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 奔赴<br> 几年前就开始策划攻略甘南之行,等功课做的差不多,也邀约好了同伴之后,疫情开始了,一等几年,生生看着这条原本很小众的旅游线路,在各种平台上热络了起来,自媒体时代再一次给“一切皆有可能”提供了佐证,加上当地政府稍显后知后觉的推波助澜,甘南终于拨云去雾,显山露水,娉娉袅袅而来,是时候,该出发了,我在群里振臂一呼,反应反响激烈,于是,南南从广州来,小舒从上海来,南昌的虹,磊,曼和我,一辆别克652T商务七座就满满当当了。4月18号大家就买好了5月底出发兰州的机票,等待既煎熬又幸福,这个感觉谈过恋爱的都懂。</h3> <h3>我们出发啦</h3> <h3>二:扎尕那<br> 5月27号下午2点中川机场落地,老朋友贺师傅接上我们就向南出发了,避开了在机场住宿一晚的时间空耗。一路上异域的自然风光已开始让我们兴奋不已,当晚入住合作,合作是一个小县城的地名,可这个地方有点不合作,先按下不表。第二天早晨我们来到了扎尕那。扎尕那,这个名字本身就那么地另类那么地神秘那么地令人向往,走进这个在群山环抱着的村落,才发现它美得让人目瞪口呆。依山而建的藏族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一块块的草地因多年的经营而呈梯田状,在比民居更高的山坡上是红墙金顶的寺庙,阳光下,寺庙金色的奢华光泽,与周边植被稀薄的山体和寺庙脚下的民居朴素的色调毫不违和,相互映衬,和谐生辉。如有神佑,这一方的炊烟丝毫不被打扰地慵懒着,无人放牧的牛羊自顾自地吃草撒欢。登高眺望,我觉得,这里的风,这里的水,这里的人,甚至于这里的太阳都不和我在同一个世界,我觉得我是一个打扰,这里的这个世界根本不需要其他,这里有它自己的扶光望舒,有它自己的翠微沧渊。要不是当年那个叫洛克的外国人,把他眼里的东方伊甸园告诉世人,这里的自在仍然安好。洛克之于这里是福还是祸呢?<br></h3> <h3>人间伊甸园</h3> <h3>金色的寺庙</h3> <h3>一半烟火一半仙</h3> <h3>自由</h3> <h3>自在</h3> <h3>快乐的人儿</h3> <h3>沾点仙气儿</h3> <h3>三:大草原<br>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我们行程中唱的最多也是听得最多的一首歌,到底德德玛浑厚的中音是为草原而生还是因草原而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首歌在此刻如此能表达我们共同的心声。之前,我是不太喜欢草原歌曲的,觉得曲调和韵律都很雷同,缺少变化。但置身其中,情难自禁地会哼唱“风吹绿草遍地花,草原就像绿色的海,牛羊好似珍珠洒”。可草原毕竟不是海,草原和海都辽阔,都辽阔得让人觉得自己的渺小,可海的辽阔会让人心潮澎湃,而草原的辽阔,会让人螎化其中,让人和它一起春风化雨。<br> 这里的草原不是一望无际的直白,而是绵延起伏的优美,茵茵绿草上,牛羊成群,村落生息,远处绿色的波浪既是山也是原,山因草的滋养而不峰,草因山的胸怀而辽阔,远处的高山草原是你满目的温柔,你,也是远方的远方,是远方目光所及的诗。在这样的草原上,你很渺小也很宽阔,你的心会像草原一样宽广,宽广得能装下所有美好,你会想歌唱,你会想舞蹈,你会想策马扬鞭,你会想浪迹天涯,你会忘了你是你。<br> 无论是若尔盖草原,还是桑科草原,或者是甘加秘境的甘加草原,都在我们的车轱辘下铺开延展,我们是大草原最有仪式感的访客。</h3> <h3>温柔乡</h3> <h3>草美羊肥</h3> <h3>遍地牦牛</h3> <h3>行走在草原上</h3> <h3>席地而坐,沐浴阳光</h3> <h3>再来点草原上的风</h3> <h3>若诗若画诺尔盖草原上的花湖,我们也是装点草原的花</h3> <h3>四:莲宝叶则<br> 如果说扎尕那是一半烟火一半仙的人间伊甸园,那么,莲宝叶则,就不是人间,它没有烟火。假如天地曾为一体,那么,一定是在洪蒙荒年分开时,把莲宝叶则遗忘在了这里,面对莲宝叶则,我都不敢叫好赞美,心里生出的小心翼翼的敬畏,才对得起莲宝叶则的圣洁。