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晚上,正在上初一的我,从家里的有线广播里,听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中国在本国国土上,成功进行了“东风”导弹核武器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这次试验成功,使中国有了实用型导弹核武器。这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力量在快速地向前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参加这次试验的解放军指战员、工人和科学科技人员等热烈的祝贺!从第一次核爆炸到小型化核弹头,美国用了十三年,苏联用了六年,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让世界震撼的壮举。接着,喇叭里就传出了北京人民上街游行,欢呼胜利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自从WG开始后,每逢伟大领袖最高指示发表后,或者有重大新闻公布,举国上下的人民群众,都会高举红旗、敲锣打鼓,自发上街游行庆祝。今天我国首颗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大事。县城里的群众一定会游行庆祝的。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拿着红宝书冲出了家门,跑到学校,加入到游行队伍之中。近千名师生,打着红旗,敲着锣鼓,奏着军乐出发了。大家举着红宝书振臂高呼“热烈庆祝我国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毛主席万岁万万岁!”……</p><p class="ql-block"> 后来从去北京串联回来的同学口里了解到:在当时新华社发表的新闻公报中“核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其中“精确”两个字的形容词,是周总理审稿时亲自加上的。精确到什么程度?当时担任总体主任设计师的谢光选泄露天机,比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许海峰的枪法还准,命中十环的中心区。这次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终结了我国核力量“有弹无枪”的历史,意味着中国终于跻身世界核大国行列,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这次成功,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几个月后,县电影院放映中央新闻纪录片厂在现场拍摄的《我国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的记录片,我和在校的学生排队去观看。电影开映后首先放映的我国东风一号发射的镜头。那是一九六零年十一月五日九点零二分,一声轰鸣刺破戈壁的宁静,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东风一号’从西北大漠导弹靶场冲天而起。导弹飞行七分三十一秒后,准确命中五百五十四公里外的目标,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从这一天起,中国彻底结束了没有导弹的历史。影片还说导弹是一种可以指定攻击目标,甚至追踪目标动向的飞行武器,也就是说指哪儿就能打到哪儿了。</p> <p class="ql-block"> 接着放映的是东风二号甲成功发射的镜头。那是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凌晨,导弹途径区域的群众有序撤离,导弹发射场一片繁忙,上午九时,随着阵地指挥员一声令下东风二号甲导弹托举着核弹头直冲云霄。九分十四秒后,在距发射场八百九十四公里以外的罗布泊上空,一条细长的白烟划过湛蓝的天空,很高很远像一条白带,那是飞行中导弹留下的痕迹。导弹在弹着区靶心上空爆炸,瞬间发出一道强烈的闪光,随即听到一个咆哮怒吼的声音,粗犷沉重,就像暴风雨前一个蓄谋已久的炸雷,山巅为之一颤。天空中出现了一个火球,清晰地一尘不染,其辉煌和美丽前所未见,世间万物都无与伦比。火球和太阳遥相辉映,在高空强烈气流的冲击下,上下波动,不停摇晃,像一条腾空的巨龙,闪烁着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光色,火球渐渐地变成了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罗布泊顿时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景观,久久不散。我国首枚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啦!</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里,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欢呼声、口号声震耳欲聋,大家都为祖国科技的进步而骄傲自豪!</p> <p class="ql-block"> 我在感动的同时,特别想感谢研制“东风”导弹系列中的那些默默奉献的英雄,好做一个像他们那样的人。但那时候,这是国家的秘密,普通百姓是根本无法知道的。直到近几年解密后,我才窥探到有关“东风”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提到“东风”系列导弹,首先要感谢无私奉献的大功臣钱学森。</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和政府就开始考虑发展导弹技术。一九五六年十月,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成立,刚刚回国不久的世界著名的火箭和导弹专家钱学森出任院长。从全国各地调来的技术骨干、业务骨干以及优秀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齐聚五院。钱学森亲笔撰写了中国的第一本导弹教材——《导弹概论》,并亲自讲授国防部五院的第一堂技术课,中国的导弹研制工作由此起步。