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人镜头下,1949年-1950年的中国

握瑜怀瑾

<p data-mid="" mpa-is-content="t">       有人说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尤其是一些充满历史感的老照片,很多时候能带给人的直观感触确实要胜过无数无比细致的语言描述. </h3></br><p data-mid="" mpa-is-content="t">       这些有故事的老照片承载了时代的记忆,见证着人民的智慧与辉煌.你能看到感悟,看到惊喜,看到欢愉,看到自己.</h3></br><h3>            1949年1月31日,北京和平解放。</h3></br><h3>         几个月以后,作为苏联电影摄制组的一员,苏联彩色摄影的先驱瓦拉迪斯拉夫.米克萨(Vladislav Mikosha)来到了中国。</h3></br><h3>         当时苏联电影摄制组的主要目的是要拍摄开国大典,而瓦拉迪斯拉夫.米克萨用手中的相机为我们记录了新中国建国之初北京珍贵的彩色影像。</h3></br><h3>▼</h3></br><h3> <h3>斯大林画像后面的两个画像是谁?<br></br></h3></br><h3> <h3>毛主席和朱老总<br></br></h3></br><h3> <h3>捕捉到生动的肖像照片。</h3></br><h3>▼</h3></br><h3> <h3>毛主席<br></br></h3></br><h3> <h3>朱老总<br></br></h3></br><h3> <h3>喊口号的学生<br></br></h3></br><h3> <br></br></h3></br><h3>解放军某部坦克兵,</h3></br><h3>那时候我们不能生产坦克,</h3></br><h3>所装备的坦克全靠缴获。</h3></br><h3>▼</h3></br><h3> <h3>在中国西北进行指挥作战的彭德怀。<br></br></h3></br><h3>▼</h3></br><h3> <h3>有的军人虽然很瘦小,但那时的军人,精气神绝对不差。</h3></br><h3>▼</h3></br><h3> <h3>军民鱼水情。</h3></br><h3>▼</h3></br><h3> <h3>作战前准备。</h3></br><h3>▼</h3></br><h3> <h3>看到了彭老总<br></br></h3></br><h3> <h3>难得一见的解放军作战彩色照片。</h3></br><h3>▼</h3></br><h3> <p class="ql-block">当时我军已经有了两栖装甲运兵车</p><p class="ql-block">某次战役后的表彰会剪影。</p> <p class="ql-block">瓦拉迪斯拉夫.米克萨(1909-2004),前苏联电影摄影师、导演、作家,前苏联人民艺术家,斯大林奖和苏联国家奖获得者。</p> <p class="ql-block">1949-1950年,他以摄影师身份随电影摄制组来华,参与拍摄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并拍摄了大量彩色照片。在战后的岁月里,他用一台电影摄影机和相机,记录了“红场胜利大游行”、中国(1949-1950)、印度尼西亚(1955)、缅甸(1956)、第比利斯(1951)等大型系列主题。</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里,还能看到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他的足迹遍布北京、沈阳、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主要城市。其内容涉及极丰,如各地庆典、游行,城市风貌,渡江作战、西北战事等内容。还留下了他教中国女孩如何照相的有趣相片。</p> <p class="ql-block">他的相机也记录了当时的北京</p> <p class="ql-block">1949年的北京前门火车站广场。</p> <p class="ql-block">前门大街。</p> <p class="ql-block">长城和古迹</p> <p class="ql-block">他也记录了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p> <p class="ql-block">还有中国其他地方的景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