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篙里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曹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原文】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②。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③。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④。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⑤。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⑦,念之断人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注释】①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初期:本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③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④嗣:后来。还:同“旋”,不久。戕(qiāng):残杀,杀害。⑤淮南弟称号: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年)在淮南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刻玺于北方:指初平二年(191年)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召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⑥万姓:百姓。以:因此。⑦生民:百姓。遗: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赏析】此篇是《薤露行》的姊妹篇。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就说明了此诗与《薤露行》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不同。《蒿里》也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说过:“《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曹操以《蒿里行》为题,以粗犷凌厉的笔触,在广阔的背景下,描写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对处于颠沛流离中的劳动人民表达了一定程度的哀怜之情,成为此题之作的另体和别调,开阔了乐府诗所表现的题材。如果说《薤露行》主要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里行》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余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开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作品从叙事人手,以质朴的语言,叙述了袁绍等军阀讨伐董卓不成,转而互相攻战的史实,形象地揭示了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深刻地反映了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割据势力的痛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要削平战乱,建立一个统一国家的愿望。就诗作的内容讲,它又是一篇对封建军阀、割据势力进行斗争的战斗檄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短歌行·对酒当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曹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原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①!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②。慨当以慷③,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⑤。但为君故,沉吟⑥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⑦。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⑨。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注释】①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对着。几何;多少。②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③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是“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美酒。⑤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代指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⑥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⑦呦(yōu)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⑧掇:拾取,摘取。⑨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⑩讌(yàn):通“宴”。⑪匝(zā):周,圈。⑫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⑬周公吐哺: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哺,口里含着的食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赏析】《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共有两首,其中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表明作者在有生之年只效法周文王姬昌,绝不做晋文公重耳,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使他的内外政敌都无懈可击。这两首诗是政治性很强的作品,而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尤其是第一首,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所以,我们这里选读的是第一首。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气韵沉雄、质朴简洁、大巧若拙是曹操诗歌语言艺术上的主要特点,钟嵘《诗品》谓之曰:“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这首《短歌行》气魄雄伟,想象丰富,古朴自然,慷慨悲凉,正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情感,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此诗写作的背景现在还无定论,但它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总括全诗,我们可以发现,《短歌行》巧妙地将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主要还是为作者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作者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是十分成功的,所以得到了历史与艺术上的双重肯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薤露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曹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原文】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②。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③。鳞介④尊神龙,走兽宗麒麟。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孔氏删诗书,王业粲⑤已分。骋我径寸翰⑥,流藻垂华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注释】①阴阳转相因:寒暑阴阳相互更迭。②展:舒展,发挥。功勤:犹功劳,指才能。输力:尽力。③王佐才:够辅佐帝的能流俗。④鳞介:指长有鳞甲的鱼和虫。⑤粲(càn):鲜明。⑥骋:发挥才能。径寸翰:形容大手笔。流藻:周流藻饰。华芬:指美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介绍】曹植(192-232年),字子建,三国时魏国诗人,魏武帝曹操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责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王士祯曾论“汉魏以来两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赏析】此篇属相和歌辞。这首诗写于曹植侄儿曹叡(即魏明帝)在位期间。曹叡在曹丕死后仍对曹植加以限制,不以任用,曹植的一腔才情却怀才不遇,极其烦闷之时写下许多诗篇,以表自己的抱负。曹植自认为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怀着输力明君的热烈愿望。但由于政治上的因素,竟使他的意愿没有实现的机会。受立名于世思想的支配,他一反青年时代对于文学创作的轻视态度,转向借著述求得垂名的宿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首诗主要写世事无常人生短促,应该及时建功立业,传名后世。在诗中曹植不但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很自信,也颇想在文学上一展才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怨歌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曹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原文】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公佐成王,金滕功不刊①。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②。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③。皇灵④大动变,震雷风且寒。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⑤。素服开金滕,感悟求其端⑥。公旦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注释】①金滕:用金属封缄的柜子。这里是运用典故。《尚书》记载,周武王病危,周公曾祭告太王、王季、文王,要求代武王死,其祭祷之文藏在金滕中。功不刊:功劳不被记载。意思是说功绩不可埋没。②二叔:指管叔和蔡叔。他们制造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周成王。③待罪居东国:这里是运用典故。指周成王听信谗言后,周公曾因这件事到东方避祸三年。流连:不断。④皇灵:皇天的神灵。⑤拔树偃秋稼:据《尚书》记载,大雷电时,风找掉了大树,吹倒了秋天的庄稼。干:触犯的意思。⑥素服:丧服,以示认罪。这里是说周成王穿戴素服以探求天变的原因。⑦公旦:周公名字叫姬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赏析】《怨歌行》属《相和歌·楚调曲》歌辞。曹植后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控诉了曹丕父子对他的迫害,抒发了自己备受压抑、有志不得伸的满腔悲愤情绪,表达了自己不甘阶下因的生活,希冀用世的强烈愿望。这篇《怨歌行》抒发了诗人对曹丕残害手足的满腔悲愤,吐露了朝不保夕的不安心情,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残酷的斗争,是诗人后期的“忧生之磋”,一首借古讽今诗。首四句借用《论语》成句“为君难,为臣不易”而颠倒“难”“易”二字,以突出为臣之难,满腔悲愤,喷薄而出。“周公”以下十四句咏古,其目的是讽今,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诗人尽力叙述得非常平静但终于压抑不住,在与到“皇灵大动变”几句时,显示了他的无比愤怒,他多么希望当时也来场震雷寒风,偃秋稼而拔巨树,使猜忌者惊悟,使忠烈者昭彰。忽然间,诗人意往神驰,融千载于一瞬,好像十多个世纪前的天罚正降临在眼前,他激动不已,他想在“动变”中奔跑,他想对那些陷害压迫他的人大声疾呼:“天怒不干!”真是淋漓尽致,热血澎湃。然而,“天威”不可期,人心不可测,面对残酷的现实,想到自己对王室的忠诚未必能像周公那样被发现,自己的侄子曹叡未必能像成王那样感悟,不禁又悲从中来。最后这四句本是乐府套语,常与正诗意不关涉,为伶人合乐时所加,但诗人用在这里却“拍合已身,逗点大意,最为含蓄”(张玉谷语);不仅与正诗浑然一体,而且余意绵长,回照篇首,为全诗增添了无限悲凉。</span></p>