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你诵〕西藏游记

宁静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西藏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是每个人心中的圣地,也是每个女人向往之地。但同时总让人望而却步,感觉困难重重。听闻有人到西藏,刚下飞机,因高反厉害,立马返程。严重的会抽搐,更有甚者,因高反永远的倒在高原之上。</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父亲去世、孩子远行、世事多无常。人生很短暂,没实现的愿望放在心里如鲠在喉。人生不妨且站高处一次吧!只有在高处,才会看得更远,不为脚下的一点坎坷和挫折而苦恼、灰心、忧郁、争斗。只有在高处,才可以与天接近,与空灵和辽远接近,不担心灵魂被物质矮化。</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惠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2023年5月22日收起行囊勇敢踏上西藏之旅吧。</p><p class="ql-block"> &nbsp;</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51, 51, 51);">雪山、蓝天、白云、碧水</b></p> <p class="ql-block">      乘火车武汉到成都、成都至西藏。去西藏沿途的风景这边独好:层山叠嶂、水天一色、牛羊成群、广袤天地星星点点的藏式房屋点缀其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p><p class="ql-block">     它如同一幅幅画、色彩光影变化、时而大气磅礴、时而小家碧玉;又如一首首歌,时而高亢时而低语倾诉。天地之间,历史长河之间、人沧海一粟,在轰鸣列车声中如同静静观看一部部时间空间话剧、自己生在何处、要去哪里?</p> <p class="ql-block">       终于到了拉萨,适应和休整半天。</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长途汽车一路颠簸,终于到了4728米的色季拉山站,白雪皑皑、经幡吹动,黝黑脸庞的歌手拨着琴弦,歌唱着《青藏高原》、“318此生必驾”、“我在西藏等你”。我虽踹着粗气、头痛眼睛痛、嘴唇象涂了紫色的口红,但在夏季能遇到雪山让我兴奋不已,武汉的冬天下雪都不太多、在西藏还是夏天我能随时看到雪山,日月星辰、斗转星移。</p><p class="ql-block">      汽车又开了好几个小时,到了灵芝鲁朗小镇,号称“西藏小瑞士”。海拔3000米,不是太高,人感觉舒服多了。空气湿润、气候相对舒适。远处雪山连绵、近处绿草成荫、小房子如点墨,好一副田园风景图。如果春季来灵芝,漫山遍野会被粉色的桃花点缀,更美。</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去雅鲁藏布江,路途金黄油菜花,浅绿青稞,随风摇摆的柳树、清澈河水、白色的沙丘。啊!这是到了江南吗?!但这里的金黄色饱和度比江南更浓郁、蓝天更蓝、白云更白,伸手感觉即可摘到白云。神似江南更胜江南。奇特的佛掌沙丘景观、倚山面水,两头低,中间高、线条柔和,连绵的沙丘连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与周边的青山绿树碧草形成明显反差。因沙丘与江中倒影形成形如双手合十的佛掌,故得名佛掌沙丘。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写意的自然山水画一挥而就。</p><p class="ql-block">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最长、最险峻的峡谷。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最险峻地段,峡谷幽深、激流咆哮,至今还无人能够通过,其艰难和危险,堪称“人类最后的秘境”。</p><p class="ql-block">      站着雅鲁藏布江岸边,清风拂面,峡谷深处远远看到皑皑雪山,近处是湍急的流水、水域宽阔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想对着这山这水大声歌唱《青藏高原》:“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那就是青藏高原。”</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南迦巴瓦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的交会处,是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它是西藏最古老的佛教“雍仲本教”的圣地,有“西藏众山之父”之称。同时,紧邻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绕着他转了一个马蹄形的弯,随后通向印度洋方向延伸出去,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所以它也被称为“羞女峰”。</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这次去西藏,有幸见到“羞女峰”真容,虽然只看到局部,但已经很知足了。面对着亿年的雪山,双手合十默默为亲朋祈福,在神圣灵性的雪山面前,眼泪夺眶而出,人在大自然中是多么渺小,敬畏自然敬畏神灵。</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导游说在此神圣的地方,一个家族只能一人代表至此祈福。祈福的风铃挂在蓝、白、红、绿、黄的经幡中,在雪域高原留下我真诚的祝福。沧海桑田,雪山躲在云雾之中,静静看着生命的滚滚年轮,每个人都象在此飘过的白云,短暂却永恒。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p><p class="ql-block"> &nbsp;</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      纳木措是最后一天的行程,有些想家了,本想改车票提前一天返程。但更改回程的车票更难买到了。那就去看看纳木措吧。人常说,所有的行程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去了纳木措,才知不后悔。