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标 培养核心素养—“数据意识”的解读

海新小学

<p class="ql-block">  数据是统计学的基本语言,数据意识是统计思维的基础。史宁中教授指出:“统计学的研究依赖于对数据的感悟,甚至是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的感悟。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分析判断,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p> <p class="ql-block">  新课标核心素养中“数据意识”的修订是对我们现阶段教学又一新的挑战,我们应当理性地对待、深入地剖析,有助于我们探寻更为丰富而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实现用学科育人。</p> <p class="ql-block">“数据意识”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对比2011年与2022年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我们发现:</p><p class="ql-block"> 首先2022年版课程标准将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据分析观念”演变为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递进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数据意识”和“数据观念”,并首次给出了“数据意识”的学科界定,即“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其次2022年版课程标准将三条“了解”改为三条“知道”,删除了“通过分析做出判断”这一要求,更侧重于对经验的感悟,弱化了对数据分析与应用的要求。最后将“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改为“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明确指出研究对象与培养目标,描述更清晰。</p> <p class="ql-block">“数据意识” 内涵价值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2022版课程标准中将“数据分析观念”的三条“了解”改成了三条“知道”,大致意思不变。那么其核心概念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呢?下面我针对三条“知道”分别用三个案例进行阐述。</p><p class="ql-block">1. 知道统计过程</p><p class="ql-block">“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涵的信息。</p><p class="ql-block">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例1,教材从“二(1)班准备制作班牌,要从红、黄、蓝、白四种颜色中选大家最喜欢的一种作为班牌的底色。”这一调查目的入手设计教学情境,开门见山,这样学生有了真实的统计需求,自然而然就萌生了调查研究、搜集数据、分析数据进而做出决策的心理意向。</p><p class="ql-block">”2. 知道随机性</p><p class="ql-block"> “知道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p><p class="ql-block">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的例3,“在装有红、黄两种颜色小球的盒子里摸球,每个小组的盒子里装的球都一样。每次摸出一个球,记录下颜色,再放回去摇匀,重复20次。问盒子里可能是红球多还是黄球多?”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并且记录收集数据,最后我们将各小组的试验数据统计在一张统计表中,不难发现虽然每个小组收集到的数据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摸出红球的次数比摸出黄球的次数多,如果接着再进行几次试验,我们可以推测摸出红球的次数仍然比摸出黄球的次数多,最后得到结论盒子里可能是红球多。最后让学生打开盒子去验证确实是红球比黄球多。这个例题让学生初步感知数据的随机性,但当收集的数据足够多时,我们便可以从中发现规律。</p><p class="ql-block">3. 知道按需选择</p><p class="ql-block"> “知道同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p><p class="ql-block">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例2,已知三组数据,让学生判断根据需要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第一组数据已知绿荫小学2017—2021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可以表示数量的变化,但如果要表示这5年内树木总量的变化趋势则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第二组数据已知2021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都可以表示这些信息,但如果要更直观地看出各种树木与树木总量之间的关系,用扇形统计图更合适。第三组数据已知2021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只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p><p class="ql-block">这个例题让学生知道虽然收集来的数据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但我们在具体操作中要根据问题的情境和实际的需要去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表达。</p> <p class="ql-block">学段数据意识的主要表现:</p><p class="ql-block">1.感悟数据的意义。 </p><p class="ql-block">2.体验数据收集的过程。</p><p class="ql-block">3.感悟数据的变异性。</p><p class="ql-block">4.感悟数据整理的意义。</p><p class="ql-block">5.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数据意识”的培养策略及注意事项: </p><p class="ql-block">1.聚焦现实问题,体会数据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数据统计产生于真实的生活需要,因此,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对情境问题的分析逐步展开数据统计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营造具体、真实的数据情境,基于数据分析做出决策,让学生体会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从而使学生真正地亲近数据、喜爱数据、应用数据。要使学生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主动收集数据的意识。</p><p class="ql-block">2.经历统计过程,学习统计方法。</p><p class="ql-block">从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同时感知数据收集的必要性,学会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表达数据,能合理解释数据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3.感悟数据的随机性,了解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数据的随机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对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数据的随机性,体会数据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编辑:郭玉林</p><p class="ql-block">初审:赵 鹏</p><p class="ql-block">复审:任柏谕</p><p class="ql-block">终审:刘春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