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成长的“十大误区”

碑林好家长

<p class="ql-block">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永恒的班主任。所以我经常讲,家庭即学校,家人即师生,相处即课堂,言行即教材,陪伴即教育。家长在与孩子相伴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总会不自觉地出现一些误区。</p><p class="ql-block">一、关爱太多,养出“白眼狼”。</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承受了过多的关爱。家长们总是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关心过度,会被认为理所当然,时间长了,孩子就不会珍惜。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不懂感恩,不知感恩。“白眼狼”就是这样养成的。最近,一位23岁女留学生的言行引发全网公愤。事情的起因,是这位留学西班牙的女孩用父亲的信用卡消费了近60欧元(约合人民币440元),父亲在发现消费记录后询问女儿具体开支情况,并提醒其注意节约。没想到女儿反手就将她跟父亲的聊天记录截图放在了群聊中,并破口大骂。古人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位留学生之所以如此地肆无忌惮,就是因为在她小时候幼儿时期,家长对他的关爱太多,溺爱太多。</p><p class="ql-block">二、唠叨太多,孩子逆反强。</p><p class="ql-block"> 很多家长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在自己的引导下,让孩子能不断进取,所以,家长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唠叨”和“说教”来提醒孩子不要犯错,要警钟长鸣。心理学有一个名词“超限效应”, 意思是由于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人们心里的极度不耐烦甚至是强烈的反抗。当孩子因为不用心或者粗心大意而没有考出好成绩时,父母便会一次、两次甚至多次进行批评,导致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厌恶的地步,甚至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叛逆心理和乖张行为。</p><p class="ql-block">三、干预太多,孩子自主力差。</p><p class="ql-block"> 很多父母太疼爱孩子,恨不得给他们穿衣、喂饭、做作业。孩子缺乏自主能力,关键就在于父母的“不放手”和“一刀切”。我有个朋友的孩子上初三年级,他们来到我家做客。我打开门迎接他们时发现,孩子两手空空,而妈妈肩背书包,手提水壶。一见我,马上说,“叫叔叔”。进门后,妈妈又说,“坐那,换鞋。”我当时就很惊异,一个初三学生,需要妈妈启示那么多吗?还有我们很多妈妈自主的帮孩子很多事,孩子没有一点自由空间,最典型的话就,“我都是为你好。”我称它为“慈祥的虐待”。作为家长,如果不能体察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注意尊重他们的自主要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孩子规定一个学习和生活的模式,孩子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并最终逐渐丧失自主能力。</p><p class="ql-block">四、期望太多,孩子难以承受。</p><p class="ql-block"> 很多父母由于自身的愿望未能实现,或者领略到社会的巨大压力,于是对孩子提出孩子难以实现的期待。我们发现,家长们都想让孩子考上清华、北大等优质大学,但大学的录取人数就是那么多。所以家长常常因孩子的表现不及自己的心理预期而生气。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若是过高,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孩子无法完成,就会自责,备受打击,严重者会失去信心甚至出现性格缺陷,造成人格障碍。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要想做一个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需要做到的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从科学的角度引导孩子成长,不过度干预孩子,才能帮助孩子长成更优秀的人。</p><p class="ql-block">五、责备太多,孩子失去动力。</p><p class="ql-block"> 家长都是第一次当父母,经验不足,方法欠缺,有的秉信中国传统的“给好心,不给好脸”、“棍棒之下出孝子”等教育传统,还有一些脾气较为急躁的父母,遇到事情就会缺乏进一步思考,有时候就算是孩子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也会施加责备。