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刹----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辽东,痛失将士十万而未果,退至幽州城,于出征誓师处建悯忠寺,以祭祀东征的十万忠魂。</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它不仅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侣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癸亥年),法源寺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占地6700平米,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阁、毗卢殿、观音殿、藏经楼等殿堂,均为清代古建筑。1956年中国佛学院于法源寺成立;1963年作为"亚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佛教徒会议"会址;1979年被北京市批准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国,在法源寺举行为期10天的巡展;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寺院中较重要的殿堂建筑,从事佛事活动、早晚课等都是在这里举行。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不仅是北京一座地理坐标,更是一座文化符号。赵秉文、张翥、龚自珍、谭嗣同、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陈师曾、齐白石等文化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每年四月,晚春之际,寺内丁香盛放,清香四溢,呈现一幅"胜地花开香雪海"的景象。古时京城四大花事庙宇: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唯独法源寺的丁香,因有着诗意的承载而声名远播。2002年,为继承和弘扬宣南文化内涵,增强宣南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丁香诗会"恢复举办。现每年四月中旬"丁香诗会"在法源寺如期举行。</p> <p class="ql-block"> 悯忠阁前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的雕花石香炉。神奇的是悯忠阁南侧的松柏,粗壮的枝干上又长出了新支芽,嫩绿鲜艳。</p> <p class="ql-block">千年法源寺,半部中国史</p><p class="ql-block"> 北京法源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十九年,初名“悯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所建,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经历安史之乱,安史曾在这建塔立碑,见证靖康之耻,钦徽二宗被俘后,金人将钦宗囚禁于此,明朝时期,大将军袁崇焕被皇帝处死后,被义士连夜藏入寺内暗暗超度,来到清末,康梁潭在法源寺策划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就义于菜市口,同样被义士偷偷运到法源寺,由大师超度。</p><p class="ql-block">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虽有些许夸张,但也足以说明其历史文化地位。</p> <p class="ql-block"> 2000年(庚辰年),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出版后,在海内外广泛流传,使法源寺名声大躁,引来无数佛教信众以及寻幽探古的游客。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往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保存下历史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在法源寺内,不可不提的是那满庭院的紫丁香,每到四月,院中的丁香便紫雾般在暖春中开放,与寺中高可参天的古槐,墙角石盆中含蕊吐香的兰草,丁香树下悠闲跑动的放生动物,共同构筑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清幽景象。</p> <p class="ql-block"> 韦陀殿,弥勒佛背后是明代铜铸护法神韦驮坐像。</p> <p class="ql-block">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自其初创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据《元一统志》记载,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下达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的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增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辽清宁三年 (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 (1437年),寺僧相熔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p><p class="ql-block"> 清朝,朝廷崇戒律,在此设戒坛。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戒法事,并正式更改为今名"法源寺"。</p> <p class="ql-block">佛教地位</p><p class="ql-block"> 律宗是佛教发展到唐代,国家统一,佛教内部也需要实行统一的戒律以加强自己组织的情况下,由道宣创立的一个宗派。道宣创立的律宗学说,主要是"心识戒体论"。所谓"戒体",指弟子从师受戒时,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习的功能。律宗把戒分为止持、作持两门:"止持"是"诸恶莫作",规定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作持。是"众善奉行",包括受戒、说戒和衣食坐卧的种种规定。</p> <p class="ql-block">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来出身僧侣,鉴于农民利用宗教起义的历史事实,对佛教进行整顿,扶正祛邪,保障了佛教在安定环境中的正常发展。清朝是继承明代佛教政策的,它之所以在法源寺设戒坛,定其为律宗寺庙,意在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律宗教义,对人民进行"治心"。</p><p class="ql-block"> 《御制法源寺碑文》称:"人以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谓摄心明戒,亦只知心之说,而源仍未及知也。""源不可不达矣,(必须)识心达本源",并且联系社会现实解说"达源"乃"巨而忠国孝亲,制行立事;细而饮食起居,日用常行",还说"本皇祖劝善至意,书'存诚'之颜,揭示万古达源之要",从而点明了崇尚律宗的要旨。因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应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亲自来到法源寺,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此匾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上。乾隆皇帝还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在这里,"法海真源"的意义表露的很明白,即:千条万条戒律、刑律,都是"流",内心存诚才是"源"。从宗教本身的意义来讲,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译,通指包括佛教教义在内的一切事物。弘扬佛教,追本溯源的话,就首先要抓住律学,从而突出了法源寺作为佛教律宗寺庙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毗卢殿供奉以毗卢遮那佛为主的“五方佛”明代铜佛像,是从它处移放至此。因殿堂高度不够,将地面下挖了几十公分佛像才得以安放,雕工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12米,袒胸露怀,欢天喜地。弥勒佛背后是勇猛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坐像,明代铜铸,高1.70米。两侧是明代铜铸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贵,皆高1.20米。大雄宝殿正中供奉"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米,脑后背光,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妙相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p><p class="ql-block"> 此外,法源寺还留存有许多佛教文物,二十世纪初,寺里收藏有清龙藏经,赵子昂、吴道子所画的菩萨像以及其他许多名人手写金字经,墨宝等。因历史上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许多宝物如今已不知所踪,但是寺里遗留下的各个时期的佛像和法器也足够访客盘桓大半日。从这些风格迥异的佛教造像上,依稀可见当初的繁盛荣辱。</p> <p class="ql-block">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是北京城内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上,就曾囚居在这里。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遗臣榭枋得抗元失败,遁隐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县)唐石山中,后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绝食身亡。</p><p class="ql-block"> 据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考证,著名变法维新人物谭嗣同,在刑前,也曾到法源寺一游。那一段刀光剑影的历史,如今也被历史的时光隧道锁闭。不变的,是黄昏中飞起飞落的群鸦以及荡涤心灵的暮鼓晨钟。千年的古寺,千年的见证,千年的宁静 。</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李敖在《北京法源寺》的一段对话:年轻人问法师:“您认为法源寺的名好呢,还是悯忠寺好呢?”</p><p class="ql-block"> 法师顺口就答:“从对人的意义说,是法源寺好;从对鬼的意义说,是悯忠寺好;从对出家人的意义说,两个都好。”</p><p class="ql-block"> 青年人会心地一笑,法师也笑了。“寺庙的用意并不完全为了超度死者,也是为了觉悟生者”。</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至北共七进六院,布局严正,宽阔庞大。</p><p class="ql-block"> 来到这里的人们会发现法源寺的正门永远是关闭的,若想进入寺院都得从东侧的小门进入。</p><p class="ql-block"> 传说清朝前期,每年的四月初八,法源寺都会举办盛大的集市,寺庙对外开放,喜欢微服私访的乾隆皇帝有一天来这里拜访,从前门进去,吃了一顿斋饭。斋饭结束时,他没有按照寺规,将筷子轻轻地放在桌前,而是随意地放下,结果被方丈认了出来。方丈觉得虽然皇帝贵为九五之尊,也不能违背寺里的规定,下令关闭前门,乾隆皇帝只好从后门出去。在回宫的路上,他颁旨下令法源寺的前门永远不许打开。所以直到今日来这里参观游览的人们都得从旁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