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夏时节,我与亲朋好友一起打卡威远县佛尔岩大佛。</p> <p class="ql-block">佛尔岩大佛距离威远县城21公里的东联镇境内,寺里一尊站立千年的晚唐摩崖造像。</p> <p class="ql-block">据说佛尔岩大佛、荣县大佛、乐山大佛在同一海拔高度上,虽然乐山大佛、荣县大佛更高大,但它们都是坐佛。佛尔岩大佛是立佛,是省内最大的接引佛——阿弥陀佛。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大佛好像都慈祥地看着你,让你的心变得宁静、安详。</p> <p class="ql-block">佛像高11.82米,倚北面南站立于莲台之上,身披袈裟,袒胸裸肘,右手长垂,左手托莲花于前胸,面容方正丰硕,两耳垂肩,慈眉善目,庄严古朴。</p> <p class="ql-block">在佛尔岩弥陀佛右侧石壁上,凿有摩崖小像20余尊,计7龛,均系清代所刻。</p> <p class="ql-block">大佛左侧有四座摩崖佛龛,造型精美。佛像均身高两尺余,清巧大方。佛龛之下有山泉涌出,终年不断,水质清澈透明,口味甘醇,大佛下方新建有大雄宝殿,殿内刻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以及普贤菩萨等佛像均金光闪炼,富丽堂皇。每逢庙会,游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佛尔岩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笔者查阅一些资料,得知其名字源于两个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故事一:传说几千年前,佛尔岩叫“护耳岩”。山上乱石累累,杂草丛生,时有野兽怪蟒出没,过往行人无不胆战心惊。但最使行人胆怯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护耳岩沟里繁衍的一种凶猛的“毛狗”。这种“毛狗”躲在暗处,伺机撕咬行人的耳朵。凡从这里经过的商旅,没有全耳而回者。</p><p class="ql-block">地方官无计可施,遂贴出告示安民,提醒过往商旅切勿独身而行,务必结伴过境,并千万保护好自己的耳朵。据说,佛尔岩上至今都还有一个石窟窿,当地人称“毛狗洞”。山下有条沟,被唤作“毛狗冲”。对此,《四川省威远县地名录》中亦有记载:“毛狗冲,因佛尔岩山上有个洞,相传常住毛狗而故名。”</p><p class="ql-block">据传,后来地方上有一位行善好施的居士,倡议在此沟中建一大佛以镇妖驱魔,保佑一方百姓平安。此言一出,众皆响应,纷纷捐粮捐款。几十名能工巧匠历时一年,在“毛狗冲”右山石壁上精雕细刻,刻就这座弥陀接引佛。“护耳岩”也由此更名为 “佛尔岩”,其意为“大佛保佑着你,你放心地走吧!”</p> <p class="ql-block">故事二:传说古佛落成后,因无力建庙,大佛前香火寥寥,甚是冷清。一年,天不雨,地大旱,蝗虫成灾,方圆百里瘟疫流行,民不聊生。正当此时,来了一位游方郎中,广施白粉,普救众生。一日,郎中行至“毛狗冲”内,一老者感其行,问其详,欲图后报。郎中称曰:“吾姓释,弟兄二人,世代行医。今堂叔在乐山,大哥在荣县。吾排行老二,现落脚山口。”</p><p class="ql-block">事隔不久,老者病愈,遂与他人同约奔山口而来,谁知,找遍山口旮旯角落,也不见一庐一人。当他们寻至大佛下,见一株桐子树下有白泥一坑,酷似郎中所施之药。抓一撮放入口中咀嚼,更是无异,顿悟!原来,郎中是大佛所变,降临人间,普度众生。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受过郎中恩典之人都蜂拥而至,燃香鸣炮,顶礼膜拜,口颂“二佛神威!”于是,有人便把威远大佛称为“二佛”。佛尔岩又被称作“佛二岩”或“二佛岩”。</p> <p class="ql-block">相传佛像是根据“画圣”吴道子的设计而雕刻成的。唐朝晚期发生“安史之乱”,为躲避战乱,晚年的吴道子来到威远,留下这件传世之作。</p> <p class="ql-block">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省上文物工作者就慕名而来,对其考察鉴别,并给予了充分肯定。1987年,城内弥陀寺迁至佛尔岩后,佛尔岩便成为威远县宗教、文物、旅游三结合的开发地。</p> <p class="ql-block">相传佛尔岩大佛与荣县大佛是弟兄两个,荣县大佛是大哥,佛尔岩大佛为二北,故又称二佛,乐山大佛是他们的堂叔。</p> <p class="ql-block">如果喜欢旅游和佛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