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5山西大同行之应县木塔记

LYK

<p class="ql-block">一整天烟雨蒙蒙,宛若江南。雨雾中我们游览完悬空寺,又攀登了恒山。微风细雨亦然如故,上下恒山最好索道往返,可以节省大块的时间。下山后我们驾车开始向应县进发,五六十公里的路程,一个小时就到了景区。虽然时近傍晚,但天还亮,景区还开门,我们停好车,赶紧买票、检票,进院参观。</p> <p class="ql-block">提起“应县木塔”,我也是心心念念已久,它又是“八大辽构”之一。提起中国古建筑就不得不提中国现存的“八座辽代木构建筑,三座辽代寺院建筑”,又称“<b>八大辽构,三大辽代寺院</b>”。“<b>八大辽构</b>”为“辽宁锦州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之阁、河北高碑店市开善寺大雄宝殿、河北涞源县阁院寺文殊殿、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天津市蓟县独乐寺山门、山西大同市善化寺大雄宝殿”。现在中国仅存的“<b>三大辽代寺院</b>”即“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天津蓟县的独乐寺、辽宁义县的奉国寺”。</p> <p class="ql-block">大同应县佛宮寺保留了古老的“以塔为中心”的布局模式:塔前有山门、钟鼓二楼、东西配殿。塔后有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钟亭、鼓亭,形成一个位居高台之上的独立院落。可惜除了木塔,其余附属建筑均为清代遗存或近世重建。中国早期的“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印度早期的寺院是以佛塔为中心,四周布置僧房的,也是早期中国佛寺建筑格局。迄隋唐,随着佛教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开始逐渐向中国“宫殿官署式”演变。塔的位置也逐渐外移,最终被移建到院外。而佛宫寺仍然保留了以塔为中心的布局形式,已经很少见了。</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的入口在西大街中段路北,有一座木牌坊,三楼四拄悬山顶。明间横额上刻着“浮图宝刹”四字,上下并刻有“同治二年”等重修及题名。在这个遍地是“宝”的山西大地上,这样清代建筑相对来说显得不那么引人重视了!过了牌坊,是一个广场,向北直抵佛宫寺山门。站在牌坊前,便可望见一个粗壮的塔影,它的浑厚外形,层层舒展的屋檐和苍老的色泽,有力地吸引着人们的视线。</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门前左右两端有白色石狮子一对,山门两侧各有砖砌的小门楼。根据外观看,这座山门应该是后建的,不象是明清以前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穿过山门,可以看到东西钟鼓楼对峙,形制相同。下层面阔三间,外檐是一周窄窄的廊子,内檐是相当厚的砖墙,向院子方向开一小门。上层面阔一间歇山顶,斗拱出一跳单昂四铺作,双补间铺作,😀,咱目前的水平,分不出是清代还是宋代样式!钟鼓楼往北,东西相对还各有配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整个寺院的中心就是“释迦塔”了。塔身主体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田和尚奉敕募建。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期间断断续续地修造近140年。这比唐代大明宫的修造时间长几十倍,足见其工程复杂,或是由于资金或匠人不足吧,但能一以贯之地坚持初心却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是先欣赏这座伟大的建筑吧。第一看外观。梁思成先生曾言:“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相当于22层楼高,五层(实为五明四暗九层)六檐,平面八角形。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据说,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p> <p class="ql-block">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这座千年宝塔就矗立在你眼前,绝对值得你围着它仰视无数圈!不仅是高大雄伟壮观令你折服,那几百朵宛如莲花般的“斗拱”让你爱不够,还有塔上悬挂着的数十幅匾额,上至帝王将相下到书法名流的墨宝,每一个都会让你留恋忘返。</p> <p class="ql-block">时间尚够,我们还是结合古建历史资料,来“细读慢品”这座伟大建筑的细节吧。接照塔的结构,由下而上,逐层欣赏。欣赏完外观,第二看塔基。塔的基座为两层总高4.4米。下层为方形,四面出月台,上层为八角形,按下层月台方位,也向四面出四个月台。塔身直接坐于二层大台上,厚重平稳的大台基,成为木塔强有力的支撑,这使得整座塔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变得更大。</p> <p class="ql-block">第三看柱网。木塔的柱网大致可分为内外两层,内外层间有连接上下层的回转楼梯,内槽柱用以支撑佛像上方的穹顶与上层梁架,绕中心分布8根;而外檐柱环绕木塔则分别有24根,用以支撑塔身屋檐,连接楼层。木塔全部重量均由各层的32根立柱承担,并自上而下依次传递至地基。</p> <p class="ql-block">一层较为特殊,即在外檐柱外圈还绕塔分布有24根柱子,作为一层塔身副阶。一层的内槽与外檐柱均被厚达两米多的实墙包裹,而内壁佛坛的八角形空间则显得更为庄严。</p> <p class="ql-block">第四看斗拱。在木塔中,斗拱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斗拱的存在,赋予了木塔结构上的“弹性”。斗拱在纵向上承接屋檐传导至柱头的力,而横向上又牵拉左右两边的梁枋,横纵交织的斗拱部件让来自两个方向的力都有了承托。由于斗栱系统本身是由若干小木料榫接在一起,出现了许多小型的悬臂梁,它们对于调整倾角、平衡弯矩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在受到地震时,它们成为一种阻尼装置,通过斗栱榫卯间的摩擦、错位,可以消耗掉外来的巨大能量,使整个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抗冲击性能。