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古迹|韵味古厝 红色地标——探访乌山脚下的邓拓故居

天下为公

<p class="ql-block">说是探访,其实也不难探,邓拓的故乡竹屿,就在福州市晋安区东二环边上。只是,如今让许多人乐而忘返的是这一带矗立着的现代建筑的亮丽与繁华,而有着历史沧桑与文化底蕴的竹屿村,正随着时间推移悄悄淡出人们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引领我前往探访的是竹屿村“福州邓氏名人纪念馆”的管理员、文物保护志愿者邓大伯,他见过面就问:“这里都来过吗?”我只能惭愧地摇头。想想看,来福州几十年了,习诗写文,居然不知邓拓的祖籍地就在竹屿!</p> <p class="ql-block">邓大伯望着我笑了笑,善解人意地说,那你可能去过位于福州道山路的邓拓纪念馆。我点点头说,对,那儿我去过。接着他就滔滔不绝地介绍起竹屿。不过,说着说着,话音突然有点沉重了起来:“现在,因为社会建设需要,邓拓的这个村落大部分已经拆除了,只剩下村头一个叫竹林境的地方了。”顺着老人话音望去,三面矗起的高楼大厦,已切断了我们的视线,这使我有些怅然。但邓大伯还是骄傲地告诉我:竹屿的历史,完全配得上“悠久”两字。原来,早在宋代,这里就建有东竹林书院,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至今村后山还留有他亲书的“凤丘鹤林”的巨幅摩崖石刻。明万历年间,又建有犹画书院。而坐落在竹屿村一个叫坊兜的地方,有一块始建于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的木牌坊,更是历史的明证,也是福州市保存下来少见的历史文物。牌坊为四柱三门木结构,一面刻着“礼经奥义”四字,旌表的就是邓氏家族的邓迁、邓应珍两人;另一面刻有“父子贤良”四字,旌表的是邓迁、邓原岳父子。此牌坊,同治年间曾有过大修,后在民国十年由二十七世孙邓家骅重修过。坊兜能得名,端赖有木牌坊存在,由此,特意送我一帧牌坊照片的邓大伯有些激动:“我们后人一定要继承先人遗志,爱护它、保护它,使它永远保存下去!”</p> <p class="ql-block">邓拓的祖居就在坊兜。于是,我们从施工工地上走了一段路,来到那里,感觉空气有些肃穆,仿佛一段历史正小心翼翼地停立在那里。眼前的邓拓祖居并不显赫,但据说从明朝到现在,至少也有五百年的历史了。当年,邓家远祖从河南固始随宦入闽,迁徙到此繁衍生息,后代子孙都认定这里为祖地。只是毕竟过去这么多年了,祖居已经过多次翻修,仅存的墙体,似还看到一些现代建筑的影子。不过中廊部分还有大厅,基本保留下来,细看那些木头和雕饰,年代久远,蒙尘犹在,外围的一些马鞍墙,隐约的线条,仍浮现着福州古民居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我看了许久,不禁想象,这屋外,当初是否有曲直天成的深街老巷?那石板路上可曾留下条条辙痕?还有那青石圆井上,可也留有道道绳沟……耳边听得邓大伯介绍,在这个三进大房子里,村里老前辈曾指认过,第一进的一间被榭里就是邓拓年幼时住过的,后被改建。他们家大概从高曾祖时就移居市内。原来,邓家很早就搬离竹屿,但与竹屿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据邓大伯讲,邓拓的父亲邓仪中新中国成立前还兼任竹屿邓氏宗祠的会计,经常回乡结算账目。邓拓小时候虽然在城里读书,但每逢寒、暑假常回竹屿老家,乡音乡情依旧,特别是童心未泯,喜欢与乡村的孩子们结伴上山游玩,口里念一些同伴们虽然不懂但好听的诗句,邓拓也喜欢捉蜜蜂、蝴蝶、蜻蜓等,回家后用大头针把它们钉在纸上做标本,带回城去。有一次,他和同伴的手被蜜蜂蜇到了,他不慌不忙掏出一小瓶带来的药水,先给同伴涂抹上再给自己涂抹,不一会儿,肿痛全消了,这使村里的孩子们感到无比惊奇。除此,邓拓还时常从城里带回一些图书,与同伴们一起学习。</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邓拓虽然住在城里,但他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与手足并胝的同伴。在和邻居的交往中,邓拓的父亲总是教育邓拓要诚信、正直,要敬老扶幼。邓拓的父亲浸淫在儒家修身养性的文化传统中,为人方正,也给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邓拓后来曾对中学同学说过:邓氏先世其实自河南先来沙县。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沙县的邓肃(号栟榈居士,官至右正言,以诤谏闻名,宋史有传),和邵武的李纲,同为当时主战派人物,因反对秦桧为首的投降派,被斥罢官。明代,沙县起义的农民领袖邓茂七,号铲平王,亦属这一家。竹屿的这支邓氏一族,即从福建沙县迁徙而来。邓拓后来仔细研读和考证了一些明史资料,在他的一些讲话中,多次提到邓茂七,并在一首诗中写了“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诗句,以纪念这位英雄祖先。</p> <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邓拓祖居回到福州邓氏名人纪念馆,我惊讶地从纪念馆的简介上看到,这一带在历史上真是个名人辈出、簪缨不绝的地方。