这里岩石陡峭成墙,冰川挂壁,围护着一湾雪水,深处蓝天白云倒映,浅岸则遍布祈福玛尼堆,我也入乡随俗,静静地磊了个玛尼堆,在这么纯洁的地方,我的心愿也会更容易实现的吧。<br> 与这个四川阿坝的莲宝叶则背靠背的是青海的年宝玉则,因管理不当被永久关闭,关闭可以接受,可永久却令人费解。遥遥美女有幸在15年一睹了年宝玉则的芳颜,在我的朋友圈的评论里直呼我的莲宝叶则没有她的年宝玉则漂亮,莲宝叶则已是惊世骇俗的容,那年宝玉则又是什么样绝世的貌呢?世界之大,不能穷尽,这很正常,我如是宽慰自己。此刻,我又有了一点觉悟,旅行就是用自己有限的步伐去丈量这个无限的世界。在丈量世界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比如21年在可可西里,我遇到了上万只藏羚羊的集体迁徒。</h3> <h3>此景只应天上有</h3> <h3>圣洁的山圣洁的水</h3> <h3>祈祷</h3> <h3>许愿</h3> <h3>五:莲宝叶则的邂逅<br> 在没有一点烟火气的莲宝叶则,一个帐篷遗世独立地存在,我好奇地靠近,探头探脑之间,我被帐篷的主人友善相邀喝茶,原来是三个从青海来转山转水修行的喇嘛,好在帐篷里还有一个长年奔波在各大山川的北京摄影记者,他熟谙他们的语言,充当了翻译的角色。当知道我去过塔尔寺,听过他们的辩经,他们立马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破例允许我拍照,并邀我一起共进午餐,很快他们开始了大声的餐前唱经,小喇嘛在门口用刚煮的酥油茶敬天敬地,我大气不敢出,虽然完全听不懂,但心怀敬畏,半个小时后,终于开始用食了。出于尊重,我根本不敢取用我包里的湿纸巾,就学着他们的样子直接用食指搅拌青稞面,干奶酪,酥油和红茶,直接用食指送到嘴里,再用手抓捏碗里剩下的糊,当我的手沾满了糊糊而不能成团的时候,师傅微笑着把手伸到了我的碗里,帮我捏成了面团,我也没有丝毫犹豫地咀嚼吞咽,青稞面很原香,有颗粒感,有嚼劲儿,接着我已经可以很娴熟地用食指去搅拌牦牛老酸奶和青稞面,十分自然地用食指投食自己了。他们为期一周的此地修行也将于今天结束,北京的记者为他们拍照留念,已经没有间嫌的我们也合影留念,三位师傅中地位最高的师傅,还用侧头碰了碰我的头,给了我最高的礼遇。同伴们忙着开心拍照,知道我的特别午餐后,好生羡慕,我也为自己有这样一个邂逅,体验了一下不同文化的冰山一角而心生欢喜,旅行的意义不正是如此吗?是日,梁老师在我的微信说说下评语:旅途中的不期而遇最让人欣喜。</h3> <h3>尊敬</h3> <h3>学习</h3> <h3>操作自如啦</h3> <h3>奶酪与酥油</h3> <h3>敬天敬地</h3> <h3>诵经</h3> <h3>结缘</h3> <h3>六:郎木寺与夏河<br> 郎木寺既是地名也是寺庙,一镇两省,今晚我们入住四川,去甘肃吃了个晚饭,中间就是白龙河宽不过五六米的上源,在这个藏民族为主的地区,我们拜访了河这岸四川阿坝郎木寺镇的格尔底寺和河对岸甘肃碌曲郎木寺镇的郎木寺,可我发现,在阿坝这边的格尔底寺的门票上赫赫然只写着:景点一一郎木寺。我隐约感到郎木寺冠名相争的暗流涌动,毕竟与地名一致的寺庙名好记好流传,不管两个寺庙叫什么名字,虔诚是绝对的一致,在信仰被质疑被弱化的大环境下,这里的人们仍然笃信他们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而且,这里的这种虔诚和笃信,还在蓬勃生发,无论是川甘的郎木寺还是后来甘加的佐海黑教寺,我们都看到好多身着紫红喇嘛袍的小弟子,像普通孩子一样,在学习,在运动,孩子的天性一览无余,但他们的成长必然与普通孩子不一样,藏传佛教会在他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只是他们的熟年是布道传教还是安抚苦难?我不得而知,但发展变化才是这个世界的永恒。<br> 从郎木寺出发,我们来到了夏河,这个曾经回民主居,现在已大多被藏民替代了的小县城。县城干净又安静。来大西北,自然是要吃牛羊肉的,一路吃过来,夏河的羊肉最好吃,酒店老板自豪地告诉我,08年北京奥运会就调用了夏河,不,准确地说是夏河甘加的羊肉,是什么羊呢?山羊?绵羊?第二天的甘加秘境之旅,我们得以近距离瞻仰了这种从未见过的羊尊容。