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送给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慰问袋穿越70年后找到了它的主人

花木兰(卓振翠)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木兰(卓振翠)</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战士纪念馆馆长创始人卓振翠口述</div> <div>这是老战士纪念馆珍藏的一件宝贝——抗美援朝慰问袋。一面绣着“敬赠最可爱的人民功臣”,另一面绣着“山西省交城县姚家社村第五区康狗海”,一针一线清晰可见。这是抗美援朝运动人民群众送给志愿军的“护身符”——慰问袋,祖国人民希望他们打胜仗,凯旋归来。<br></div><div><br></div><div>故事发生在2008年,在祖国的南方深圳,我为我的老兵父亲出版了一部回忆录,成为将普通战士写进中共党史的第一人,当时引起了社会上广大普通老兵的共鸣热烈反响和感动。那时的我已深深地意识到,抢救耄耋老兵口述历史对国家的重要性,我日思夜想要为千千万万像父亲一样的普通老兵再写一本书。于是我用为父亲撰写的回忆录《沂蒙之子—卓继福回忆录》作为敲门砖,敲开了千家万户老战士的家门,立志要把与他们同一个团的同一个军的以及同一场战争的战友都找回来。就这样通过父亲找战友,战友再去找战友,把那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来不及记录的耄耋老兵口述史和革命文物抢救了回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建起了一座全国首家老战士纪念馆从一个人的记忆到一群人的记忆,成为了国家记忆,想了十年,干了十年,奋斗二十年,终于梦想成真完成了老战士纪念馆这个大业。<br></div><div><br></div>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征集成千上万的革命文物的过程中,有 名叫叶海的老战士,他来我这里看了五六次,每次都是在馆里驻足良久,不时低头凝视,或是陷入沉思,或是不停询问。我很纳闷,就主动上前问他:“您好,您好像有什么心事啊?”他说:“你把我们老兵的战争物品,做成博物馆,可以教育下一代,很好,我有一些宝贝,我保管了60多年了,还有上甘岭时期的大衣,我想交给你,我想请你到我家去看一看,我觉得你能行,你能够守住我们这个江山的,交给你我放心,我请你帮我找到慰问袋上的这个人,看看到底是谁绣的”。我立马组织人员驱车150多公里到了叶海家,他从里屋拿出来了一个小包裹,包裹里三层外三层裹着一个小布袋子。这个布袋子大约长15厘米,宽8厘米,绣工精美,一面绣着“敬赠最可爱的人民功臣”,另一面绣着“山西省交城县姚家社村第五区康狗海”,还用红色线作了镶边,缝上了一朵美丽的金达莱花。见到这个有名有姓的慰问袋,我如获至宝,同时我下定决心要找到这个慰问袋的主人。<br><br>我立马按照袋子上的地址往山西省各有关部门打了不下一百多个电话,但回复不是说村子改名,就是说那座城市改了名,辗转多人,终于在2012年11月的一天上午打通了。那头有一个人说,他是党史办的,我说我们要急切地找到这个绣袋子的主人,他由于感到事情很突然,可能是被吓着了,后来就z联系不上了,这个寻人计划的方案就这样被搁置下来了。<br><br>但是,多年以来,这一直是我挥之不去的迷,只要一有机会我就会四处打听,这是老兵的嘱托,也是我的使命所在。我曾多次地想,还是要去一下,即使人不在了,找到他的后代也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在2020年再次联系他们,他们就给联系了原相乡党委书记张慧忠,最后才正式联系上。二十大以后上级派来了专门管党建的村委书记,他知道这个事情后就向乡政府汇报,给我发来了一份公函,邀请我去山西。加上三年疫情,最终2023年才来到了山西。<br><br>终于在2023年五一期间,我自掏腰包来到了山西省古交市姚家社村。在原相乡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姚家社村村委党支部书记冯庆庆的带领下,驱车60多公里找到了这个慰问袋主人的后代,后代们得知自己的母亲还有这么一段光荣历史被老战士纪念馆发现而感动,他们又告诉我很多她母亲生前的故事,还带我到他们母亲住过的祖屋里寻找康狗海的用品,在此我发现了康狗海用过的针线盒,为志愿军缝制的被单被褥样板,有翻山越岭一百多里去集上接受抗美援朝运动宣传用过的驴鞍子,还有山西当地人民煮蒸面食用的特色蒸锅。这些都被我打包收藏运到了深圳老战士纪念馆。我还采访了当地跟着康狗海学裁缝的老人,了解了当时的情况,从人证物证上印证了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是真实的,也是真实的党史军史。他的儿子告诉我说:是妈妈亲口告诉我,这个慰问袋就是为志愿军绣的护身符,保佑他们安全健康胜利凯旋归来。