻竖写,字径38厘米。款“民国十五年冬 林春”。</div> <br><br><br> <b><font color="#ed2308">庐山 如琴湖</font></b> 花径---庐山的标志性必打卡景点,因为白居易的诗歌而闻名天下。走到湖畔,就可以看到花径的大门。大门上方书"花径",两旁刻有"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的对联。 花径,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牯岭街西南方向2公里处,这里海拔高1035M,曾是庐山历史上的三大名寺(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之一的大林寺所在地。在唐代,这里被人们誉为"匡庐第一境",花径曾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的地方。 传说,白居易被贬任江州(九江)司马时,曾来庐山游览,当时正值暮春,庐山下面的桃花都已凋谢,而此处的桃花却含苞欲放,仿佛又回到了早春二月的光景。白居易被眼前的春色深深的吸引住了。他感慨万千,像遇到知音一样,随口诵出七言绝句:<b><font color="#ff8a0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font></b>白居易欣赏桃花兴致大发,随后又提笔留下了"花径"二字,此后人们将白居易当年赏桃花的地方叫做<b><font color="#ff8a00">"白司马花径</font></b>",并建造了“景白亭”。 这里有座伞状红顶红柱的圆亭,这就是花径亭。 花径亭中一横石上刻有“花径”二字,传说系白居易手书。这是1929年(民国十八年)湖北汉阳人李风高游大林寺时发现的。李风高在此石刻迷失了一千多年之后,重新发现了它很高兴。于是他邀集在庐山上的社会贤达、名流集资捐款,在此建造了景白亭、花径亭,并补种了五百多棵桃树,再现了昔日的桃花胜景,亦使花径称为文人雅士的聚会之所。 这是被保存在花径亭里面的石刻 白居易贬官江州时期曾在庐山北麓香炉峰下建草堂隐居,并亲身到场了草堂的选址、计划和营建。庐山草堂是白居易掌管修建的多处私园中情绪投入最多的一处,也是白居易林园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他还特地撰写了《庐山草堂记》一文,这篇闻名的文章至今依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模范之作。 1988年在园中建有“白居易草堂陈列室”,由著名的雕塑家王克庆于1996年雕刻成的2m多高的白居易塑像伫立在白居易草堂前。这座草堂占地65㎡,再现了竹篱茅舍风光好的诗境。 草堂东面有一股瀑布,水悬一米余,灌入石渠中,水声如抚琴瑟。 “清泉绕舍”。堂东瀑布之水,汇而成溪,绕舍而行,形成“清泉绕舍”之景。 白诗《别草堂三绝句》云:“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 <b><font color="#ed2308">白居易</font></b>《大林寺桃花》<div> 人间四月芳菲尽,<div> 山寺桃花始盛开.</div><div> 长恨春归无觅处,</div><div> 不知转入此中来.</div></div> 花径里有个湖,叫做花径湖,就是现今的"如琴湖"。如琴湖建成于1961年,水域面积11万㎡。蓄水量100万m³。因湖面如一把提琴而得名。又因湖傍花径,也称花径湖。 湖中有湖心岛,呈椭圆形。岛上有九曲桥与湖岸相连。岛四周苍松翠绿,宛如一根碧绿的"项链"平铺在湖面上,岛东端建有忆琴亭,西端建有一水榭。 园中繁花似锦,曲径通幽,湖光山色,风景如画。 书法家胡献雅书写的巨幅石刻"白司马花径"。 庐山生态很好,野生猕猴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