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一湖、一山、一河、一寺、两桥的地方。

白杨

<p class="ql-block">“临平”源于山(临平山)、湖(临平湖)。临平之名在东汉时已见诸史册,设置临平郡;晋时形成集市,;北宋端拱元年建镇。古代临平有“三绝”:桥里桥、河里河、寺里寺。</p> <p class="ql-block">距今5400年前后,临平星桥横山以玉架山为代表的良渚文化遗址群,出土一级文物的双联玉琮、玉柱形器是良渚文化玉器中之精品。临平山西、北是良渚文化时期的人口聚集地,仅次于良渚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临平有一湖(为浅海退去形成),临平湖与西湖并谓之钱塘湖,旧本合为一流。唐朝前,临平湖是浙江名湖的老大,西湖也只能屈居第二。</p> <p class="ql-block">临平湖,其名最早见于(249年)三国时期“吴录曰:六月戊戌,宝鼎出临平湖。”因“吴志赤乌十二年宝鼎现”,因呼为“鼎湖”,又因在西湖之东,故称之“东湖”。</p> <p class="ql-block">临平有座山,叫“临平山”。7000多年前,临平山是海湾中的一个小岛,海退陆进、由岛成山,因山临平湖,就叫临平山。临平山形如同一匹卧着的骆驼,有骆驼饮湖水之势,又将它称作驼山。宋代也称丘山。</p> <p class="ql-block">临平山是春秋越国一个军事要塞。在汉代,临平山被称为“陵阳山”,是道教要地,唐代成了一处重要的佛教道场。元诗人吴景奎说:“舟过临平后,青山一点无,大江吞两浙,平野入三吴。”</p> <p class="ql-block">临平山旧有松涛流绡、紫气东来、断岭残雪、雨水花园等十景。唐时,临平已为游览胜境,有景点14处。山顶有细砺洞,又称龙洞。山上下有钱镠磨剑石、白龙潭、藕花洲等</p> <p class="ql-block">临平有条河,穿城而过,名谓“上塘河”。上塘河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最早由秦始皇开凿的陵水道,俗称秦河。此河又是隋唐时的古运河,明代大运河已移之下塘河。</p> <p class="ql-block">河里河:宋人将石笕铺设于上塘河河床之下,洪灾时,水泄入曹家渠,经由河底水槽流向龙王塘,最后注入下河,俗称“河里河”。此乃临平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临平有个寺,名龙兴寺。寺庙始建于唐中宗景龙四年,宋宣和七年(1125年),因东湖湖水波涛汹涌而建,寺名妙华庵。宋绍兴六年重建。绍兴十二年,宋高宗以迎韦太后氏,驻跸此庵,故庵升之为寺,而赐额“龙兴”,故称“龙兴寺”。元代毁于兵火,额石俱焚。明洪武六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寺里寺:宋朝在修建龙兴寺时将已更名为龙兴寺的妙华庵筑围墙保护,形成寺内藏寺、佛道同存的特景,形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寺里寺”,是临平三绝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临平有两座遗存的古桥(上塘河共遗存四座古桥),一座名“桂芳桥”。宋时临平是进出杭州的门户。今天,这桥就成了临平最为宋韵之地。南宋时,临平徐氏一门三秀,更其桥墩复桥曰“桂芳桥”。</p> <p class="ql-block">桥里桥:上塘河北岸东西向原有一桥,桥下有闸,系一水利设施,用于泄上塘河之水于镇北。宋时,河南埭人烟渐集,又建南北向桥。因水闸淤塞,遂将桥墩筑于东西向桥上,故称“桥墩复桥”,俗名“桥里桥”,又是临平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临平另一座古桥,名龙兴桥。始建年代无考,于宋天禧年间(1017-1021)重修。明洪武六年(1373)和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两次重建(明代更名隆兴桥),桥因龙兴寺而名“龙兴桥”。桥上有桥联一副:“夕阳帆影频呼泊;半夜钟声呗涉卯。”</p> <p class="ql-block">龙兴桥,因龙兴寺得名。龙兴寺搬了地方,桥还在,《易经》说“改邑不改井”,桥亦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