</h3> <h3>梵天净土郎木寺</h3> <h3>从小开始的信仰</h3> <h3>莘莘学子</h3> <h3>信仰的安放与表达</h3> <h3>在河的源头,我们也找到了快乐的源头</h3> <h3>我们信仰快乐⊙▽⊙</h3> <h3>夏河的羊肉</h3> <h3>夏河的牦牛酸奶</h3> <h3>七:甘加秘境<br> 进入甘加,草原一如既往地绵延辽阔,丝毫不秘,所谓秘境,恐有噱头之嫌,但一入腹地翻过一个缓坡一座寺庙和寺庙倚靠的灰石崖,进入眼帘,这个寺庙是佐海黑教寺,佐海黑教是藏传佛教的一个分支教派,因为不是主流教派,又地处偏野,寺庙没有金顶红墙的修饰,发旧的白色与衬景的灰石崖简单朴素,因为没有过度装饰,寺庙反而很有古拙的年代感,也不像其他寺庙般热闹,在我看来,这里更像修行悟道的地方,我开始感到点“秘境”之秘了。与这种安静古朴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寺庙外更低一点的山坡上,一群穿着紫姜红喇嘛袍的小僧童正在一个篮球场上打篮球,这动静让寂静的山和草原有了勃勃生机,管窥一斑,可知全豹,看来,不管是什么教派,藏传佛都一脉相承地重视传承。<br> 这里的山崖因为呈浅灰色,较之褐色山体,也被叫作白石崖,可与佐海黑教寺的白墙相比,我更愿意叫它灰石崖,刚出佐海黑教寺,我们就看到了好几只鹰状大禽鸟,我们管它叫秃鹫,这种鸟的巨大身形和凶狠气势,还有它的不躲避,让人害怕,好在有汽车做掩体,我把它摄入了我的相机,看到这种鸟,我先是少见多怪,新奇兴奋,可联想到身后的佐海黑教寺,细思极恐,我想到了藏族的天葬,眼前的大鸟就不只是形只上的害怕,而是灵魂里的惊骇,甘加秘境,真的有了点神秘色彩。赶紧离开!车子转了两个弯,我们就来到了佐海黑教寺相邻的这个古城,说古城,实际上是一个明代古堡,因城廓八角也被叫做八角古城。八角古城不大,孤零零的城廓和四周广袤的草原,让人很难想像当年的繁荣与战术上的重要性,但想到距离不远又不近的佐海黑教寺,隐约有了点市井的规模和烟火气象的画面感,只是这个古城内仍然有居民,现在为数不多的居民仍然得到古城墙的庇护,那么谁来保护这个古城墙?在这个风雨的西北,又怎样保护这个古城墙?带着这些有问无答的问题,我们离开了八角城,生活总是这样,有些问题无解,有些答案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看到了传说中的甘加羊,没有胡须,应该是绵羊,体态很美,腿很长,眼睛温和,脖子挺拨,最奇特的是它的犄角,在长势上扭了一扭,漂亮极了,车窗外的这只羊是我最好的模特,专业地展示了它的各个角度,大家都庆幸此行,能如此近距离观察甘加羊。我们不仅吃过它,还知道了吃的是什么样的它,此刻我无声莞尔。</h3> <h3>汉字藏体,神秘感十足</h3> <h3>甘加草原</h3> <h3>佐海黑教寺</h3> <h3>佐海黑教寺与白石崖</h3> <h3>小师傅们的篮球时光</h3> <h3>这是什么鹰?</h3> <h3>振翅</h3> <h3>甘加羊</h3> <h3>八角城的明代城墙</h3> <h3>八:拉卜楞寺<br> 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面积比青海的塔尔寺更大,佛学院虽没色达的规模,却是藏传佛教中清华北大般的存在,是藏传佛教的格鲁教派,不敬达赖只奉班禅。与其说拉不楞寺是个寺庙,不如说它本身就是一座城,城中大街小巷规范,有广场有主殿,一幢幢僧舍排列整齐,街巷排气排水设施很齐全,是整体规划的结果,寺里共有六个学院,只对来客部分开放,我们到的这一天是藏历4月15,15号对他们而言是个重要的日子,所以这天的许多信徒都盛装而来,街巷熙熙攘攘,在各色藏族服饰里,也有许多与时俱进的时尚元素,他们手拿松柏树枝,带着青稞面和酥油而来,他们把松柏树枝和青稞面放进白色塔状的火炉里烧了以祭祀先人,而把酥油贡奉给不同寺堂里的一盏盏酥油灯,供奉的人拎着一桶酥油,见灯就供上一两匙,这种耗牛身上的精华,因为它的凝脂性,也可以塑造成各种工艺品,染色全部草本天然,我们衣服上不小心在墙上沾到的砖红色也可以轻易洗掉,从这点看来,我相信了布达拉宫的白色就是牛奶白的说法,这里的奶资源太丰富了,所以虽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并不好,人们却依然健硕。