后来妈妈也叫我去当兵,我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br><br><br>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抗美援朝总会三次组织赴朝慰问团,对志愿军和朝鲜军民进行慰问,抗美援朝运动之初,全国性城乡镇举行“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活动,发动县、区各级机关、团体及学校等各方面力量,分别运用标语、绘画、讲座、群众大会和街头宣传等形式,在社会上营造抗美援朝的舆论氛围,使人们树立起抗美援朝的必胜信念。<br><br><br>1951年春,随着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的深入,城乡掀起救济朝鲜难民、慰劳中朝战士的献金献物热潮。许多妇女为中朝战士绣荷包、慰问袋、做军鞋、服装,甚至把代代相传的金银首饰也捐献出来。康狗海就是那时候加入了这个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的一员。她虽然没有读过几天书,但是针线活儿还是相当了得的。她一针一线地缝上了“敬赠最可爱的人民功臣,山西省交城县姚家社村第五区康狗海”。她还有一个小徒弟,现在也已是耄耋老人了。她的徒弟说除了这个慰问袋,他们还缝制了床单被褥等,通过政府被运往了朝鲜战场前线,分发给各个志愿军。叶海同志向我口述:“我是在祖国慰问团赴朝慰问连队时拿到的这枚慰问袋”。<br><br>因在节假日期间买不到火车票,我不远千里来到山西还要坐上8小时长途车赶到姚家村。乡政府领导知道非常感动,恰逢五一劳动节是我的生日,他们买了蛋糕和鲜花为我庆生!<br><br>2023年5月1日是我度过的又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生日。我深深地感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贡献的价值所在。有多少这样的感人故事在抗美援朝期间不断上演,这恰恰说明了共产党打下江山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虽然我在2012年收到了叶海的这件珍贵的捐赠文物,又在2023年到了慰问袋的主人,可遗憾的是他们都已经不在了,这个小小的慰问袋有遗憾也有希望,遗憾的是十年前我已经联系上了当地,但是因为当时不被重视,没有在两位老人都在世的时候让他们相见,这是不能弥补的遗憾。但也看到了希望,作为一个文博人,我切身感受到这十几年来,在新时代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加强了对革命文物的重视程度,当地政府把这事上报了,也得到了分管市领导的重视和表扬,希望以此为契机建一个抗美援朝博物馆。这是一件大好事,我们的老兵随着年月会逐渐凋零,但是我们能把他们的声音留住,把他们的战场记忆留住,把他们的文物留住,把根留住,永远传承下去!。<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战士叶海同志口述</h1><br>我是广东惠阳人,1933年8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孩提时代,就受到革命同志的影响,虽然不懂得他们干啥,但总觉得他们是和蔼可亲的好人,而不是偷鸡摸狗的坏蛋,在幼小的心灵里就向往他们。当时,在我村开展革命活动的东江纵队第一支队吴玉娣队长发现了我还挺机灵,就有意识带着我走村串户进行锻炼。<div><br></div><div>1949年2月,我还不满16岁就在吴玉娣同志介绍开始参加革命工作,融入东江纵队,成为曾生、高云波、高健领导下的东江纵从第一支队交通站的一名队员。在队长吴玉梯的带领下,在惠州的秋长牛郎径、白鹭仔、龙岗、坑子一带活动,主要负责税收的征管工作,将征集的税款统一上交给大队长高健。此时,我才知道东江纵队是共产党领导、为人民求解放的革命队伍,心想自己长大后也要成为共产党员。</div><div><br></div><div>1951年8月初,我所在的东江纵队第一支队,在惠州镇隆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团,正式成为李群芳为团长、李和为副团长、高健为政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团二营二连四班的一名战士。部队先后在水口、梁化、红花岭、霞涌、平山等地开展军事训练。8月中旬,在镇隆路山下中学集中学习,主要听取各位首长关于抗美援朝的动员报告,开展忆苦思甜活动,同时学习一些朝鲜用语。要求每个战士都上台发言。当时大家群情振奋,热情高涨,纷纷表示决心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大家都写了参战决心书。8月29日,部队拉练到樟木头集中上火车,沿途的群众、学生有组织地热情欢送志愿军上前线,有的送水、有的送鸡蛋、有的送鞋垫和笔记本等纪念品,场面十分感人。