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如陈鹤琴先生所言,“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材的“活”意味着其教育价值可以不断拓展与深化,引领幼儿“走近生命”的饲养活动也应体现关注幼儿科学与人文精神发展的深层内涵,从而使其深层的教育价值得以彰显。</p> 课程起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级植物角的饲养区迎来了神秘的新朋友,吸引了很多孩子的注意,“蚕宝宝”的世界让孩子们惊喜不已,孩子们对“蚕宝宝”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一个个问题从小脑袋里蹦出来,一系列有趣又有爱的故事悄然而至。</p> 初遇蚕宝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月底我们迎来了一批蚕宝宝,小朋友们对这盒子里的小家伙满是好奇,我们提供了不同蚕龄的蚕供幼儿观察,小小的蚁蚕孩子们在盒子里仔细观察。</p> <p class="ql-block">教师的思考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们对蚕宝宝的观察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应该让他们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让他们通过思维的碰撞,进行经验的分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指南》语言领域指出:4-5岁幼儿“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情节。”因此我们在区域内投放了有关蚕宝宝的书籍。</p> 教育活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图片以及视频讲解,我们了解到了蚕的生活习性、身体结构。原来蚕宝宝有8对脚。但是看不见东西,只能感觉光线,因为他的眼睛是单眼。蚕宝宝身上有9对小黑点,叫做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了解了蚕宝宝的生长过程,知道了它的一生要经过蚕卵-幼虫-蚕蛹-蚕蛾4个阶段。</p> 蚕宝宝进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天我们会利用餐后的闲暇时光,让孩子们观察蚕宝宝。孩子们发现蚕宝宝吃过的桑叶上面布满了圆弧形状的洞洞,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带着疑问孩子们继续观察着,并且我们借助绘本工具书了解到,蚕宝宝前面的三对腿短而小,后面的四对腿粗而有力,上半身的腿用弧形运动来吃桑叶,下半身的腿固定支撑桑叶。所以蚕宝宝吃桑叶的时候就出现了吃完的桑叶是一个个洞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接下来孩子们和蚕宝宝又会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敬请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