<br> 一路走来,发现有藏民居的地方就一定有寺庙,寺庙就是藏族村落城池的标配,藏传佛教与信徒零距离,信徒不必舟车劳顿即可参拜供奉,寄托精神,这实在是藏传佛教亲民的表现,也是藏传佛教植根深厚的原因。眼前我们正行走其间的拉卜楞寺,就是这样一座亦城亦府亦寺庙的建筑群。这里的建筑从外造型到门楼窗台都是根基四平八稳的梯形,红色的墙根,白色的墙腰,绿色的棱柱,金色的尖顶,色彩缤纷的经幡在门楣上翻动,加上来来往往的信徒,庄重里有温暖,仪式中有平实。我们不是熟捻的敬仰者,却有热衷的好奇心,一个一个寺庙走过,发现每个庭院里都有丁香花,或白或紫。虹姐姐说才感觉到丁香有祥瑞之气,回去有条件也种上一棵,大家附和,我们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被感染了。爱思考的虹姐姐又感叹到:这里这么多徒子徒孙,一生就只修佛,作为一个社会人,他们本可以更有作为的。大家一时沉默,不置可否。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让社会学家去思考吧。反正我太喜欢这里的建筑,和这里白的紫的丁香花。</h3> <h3>拉卜楞寺像座城</h3> <h3>城中一隅</h3> <h3>酥油塑品</h3> <h3>紫丁香</h3> <h3>白丁香</h3> <h3>城里小小巷真干净</h3> <h3>盛装</h3> <h3>时尚</h3> <h3>我们到此一游</h3> <h3>九:刘家峡<br> 走出厚重的拉卜楞寺,我们的最后一站又一次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别说水库不是自然是工程,可工程就势于自然,也会相得益彰,刘夹峡就是就势自然的一个成功案例。如果说长江三峡是“平湖出高峡”,那这个海拨2000+的黄河刘家峡就是“高峡出平湖”了。6公里宽的水面清波荡漾,两岸青山白洲,芦苇随风,泛舟水面,仿佛江南,不一会,画风骤变,抬头望,岸上褐色丹霞嶙峋,地貌妖娆,低头看,水由清变浊,名符其实黄色河水,洮河在此汇入,泥沙俱下,整个刘家峡水库冰火两重天,清浊分明,如同一个巨大的鸳鸯火锅,虽然没有“两岸猿声啼不住”,却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快艇停在了丹霞壁前,倚壁而建的炳灵寺和炳灵石窟在一半清一半浊的浮光掠影后给人们以宁静。<br> 刘家峡像蓝天白云大草原一样,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h3> <h3>犹如巨大的鸳鸯锅</h3> <h3>碧波荡漾</h3> <h3>胜似江南</h3> <h3>天堑通途</h3> <h3>丹霞嶙峋</h3> <h3>山势绮丽</h3> <h3>壁上炳灵</h3> <h3>花开见佛</h3> <h3>十:后记<br> 14年青甘大环线自驾游之后,在同行好友文的鼓励下,写了第一篇游记,在我很“小”的圈子里,很是“广泛”地流传了一阵,圈子里有很多朋友读了我的游记后,也走了青甘大环线,17年新疆之旅写了“在那遥远的地方”,21年318国道由川入藏,遭受高反,连流水账都懒得记,于是很多细节和感受都零乱无序,甚至想不起来,这次途中就与同行夸下海口,倒逼自己,于是有了这篇絮絮和叨叨,在絮叨的时候,场景仍如画,情绪尚其间。<br> 噢,对了,前面还有按下不表的在合作的不合作,在合作这个地方,我们集体失忆,错过了计划内的米拉日佛阁,我们把这个错过归结于这个奇怪的地名,较之去过地方的多少和远近,我更在乎自己在旅途中的体验和获得,以及旅途后的改变与安宁。<br> 甘南之旅是一次游牧,蓝天白云下,我放牧了遍地的牛羊,绿色草原上我放牧了我自己。甘南之旅在我的生命里刻下了游牧时光,在游牧的时光里,我开始喜欢草原上的长调“我要像那游牧的人们一样,把寂寞和忧伤都赶到天边”。<br> <br> </h3> <h3>把寂寞和忧伤都赶到天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