</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七年底,一趟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了苏联的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两枚P-2型近程地对地弹道导弹。尽管苏联提供的导弹样品是一九五一年以前生产的已经过时的型号,但中国却毕竟有了地对地导弹这种装备,中央军委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技术兵种,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了导弹教导大队,后来称之为第二炮兵,简称二炮,二炮恰恰由此而来的。</p><p class="ql-block"> 在苏联帮助下,国防部五院开始了导弹仿制工作。仿制过程中,钱学森提出,不要单纯仿制别人的导弹,还要学习别人的设计思维,为自行研制打基础。一九六零年八月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广大科技人员和部队官兵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十月五日,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就发射实验成功,这种导弹命名为“东风1”,最大射程可达六百公里,弹头一点三吨重。它的射程和运载量均超出德国V2导弹的一倍,中国军事装备史上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开始向导弹时代迈进。</p><p class="ql-block"> 我国仿制的第1款弹道导弹到底是用什么代号,还是让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们狠狠地伤了一阵脑筋。最后大家想起了毛主席曾经引用过红楼梦的一句话,那就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于是大家就决定把这个导弹命名为东风1号。久而久之,东风导弹的名号就这样传承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但是当时美国对中国的核弹运载能力的估计是很低的,认为短时期内研制不出中程导弹,所以美国宣称,中国十年内不会对远东一带的美军及其盟国构成实际威胁,有一些国家也称,中国的核武器是有弹无枪,你打不出去,实际上中国在首次原子弹实验前四个月,也就是一九六四年六月已经实验成功自己制造的中近程的导弹,原子弹试验成功之后,导弹的研制工作也加快了。导弹在中国发展尖端武器的计划中,与核弹并称为两弹,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核弹研制出来之后需要解决运载工具的问题,所以用火箭发动机驱动的导弹是最有利的运载核弹的手段。</p><p class="ql-block"> 说到“东风”系列导弹,离不开一代伟人的运筹帷略。早在建国初期,我们的伟大毛主席就多次提出要发展国防尖端武器。一九五八年,美国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由弹道导弹同氢弹头配套组成的导弹核武器——雷神中程战略导弹。毛主席再次指示,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和核威胁,我们也要下决心掌握导弹核武器。我们敬爱的zhou总理更是身先士卒亲自抓这件事的落实。六六年三月十一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召开了中央专委第十五次会议,他开门见山地说:“今天的会议主要是讨论国防科委关于两弹结合试验的报告。”有人问:“是真试还是假试?”总理严肃的回答:“当然是真试,一切准备工作在八月底完成。”所谓真试,即是用导弹运载核弹头,在本国国土上进行真枪实弹的核试验,这在世界核武器试验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发射场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落点被确定在近一千公里外的新疆核试验场的沙漠深处。一旦携带核弹头的导弹,在飞行途中发生故障,那么,对下方众多的城市和乡村,就可能是一场灾难。面对挠头的专家们,总理接连使用了两个绝对:一定要确保绝对可靠、绝对安全。专家们经过仔细分析与计算,放心地告诉总理,导弹飞行失误坠入居住区的概率仅有十万分之六,其安全程度比总理进行非洲是十国的访问时乘坐荷兰皇家航空公司飞机的安全系数还要高。</p> <p class="ql-block"> 为确保发射顺利,人员安全,导弹发射基地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反复研究方案,制定周密计划。全体人员细致开展工作,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还进行了多次防原子弹爆炸的演习。发射前,非直接参加发射的人员全部转移。国防科委组织有关领导、专家和参试人员一起制定了出现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案和防护措施。铁道部准备了三列火车在距发射场三百公里处待命,总后勤部和国防科委派出五百台汽车在西安待命,空军派出飞机在导弹飞行弹道两侧各二百公里的地区进行安全搜索。国防科委还会同总参、总后、兰州军区、铁道部、公安部一起组织弹道下面的数万居民进行了临时疏散,做好安全救护的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进行的第一次两弹结合的发射,那就是把原子弹装入导弹的弹头然后发射出去,导弹击中的预定区域并在那里发生了原子弹核爆炸,这个消息宣布之后引起了举世震惊,在当时新华社发表的新闻公报中说:“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它预定的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其中,“精确地”三个字的形容词,是总理审稿时亲自加上的。精确到什么程度?当时担任总体主任设计师的谢光选泄露天机,比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的枪法还准,命中十环的中心区。这次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终结了我国核力量“有弹无枪”的历史,意味着中国终于跻身世界核大国行列,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这次成功,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命运! </p><p class="ql-block"> 谈到“东风”系列导弹,离不开发射基地建设者的以苦为荣和艰难创业。