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乡愁留声非偶然——读赵树标老师的《乡愁》及书稿《乡愁留声》 作者: 袁英俊

LY燕子

<p class="ql-block">去年下半年,虽有疫情阻隔,但有一条消息却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油田社区:</p><p class="ql-block">“赵部长又出新书啦!——〈老桑树底下的乡愁〉,厚厚的一大本,挺感人的!”</p><p class="ql-block">赵部长就是近年来众多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频频宣传的草根作家、老兵作家、红色故事大王赵树标。他在职时,曾较长时间担任华北油田供应处党委宣传部长,大家习惯叫他“赵部长”。而我更喜欢叫他赵老师。他曾在地方和企业多所学校当过语文老师,在写作上,对我这个业余文学爱好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老师。</p><p class="ql-block">微信通话,证明消息是真的。不久,我得到了赵老师签名并加盖印章的新书。拿回家来,同样喜欢读书的老公马建福和我争相阅读,爱不释手,我们共同的感觉是,好久没有读到这样动人心扉,让人愉悦的好书了!</p> <p class="ql-block">(老夫老妻喜读赵老师的新书和专刊)</p><p class="ql-block">我相信,人和人相识、相知、相交,就是缘分。我和赵树标老师的缘分可谓深矣。我们都是冀中革命老区农村出来的孩子,他的家乡是饶阳县,我的家乡是深泽县,冀中人民的母亲河——滹沱河从家乡流过,我在河的中游,他在河的下游,而他大学的同学好友赵秀忠在河的上游平山,我们是同饮一河之水长大的。</p><p class="ql-block">我高中毕业考入石家庄元氏师范学校,赵老师恢复高考后考入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后,我在本县赵八公社学校任教,和当石油工人的爱人马建福结婚后,1982年7月调到华北油田勘探四公司团泊洼农场学校任教。赵老师1982年7月毕业后,8月也来到位于团泊洼的部属中专华北石油学校任教。</p><p class="ql-block">团泊洼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著名诗人郭小川曾在这里“劳动改造”,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团泊洼的秋天》。凡在团泊洼读书学习和工作生活过的人,不论时间长短,都会留下浓重的团泊洼情结,我和赵老师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作为1971年在部队就开始文学创作的老兵作家,经过大学中文系四年的深造,来到团泊洼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赵树标老师与郭小川隔空对话,写出了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团泊洼的柳树》,深情赞美了石油工人。正是通过这篇优美的散文,我第一次记住了赵树标老师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先后离开了团泊洼,没想到的是,我们竟然到了同一个单位——华北油田器材供应处,他走上了领导岗位,担任了处党委宣传部长,处关工委副主任,协助主管人事教育的副处长分管学校,而我在子弟学校任语文老师、班主任、教研组长。我们得以相识、相知、相交。他为年轻生物教师闫素芹写的人物通讯《笑》,为卫生所大夫张秀兰写的纪实文学《老姐如母》,引起强烈反响,在学校师生中广受好评,在石油系统获得大奖。他成为我日益敬佩的写作老师。</p> <p class="ql-block">有句话说,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幸事。我结交了赵老师这位高人,读到了他的好书,我的人生是幸运的。</p><p class="ql-block">退休后,我们同住供应西区,又加了微信,学习交流的机会更多了,使我受益匪浅。他的《老桑树底下的乡愁》问世后,在文学艺术相对不受重视的情况下,能产生这么大的反响,实属奇迹!冬天,华北油田隆重举办了“赵树标文学创作研讨会”,这在华北油田发展史上尚属首次。春节过后,华北油田《石油老人》编辑部又为他出了“文学创作研讨会专刊”。见到专刊,我从心里为他感到骄傲自豪。回顾他几十年的写作成就,喜读新作《乡愁》,我对他说,“赵老师,你的乡愁能够留声,作品能够传世,绝非偶然!”</p> <p class="ql-block">(交流切磋确定《后记》撰写)</p><p class="ql-block">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了我的话,赵老师提出,希望我以此为题,为他即将出版的新书《乡愁留声》写篇后记,他自己就不写了。我以为,序言、后记之文,或作者自撰,或请名家、前辈来写。赵老师结交甚广,文友甚多,我一介草民、女流之辈恐难胜任,赵老师说:“我本就是一个草根作家,草民来做评价再合适不过了。”老师情真意切,我只好答应试试。</p><p class="ql-block">细读他的《乡愁》和书稿《乡愁留声》的重点文章,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他的乡愁能够留声传世,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p><p class="ql-block">1、 赵树标老师是当代具有责任感、勇于担当,具有家国情怀的真正作家,他的经典作品是民族情感智慧的结晶。