部队从樟木头上火车直接拉到山海关附近停下继续进行军事训练,主要是训练夜间跑步、单兵战术、和打坑道实地作业,接着部队进行整编、换装、发武器,然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团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9兵团64军190师570团,我成为三营二连一排二班的一名战士,不久又被调到营部当通讯员。抗美援朝上前线1951年2月2日,部队一大早在操场上集中,营长林玉奎做了简短的讲话,接着以连为单位统一换上了新的军装和接受武器,当时战士们领到的武器还是七九步枪、三八大盖、60炮等,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武器都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缴获日本人的,但大家拿在手中都感到保家卫国的重任在肩。整个部队的面貌焕然一新,群情激奋!然后部队就调到鸭绿江边的安东地区待命。2月8日,下着小雪,上午部队集中开,动员讲话,明确部队今天晚上出发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一道打击美国侵略者,因为战士们都是第一次参加那么大规模的行动,又是与外国的部队打仗,所以每个战士都心情激动,但也不免会有惊慌表现。下午,部队以连为单位各自打背包做好过江的准备。晚上8点钟,团长一声令下,各连都分成四路纵队,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部队去到朝鲜境内的时候,人民军早已安排有联络员在等候为志愿军带路。我和战友们按照部队首长的统一指挥,白天休息晚上行军,战士们冒着严寒、忍着饥饿,坚持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到达“三八线”附近集结待命。</div><div><br></div><div>1951年4月22日晚上,中国人民志愿军19兵团64军作为新入朝部队成为第五次战役的主力部队,部署在“三八线”右翼配合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担负突破的主攻任务。当天晚上7点多钟,第五次战役打响了,随着进攻的信号,我所在部队64军第190师570团3营向临津江西岸1号高地进攻,我临时被营教导员张来本命令为营部通讯员。为了及时传达营部的命令,我在枪林弹雨中不停地在战地上来回奔跑。23日上午大约10点多钟,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敌人大量的重炮弹落在我们进攻前沿阵地上爆作,紧接着敌机6架、9架、12架次轮番轰炸,有一颗炸弹落在教导员不远的地方,我看到后当即扑上去将教导员按倒在地并以自己的身体压住,炸弹爆炸后,我什么都不知道了。第二天当我醒来时,才知道自己躺在团部战地救护队里,头部左边和左眼、左腿都受伤,左腿至今仍留有弹片。在这一战役中,十九兵团在西线与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密切配合,实施佯攻,有效地牵制了西线的美军。十九兵团首战告捷,共歼敌4000多人。</div><div><br></div><div>1951年9月,我从医院疗伤回到自己部队时,教导员对我宣布了司令部颁发的“叶海同志在‘三八线’进攻1号高地战斗中,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的嘉奖令。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战役由美军发动,战斗双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对阵联合国军(即美国陆军与韩国国防军)。战役以争夺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为主要目标。该战役自1952年10月14日开始至11月25日结束,历时43天,“联合国军”共投入6万余人的部队,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大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对我志愿军驻守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阵地发起猛攻。持久的争夺与反争夺,战斗激烈程度举世罕见!1952年10月22日,上级命令我所在孔三营在二甘岭左侧的一个山,头上坚守阵地,主要任务是配合15军和朝鲜人民军对前来进攻的联合国军给予狠狠的打击。当天亮时,敌人的大量的重炮弹落在阵地上爆炸,接着敌人在飞机的掩护下向阵地轮番进攻,战斗从早上打到下午,三营指战员表现得英勇顽强,共打退敌人四次进攻,场面十分激烈。我主要负责营部与三连的通讯联络,为了保证通讯畅通无阻,我灵活机动地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反复来回,出色地完成了营部交待的各项任务,部队首长根据我的出色表现,决定发展我为共产党员。傍晚,我刚从三连阵地接通电话线回到营部,教导员张来本就叫我进行了简短的谈话后就举行宣誓仪式。