</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二月二十五日,经毛主席和中央书记处批准,我国第一个陆上导弹试验靶场选定在地处西北戈壁的额济纳旗的青山头地区。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立即带领工程勘察队奔赴戈壁滩,进行点号布局和铁路、公路走向的定点及工程勘察。</p><p class="ql-block"> 同年三月六日,志愿军二十兵团数十万官兵回国后,浩浩荡荡开进戈壁滩,在千年沉睡的荒漠里,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导弹试验靶场建设大会战。</p><p class="ql-block"> 茫茫戈壁,人烟罕至,干燥缺水,寸草不生,气候变换无常。夏天烈日高照酷热难忍,冬季寒气逼人直入骨髓。尤其是狂风终日呼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干部战士们经常在漫天的风沙中施工作业,干风吹裂了皮肤,沙石击打着身躯。没有住房,缺粮少菜,多数人口干唇裂,流鼻血不止。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p><p class="ql-block"> 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基地官兵立下誓言,一定要在这亘古的戈壁荒漠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创造出人间奇迹。本着“先工作,后生活”的原则,他们挖地窝、住帐篷、喝苦水、吃干菜,但各项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政委栗在山归纳了群众战天斗地的豪言壮语,在基地党委常委会上提出了用“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做为战斗口号,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官兵和科技人员扎根戈壁,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责任感和坚定信念。从此,这个口号,激励着一代代的航天战士,打造出了一支吃苦耐劳、忠诚祖国,思想、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队伍。</p><p class="ql-block"> 不久,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基地的物资供应奇缺,部队生活极其困难。基地党委组织部队挖野菜,打沙枣,制成代食品,组织狩猎队打沙鸡等野物,解决生活问题,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开展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向戈壁滩要粮要菜,修水库、挖水渠、植树造林、绿化场区、改造荒漠,使干部战士扎根戈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p> <p class="ql-block"> 建设导弹试验靶场需要组建一支执行尖端科技试验任务的部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的干部和各方面的人员。基地党委牵头组成了六个工作组,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分别到全国各地的部队、院校、科研单位,工厂选拔了一大批表现好、专业技术强的大学生入伍,来到基地。他们成为基地的重要骨干力量,一些人后来成长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 基地是高度保密的单位,对干部的审查非常严格。这给选调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一年左右要选调数千名合格人员,工作量之大是难以想象的。然而,经过一个冬春的努力,到一九五九年三月,选调干部二千多人,到年底,达到三千多人,基地总实力也达到近万人。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将地地导弹试验部、空空导弹试验部、地空导弹试验部、海上导弹试验分场、航空测量试验部、飞行勤务部和工程部等主要技术部队和司、政、后机关组建起来。同时还陆续组建了警卫团、汽车团、工兵团、文工团、铁路管理处、发电厂、修配厂、农场、军邮局、印刷厂、服务处、小学校等单位,基地各级领导班子和机构建设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零年二月,国防科委下达命令,要求五月底六月初,发射苏制近程地地导弹。正当基地按计划厉兵秣马准备试验任务的时候,苏联专家以我国的液氧不合格为由,拒绝用我国自己生产的液氧发射导弹,并用各种借口不提供发射用液氧,阻挠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原定的发射计划不得不推迟。七月十六日,苏联政府中断了合同,撤走专家,带走了关键的技术资料和图纸,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面临着夭折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苏关系出现的变化,聂荣臻元帅提出“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已有的科技成果”的方针。基地党委向部队和科技人员明确指出:我们向外国专家学习,不是依靠洋拐棍,而是为了甩掉洋拐棍,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导弹试验,尽快地掌握试验发射技术。全体官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一定要争口气,将困难变成动力。</p><p class="ql-block"> 基地掀起了学习理论和钻研业务,开展技术练兵的热潮。一个个的技术难点被攻破,一张张技术资料和图纸被完成。