竹屿村虽是个以邓姓为主的村落,在福州亦是个小姓,但竹屿邓氏以不及百户之族,仅现代就出了近代海军将领邓家骅,著名教育家邓萃英,著名物理学家邓昌黎,台湾音乐大师、当代知名小提琴家及指挥家邓昌国,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真菌学家邓叔群……一串如雷贯耳又灿若星光的名字,一个个都增添了福州城市历史的分量。值得一提的是,竹屿村还是福州有名的海军村,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村中男丁有许多在船政水师当兵,邓氏后人至今尚保存的部分当年海军文物,是福州船政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六年五月,在福州市委召开的“邓拓学术思想研讨会”期间,福州三山诗社在邓拓故居举办了学习邓拓的诗会,胡绩伟和邓拓夫人丁一岚特意前来参加。会上,播放了上世纪五十年代邓拓用福州话吟唱自己诗作的录音。诗会皆用乡音吟咏,丁一岚和许多人听得泪流满面。</p> <p class="ql-block">一九九八年,适逢改革开放二十年,海外宗人欣然归来,缅怀祖武,众擎共举,最终建成了“邓氏名人纪念馆”,为弘扬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与激励海内外邓氏子孙爱国爱乡之心,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纪念馆,我看到了邓拓、丁一岚夫妇在“文革”期间惨遭迫害、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为竹屿村保存了一部由先贤搜集到的明朝《竹屿邓氏族谱》,其难能可贵,确乎功德无量。邓大伯对我说,这可是明朝流传下来的,虽然是复印本,但每一页都非常珍贵。我捧在手中翻看,想起邓拓一生铁骨铮铮,为民请命,敢于秉笔直谏、挞伐丑陋、不惜取义求直,无愧为一代文化大家!</p> <p class="ql-block">邓拓虽长年身居异乡,但他从未忘记故乡竹屿。他的儿子邓壮回忆说:父亲常常对亲人们提起竹屿的事。故乡竹屿一直是父亲心中魂牵梦绕的地方,也落满了父亲幼年成长的脚步。一九八九年七月十三日,丁一岚给竹屿村村委会的回信中也写道:“很早就听老邓讲过老辈人生活在竹屿村之事。”可见他对故乡竹屿充满了怀念之情。邓拓在革命生涯中,辗转南北,许多东西被舍弃或遗失,但其父保存下来的一套《邓氏家乘》手抄本始终珍藏着。邓拓参加革命以来,虽没能回到儿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乡竹屿,但他的文字、他的精神、他的思想却牵系着故乡。一九九○年一月,丁一岚得悉竹屿村要建小学教学楼,并设“邓拓纪念室”,希望捐赠邓拓文物的消息,便立即把邓拓的照片、著作和一些纪念资料等,托人带回竹屿,以资纪念室布展之用。一九九六年五月,丁一岚应邀来福州参加邓拓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她怀着激动的心情瞻仰了乌石山的邓拓故居,还特地回竹屿村拜见父老乡亲,代邓拓圆了返乡之梦。丁一岚认为,邓拓知道故乡的人会理解他。他从这里离开故乡,走上人生之路,经历过艰辛磨难,也成就了灿烂辉煌,承受过挫折与不公,也收获了幸福平静。当他离去的那一刻,他心中牵挂着子孙儿女,牵挂着亲人,更牵挂着竹屿——这个他始终饱含深情怀念着,一直想要回来住一住、走一走、看一看山山水水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邓拓夫人丁一岚是新中国第一代著名播音员,一九四九年的开国大典就是她与著名播音员齐越在天安门城楼上一起实况播音的。早在一九三八年底,丁一岚就从延安来到华北敌后晋察冀边区参加妇女群众工作,兼任《晋察冀日报》通讯员。在工作的往来中与邓拓相识相知,并在滹沱河边约定了终身。丁一岚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漫步在滹沱河畔,漫天风沙代替了清风明月,习惯了的战斗生活,倒增添了几分豪情,我们终于约定了终身。”</p> <p class="ql-block">如今,邓拓和他的夫人丁一岚的部分生前实物与文字书籍,还收藏在邓氏宗祠里。从资料获知,这个邓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毁于“文革”,一九九八年重建。令人欣慰的是,福州已规划将竹屿的文物登记点邓拓祖居、邓家骅故居往东方向移动至规划绿地内安置,同时将邓氏宗祠以古建筑形式迁建安置到邓拓祖居北侧相互照应,形成融名人纪念、弘扬历史、寻根访祖、爱国教育为一体的文化基地。</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乌山的塔,映照着令万物蓬勃的名人故居,故居的砖瓦,镌刻着一颗伟大灵魂的无我情怀。这方寸天地,精要地展示了邓拓生平重要的事迹与贡献,而其中邓拓先生的“革命精神”“报人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品味,我们更应当追寻先驱的脚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续写新时代的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