</p><p class="ql-block">      汽车行驶在杳无人烟的道路上,四周是绝壁山峰,远处是蓝天白云,车里响起苍凉的歌声“车窗外模糊了背影,列车它一路向远方。夕阳下金色的麦田,人们在收割着希望。像故乡一样的深情,可不是故乡的山川……蓝蓝天空中里的白云它静静陪伴着疾驰飞奔的汽车。这里有美丽的色彩、变化的四季。我想哭也想飞。西藏,我想融入你的怀抱,净化我的心灵,洗涤我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路途实在是太遥远,茫茫干枯草原上零星散布着藏民的家,生活在这里的藏民有颗纯静的心。“放牧、念经、捡牛粪”天天基本只做这三件事,没有太多其他欲望。上天给予了他们雪山、措湖、信仰,但同时又给与了恶劣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如果让我生在此,长于此,我愿意吗?我们南方随处翠绿的山峦、茂盛的树木、青青的草地、清澈的河水,还有被我们忽视的再正常不过的空气。在西藏正常的呼吸空气都是一种奢侈。站在高原上,我感叹生活在这里人们的不易,也同时对大自然赋予我们清新的空气和水源心存感恩,我们理所当然的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一切,或许我们没有珍惜,还在肆意破坏地球和大自然。如果我们的空气也需要象高原地区那样付费、喝的每滴水都需要高昂费用呢?那样的话,我们或许才会由衷感到上天给与我们的来自地域的幸福。幸福有时就在身边,只是被日日的重复淡化模糊了。 </p><p class="ql-block">      八小时车程,在去年我腰痛的时候,不可想象,那时半小时车程或许都坚持不了。旅行的确舟车劳顿,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假如只有三天光明,“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程。”身体健康有时我们觉得理所当然,被我们忽视,但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爸爸的手机我标注“爸妈”,我现在有时还是本能去拨打“爸妈”那个电话,但那个电话被我放进了爸爸的墓碑,哦,再也不会有人来接通这个号了……人会老去,幸福有时也会溜走,生命无常,人生无常,珍惜当下,善待自己,也善待别人。</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原人已经总结如何和美景、恶劣气候共生存的经验,代代传承。也近距离的参观藏民的家,比我想象的好太多了,有停放车辆、各种鲜花盛开的院落、三层小房,家里整洁干净。家里有唐卡绘画、有寺院赠送的器皿、有招待客人的酥油茶、有牦牛奶贝。藏民村落很团结,哪家做房子,全村人都去帮忙,不要工钱。孩子散养,吃百家饭,孩子玩到哪家就在哪家吃饭。藏民的普通话讲得虽不字正腔圆,但已经说的非常棒,沟通无障碍。现在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愿藏区人民生活的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      看,我已远远看到纳木措湖了。碧蓝碧蓝的湖水,啊!那是怎样的蓝呢,深蓝?湛蓝?远处的雪山、天上的白云、蓝天、红嘴鸥构成如何的美景?!天空的蓝又是哪样的蓝呢?上天总是公平的,我长途跋涉至海拔近5000米处,我遇见了人间仙境,感动的想落泪、也想顶礼朝拜。往往最美的风景都是经过艰辛跋涉、它藏在最荒凉最恶劣的深处。如木心遇到人生大风大浪,依旧有颗安静、善良的心。不管经历多少风雨和坎坷,有人生信仰支撑,努力终会在无路时柳暗花明。苏东坡被贬黄州,人生巅峰到谷底,“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藏 传 佛 教</b></p>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是西藏标志性建筑。以往每每看到布达拉宫的照片,向往那里的蓝天白云、异域风情、总想去西藏亲身感受下佛教圣地的洗礼。</p><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是藏传佛教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传说布达拉宫可以买下3个上海,布达拉宫类有32550公斤黄金铸造,上万颗稀世宝石。布达拉宫的白墙又叫牛奶墙,是建筑涂料里添加牛奶、白糖制作、刷漆而成。游客会用舌头去舔舔牛奶墙。牛奶墙、阿嘎土、白玛草,藏族建筑里的三大精粹在藏区随处可见,尤其以代表藏族建筑传统经典和辉煌的布达拉宫最为突出。赭红色的白玛草墙还成为西藏社会等级的标志之一,只有贵族家族或者是寺庙才能用它。宫内还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p><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是整个藏族人民的信仰,不止是拉萨的藏族。它们穷其一生所积累的财富都捐给布达拉宫或者寺庙,到老后生病都没钱买药,它们能三步一拜几千公里到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在藏族人民心里是无价的。</p> <p class="ql-block">      西藏有一种信仰,叫一生朝拜。在各地通往拉萨的大道上,人们不时地见到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戴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口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三步一磕,直至拉萨朝佛。他们历数月经年,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一路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用每天不到10公里的速度,一步步走向心中的圣地。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因为伤病,会永远倒在朝圣的路上。活着的人会敲下死者的2颗牙,带到大昭寺镶进人牙柱里。</p><p class="ql-block">      藏民朝圣的目的并不是像内地人一样求健康平安,求升官发财,他们的宗教意识就是单一甚至是几近愚昧的虔诚和朝拜,他们心灵宁静,不敢有半点奢求……因为他们信来世,他们把来世看的和今生同样重要,今生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来世而修。