教导员说:“本来入党是要在党旗下宣誓的,但由于战场条件限制,就利用军旗当党旗用吧。”说完就叫我面对军旗,举起右手跟着教导员进行入党宣誓,教导员还说:“叶海同志,从现在开始你就是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员了。我命令你到二连去,由你指挥二连的战斗,一定要坚守阵地,做到人在阵地在!”我坚定地说:“保证完成任务!”从营部出来,我仍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就这样成为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并暗自勉励自己:决不辜负党的信任,要在战场上做出更加优异的成绩,为祖国为人民再立新功!临危受命再立功我接受命令后,连夜跑到二连阵地坑道里与全体战友开会传达了营教导员的命令,研究如何阻击敌人的进攻,我清点了人数,全连136人仅剩下37人,干部只剩下右臂负伤的一排长陈德汉、三班长李胜强和4个共产党员,我将剩下的37人分为4组,每组两挺机枪、组成4个火力点形成火力网,由陈德汉、李胜强、刘秋平和我各带一个组。我要求大家:敌人对我们打炮时,除一名观察员观察外,其余的都要进入坑道内隐蔽,进入阵地阻击敌人时,一定要坚持五十米才开枪,特别强调,如果敌人用毒气弹,大家统一用湿毛巾蒙住鼻子。达到保存实力,有效地消灭敌人。就这样,从23日至25日部队撤出阵地时,我带领战友们共打退敌人6次进攻,牺牲了五位战友。司令部以我善于指挥战斗,以小的代价取得了大的胜利,记集体三等功,记个人二等功,并任命我任三连二排排长。</div><div><br></div><div>1953年7月27日,我随部队回国后被编入64军旅顺第一机械化师三团二营三连二排任排长,同年10月被送到沈阳军校学习,1956年3月返回原部队后,被提拔为正连级军事教官。</div><div><br></div><div>1959年7月,部队安排我转业到黑龙江农场当场长,由于气候不适,部队再安排我到广东省惠阳县公安局治安股当副股长,不久惠阳和惠东分为两个县,我调到惠东县安局治安股当股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作为当权派被冲击而离开公安队伍。</div><div><br></div><div>1972年8月,组织上重新安排我担任惠东县百花镇食品站站长,至1983年退休。退休后,我仍然保持革命军人的优良品德,积极参加家乡建设,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出谋献策;并经常在学校给年青一代讲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英雄事迹,教育他们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长大后为祖国多做贡献。现在,我虽年过八旬,但仍身体健壮,仍热心社会活动,为祖国建设发挥余热。<br><br>特别有意思的是在2009年的时候,我认识了战友的后代,她在深圳办了一个老战士纪念馆,来我家采访我,后来我经过多方面调查了解后,我感觉她一个女同志又为他父亲写书又能想到为我们志愿军老战士建纪念馆,很了不起,能靠的住,我就把我收藏了一辈子的抗美援朝大衣和祖国慰问团发给我的慰问袋捐给她了,我希望能找到那个绣制慰问袋的那个妹子,这个慰问袋在朝鲜给了我们志愿军很大的鼓励啊!<br></div> 老战士叶海同志参观老战士纪念馆 叶海同志在老战士纪念馆给深圳青少年讲述抗美援朝故事 2012年我向青少年讲述志愿军叶海同志捐赠慰问袋的故事 2012年叶海同志来到老战士纪念馆 <p class="ql-block">2016年叶海同志来到老战士纪念馆</p> 2013年老战士叶海同志率团在中国(深圳)文博会大力支持我创办的全国首家老战士纪念馆,希望越办越好,并对我说一定要找到康狗海这个山西人,我说:好,我一定要完成你这个心愿,不负重托。 老战士叶海同志郑重地将慰问袋交到我手里 我问叶海慰问袋的来历 志愿军老战士叶海捐赠打上甘岭时穿过的大衣 古交市原相乡人民政府发来的公函 2023年4月28日来到了山西省古交市 乡政府和村领导一行欢迎我的到来,图中为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原相乡人民政府,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兼姚家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庆庆 康狗海的后代们与我亲切握手 村领导和子女们与我合影留念 村领导与我合影留念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康狗海当年是一名十六七岁的少女,积极响应号召,为志愿军缝制慰问品,在他们当地有一个说法,就是这些慰问品是给志愿军的”护身符“表达了老百姓对志愿军们平安归来的美好祝愿</span><br></h1> 康狗海老人年轻时并没有照片留下,左图是我们找到他女儿年轻时的照片,跟他很像,绣制荷包大约也是在这个年龄十五六岁,右图为康狗海老年的照片<div><br></div> 