刻苦地钻研,辛勤地劳作,终于换来丰硕的成果。不仅使基地很快具备了独立发射导弹的技术和能力,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我国自己的导弹专家、人才。今天我国导弹航天系统的许多领导和专家,都是在这一时期锻炼成长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零年,聂荣臻元帅亲临基地主持发射,张爱萍、钱学森、陈士榘、赵尔陆等人也来到基地,指导观看发射试验。十一月五日上午,在举行了我国第一枚国产导弹发射剪彩仪式后,九时零二分,导弹喷射着浓烈的火焰,在雷鸣般的轰响声中,拔地而起,直冲蓝天。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在基地举行的祝捷宴会上,聂帅兴奋地说:“今天,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从此有了自己制造的导弹了。”随后这个“东风”基地,就是现在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陆续承担了无数次的导弹卫星发射任务。</p><p class="ql-block"> 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人奋勇向前。强国利器挺起中国脊梁的背后,是无数无名英雄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对于他们,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下边“七勇士”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p><p class="ql-block"> 当罗布泊上空升腾起巨大的蘑菇云,人们并不知道,在距离发射台仅一百多米远的地下控制室内,有七名官兵正经历着一场“生死考验”。倘若发射失败,他们将全部牺牲在这个几平方米的地下室。他们七人是谁?四十年后,这个谜团才慢慢解开,他们是第一试验部政委高震亚、参谋长王世成、发射二中队中队长颜振清、技术助理员张其彬、加注技师刘启泉、控制台操作手佟连捷和徐虹。</p><p class="ql-block">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如今,“七勇士”当中的一员、七十多岁高龄的徐虹老人回忆起当年执行任务的场景,仍然满怀激动:“那天上午七时四十分,经指挥部批准进入地下控制室,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聂荣臻元帅前来接见他们。当时尚未入党的徐虹哽咽道:“如果我牺牲了,请组织追认我为党员,并把我的全部津贴作为党费上交。”“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呼啸的烈风中,七名同志吼出的誓言,在戈壁大漠上空久久回荡……(下图是在地下控制室进行操作的佟连捷和刘启泉)</p> <p class="ql-block"> “地下控制室完全密闭,呼吸十分困难。”徐虹身体本来就不好,连饭都吃不下;佟连捷已经连续几天拉肚子,面色蜡黄。此时,大家完全顾不上这些,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每一个操作动作上。八时四十五分,发射进入十五分钟准备阶段。王世成和颜振清到阵地上进行了最后一遍检查,又迅速返回到控制室。高震亚是七人中职务最高、年龄最大的,他冷静地作临射前再动员:“就是出了天大的事,也要顶住,争取最后的胜利,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此刻,距离发射时间只剩七八分钟,时间开始变得漫长而胶着。大家激动又紧张,一遍遍轮流检查着设备状态。九时零十秒,随着王世成“点火”口令的下达,佟连捷果断按下发射按钮。霎时,一声巨响,核导弹喷着浓烈的火焰,腾空而起。地下控制室却变得异常安静,大家凝神屏息,周围空气似乎凝固起来。几分钟后,弹着区传来激动人心的声音:“核弹头在靶心上空预定高度爆炸,试验成功!”</p><p class="ql-block"> 霎时,小小的地下控制室沸腾了。七人热泪盈眶,握手拥抱、振臂高呼:“成功了!胜利了!”颜振清迅速拆下点火接线板,用钢针在上面刻下了一行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字:“核导弹于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九时在五十号场地发射成功!”“七勇士”从地下控制室爬出来,没走多远,就看见人们如潮水般欢呼着向他们涌来。</p><p class="ql-block"> 东风一号、二号相继试验成功后。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东风三号中程导弹试射成功;1970年1月30日,东风四号中远程导弹试射成功;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试射;一九八零年五月十八日,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的第一枚洲际导弹成功,这表明中国导弹的射程已经超过了一万公里。</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我军的序列里,地地导弹叫做东风系列,也就是著名的东风快递,潜地导弹叫巨浪,反舰导弹,岸舰导弹要叫海鹰,又叫鹰击,反潜导弹叫长缨,地空导弹叫红旗,反坦克导弹叫红箭,空空导弹,叫霹雳等等。</p> <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我国国防实力今非昔比——“东风”劲吹,“红旗”招展,“长剑”啸天,“鹰击”长空,一枚枚导弹犹如神剑,振我国威!如今中国的导弹和运载火箭事业有了令全球瞩目的发展,水平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回顾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研制发展的历史,以及彰显出的重大意义,雄辩的再次证明了一个颠簸不灭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没人敢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苦蔓》第四章困惑时代连载(10)</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