长此以往,孩子们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行为上都会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而且对孩子们的精神状态也会造成影响。我们发现,那些在学校同学关系不好、夫妻之间经常吵架的孩子,都是由于原生态家庭夫妻关系不和谐造成的。</p><p class="ql-block">六、迁就太多,孩子约束力差。</p><p class="ql-block"> 孩子在成长中会出现许多毛病,养成许多坏习惯,若父母一再迁就、让步,一定会宠坏孩子。有一个孩子在公交车上不停地捶打前排座位,坐在座位上的年轻人希望其母亲管教孩子,但孩子母亲却说,“你一个大人和孩子计较什么?”。孩子得到母亲的纵容,开始不断地踢年轻人。年轻人忍无可忍,伸手扇了孩子一巴掌。我们说,你如果娇惯、纵容孩子,社会不会娇惯她。没有规则的爱,没有底线的纵容,对孩子只会造成伤害。父母们一定要坚持爱有度、严合理的教育原则,让抚养与教育相结合,让热爱与严格相携而行,才能够让孩子得到锻炼,才能让他们在长大之后经得起风浪,谱写出属于他们的美好人生。</p><p class="ql-block">七、在意太多,孩子要挟家长。</p><p class="ql-block"> 孩子因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和我们有亲情和血缘关系。但父母不能因此控制孩子,孩子也不能因此要挟家长。很多父母把孩子看得太重,重到不辨是非,结果让自己卑微到泥土里,孩子却不领情。我们经常在超市、在游乐场看到孩子要挟家长的场面。有家长问我,他的孩子特别喜欢哭,怎么办?我告诉他,哭是要挟,是武器,通过 “哭”,孩子打败了你,得到了他要的一切,满足了他的需求。他当然哭。所以,我建议家长,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应该学会冷处理,假装不看它,并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当孩子看到父母无视自己时,他会感到无聊,并主动跑过去与父母交谈,这时,父母应该抓住机会告诉孩子发脾气不能解决问题,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在孩子小时候,我爱人经常说一句话,当你有需求时,你好好说,一字一板地说,这个事我们可能还可以商量,但是如果你胡搅蛮缠,哼哼唧唧。那就免谈。所以我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都是一字一板的,清清楚楚的说出自己的诉求,很有条理性。</p><p class="ql-block">八、享受太多,孩子不知节俭。</p><p class="ql-block"> 很多父母误解了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导致现在豪门贵子在拼命,寒门却富养出败家子,让孩子变得自私,丧失了独立与爱的能力。为什么现在寒门难出贵子?就是因为寒门的家长不断地娇惯孩子,使得孩子在家像狼,出门似羊。网上前一段视频,一个女孩当街打她做保洁工的妈妈,叫嚣着要妈妈给她换手机。我们很同情这位妈妈,但是我们有觉得她很可悲。</p><p class="ql-block">九、满足太多,孩子缺乏快乐。</p><p class="ql-block"> 有些父母以为,尽最大能力满足孩子,就是对他最好的支持。然而孩子越容易被满足,就越不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现在很多的富二代,生来就拥有巨额财富,永远享受不到奋斗的快乐。并且也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林则徐讲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因此家长养家的的辛苦和艰辛,也需要被孩子认识到,让孩子学会珍惜父母的付出。</p><p class="ql-block">十、溺爱太多,影响孩子成长。</p><p class="ql-block"> 我们有句话,惯子如杀子,慈母多败儿。宠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溺爱孩子就是父母的过错了。过度宠爱孩子,会让孩子不懂规则,没有教养,为人处世没有分寸,进入社会后一定会输得很惨。没伞的孩子跑得快。我们在小的时候,母亲总是严格要求我们,凡是我们自己能做的事,都让我们自己完成。记得我在8岁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妈妈就要求我们自己刷锅洗碗,割草喂羊,打扫卫生。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很小就跟着母亲在田间劳作,母亲告诉我们,凡是自己努力能办的事,能干的活,就不要祈求别人,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是好汉。我们几个后来能够自立自强,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与母亲当年对我们的严要求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孩子就像是一棵大树,有时需要和煦阳光的照耀,但也要经历暴风雨的洗涤才会长得更加郁郁葱葱。</p>

孩子

父母

家长

我们

自己

妈妈

母亲

很多

要挟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