佛经中讲,“礼佛一拜,罪灭恒沙”。藏族人通过朝拜去丈量自己与佛的长度。也许我们无法理解佛教徒们神圣的朝拜之举,但我们永远无法忽视朝拜者那颗虔诚的心。</p><p class="ql-block">      藏族人心目中一生起码要朝拜一次。参观的藏民家,女主人告知她是29岁从灵芝出发去朝拜,历经数月。年轻时去身体可以抗的住。西藏人一般不存钱,也不会象内地人将财富留给子女,够吃够用就行了,多的钱会换成金银珠宝,供奉给寺庙。寺庙会将供奉的生活器皿回赠给供奉者。</p><p class="ql-block">      相信、信任和信仰。信任才能成就信仰。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的一生有没有终点?在时间长河中,人的一生或许没有终点,随着亲情血缘代代相传,“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管人们是否有宗教信仰,但人间追求真、善、美永不会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永保澄澈的眼、纯净的心。</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西藏人推崇天葬,他们认为用"皮囊"来喂食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天葬并不是西藏每个人都能拥有的,还需满足条件,生前要善良,没有外伤,也不能是重疾。同时需费用30万左右,才能完成天葬。天葬的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与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的方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p> <p class="ql-block">  藏区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可以看到一座座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藏语称“左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他们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 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之所以成为藏族人民信众的佛土,最直接的原因是大昭寺内供奉着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p><p class="ql-block">       藏族人民视佛祖金像为佛祖本尊,千里迢迢从各地到大昭寺朝圣,朝拜的人表现出的无比虔诚和执著,令所有人都感到强烈震撼。据说朝圣者都是代表一个村或家族,他们用板车拖着行装,餐风露宿,不避雨雪,一路磕着等身长头,经年跋涉来到大昭寺前,在此再继续磕长头达数月之久。</p><p class="ql-block">     人说,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在这里朝拜的人神情庄重、表情凝重、目光虔诚,信仰的强大力量支撑着信众们。</p> <p class="ql-block"> <b>藏 医</b></p> <p class="ql-block">      因青藏高原地理条件恶劣、少有医院。青藏高原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便以它独特的方式产生了颇具特色的保养身体、抗拒病毒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藏医药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为藏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在藏医学中,有三棵比较特殊的树,被称为三棵生命树,它在藏医学中有特殊的意义。至高无上的医药良师们为了使医学内容浅显易懂,以树木的树根、树干,树枝、树叶为比喻。</p><p class="ql-block">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隆”(气)(树图中蓝色)、“赤巴”(火)(树图中红色)、“培根”(土和水)(树图中黄色)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认为人生病的原因在于环境、气候和饮食起居的影响及体内三大因素的失调。其诊断方法亦采用望闻问切,尤其重视舌苔与早晨首次小便的变化。将疾病分为热症与寒症两大类,并将病人分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药物治疗分内服和外治两种。内服药物采取“热者寒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外治有灸疗、放血、拔罐、热酥油止血、青稞酒糟贴敷外伤患处等。常用药是由多种药物配制的成药,共有1400多种,其中一部分为青藏高原特产。</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藏医药学这门古老的科学,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提高西藏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造福人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人生是一场旅行、是体验是经历。沿途的风景随着疾驰的列车“呼呼”而去。阅山河、观天地、见众生、寻自己。</p><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读过的书、阅过的人、经历的景,都将刻在脑海里,储存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座辉煌的巨大灯塔,为我指示出了人生及心灵的最深航道。</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宁静,女,大学,湖北武汉。本人热爱文学、歌唱、摄影、旅游、游泳。</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生活点滴中感悟真善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