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回眊妹妹

心灯

“头一回眊妹妹” 文:吴增士 <p class="ql-block">“头一回眊妹妹你不在,你妈打了哥哥两锅盖,手提菜刀把我撵出来;二一回眊妹妹你不在,你大打了哥哥两烟袋,头上打起我个圪蛋来……”上午路过影剧院广场时,绿荫处就传来似曾熟悉的歌声,以及阵阵爽朗的笑声,依稀还夹杂着喝彩声,让我不知不觉慢下了总是行色匆匆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二人台艺术爱好者,我对这曲《五眊妹妹都不在》颇为熟悉。只是现在已记不清第一次听这曲歌是在什么时候,大约知道是在很小的时候,那时每年镇上会开交流会,我总是死缠硬磨跟着爷爷去看“戏”,如果说爷爷是二人台“戏迷”,那么我就是混在真戏迷中的假戏迷,主要原因就是我这个小戏迷动机不纯,缠着磨着跟爷爷来看戏,目光却总是在糖葫芦、糖麻叶、大碗粉皮这些河套美食上流转,耳朵中最渴望听到的就是爷爷的一句命令——去,给爷爷买盒土牛烟去。</p> <p class="ql-block">每每这个时候,也是我最神气的时候,因为爷爷会给跑腿钱,我就可以先买串糖葫芦慢慢细品,或者坐在大碗粉皮流动摊点那宽大粗糙的凳子上,像极了一个小馋猫眼巴巴期待着美味佳肴即将上桌。当然,更多的时候,我只能坐在爷爷身边,无聊观看几个演员在台上扭来扭去,说唱着一些不知所云的内容,却总是能让一群大佬爷们儿发出轰然的开怀大笑。</p> <p class="ql-block">我就是在这种场合,第一次见到了张福宝,在七八十年代二人台盛行的时节,张福宝以一名文艺新人的身份出场,却倍受本土乡亲的棒场,于是我也开始将目光留在了舞台上,逐渐看懂了也喜欢上了二人台大戏。那时候,我从心底觉得舞台上这个身体消瘦、个子较高、浓眉大眼甚至有些神采飞扬的帅哥特别牛,或者说特别有本事,后来更是感叹这个总是闲不住的热心肠男人,竟然组建起了二人台艺术团,带着20多名群众演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着奔波在民间艺术的大道上,人生何其精彩。岁月匆匆,恍若云烟,而我也在看戏听戏中不知不觉度过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也开始默默琢磨人生如戏,抑或戏中人生。</p> <p class="ql-block">今天,张福宝在中山影剧院广场开展“文艺进万家健康你我他”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被闻讯赶来的群众围了个里三圈外三圈,好不热闹。我在观众群中,见到一个熟识的人,他是我之前看戏时认识的戏迷。走过去闲聊时,他笑着说我是典型的二人台假戏迷,偶尔能见几回,不像他经常跟着二人台演出四处跑,那才是真真实实的真戏迷。那么,他为什么会追逐张福宝二人台剧团去看“戏”?对于这个问题,他如今的回答还是那两个字:“开心。”我问他,还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他想了想后回答了两个字:“回忆。”我听懂了他的话,从七八十年代的文艺匮乏到如今的五彩缤纷,这里面满满的都是回忆,以及难以言表的久久回味。</p> <p class="ql-block">影剧院广场的绿茵地上,铺设了简单的红步毯,便布置成了一个十几平米的小舞台,今儿个围着看“戏”的,绝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相同的爱好加上经常在一起看戏的“面熟”,边看戏边聊天便成了一些观众的共同爱好。听大家说,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近些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村里人有钱了,诸如“梨花节”、“麦田音乐节”、“丰收节”、“年猪节”等乡村节日便纷纷登上了时代的舞台,而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二人台演出,是乡村节日中最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无疑,在杭锦后旗这块宝地上,张福宝和他的剧团不知不觉成了镇、村以及社区邀请参演的首选。</p> <p class="ql-block">虽然眼下已近八十高龄,不过团长张福宝依然亲自策划安排着每一个节目,不论是《打樱挑》、《走西口》等传统剧目,还是表演唱《百年历史杨家河》以及二人台新编小戏《圆阵阵梦》等新兴剧目,每一个精心排列的节目都让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特别是张福宝自编自演的说唱表演《刘干妈探病》,用男扮女妆的表演形式,把刘干妈的神情姿态表现的活灵活现,赢得了观众朋友们的喝彩声。</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此精彩的演出背后,是张福宝这帮民间艺人数十年如一日的执著热爱与不懈坚持。