我找到了康狗海用过的针线盒 这是康狗海用过的山西特色蒸锅 在康狗海家门口,与她当年骑着毛驴行走百里去集上接受抗美援朝运动宣传用过的驴鞍子合影<div><br></div> 村委领导和康狗海子女们在康狗海房前与我合影 我在采访康狗海当年的小徒弟(中) 这个老人(中)是康狗海的徒弟,他和康狗海的子女说像这样的褥子,都是当时做的,很多都运到了朝鲜,送给了志愿军 村委领导和子女们介绍情况并签名盖章留念 与村委领导和康狗海子女们在村委党建办公室门口合影留念 <p class="ql-block">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阴建梅同志很重视红色文化,得之这天恰逢我的生日,还专门派人为我买来生日蛋糕,赞扬感谢我为所做贡献,使我非常感动!</p>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从1951年4月起,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为转达祖国人民对志愿军的关怀和敬意,开始组织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志愿军将士和朝鲜军民。 妇女们为志愿军缝制寒衣 村民妇女为志愿军纳鞋底 全国的老百姓为志愿军送去满卡车的慰问品 停战后不久,中国人民又组成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慰问取得抗美援朝伟大胜利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英雄的朝鲜人民。这是志愿军部队在热烈欢迎亲人们的到来。 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 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为志愿军演出节目 随志愿军出征的民工队在冰天雪地里把大量的物资源源送上前线 <p class="ql-block">康狗海的小女儿张牡叶感动得热泪盈眶向我介绍母亲当年使用过的农具等</p> 我采访康狗海的徒弟 当地政府领导和康狗海子女们热情接待我 我向他们介绍情况 村委领导和子女们介绍情况,并签名盖章留念 我采访康狗海这个名字的来历 <div>老战士纪念馆筹建于2008年,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海上田园旅游区,是全国首创深圳唯一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老战士纪念馆,是一个英雄的群体,是红色文化融合绿色旅游的新亮点。是一个老兵后代烈士后代怀着对老一辈革命者深厚感情创办的。通过父辈找战友,战友再去找战友,立志将同一个团的同一个军的同一场战争的健在老战士都找回来,从一个人的记忆到一群人的记忆成为国家记忆。馆名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亲笔题写。</div><div><br>老战士纪念馆以一个普通战士伴随共和国诞生成长的风云岁月经历为线索,侧重展现和讲述在硝烟与炮火的战场上没有被记录下来的万千无名老战士为共和国奉献的历史片段。它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解放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个老战士的口述历史,通过一件件具体真实的革命文物,用接地气的形式来诠释和补充党史、军史,为无数的老战士保留和收藏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构建了一座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资源宝库和老战士忘我奉献精神的研究基地,为老战士立起了一座活的伟大丰碑。</div><div><br></div><div>老战士纪念馆共设七个展厅,包含红军厅,抗日战争厅,解放战争厅,抗美援朝战争厅,深圳籍老兵及东纵北撤山东厅,将士传记研究厅,领导题词、政府、高等院校授牌荣誉厅<br></div><div><br></div><div>老战士纪念馆已成为国防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成为党建、新兵入伍,大学生入党宣誓必来之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实践教育基地,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br></div><div><br></div><div>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看革命文物、听红色故事、游绿色田园、传递正能量,中国老战士精神誉满全球。<br></div><div><br></div><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