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商品经济时代,浮躁的社会,喧嚣的人群,金钱的冲击,现实主义的权钱利,痴迷了世人的心,也痴迷了不少作家的心,加之文学创作新闻出版被金钱绑架,关系文化,面子文化,金钱文化泛滥,还有的作家崇洋媚外,追名逐利,丧失良知,岂能写出经典传世之作?</p><p class="ql-block">赵树标老师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生在一个革命家庭,长在冀中红色老区,从小接受红色基因,喜欢历史,酷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祖辈文化熏陶,名家创作影响,老师启蒙孕育作家梦。1971年在部队熔炉开始文学创作,50多年来,坚持放歌祖国,放歌石油,放歌英烈。坚持正言、正声、正能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成为受群众喜欢,有影响的老兵作家、草根作家,“红色故事大王”。(老兵作家赵树标近影)</p> <p class="ql-block">谈到时下的文学创作,他曾对我说,他一辈子都不会写玷污神圣文学殿堂的“低俗文学”,也不会去追名逐利迎合西方的需要去写“丑化民族”、“丑化英烈”的作品。当一些“坐家,作假”为达到趋利取巧之目的,关起门来,从网上抄来抄去搞“快餐文化”时,他年逾花甲,却从城市回到乡村,体验生活,深入采访,耐得住寂寞,潜心写作,历时六年,记述厚重往事,留住美丽乡愁,弘扬传统文化,写出了凝聚民族情感智慧的宏篇巨著《老桑树底下的乡愁》,在滚滚向前,泥沙俱下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留下令人喜悦的精华。</p><p class="ql-block">2、 赵树标老师用伟大的热情拥抱伟大的时代,让《乡愁》留下国家和民族发展前进的步伐和人民奋勇向前的足迹。从文学史来看,传世作品要求要能反映一段历史或社会生活变迁。赵老师的《乡愁》做到了。正如红色收藏家高玉辉先生在评论中所讲的,他“写这部《乡愁》很注重记述历史,留住传统文化。他虽然重点写的是家乡衡水饶阳,而历史文化却是整个冀中,燕赵大地,乃至整个民族的,而且是真实的历史,苦难而辉煌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催人上进的,是可以涵养我们民族的。”</p><p class="ql-block">《乡愁》中《野菜,叫我如何不爱你》《陪伴我70年的红方凳》《两张准考证:影印四十年心路》等系列文章,不仅深情地反映了建国70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更记录了十年伟大变革,引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再者,赵老师写的乡愁,不仅是个人和离乡游子的,也是人民军队、人民政府的“三重乡愁”,能不引起反响和共鸣吗?</p><p class="ql-block">3、 赵树标老师成功地撰写和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文学的反映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完善和完美。从这一意义说,“文学就是人学”。这一见解,赵老师很赞同,并在文学创作中付诸实践。一般情况下,小说是最适合写人物的。而赵树标老师却在《乡愁》中运用散文写出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实在令人佩服。</p><p class="ql-block">他作为一个贫苦农家出身的孩子、作家,却与一些“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或有重大贡献的人物交际结缘,为国家、为民族、为历史留下宝贵资料,也提升了他作品的影响力。像晚清名臣张之洞、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耿长锁,都是对中国历史进程有影响的人物;像著名作家方纪、主持草拟中国第一部森林法的林业部原部长、参加过抗美援朝奇袭白虎团的老英雄赵顺合,都是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像老红军、老八路何万选将军、赵武昌将军都是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在为英烈、贤达树碑立传的同时,赵老师还在自己的亲人群、乡亲群、同学群等满怀深情,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有情有义、鲜活可亲的人物,如庄奶奶、何四爷、台格大娘、宝珠叔,自己的亲人曾祖母、祖父、祖母,还有丑女、丑爹、丑娃等,他们的善良人性,美好品德作为各个家庭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增色民族文学艺术的殿堂。</p><p class="ql-block">4、 赵树标老师较好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为他的作品赢得好评。