据了解,早在七十年代初,张福宝就在陕坝公园组织人们开展太极拳、武功扇等晨练活动,后来就组建起了秧歌队、高跷队、二人团歌剧团,每逢元旦、春节等节日便组织开展各种文体庆典活动,曾一度成为陕坝人茶余饭后的美谈。陕坝镇居民王喜说起张福宝,仿佛话痨打开了话匣子,满满的都是张福宝何时何地开展何种文艺演出活动的幸福回忆,似乎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纵然张福宝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忙就是50多年,至今依然痴心不改,带领着自己的剧团与家人常年活跃在河套大地上,为农牧民送来承载着满满记忆的精神食粮,他的剧团也因此被乡亲们亲切的赋予了一个和杭锦后旗乌兰牧骑几近相同的名字——“河套大地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p> <p class="ql-block">“节日欢庆怎么搞,陕坝来找张福宝”,逐渐成了村里人的一句口头禅。于是,每逢佳节来临,位于陕坝镇龙宝西街仅仅11平米的张福宝二人台剧团门点内,总是被来自社区、镇村的人们不知不觉就挤了个满满当当。为了按时按点赶到农村地区演出,张福宝和演员们夜里四点多就集合,然后从剧团门点出发穿越一路暮色赶往目的地,迎着初升的朝阳搭建舞台,在村民朋友们的欢声笑语中轻装登台一展才艺。每次送戏下乡时,张福宝都会新加一些新编新演的节目,比如《二十大精神放光芒》、《十夸乡村振兴工作队》、《共圆中国梦》等,用别出心裁的策划安排带给农牧民朋友们清新各异的艺术盛宴。一次次活动的火爆开展,越来越多的村民热评,引发相关部门的倍加关注和亲临指导,市二人台艺术学会也找到张福宝剧团共同举办联谊活动。2008年,盛名之下的张福宝成为北京奥运唯一一名农民火炬手。在张福宝眼里,当选奥运火炬手是自己这一生当中最大的荣誉,也是政府对自己这么多年来孜孜不倦组织文体娱乐活动的充分肯定。2008年7月9日,迎着初升的朝阳与清爽的微风,张福宝在鄂尔多斯市敞亮的街道上,在两侧数千名围观群众的注视下,圆满完成了200米奥运火炬接力传递。接受记者采访时,张福宝激动地说:“现在我虽然60多岁了,但是身体很好,精神也好,我想通过弘扬二人台艺术这一文化瑰宝,展示出咱们巴彦淖尔市农牧民的风采,为北京加油,为奥运加油!”2018年11月23日,内蒙古电视台《蔚蓝的故乡》栏目组,来杭后为张福宝和他的剧团拍摄制作了长达30分15秒的记录片《台上台下》,该片在央视网与内蒙古电视台同时热播,让张福宝这个民间艺人迅速成为了河套大地上的文化名人。杭锦后旗蛮会镇红旗村支部书记严有德说起张福宝,用四个字给与了高度评价:民间瑰宝!</p> <p class="ql-block">50多年来,张福宝一直有个小习惯,就是他在繁忙演出的同时,总不忘抽时间从事二人台小戏小品剧本的收集与创作,由于张福宝不会操作电脑,他的所有书稿都是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辛苦自然不言而喻。截止目前,张福宝共计写出50多个剧本登上了乡村大舞台,并整理出当年曾盛行在后大套热土上长达40万字的剧本书稿,分为八个部分:1,代鞭戏;2,硬码戏;3,古装戏;4,现代戏;5,座腔,6,山曲;7,自编自演;8,二人台。50多年的坚持,50多年的挚爱,民间艺人张福宝心中,一直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期盼自己这些书稿早日成为铅字,能够在河套大地上流传下去,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心血,为二人台艺术源远流长奉献来自于一个农民的一份儿火热力量。最近笔者听闻喜讯,得知在杭锦后旗老年体协与巴彦淖尔市文体局的帮助下,张福宝这40万字书稿终于在2023年的春天里完成刊印——书名为《后大套二人台传统剧目“常见戏大全”》,不禁感同身受老张心中的喜悦之情。杭锦后旗文联(前)主席丁丽萍在《纪实纵横》栏目中感叹:“小人物也能做成大事业”,并真诚祝福民间艺人张福宝在二人台艺术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为老百姓送来更多的欢乐!</p> <p class="ql-block">说句实在话,我跟着小声哼唱“头一回眊妹妹”时,忙碌而紧张的心态一下子就轻松了,似乎快节奏的生活步伐在这一刻也缓慢了下来,心里有了“浮生偷得半日闲”的快感,更重要的是,随着自己轻声的哼唱,往事历历在目,似乎青春岁月就在昨日,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回忆。而让我感叹更深的,则是一名看戏观众随意说的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台”,我想,能说出这句话的,无疑是一个真“戏”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