</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统计,木塔所使用的斗拱多达480朵,按样式划分则有54种。不同部位不同楼层所选用的斗拱均有样式差异,人站在木塔脚下,一眼望去,全是各种斗拱的交替铺陈。而在这些排布的斗拱中,斜拱也有了大规模的铺用。相对于传统样式而言,则更突显了工匠的“炫技”心理,不但增加了斗拱的美观程度,又让建筑更富于变化。一座木塔就堪称“斗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斗拱的变化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根据结构稳定和各层出檐尺度来调整斗拱出跳数与形制变化,如果说应县木塔是一篇惊世乐章,斗拱则无疑是最美妙的音符。这些斗拱相应的排列规律,从铺作等级看:副阶用五铺作,第一、二层檐用七铺作,第三、四、五层檐分别用六、五、四铺作,越往上铺作层数越少。</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使用的斗栱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之最,堪称“斗栱博物馆”。当大风、地震来临时,斗栱就像一个可松可紧的弹,可以吸收动能,保护主体结构不受侵。从下向上仰望,一朵朵斗栱宛如一簇簇盛开的莲花,在塔身上熠熠生辉,古人称之为“百尺莲开”。</p> <p class="ql-block">第五看塔刹。木塔顶层覆以八角攒尖屋顶,最顶为铁制塔刹,高9.91米。刹顶有八道铁索与各屋角相连,防止塔刹被大风吹倒。<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种宗教法器,</span>从下至上依次排列,中间由铁刹串联,每当电闪雷鸣时,铁刹充当起避雷针,四周八条铁链成了引雷的引下线,庇佑木塔安然度过轰雷掣电。</p> <p class="ql-block">第六看塔上牌匾。塔身修造完成后,历代造访者也非常多,塔各层挂有匾额共六十余块。重点看: 第三层南面正中竖匾书“释迦塔”三个大字,为全塔最古老匾额,乃金明昌六年(1195 年)旧物。而第四层“天下奇观”匾额为明武宗书。明成祖朱棣在造访时,便题写匾额“峻极神工”,并悬挂于木塔顶层当中。由此可见,历代游历者都对这座木塔有着赞颂。而或许也是自辽代始建以来,木塔始终都能给人以视觉震撼,所以历代也都有着对木塔的修缮。可见每一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对这座塔有着极高的重视程度。</p> <p class="ql-block">第七看塔歪歪。据历史记载,应县木塔九百余载经历多次强烈大地震。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莫宗江等人对木塔进行了测绘,记录为“塔的现状尚不坏,虽略有朽裂处”。但在营造学社一行人离开应县后,木塔便被“修”了。木塔二到五层的夹泥墙被人为拆除,拆改为格扇门,原因是宝塔不够“玲珑”,有损风水。</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应县木塔仍为民国时期替换的格扇门。梁思成称其为“木塔八百余年以来最大的厄运”。灰泥墙壁可避风雨,将墙壁拆除不仅毁坏了可贵的古壁画,而且改变了古建筑的承重构造,塔身已可以看出歪向东北,第二层内的各柱向东北倾斜最甚。二层屋檐明显下沉,柱子向内倾斜。部分柱子倾斜严重,不少木构件出现开裂、劈裂、脱榫、被压碎等情形。对应县木塔开展及时有效的保护加固势在必行。也希望木塔在即将迎来一千岁生日的同时,可以继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挺直它“峻极”的躯干。</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这座国宝,目前游客只能参观一楼,二层已上已经封闭,只允许管理和科研人员登临。底层的正门不大,还略显有点小,门上“万古观瞻”匾额是清乾隆六十一年时任应州知州的章弘所书。</p> <p class="ql-block">第八看一层。走进一层南门,首先看到的是内槽门内一座高约11米的大塑像。塔内光线十分不足,塑像轮廓尚淸楚可辨。比例狭高的内部空间,漆黑的背景,増强了塑像的巨大感觉。看过塑像,适应了塔内的暗淡光线,回过身来,才看清楚南门两侧和内槽门侧的壁画。南门两侧画的是二金刚。</p> <p class="ql-block">一层内外墙之间是一条走道(即外槽),光线更加黑暗。顺着走道转至北面,也有内外两门,通过内门看到大塑像的背面,门额照壁版上、门两侧,和南面一样也有壁画。</p> <p class="ql-block">第九看佛牙舍利。很幸运,有机会拜谒了供奉佛牙舍利的地方。应县木塔就是萧太后为了供奉两颗佛牙舍利而建造的,这两颗佛牙舍利之前没有记录在史册里,所以人们都不知道。一九六六年,在木塔日常维护时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物,如金、银、琉璃、水晶、砗磲、赤珠、琥珀等佛教“七珍八宝”,而最有价值的当属这二颗佛教圣物――佛牙舍利。</p> <p class="ql-block">分别代表显宗和密宗的26尊佛像,被安放于塔内,从第一层高约10米的释迦牟尼佛,到第五层的毗卢遮那佛,礼佛者从一层的显宗,逐层拜到五层的密宗,完成显密圆通。整座塔中释迦牟尼佛最为重要,木塔因此得名“释迦塔”。</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创造了一个建筑奇迹,却没能保佑第一后族的长盛不衰,木塔建成后的第19年,公元1075年,第一后族的成员们陷入内斗,精通诗词的皇后萧观音,被诬陷写作淫词《十香词》,因而被赐死。又过了50年,连大辽也不复存在,只有木塔屹立不倒,静观人世间风云变幻、冷暖无常。</p> <p class="ql-block">不得不惊叹我国古代工匠们的智慧,榫卯结构是我国古代独有的建筑发明。纯木的构造也使得应县木塔称为独一无二的古建筑,其建筑成就为世界所震撼,人们把应县木塔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并成为世界三大奇塔。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古代的建筑都有它所在的那个时代的印记,古建筑们更多的时候默默地承载着不限于宗教、文化、风俗等特色,也是历史最好的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