文学是文化艺术和语言艺术,没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和文字表达水准要想留下传世之作是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赵老师的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颇有点传奇色彩。建国前夕,他作为早产儿出生在冀中平原滹沱河畔一个贫苦农家,童年遇上三年自然灾害,“低指标瓜菜代”影响了身体发育,但没有影响智力发育,上学成绩一直很好,1962年,一篇课外优秀作文《赶集记》得到老师夸赞,从此孕育记者梦、作家梦。196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县中,却因为文革没上高中就辍学了,很是不幸。1969年参军入伍,1971年进师文艺创作组,首部作品小曲剧《让马》就获得意外成功。退伍后当民办教师、土记者。恢复高考后,1978年,没有能读高中的他奇迹般地考上了大学,就读于河北师大中文系。一向钟爱汉语言文学的他,深造后,对汉语言文学在钟爱的基础上增添了敬畏。他深知为文著书,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深乎于义。因此,不论是写“豆腐块”之类的短文,还是长篇大论,他都重情重义,讲究布局谋篇,语言表达。他认为文学是人学,也是美学。所以把文章的思想情感美,结构美,文字美作为毕生追求,形成了自己“土气里透着文采”的语言风格,在《乡愁》的写作中见到明显的效果,请看几则评论吧:</p><p class="ql-block">华北油田毛体书法家王长庆先生称《乡愁》,是一部“敲击并震撼心灵的力作。”</p><p class="ql-block">原局机关学校党支部书记、诗词爱好者潘香兰老师写道:“读赵树标老师的乡愁,能让灵魂得到净化洗礼,为那份亲情爱情友情动容!”</p> <p class="ql-block">(李海生盛赞赵树标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油田著名作家、摄影家李海生先生说:“读他的作品,犹如品尝一杯杯醇厚的老酒,又如一杯杯甘甜的山泉,沁人心脾。”</p><p class="ql-block">更多素不相识的读者则感到:“读赵树标老师的作品是一种幸福,是一种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石油系统身为河北省作协和中国石油作协双料会员的韩元涛先生,在首都文化网宣传赵树标老师事迹和作品中点赞留言:“这样有草根情怀的作家,才是值得敬重、敬佩和敬仰的作家!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家乡,无愧于良心,载入史册是必然的!”</p><p class="ql-block">有这样的评论和感觉,赵树标老师的《乡愁》怎么能不留声呢!</p> <p class="ql-block">(韩元涛先生留言截图)</p><p class="ql-block">5、 赵树标老师一生坎坷,心底善良,意志坚定。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有句名言:“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记得赵老师跟我说过,他很欣赏罗曼·罗兰这句名言,并用来激励自己。我国汉代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在著名的《报任安书》中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读罢这些话,我们不难看出,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人物成功史,就是一部“历经磨难,奋发有为”的历史。总结这一规律的司马迁也正是遭受“宫刑”而成就了伟大的《史记》,一代文豪苏轼被贬黄州写出了大量的传世之作。赵树标老师一再强调自己不能和这些伟人大家相比,但愚以为其人生的成功和“乡愁的留声”,也是此历史规律的一例。</p><p class="ql-block">读他的乡愁文章和对他人生的了解,其求学之路艰辛而漫长,文学之路更是漫长而艰辛。工作仕途,人生成长更是历尽坎坷。“人善人欺天不欺”,他认为苍天对他一直很眷顾,生命中贵人的相助更是大大超过“小人”的伤害。逆境中,他始终坚持初心不改,磨练心志,增进智慧,砥砺人格。《乡愁》中所写的“求学之路”、“文学之路”成为催人奋进的励志篇。而在众多美篇中,赵树标老师真心地感谢“生命中的小人”,深情地感恩“生命中的贵人”,并为他们树碑立传。博大的胸襟,高尚的情操,可贵的品格令人感佩、动容。</p><p class="ql-block">上述五点,就是“乡愁留声”的主要原因。我深信赵树标老师的作品是可以传世的。</p><p class="ql-block">赵树标老师今年75岁,已是古稀之年,在文学园地已辛勤耕耘52个春秋,现在,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听说正在分三卷整理自己的文集和完善《饶阳影林赵氏族谱》,我们期待早日见到这些佳作。</p><p class="ql-block">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权作这本书的后记吧!</p><p class="ql-block">袁英俊</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6日于任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